豆豆九月份就要上一年級了,她媽媽特別緊張,假期不僅給她報了幼小銜接班,還報了寫字、畫畫、語言表演班,這還覺得不踏實,打電話問我是不是應該再報個英語班。
我很好奇,孩子不過才一年級而已,學習生涯剛剛開始,她為什麼那麼緊張焦慮呢?
她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說法是粗暴無理的,是完全違背教育規律的。可是,這句話卻牢牢地抓住了那些焦慮無助的父母的心。
可憐一個又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不得不背起沉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輔導班之間。
起跑線,不過是父母想把焦慮轉化成的孩子的夢想
換一個思路來看:難道孩子的起跑線要從輔導班拼起?
也許沒有家長會說「是」,但面對別人家的孩子,他們那麼優秀還堅持上興趣呢,我的孩子不能在起跑線就落後,必須上興趣班。
問題來了,興趣班那麼多,選擇是個大學問。
豆豆媽媽說:「既然孩子是張白紙,那就把多報幾個興趣班,最後把孩子感興趣的留下就好了。」
對剛剛六歲的孩子來說,她最需要的是什麼?穿梭於各個興趣班真的就能贏在起跑線嗎?
焦慮也會傳染,當夢想變成焦慮,矛盾自然升級
香港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建議:拼孩子的時候 ,娃娃從幼兒園掀起早已過時了。
最先的起跑線,是孩子從幼兒園畢業的時候。
之後,孩子上早教班的年齡提前到了6個月大的時候,就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起跑線當然是越早越好了。
當父母的實在不容易,為了讓孩子上名校,就得從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育嬰園開始謀劃。
為了能進好的幼兒園,有的父母辭職去應聘那裡的校工。
有的幼兒園名位緊缺,開始規定只有在1月份之前出生的幼兒才能順利入園。
可想而知,這個1月份的硬指標逼迫父母不得不從開始分娩的時候就開始規劃。
這麼早?錯了,分娩規劃就已經晚了,那得從懷孕就得計算了。
於是,那些頗具超前意識的父母提出:娃娃的起跑線必須從子宮時開始。
孩子----成了父母焦慮不堪的代名詞,從懷孕開始,到後來的上學,工作,結婚,一直在繼續……
起跑線越來越早,如何才能不輸起跑線
《三十而已》中優秀如顧佳,為了讓孩子進理想的幼兒園,先是在高檔小區買了房子,後來見縫插針地給王太太提鞋下樓,甚至搜腸刮肚地給人家找小星星的命名權……
為了孩子,心甘情願地低下自己的頭……
但是,面對當今近似畸形的教育狀況,有專家這樣說:現在的教育,說的難聽一點,拼孩子就是為了媽媽的面子。
豆豆媽媽說:為了面子也好,為了孩子也好,只能拼了,不管孩子將來的路怎麼樣,起跑線上絕對不能輸。
又是起跑線,贏在起跑線有科學根據嗎?
早在上個世紀,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崔永元在《實話實說》做過一期關於「早期教育」的節目,被邀請的嘉賓數學家楊樂就指出:人生是長跑,起跑線的衝刺是得不償失的,是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的。
可是,在21世紀已經進入20年代的時候,那些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父母們,真正要去規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的世界,用自己的腳走路
1. 懂得孩子的成長特點,遵循各年齡段規律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助力成長
心理學的鼻祖把孩子的成長分為五個時期:
0—1歲是口欲期,不管什麼東西,孩子都喜歡往嘴裡放,他對外界的認識最主要通過口腔來感覺。
這一時期的母乳餵養,關注孩子一日日的變化,和孩子進行更好的交流,那是對孩子最好的陪伴。
1—3歲是肛欲期,這一時期的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了。這個看似小小的變化,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卻會感覺到非常大的成就,會帶給他極大的滿足感。
也是從3歲開始,孩子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從心理的角度來說是自我的擴大時期,父母切不可簡單地把他當作小孩子。
3—6歲是性器期,這一時期的孩子開始有了性別意識,比如兒子更戀媽媽了,女兒更喜歡和父親在一起了,這一時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開始。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更為重要,說說話,做個遊戲,外出玩耍,一起讀書等等,都可以培養親子關係。
這三個時期的快樂與溫暖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也可以說是真正的起跑線。
成長有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6—12歲是潛伏期,這一時期孩子在上小學,他們漸漸開始喜歡和同性交朋友,同時也開始發展和同性的合作能力。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正視實際交往中出現的矛盾,引導孩子和同性合作,在合作交往共同完成事情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12—20歲是生殖期,這一時期的孩子身體長得很快,性格也比較叛逆,他們在跌跌撞撞中成長,是又依賴父母又逐漸獨立的過程。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早戀,同時心理也漸漸成熟。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開始出現障礙,很多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事告訴父母,他們比任何時候渴望得到尊重。
如果父母還用小時候的辦法試圖控制約束他們,那勢必適得其反。因此,需要足夠的耐心去引導他們。
無論是哪一時期,讓愛的情感一直在親子之間流動,耐心地陪伴孩子長大,才能贏在所謂的起跑線。
把控制和約束變成耐心的引導
2. 逼孩子成長只會越來越焦慮,陪孩子一起成長才能雙贏
教育不是告訴,是影響。與其喋喋不休地和孩子講道理,不如踏踏實實地陪孩子一起成長。
曾經看到這樣一段話: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董卿在談到兒子時說:「我應該很努力把自己變得 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時候,他對於你有愛也有尊敬,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他變得止步不前。」
於是,她辭去了主持人工作,策劃主持了《朗讀者》節目。做一件前人從未做過的工作,從策劃,到撰稿,再到錄製剪輯,每一件工作都充滿挑戰。
所有的付出,她都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媽媽。有形的陪伴容易,無形的共同成長才更觸及內心。
而觸及心靈的共同成長,是親子關係中最美好的一種狀態。
一起成長才是最好的陪伴
孩子像一面鏡子,媽媽的積極樂觀映在孩子身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這樣的愛,就是陪伴著他一起成長。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於整日焦慮不堪的父母來說,與其苦口婆心地逼孩子,不如狠狠地投資自己,快樂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是影響,不是告訴
3. 用無條件的愛構建起和諧的親子關係
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一點點構建,而無條件的愛則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考不了100分就不要吃飯。」
……
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都是構建和諧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這兩日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賺了好些觀眾的眼淚。
趙光華為了認回兒子賀子秋,多次去學校找他,甚至來家裡找子秋的養父李海潮交涉,子秋為此煩心不已。
可是,海潮對子秋說:沒事,有爸在呢。在談到自己有一天會老的時候,子秋也笑著對他說:沒事,有我在。
這是一對絲毫無血緣關係的父子,卻從心底無私地愛著對方。這份愛沒有任何條件,只因為是你,便全身心地去愛。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的營養品,給孩子用之不竭的力量。
孩子是天使,教會我們很多很多
高曉松在女兒四歲生日時發了一條微博:「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 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
這份看似不管的愛,恰恰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
與其在孩子生命的初期拔苗助長,不如給他一方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 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