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總是獵奇的,對匪夷所思、超出平常認知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窺探心。
狐妖鬼怪的故事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而中國五千年歷史裡積累下來的狐妖鬼怪更是數不勝數,在《山海經》《搜神記》《聊齋志異》等著作中不勝枚舉。
現代人因為自小聽多了這種狐妖鬼怪故事,看多了這類題材的小說、漫畫、電影,對妖怪們不僅沒有恐懼,反而充滿了好奇和親切。
雖然知道它們不會現實中不會真的存在,但在藝術作品中,它們的存在仿佛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理所當然的、習以為常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有一個人,就是從小聽著長輩們說奇談怪論,從此對妖怪們「一見鍾情」,開始愛上它們,研究它們,收集它們,這才有了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
作家張雲自號「搜神館主」,嗜妖如命,亦膽小怕鬼,喜野史筆記,愛民間奇談。有遊走江湖之心,作奇談怪論之文。這本書裡記錄了1080種妖怪,花費了作者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從各類典籍裡一點一點地披沙瀝金,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分類整理,修改近20稿,可以說字字皆是心血。
一、悠久的文化,需要傳承
張雲老師之所以會寫這樣一本書,除了因為他愛好妖怪文化,也因為一份赤子之心。
激發他寫出這樣一本意義重大的書,起源不過是一個很小的瞬間。作者在去參觀一群孩子的動漫展時,看到有不少打扮成妖怪的。作者問其中一個孩子,知道他裝扮的是什麼妖怪嗎?孩子說:「當然知道,這是日本的妖怪,叫姑獲鳥。我們裝扮的都是日本的妖怪。」
就這樣一句話,刺痛了作者的心。
那群孩子裝扮的除了姑獲鳥,還有天狗、饕餮等,幾乎全是我們祖先創造並且書於典籍的妖怪。而在他們眼裡,這些全是日本的。
中國明明有源遠流長的妖怪文化,今時今日的孩子們,卻對此一無所知,反而把本土的文化當成是外來的,如此寶貴的民族文化,卻沒能讓自己民族的人民了解到它,這才真真令人痛心。
日本的妖怪學是一門顯學,動漫、小說、影視、周邊,都非常興盛,甚至還遠播海外,在中國也有很多的擁躉。《犬夜叉》就是一部講述犬妖故事的動漫作品,還有夢枕貘的《陰陽師系列》小說更是包含了很多種妖怪。
這些充滿想像力的作品,讓年青一代的人著迷,但也讓很多人忘記了,這其中的源頭其實是我們自己腳下這片廣袤的土地。
很多不那麼流行的文化,其中也一樣深藏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深厚的積澱,妖怪也如人一般,他們的言行舉止,道德觀念,都是人性的投射,也是人想像力的發散。從妖怪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的文化演變、觀念升級、文明進步。這樣一個豐富的寶藏,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它好好地保存下來,傳承下去呢?
張雲老師正是懷著這樣一份赤子之心,才完成了批閱十載、幾易其稿這麼艱苦的工作,完成了為1080個妖怪立傳這麼浩大的工程。
二、當代蒲松齡,開宗立派
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過的有關蒲松齡的電視劇,那時候的畫質自然是不能與現在的高清畫質相比,所以印象裡的畫面,總是昏暗迷濛的。蒲松齡在路邊鋪了一塊草蓆,擺了一個簡陋的茶攤,等待著過路的人來吃茶,不用付茶錢,只要講一個離奇的故事就算做茶資。
每天他就這樣收集著來自各處異鄉人嘴裡的神鬼故事,晚上又回家挑燈書寫,把聽到的故事趕緊記錄下來。就這樣忙活了一輩子,才終於有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齋志異》,也給後世無數的藝術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到今天,聊齋依然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IP,每年都有各種聊齋改編作品湧現,其中也不乏精品,如徐克導演的《倩女幽魂》至今仍是影迷心中的經典。
而作家張雲就像是當代的蒲松齡一樣,把散落在浩瀚典籍中的妖怪們都聚攏來,匯集到這本《中國妖怪故事全集》裡。
著名作家、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曉航評價這本書:
是一本開宗立派的妖怪「大辭典」,填補了中國妖怪學的空白,意義重大,功德無量。
的確,張雲老師完成了一項前人所未做的工作,就像中國的古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一樣,這本書也按妖、精、鬼、怪分為四部,每個部分以妖怪名稱首字母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每段故事文末列出典籍出處,把自古以來的妖怪安排得明明白白。
它就像是一本妖怪大百科全書,既可以當故事看,也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使用。當你在別的什麼地方看到某個有趣的妖怪,不妨來翻一翻這本全集,看是否能找到它的源流。
近年來,很多本土的以妖怪故事為題材的作品都大受好評,如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妖怪名單》,國民級手遊《陰陽師》等。這些作品的成功,證明了本土文化的魅力依然璀璨奪目,關鍵在於現代人如何挖掘其中的魅力,並用合適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現它們的魅力。
狐妖鬼怪,皆有人情,它們有善有惡也有可愛,更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妖怪故事全集》裡的1080個妖怪,等待著你與他們重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