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需置疑的,然而許多以愛為名的傷害也正在各地上演著。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而一旦孩子的行為不符合家長的期望就會招來各種形式的批判。
有這樣一位小男孩,名叫飛飛,今年11歲,平日裡乖巧懂事,在班級裡成績也名列前茅。飛飛在很小時候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離婚了,被判給媽媽的飛飛在老家由老人照顧,等到懂事了再由媽媽接到身邊。
單身媽媽帶著孩子在外地生活十分不容易,而飛飛也正是明白這一點,在平時要比同班孩子們學習得更努力,懂事得讓人心疼。媽媽將自己平日裡的壓力化為對飛飛的嚴苛要求,稍有不順心便動輒打罵。這一天,飛飛在寫完作業後玩了半小時手機,媽媽看見後生氣地讓飛飛罰跪了2個小時。
而媽媽在第二天下班回家後,卻發現本該乖乖學習的孩子不在家裡,而桌子上留下了一張紙條。紙條上的內容表明飛飛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而離家出走,媽媽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報了警找回了尚未走遠的飛飛。
這樣的案例引人深思,小小年紀的飛飛在信中自稱「累贅」,可見媽媽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怎樣荒誕的偏差。
一、 拒絕暴力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有些家長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憤怒情緒。而孩子像一面鏡子,如果家長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將憤怒情緒盡數發洩到孩子身上,那麼孩子的反饋自然也不會是正面的。無論是拳腳相加,還是冷漠相待,都是暴力的一種。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只要不去打孩子,那就不算暴力。事實上,冷暴力對於孩子的內心往往會形成更大的創傷。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在平靜下來後與孩子耐心溝通,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愛,而不是一味的責怪。
二、 相互尊重
我們都明白,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
而這一點常識放到與孩子的相處上仿佛就不再成立了,與孩子相互尊重是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的。有些家長認為自己養孩子不容易,孩子自然要一切都聽自己的。孩子向你透露的小秘密,你會不以為然地當作談資分享給他人;孩子犯下的小錯誤,你會當作笑料在飯桌上當眾講出。
殊不知你不知不覺流露出的對孩子的不尊重,會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內心刺痛他。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家長應該將自己的地位擺在引導者而非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強勢要求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在來源於家長的高壓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很難培養出自信的性格,這對於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是十分不利的。
我是萍萍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