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緊盯8.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就業等現實問題,強化控輟保學、教育資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薄弱學校建設、職業技能培養,通過解決一人讀書、幫助一人就業、帶動一個家庭脫貧,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持續鞏固教育扶貧成效。
建立控輟保學「專帳」,全面保障就學機會。完善縣、鄉鎮、學校、村和家庭「五位一體」控輟保學體系,確保適齡學生應入盡入、應讀盡讀。實施網格化摸排,建立定期比對、定期核查、定期登記機制,重點摸排邊遠山區、單親和孤殘家庭、流動人口適齡兒童入學情況。實行臺帳化管理,針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兩類人群,建立由教師造冊登記、學校匯總上報、鄉鎮村社協調核實、教育部門審核的縣鄉村校四本入學臺帳,依託全市教育扶貧信息雲平臺,實行控輟保學信息動態管理。開展針對性關愛,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社會主力、家庭主責的特殊群體學生關愛工作機制,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標準足額落實特教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公用經費補助,建成留守兒童之家近600個。按照不低於標準的2倍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殘疾學生「營養餐」補貼,給予每位在校殘疾學生每月100元生活補助,免除高中殘疾學生學費。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解決7000名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問題。
籌集教育資助「專款」,全力幫助貧困學子。發揮教育資助「兜底」作用,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確保資助「一人不少」「一分不少」。健全學生資助體系,按照資助對象、資助力度、資金分配、發放時間「四個精準」要求,剛性落實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優先落實貧困家庭孩子學前教育保教費減免、義務教育「三免一補」、高中教育免學費和發放助學金、高等教育獎貸助補減等。用好國家助學貸款,採取送貸到鄉、送貸到校、送貸到戶的辦理方式和加班服務、免費服務、志願服務的服務方式,打通助學貸款「最後一公裡」。2014年以來,累計為10.8萬名大學生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8.3億元。發動社會力量助學,暢通慈善總會、團委、婦聯等部門信息交流渠道,吸引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先後整合社會捐贈資金7800餘萬元,惠及全市特困師生5萬餘人。
推進招生計劃「專列」,擴大優質資源覆蓋。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讓更多貧困學生接受優質教育。專列普通高考專項招生計劃,2014年以來,爭取國家和地方兩個專項計劃6045名,實際錄取6218名。每年協調近50所全國知名高校來巴免費開展高考志願填報諮詢,對申報專項計劃的貧困生實行「一對一」指導。專列示範性普高專項招生計劃,每年在全市省、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招生計劃中預留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惠及1萬餘名貧困家庭學生。專列優質民辦學校專項招生計劃,動員優質民辦學校對品學兼優貧困學生落實「減免獎補」政策,盡最大可能減輕貧困家庭經濟負擔。
開展職業技能「專培」,助力貧困人口致富。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幫助貧困人口提升技能、發展生產。開辦村政學院,舉辦村級後備幹部人才「專修班」,開發黨性教育、村鎮治理、村鎮工作基礎等「3+N」特色課程,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村級後備幹部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助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全市近3600名村(社區)幹部參加村政學院輪訓或集中培訓,482名學員進入村兩委任職,培養的310名致富帶頭人帶動9700餘人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創新培訓方式,採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訂單培養等方式,與企業共建汽修實訓基地;開展特色種養殖、電商物流、旅遊休閒等合作;推行工學交替,定向培育實用技術人才。成立巴山土雞研究院,採取職業教育學校、研究院、專業合作組織、養殖農戶、市場相結合方式,發展專合組織37個、養殖大戶1200戶,飼養土雞突破100萬隻。開展定向培養,在巴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農村醫學、助產、護理專業,為農村醫院免費定向培養醫療衛生人才450名。依託中職教育資源,開辦農民夜校、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訓班、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760餘場,努力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實施薄弱學校「專建」,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改善鄉鎮和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就近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建設標準化鄉村學校,累計投入22億元,改造薄弱學校405所,建成周轉宿舍4885套,按需恢復村小21所,建成「巴山新居」學校138所,鄉鎮中心校以上學校通寬帶率和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覆蓋率達100%,全市187個鄉鎮標準中心校和貧困村校「十個一」建設全面建成達標。打造專業化師資隊伍,為農村學校定向培養輸送緊缺薄弱學科教師7000餘人。市級財政每年劃撥教師培訓專項經費200萬元,60%以上用於鄉村教師培訓,近五年累計培訓15萬人次,其中鄉村教師9萬餘人次。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全市120所城鄉學校開展結對幫扶,108支「名師支教隊」定期深入貧困村小、農村邊遠薄弱校送教,幫助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