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布了那篇《有這張酒單,別再問我入門級單一麥芽的事情了》以後,不少酒道中人指出主頁君的口味實在太輕了,根本不像喝了六、七年單麥的人。因為大部分人越喝會越追求重口味。對此我表示半贊同半反對,我確實偏愛淡味的食物飲料,能吃蒸煮的就不點煎炸的,能喝水就不喝茶,對威士忌也確實偏愛口味清淡的款多一些;但這並不妨礙我去欣賞一些味道厚重的酒,只不過在推薦入門的單麥時,我認為需要從儘量清淡的風味入手,降低接受和品鑑這種酒的門檻,讓更多人更容易找到樂趣。
這張酒單得到不少愛好者的反饋,甚至有任性的小夥伴一下把單子裡的全部酒都搜購到手,在品鑑中比較印證。另外有些比較資深的飲家則表示:酒單裡一些自己從來沒有關注過的默默無聞的產品,喝起來竟然很不錯。——這些交流、反饋、以酒會友,正是「飲家Drinkers」公眾號最重要的意義呢。
不過,上一張酒單確實有不全面之處——對於一些重口味的飲家,是偏清淡了。所以,主頁君這一次,專門針對這類朋友,列一張風味稍重的單麥清單。原則上,我不建議對烈酒涉獵甚少的人直接從這裡開始,這張酒單是為以下特定的、有一定飲酒經驗的人定製的。你可以通過幾個指標判斷自己是否屬於這類人群:
在中國白酒裡,你是否喜歡茅臺(醬香型)多於五糧液(濃香型)?喜歡五糧液(濃香型)多於汾酒(清香型)?
在紅葡萄酒中,你是否喜歡Amarone多于波爾多?喜歡波爾多多於勃艮第?
在啤酒中,你是否喜歡世濤和IPA(味道都很濃)多於小麥啤酒(味道清淡)?
如果上述幾個問題你大部分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從下面列的酒單開始入門單一麥芽。它比前一個酒單味道更重。
另外,那些已經喝過《有這張酒單,別再問我入門級單一麥芽的事情了》提到的入門酒、對單一麥芽威士忌產生更大興趣的飲家們,也可以把下面這張酒單作為你的進階選擇。
· · · · ·
– ※ – 亞伯樂單一麥芽12年雙桶陳釀 – ※ –
Aberlour 12 YO Single Malt Double Cask Matured
– ※ – 亞伯樂單一麥芽18年雙桶陳釀 – ※ –
Aberlour 18 YO Single Malt Double Cask Matured
誕生於蘇格蘭高地的亞伯樂可謂牆內開花牆外香,在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法國成名——它在消費者調查中被票選為法國人第二愛的單一麥芽,然而實際銷量則牢牢佔據第一。看來法國人也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無論如何我們得尊重世上最會鑑賞美酒的國民用鈔票投票的結果。
目前亞伯樂核心的12、16和18年威士忌都採用「雙桶陳釀」工藝,即把分別在波本桶和雪莉桶陳釀到足夠年份的原酒調配在一起。對橡木桶管理和調配技術的要求很高,稍不留神就會讓過重的雪莉桶味毀掉酒的平衡。因為雪莉桶的比重不低,所以亞伯樂的酒都不是什麼小清新,更適合用作進階酒,或者口味比較重的入門者。
亞伯樂12年有相當濃鬱的成熟蘋果、乾果的氣息,入口則有巧克力、太妃糖、肉桂的混合香味,口感溫暖;如果預算允許,買風味更佳的亞伯樂18年吧,其雪莉特質更為明顯,熟透的水果和堅果、蜂蜜的味道縈繞舌間,耐得住長時間咀嚼,也是很多威士忌老饕熱愛的酒款。
– ※ – 歐本14年單一麥芽 – ※ –
Oban 14 YO Single Malt
在帝亞吉歐掌控的數十家麥芽蒸餾廠中,歐本是規模第二小的,也是歷史最古老的之一,從1794年建立到現在,酒廠只有一對蒸餾器在運作,因此產量不大,目前只有兩款官方裝瓶的常規產品:歐本14年以及歐本21年原酒。酒廠連自己的官方網站都沒有。
但這不妨礙歐本14年成為主頁君心目中的優秀單麥。初入門者可能會覺得這款酒不夠柔和,但是如果你已經習慣了單麥的複雜,又或者本來口味就比較重,就比較容易欣賞它:少許泥煤的氣息,還帶有麥芽、熟透的蘋果以及海風般的微鹹;酒體在入口時具有油脂感,輕微的煙燻味伴隨著玫瑰花瓣、海藻和穀物的風味。
– ※ – 布赫拉迪16年波本桶 – ※ –
Bruichladdich 16 YO Bourbon Cask Aged
– ※ – 布赫拉迪16年波爾多一級莊換桶A – ※ –
Bruichladdich 16 YO First Growth-Cuvée A
在上個世紀,布赫拉迪(Bruichladdich)一直是艾雷島默默無聞的酒廠。在以重泥煤聞名的艾雷,它和布納哈本一樣另類,只生產不含泥煤味的原酒,賣給調和威士忌品牌,自己也不推出單一麥芽。少數由獨立裝瓶商推出的產品,均展現微鹹的海洋風味和油脂感特性。
酒廠在1994年停產,在2000年被幾個威士忌愛好者收購,請來艾雷島土生土長的威士忌大神Jim McEwan做生產總監,開啟了一段新的歷史。他上任之初,為了迅速回籠現金,將布赫拉迪原有的庫存迅速分門別類裝瓶出售,拉出一條龐雜的產品線。那是布赫拉迪的一個迷人的時期,因為那批產品很多都有吸引人的概念,而且每款只出數百瓶,過後不會再有。
這款布赫拉迪16年波本桶以及16年波爾多一級莊換桶系列之A款都是我在那個時期淘到的金。前者有老布赫拉迪標誌性的粘稠油脂質感,並包含著濃鬱的香草、柑橘、大麥芽風味,還有一點點鹹味,複雜和厚重兼備。至於旁邊那瓶16年波爾多一級莊換桶系列,原酒與16年波本桶是同一批,區別則是,它在波本桶陳釀時間為15.5年,最後半年則轉入了來自波爾多一級葡萄酒莊的二手酒桶陳釀,A款是拉菲的桶;B款是拉圖桶,如果我沒記錯,還有一款瑪歌桶。換桶系列在16波本桶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點單寧和紅色水果的味道,但總體風格一致。這兩款酒市面上仍有有些貨源,運氣好的話還能以不太貴的價格買到,都是很好的進階級威士忌。
– ※ – 百富15年雪利桶單桶陳釀 – ※ –
The Balvenie Single Barrel Sherry Cask 15YO
百富(Balvenie)是格蘭菲迪的姐妹酒廠,比鄰而居,但其釀造用水的硬度更高,帶來更堅實的酒體。這家酒廠是蘇格蘭少有的堅持自家地板發麥的酒廠,並擁有橡木桶生產線,各種雙桶乃至三桶熟成的產品都非常多,值得粉絲們反覆玩味。但是要選一款來給重口味酒友做入門酒,我偏偏挑了這款歐羅索(Oloroso)雪莉單桶酒,經非冷凝過濾處理,獨立桶號及瓶號,每桶不超過650瓶。帶著優雅的橡木氣息,又有辛香料味,層次複雜;乾果般的口感,結合了柔和的堅果味道,伴隨悠長的雪利尾韻,有回甘。
– ※ – 託明多10年單一麥芽 – ※ –
Tomintoul 10 YO Single Malt
託明多是蘇格蘭的新世代酒廠,建立於1965年。一開始只為調和威士忌提供麥芽原酒,近年才開始推出單一麥芽作品。在我看來,在一眾1950年代以後才誕生的年輕麥芽酒廠中,託明多最有潛力。酒廠同時生產含泥煤以及不含泥煤的原酒,主要用波本桶熟成;雖然位於斯貝塞,產品卻帶有高地風格:風味更濃鬱並帶有更強的煙燻味,口感顯得更烈。適合作為進階酒,或者重口味者的入門酒。託明多10年單一麥芽是酒廠的基礎產品,樸實無華的香氣,只有經典的大麥、穀物氣息伴以少許煙燻;入口有少許玉米般的甜味、太妃糖、煙燻,整體口感平衡、乾淨,酒體堅實,感覺這就是蘇格蘭威士忌應該有的味道。
– ※ – 格蘭傑雪莉桶窖藏陳釀 – ※ –
Glenmorangie Lasanta
在Bill Lumsden博士的主持、以及LVMH集團強大的資金支持下,格蘭傑(Glenmorangie)的產量和銷量都強勢增長。Bill Lumsden似乎早已預見蘇格蘭威士忌會遭遇短缺問題,所以差不多10年前就決定將酒廠絕大部份產品線轉為無年份標示威士忌,以更好地實現庫存和銷量的平衡。同時他也是最早使用波爾多一級酒莊橡木桶去陳釀威士忌的人,比前文提到的布赫拉迪更早。很多格蘭傑產品都經過多次換桶,讓風味更複雜。
格蘭傑宣稱自己擁有全蘇格蘭最高的蒸餾器,但實際上Bunnahabhain和Isle of Jura這兩家廠的蒸餾器也很高,讓人頭疼的是不同的消息源提供的它們的高度數值不一樣,為安全起見我們只能說它們是最高的三家吧。高蒸餾器會讓原酒的酒體更清爽,帶有更多鮮花水果的輕盈香氣,不用熟成太久就有不錯的風味。
主頁君推薦的Glenmorangie Lasanta經過換桶處理,前10年在波本桶陳釀,再轉入Oloroso雪莉桶中熟成,無年份標示,有切開熟李子時剎那撲鼻而來的香氣,菸草、豆蔻、煙燻氣息;厚重的雪莉風格及甜水果風味。適合重口味的入門者。
– ※ – 班尼富10年非冷凝過濾 – ※ –
Ben Nevis 10 YO Non-Chill-Filtered
這家酒廠取名於蘇格蘭第一高峰Ben Nevis,也是唯一可以取用該山峰水源釀酒的酒廠。它是蘇格蘭實行新酒稅法後最早取得牌照的威士忌廠之一,在上世紀末被日本威士忌之父竹鶴政孝創立的Nikka集團收入囊中。據說蘇格蘭威士忌行業對此憤憤不平,因為Nikka並沒有像三得利經營Bowmore一樣去好好運作和推廣這家酒廠,多年來班尼富都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尋找和品嘗,在這種不知名小廠往往能找到高性價比的作品,比如我推薦的這款班尼富10年:柑橘、香蕉、綠葉的香氣夾雜著若隱若現的淡泥煤味;入口甜美,堅實的酒體蘊含堅果、烤麵包、乾果的味道,還有少許芝士的香味,複雜而厚重,餘韻悠長。
– ※ – 達爾摩12年單一麥芽 – ※ –
Dalmore 12 YO Single Malt
– ※ – 老版達爾摩12年單一麥芽(黑標) – ※ –
Dalmore 12 YO Single Malt
每次推薦單一麥芽威士忌,總有人在後臺留言「幹嘛不推薦達爾摩?單一麥芽之王啊。」「居然沒有達爾摩?」——搞得達爾摩要成了我的冤家還是怎麼地?話說主頁君非常討厭這種質問的語氣,我寫我的文章,按照我的口味和邏輯薦酒,有沒有你本來就喜歡的酒都是正常的,就不能好好交流嗎?別搞得好像不推薦某款酒就不專業似的,愛喝達爾摩你還喝出優越感了不成?
話說回來,雖然達爾摩不怎麼是我的菜(尤其是它那些奢侈品級、動輒過兩萬的老年份酒),但這個品牌的基礎產品確實很贊。從1970年代(或者更早的時候)開始,達爾摩的12年就以合理的價格和超高的性價比橫行江湖,雖然酒廠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換過主人,這款酒也幾次變換包裝,甚至連配方都有所改變,逐步降低了雪莉桶的比重,但品質依舊。
最新的這一版是紅色酒標、並以紅色酒盒包裝,大麥芽糖漿和新鮮水果的氣息,少許生薑紅糖茶的香氣;入口是比較濃的黑胡椒和太妃糖風味,還有黑咖啡和黑巧克力的味道,伴隨煙燻味;餘韻中等,以煙燻及香草味為主調。
而老版的達爾摩12年(黑標)也仍有少量產品在市場流通,主頁君經過對比試飲,認為這兩版作品的風格是不一樣的:老產品有少許清新的橙子和乾花氣息,隨之而來的是麥芽、黑巧克力、蜜糖、果脯、肉桂、焦糖的香氣,甚至有猶如圖書館中舊書的氣息,溫潤而圓熟;口感柔和而沒有侵略性,在甜美奶油的基調下,呈現出蜜柑、草藥、香料的風味,收結帶有少許煙燻;餘韻悠長,有乾果及少許煙燻風味。
比較而言,新作的酒體更堅實,複雜度有所降低,需要與空氣接觸更長的時間來喚醒其香氣,香氣的力度更強;老作則更圓潤複雜,衝擊力略嫌不足。大概就是25歲的美女與35歲的美女之間的區別吧。但兩者都很適合作為進階酒、或者重口味者的入門酒而存在。新版的達爾摩12年隨處可買,而「飲家Drinkers」微店則有少量老版產品供應,可以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去看看。
· · · · ·
「飲家Drinkers」旨在從消費者的角度分享關於酒的一切,包括但不限於酒飲的文化與知識介紹、酒飲的評介、飲酒場所的評介、零售酒飲的實體店及網店評介、酒廠之旅心得。
文章開頭沒有特別註明的,意味著該文涉及的消費項目均由個人買單,因此其評論為獨立形成。
▼ ▼ ▼
本微信公眾號內容為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繫
微信號 | 3819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