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一)王羲之楷書

2021-03-01 書法字典網

本人前面發表的《書法中的冤假錯案一一「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的錯誤解讀及嚴重後果》 一文,指出了「回鋒法」完全是由於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而產生的錯誤判斷,從而制定出的荒唐的錯誤方法。「回鋒法」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驗由本來的快捷異化 為現在的緩慢;由本來的簡單異化為現在的複雜;由本來的容易異化為現在的困難。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的之間自然的轉換、連接與提升, 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筆法上的差異與分裂,破壞了楷書、行書、草書之間的一體性。所以,「回鋒法」既貽害了楷書傳習之本身,復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使得幾 代人深受其害,且深受其害而不知。文章發表後,得到許多朋友的理解與支持,只有個別人抱有壞疑。現按原定計劃,對歷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作一分析,以證明 歷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決非如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字帖與習字範本中圖示的,幾乎清一色都是藏頭護尾式回鋒的指導方法,而是生動活潑、直接連貫的「非回鋒 法」的用筆法式。

《蘭亭敘》的第一 二兩行 幾乎沒有行書連筆的特徵 可看作王羲之難得的可靠的楷書範本

王羲之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書聖,基書法自其身後以至今日,一直被尊為最高最完美的典範。有「天下第一」之稱的《蘭亭敘》雖被濾定為行書,然亦可看作 為靈活異常的行楷法式,其中更不乏楷書的典型。尤其該作品的第一、二兩行,幾乎沒有行書連筆的特徵,可看作王羲之楷書難得的墨跡範本。古人在述說「永字八 法」時,就以《蘭亭敘》中第一行為首的「永」字作為字範,亦可旁證筆者這一觀點的準確性。古法帖中雖存多種傳為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如《黃庭經》、《樂毅 論》、《宣示表》等,不但都是小楷,而且為刻本。《蘭亭敘》雖非王羲之本人的真正手跡,但為流傳有緒的可靠的真跡模本。尤其馮承素所精模的《蘭亭敘》,更 被看作「下真跡一等」的最為可靠的「王字」。

上圖局部之一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特地去了一趟南京古籍書店,在新書架上見到一冊彩色放大精印的王羲之《蘭亭敘》,當即購回細細品賞。下面圖例即得益於該帖。

上圖局部之二

上圖局部之三

《蘭亭敘》中的「永」字 被用作楷書「永字八法」的字範 細心辯認 即知 「回鋒法」之非

「年」之三橫 可明顯見到起筆露鋒 落筆一按即完 尤其前二橫 還留有筆鋒分散的痕跡 可證收筆並不回鋒

「春」之橫 撇 可證起筆皆露鋒而不回鋒

「曲」之二豎 「水」之一豎 可證豎筆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初」之兩點 可證點的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世」之三豎 可證豎筆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右」二橫之尾 可證收筆直收而不回鋒

「亭」之點 橫 豎 皆可證起首露鋒而不回鋒

「在」筆劃可證王羲之楷書用筆皆為 「非回鋒法」的用筆法式

--End--

(文章來源網絡,歸屬者不詳,觀點僅供參考)

特價包郵

贈送毛筆一支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或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

客服手機號:15160197238(微信同號)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搶購!

相關焦點

  • 王羲之不會寫楷書?你了解的楷書史,可能是錯的
    嚴格上講真書和正書都不能專指楷書,楷書有楷模的意思。 楷書最早出現的時候沒有這個詞。我們看南朝的書籍,上面講某某人擅寫隸書,這個隸書都不是講的八分書,也不是講的漢隸,就是講的楷書。比如說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洛神賦》,我們看到唐代的張懷瓘、孫過庭在文章裡講的隸書還是指楷書。
  • 從鍾繇、二王的楷書作品中看楷書的成熟
    工書法,精通隸書和楷書,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他是我國的楷書鼻祖,也是吧隸書轉變為楷書的第一人。南朝劉宋之人羊欣《採古未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銘石之書」,也就是寫在碑版上面的書體,據考證,在漢代和魏朝之際,刻寫在碑額上面的文字一般都是隸書。
  • 楷書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你知道哪幾類?
    楷書亦名「真書」、「正書」、「真楷」、「今隸」等。魏晉之際,人們稱新興的楷書為「隸書」。南朝時,楷書已有「正書」、「真書」之名。然唐宋人有時仍稱之為「隸書」,極易與原有的隸書名稱相混,需留意分辨。楷書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 『魏(體)」、「唐楷」則是依據時代風格對楷書的簡單分類。
  • 「狀如算子」是寫楷書大忌!怎樣避免?王羲之用9字說出筆法訣竅
    王羲之狀如算子(整整齊齊)的楷書也挺美,為什麼不是書法?如果你把楷書寫成「狀如算子」的印刷體,肯定不會表達出任何感情。楷書怎樣避免寫成「狀如算子」?王羲之說出9字訣竅。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吾「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用9個字說出寫楷書避免「狀如算子」的用筆訣竅。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羲之每寫一畫,常常要有3個波折。這個筆法才是關鍵。
  • 清朝狀元王仁堪,所寫楷書《千字文》,被稱為楷書範本!
    王仁堪擅長寫楷書,所寫楷書筆畫有力,筆畫結構嚴謹工整,一絲不苟。王仁堪的楷書在起筆和收筆交代清楚,在筆畫的排列組合上,沒有紊亂之感。運筆平穩有力,沒有一絲柔弱之風,他的書法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所寫書法在歷代在狀元中也是佼佼者。
  • 集王羲之楷書字帖,比歐陽詢顏真卿還美,用來練硬筆書法都沒問題
    書聖王羲之,你還以為他只是會寫行書嗎?其實,王羲之在楷書和草書方面的造詣也是頂級的。草書暫且不說,今天我們主要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楷書,比歐陽詢顏真卿還美,用來練硬筆書法都沒問題。不過,這份集字的楷書字帖,同原帖相比,更加的規律平整,更加適合初學者去領悟其中的用筆和結體。看了這份王羲之的楷書後,你肯定會發現,整體的面貌和我們熟悉的唐楷還是有些區別的。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小編個人認為,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我們來說說用筆。
  • 學好書法關鍵是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
    由此可見,書法的基礎是楷書,而不是草書。明白了楷書的重要性,下面我們講一講怎樣才能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個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我們先來說一下正面例子。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作書須「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
  • 鍾繇大膽革新,使楷書筆法臻於完善,為楷書開闢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鍾繇的楷書在不同程度上還留有隸書遺韻,但從整體看已備盡楷書法度,初步形成了楷書的形態,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堪稱楷書之祖。歷代書論家給鍾繇書法以較高的評價。王僧虔說:「鍾公之書,謂之盡妙。鐘有三體:一曰銘石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為世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行書是也。三法皆世人所善。」蕭衍說:「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 學習書法多年了,怎樣由楷書向行書轉化呢?
    上圖為唐代柳公權楷書而行書特點則與楷書不同,行書書寫更講究流暢自然,在筆畫和結字上全然不似楷書那樣拘謹,那樣規矩眾多。行書的用筆變化豐富,中鋒、側鋒等交替使用,並不像楷書那樣只能中鋒行筆。在結字上行書每個字的結體安排要服從全局安排,或大或小,或仰或俯,完全不像楷書那樣工整一致。
  • 楷書是印刷體嗎?怎麼寫才能避免呆板?王羲之說了3個方法很管用
    你寫楷書時,做到點畫間「筋脈相連」,也就是前後點畫間的呼應,這樣做就會避免把楷書寫成印刷體。這是關鍵。怎麼避免寫成印刷體?王羲之第二個方法提出了對點畫的要求。他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每作一波,常三過折」。
  • 王羲之寫給王獻之的一幅字,被列為「楷書第一」,可惜已經失傳了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晉人楷書、北朝楷書以及唐代楷書,這些楷書當中尤其以魏晉時期的楷書無論技法還是藝術性,都是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峰,在晉人小楷當中,尤其以王羲之小楷為後人所效法!王寵楷書《臨樂毅論》從南朝梁武帝時期開始,皇家便開始大肆搜集民間的王羲之法帖,到了唐朝這種風氣依舊絲毫不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在皇宮內所藏王羲之的法帖真跡達3000多卷,當時負責校訂這些王羲之法帖的最早是大臣魏徵
  • 學書法是否要學楷書?
    我們熟知的啟功,在結構上是二王的思想觀念,在筆畫上卻是篆籀用筆體系。李斯篆書《嶧山刻石》局部      當知道了這兩種書法用筆體系後,我們就可以談學書法是否要學楷書的問題了,用我的說法就是「你喜歡哪種書法用筆體系,你就需要學習哪種楷書」或者說「你想學習哪種體系的楷書就學哪種體系的用筆」。
  • 這就是楷書精神!
    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衛夫人,而衛夫人又師承鍾繇,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晉楷|清雅,妍美,俊逸晉代沿襲漢魏餘風,楷法漸趨成熟。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增損古法,大膽革新,脫盡漢魏以來的滯重用筆,把鍾繇楷書中與隸書相近的橫體勢轉化為方長體勢,創出了妍美俊逸的新體楷書。
  • 顏真卿楷書作品字帖欣賞和楷書的速成教程
    所以書法界就把顯得正式的歐陽詢書法又列入了「楷書四大家」了。顏真卿學習褚遂良書法後,又鑽研了以草書聞名於世的張旭和懷素的書法,還鑽研了以行書聞名天下的書聖——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獻之的書法,所以顏真卿除了楷書厲害之外,行書也是首屈一指的,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寫的)。然後顏真卿融合眾家之長,自創一家,特別是楷書還在歐陽詢之上,所以顏真卿在他以前的時代楷書要算他的最有實力了。
  • 楷書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學行書?
    這個問題在古人那裡是不存在的,反倒是今天許多人用這個問題來做文章,說不用練楷書,直接從行書入門練書法也是可以的。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書體並不是按照楷書到行書的過程演變的,而是先有章草、今草、行書,然後才有的隸書,其實只不過是為寫不好楷書而找的託詞罷了。這個觀點中存在著巨大的漏洞,我們這裡不點明,在後期的文章中會慢慢分析。
  • 唐朝三大楷書字體識別方法
    對於初學楷書的人來說,識別碑帖中的書體很關鍵,如果這些字體是哪個書法家的字都分辨不出,那還學什麼!不過,有心學習書法的人,或多或少知道古代的一些著名書法家。比如,楷書代表人物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行書代表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草書代表張旭、懷素等。
  • 天下第一楷書是誰寫的?
    天下第一楷書是顏真卿的《自書告身貼》。歷史上被尊為「聖」的書法家只有5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張芝、張旭,還有一個就是亞聖顏真卿。顏真卿既有繼承二王,又有開拓性的發展,顏真卿的書法代表了整個大唐。二張二王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是草書,顏真卿卻主要是楷書行書。歐陽詢等初唐4大書法家主要是繼承了王羲之的楷書風格,沒有突出的發展,所以,成就遠遠不如顏真卿。而且唐代、宋代的書法評論家都認為歐陽詢是3流書法家。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更是直接批評歐陽詢的字是「寒酸沒精神」是「大病快死的人寫的」。
  • 學書法,為什麼要從楷書做起?楷書大師顏真卿是這樣做的
    想唱戲先要練好基本功,而書法裡的基本功就是楷書。為什麼寫好書法,先要寫好楷書呢?人都是先學會走才能跑,寫字同比是一樣的道理,要先學會一筆一畫,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楷書的筆畫最為端正。以寫行書著稱的書聖王羲之、寫狂草出名的張旭,都是因為楷書的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才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鍾繇,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寫楷書的人,字體別具一格!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中國最早的楷書——鍾繇《宣示表》。,全文18行299字;《宣示表》是鍾繇寫給魏帝的書表,內容為勸其答應東吳孫權的請求,這和明清大臣給皇帝上摺子是一回事。相傳,《宣示表》真跡曾被東晉王導收藏,後傳給王羲之,王羲之又傳給王修,王修去世時將其帶進棺槨,自此真跡與世隔絕。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幾個版本,皆是石刻拓片。
  • 行書與楷書筆順可不同的一點思考
    我想這裡有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認為先有楷書,再有行書,故而筆順應是相同的(小學生開始學的是楷書,然後逐漸為了加快書寫速度,增加牽絲連帶,以為就是行書),若從中國書法字體的發展史上分析,我們就能離清這個觀念,文物考古界與書法界的專家認為自漢代隸書定型化的同時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草書。近代出土的《威武醫簡》、《居延漢簡》、《流沙墜簡》中類似今日行書、楷書的字,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