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寫給王獻之的一幅字,被列為「楷書第一」,可惜已經失傳了

2020-12-17 三餘書社

小楷乃是一個書法家的必備功夫,作為一個書法家,你的草書境界不一定會很高,這是天分所限,但你的小楷若是寫得不好,那一定是功夫不夠了。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晉人楷書、北朝楷書以及唐代楷書,這些楷書當中尤其以魏晉時期的楷書無論技法還是藝術性,都是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峰,在晉人小楷當中,尤其以王羲之小楷為後人所效法!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從南朝梁武帝時期開始,皇家便開始大肆搜集民間的王羲之法帖,到了唐朝這種風氣依舊絲毫不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在皇宮內所藏王羲之的法帖真跡達3000多卷,當時負責校訂這些王羲之法帖的最早是大臣魏徵,後來長期負責此事的乃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褚遂良曾經編修一本目錄記載了皇宮內藏的王羲之法帖,這本書便是著名的《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在這本書法目錄當猴子那個,將王羲之的一部小楷法帖列為「正書第一」,也就是「楷書第一」!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這件作品便是著名的《樂毅論》。

在王羲之所流傳下來的楷書作品當中,小楷數量並不算少,有著名的《黃庭經》、《孝女曹娥碑》等等作品,只可惜這些作品傳至今天已無墨跡可循。據傳說,此作已經隨葬於唐太宗,如今只存在關於這本帖的神話傳說!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王羲之後人智永和尚曾經評價王羲之的小楷道:

「梁世模出,天下珍之。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處處追尋,累載方得。」

這段話講出了《樂毅論》的源流,此作在唐代被褚遂良鑑定為真跡,只可惜如今墨跡本已經不復存在,而數百年來幾乎無人能夠在小楷領域比肩王羲之。

直到明代一位天資極高的書法大師的出現。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他就是小楷國手王寵!

學習小楷,王寵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王寵生長在明代中晚期的太湖流域,他的老師蔡羽乃是文徵明的好友,他跟唐伯虎是親家,跟當時的大才子皆過從甚密,有人評價道:

「衡山(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王獻之),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

意思是王寵此人人品極好,大有晉人風度,他的小楷乃是來自於王獻之,自文徵明死後,書法最好的就是王寵了!

王寵曾經臨摹過一件王羲之的《樂毅論》,直入晉人門戶,這種的水平,在明代之後的書壇當中,極為罕見。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王寵的小楷境界,一方面是來自於自己對於晉人書風的揣摩,一方面乃是自己的天分,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於禪宗文化的穎悟,並且能夠始終保持晉人處世散淡為懷的風貌,在氣格上直接晉人。

王寵臨摹的這件《樂毅論》,我們不清楚他參照的底本是哪一個版本,但是氣格之高古,筆法之精妙,結構之自然樸茂,直與晉人無二。

在當代書法界,王寵的小楷乃是參加國展所必臨的經典法帖之一,而這件王寵臨摹的《樂毅論》更是有著濃重的晉人意趣,乃是最值得效法的佳作之一。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如今,我們將王寵臨摹的這件王羲之《樂毅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此王寵《樂毅論》,請點擊下面惠購: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

相關焦點

  • 王獻之,不愧是「書聖第一」,印章比字體都還多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為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會稽山陰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幼時師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為一體,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洛神賦十三行》為其楷書代表,《鴨頭丸帖》是他行書的代表。
  • 清朝一位私塾先生寫的字,楷書一級棒,可惜已經失傳了!
    《姚孟起臨九成宮碑》散頁當然,這是一般人的認知,其中也不乏特例,有的人字寫得很好,就是不入會員,不當理事啥的,也是有的。但是衡量古人的書法水平,一般沒有一定之規,我們今天介紹一個人,楷書寫得「一級棒」,只可惜已經失傳了,如今知道的人不多了!這人叫做姚孟起。
  •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就是學會欣賞王羲之,不喜歡王獻之的過程
    讀貼,認識王羲之的骨力與王獻之的媚唐太宗以後都沒有人見過王羲之的字了。大家都在摹馮承素等人寫的《蘭亭序》,而真的《蘭亭序》根本就不可能是這樣子的。本文收幾篇非常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唐人雙鉤填廓摹本)。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 從鍾繇、二王的楷書作品中看楷書的成熟
    只是在東漢後期隸書出現了鉤,字的形體較長,顯得方板一點,代表作如《熹平石經》。「章程書」就是正書,也就是現代所說的楷書。「章程兩字的合音,是正字(平聲),後世把章程書讀快了,就變成正書,又變成真書。」特別是「宜」字,第一筆寫成了短小的「撇」,和《東牌樓》的「宜」如出一轍。鍾繇的《賀捷表》,縱向筆畫寫得非常短促,橫畫比較長,通篇看來整齊,字與字之間的間距基本上差不多,行距比字距大了很多,用筆力度很大,古拙而有意趣,不呆板,唐代張懷瓘《書斷》說:「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這些在《賀捷表》上都能明顯地體現出來。
  • 流失日本的4幅書法作品,一幅是王羲之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大家肯定會想到書聖王羲之,還有楷書鼻祖鍾繇,趙孟等知名的書法家,正是在這些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不僅影響著我國的後世書法愛好者,就連日本這樣的國家也非常的喜歡收藏中國古代的字畫。今天小七就給大家介紹4幅流失日本的古代名家作品,其中一幅那可是王羲之書法真跡,如今價值連城。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歷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一)王羲之楷書
    現按原定計劃,對歷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作一分析,以證明 歷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決非如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字帖與習字範本中圖示的,幾乎清一色都是藏頭護尾式回鋒的指導方法,而是生動活潑、直接連貫的「非回鋒 法」的用筆法式。
  • 鄰居家的孩子:王獻之,王羲之的三個小妙招,堪稱「東晉育兒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思考這麼一句話: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自己是指的家長,而不是給予厚望的老師。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走入學校,最終走入社會。孩子的教育最初是在家長的懷抱中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認知和學習是最純粹的。
  • 「狀如算子」是寫楷書大忌!怎樣避免?王羲之用9字說出筆法訣竅
    王羲之狀如算子(整整齊齊)的楷書也挺美,為什麼不是書法?你可以說狀如算子的字也挺美,但它不屬於書法的美。所以王羲之明確指出,狀如算子不是書法。如果你把楷書寫成「狀如算子」的印刷體,肯定不會表達出任何感情。楷書怎樣避免寫成「狀如算子」?王羲之說出9字訣竅。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吾「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用9個字說出寫楷書避免「狀如算子」的用筆訣竅。這句話意思是說,王羲之每寫一畫,常常要有3個波折。這個筆法才是關鍵。
  • 書法史罕見的「曠世奇才」,他精通「五體」,造詣比王羲之還高!
    趙子昂天分是與生俱來的,他是宋太祖趙匡胤兒子秦王德芳的後人,屬於皇室貴胄,雖然到了南宋末年,大宋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身處離亂之際的趙子昂還能學習不輟,真正做到了「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處事理念!趙子昂天下聞名是他當上了翰林院承旨之後,官居一品天下皆知,從此其書法之名遠播海內外。
  • 王獻之的書法「創新」何在?
    這些關係都體現在王獻之的書法中。如下圖中的「相體恕」、「子與至廣」、「得集理不念」,字與字之間靠近挨攏,與同列的「耳」、「州耶」、「心也」形成對比,尤其是最後的一個「耳」字,徹底的打破前三列上部分的整密,與下部分的疏朗又合為一體,左下角「足下兄」、「當有」四字則在疏密之間。
  • 失傳千年的《蘭亭序》真跡,如果被考古出土,能賣10億元嗎?
    歷朝歷代並不缺乏優秀的書法家,但被尊為「書聖」的,卻只有一個,他就是王羲之。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七歲就擅長書法,筆力雄勁,入木三分,傳說他把字寫在木板上,讓人按著字跡雕刻,木工發現王羲之的墨跡一直陷到木板裡。
  • 鍾繇大膽革新,使楷書筆法臻於完善,為楷書開闢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他富有書法的革新精神,把兩漢以來民間流行的衝破隸書規矩、簡省易寫的成分集中起來,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從筆法上改革隸書「蠶頭磔尾」的書寫方式,摻以篆書、草書的圓轉筆畫,把字的筆畫改為方圓兼施的形態;從結字上改變尚扁尚平的字體,使之趨於變方,促使楷書基本定型,形成了由隸入楷的第一代新面貌。
  • 古代最完美的一幅書法,學好了這幅字,你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書法!
    《集王聖教序》全碑整拓在書法史上,也有這樣的一部經典,可以稱之為是中國書法的總綱,這幅字彙集了王羲之書法的所有精華,值得畢生學習!此作也可以稱之為古代最完美的一幅書法,學好了這幅字,你才能真正看懂王羲之!中國書法史上自魏晉時期到梁武帝時期,張芝與王獻之的書法佔據主導地位,並且被稱之為「書聖」,到了梁武帝時期,梁武帝鍾愛鍾繇與王羲之的書法,並開始搜集全天下的王羲之墨跡。
  • 楷書怎麼寫才漂亮?王羲之說了4個字,啟功更厲害,數學都用上了
    楷書有人覺得楷書只要寫端正了,肯定會漂亮。這是寫楷書的大忌,楷書越寫的端正就越難看,因為越端正就越呆板了。槓精馬上反駁,那我就寫歪。寫歪了那還叫字嗎?楷書寫端正了不行,寫歪了也不行?你說怎麼寫?聽聽王羲之怎麼說,他只用了4個字,說得太到位。王羲之理解的書法的端正應該是「以奇為正」,而不是所有的「橫」寫平了,「豎」寫直了才是書法的端正。回想一下自己寫楷書時,是不是時時刻刻要求自己要「橫平豎直」?
  • 這一結構變化是王羲之行書的典型特點,學王字書法必懂
    文/一者行書與楷書在書體結體上差別不是很大,甚至有行楷這一說法,但是在書體結構變化上區別會很大。書寫楷書要求結構處理疏密均勻,不可過分誇大筆畫空間,相應的書寫筆畫時要求筆畫均勻,楷書書體中橫畫較多的字,如「重」字的各橫畫之間,「順」字豎畫之間分布十分均勻,目的保證字的重心穩定。
  • 王羲之不會寫楷書?你了解的楷書史,可能是錯的
    怎麼判斷它是楷書呢?找標準器,如果它的點畫還沒有到點和畫區分開來,那肯定是隸書,如果它已經有局部區分了,結構還有隸書的味道,我叫它楷隸或隸楷。以量來判斷,是三七開還有七三開。有人看到一個楷書筆畫就說是楷書了,這不行,這在漢簡裡就有很多,有很多楷書點畫。 從類別上來講,我認為楷書時代的確立在東晉,東晉是楷書的成熟時代。
  • 800年來「小楷第一人」,他一天能寫10000字,水平不亞於王羲之!
    真正有書法史是在中國的3000多年以前,流變到今天,書法史的發展經歷了許多階段,從最早甲骨文的成熟,再到唐代楷書的成熟,再到後世諸家對於書法的發展和探索。
  • 集字智永楷書《陋室銘》,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 楷書是印刷體嗎?怎麼寫才能避免呆板?王羲之說了3個方法很管用
    認為楷書就是印刷體,這肯定是不對的。楷書和印刷體的區別是什麼?首先,是功能上的不同。印刷體的目的是讓你讀的,比如書本上的字,就是讓你看懂就行了,不是讓你寫的。而楷書的目的是讓你寫的,它是一種書法字體,用來體現書法字體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