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孩子:王獻之,王羲之的三個小妙招,堪稱「東晉育兒經」

2020-11-15 煮酒看茶聊文史

小時候,各種羨慕妒忌恨的「鄰居家的孩子」,到現在盼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常常為此精疲力盡,但效果並不理想。

是方法不對嗎?還是我們做的不夠好?

其實,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一個角度的問題。

有的人認為, 管教孩子是老師的事,學校就是培養孩子的。因此,送孩子上各種輔導班,孩子每天的安排滿滿當當的。

有的人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嚴厲的管教才能讓孩子記住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他們的方法見效了嗎?見效了,但只是個別,大多數都是無用功,收效甚微,甚至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思考這麼一句話: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

自己是指的家長,而不是給予厚望的老師。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走入學校,最終走入社會。孩子的教育最初是在家長的懷抱中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認知和學習是最純粹的。

根據美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統計,孩子從出生到進入校園,期間85%的單詞都是和家長共同生活中學到的。

拿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說,長期和家長共同生活的孩子,絕大多數擁有和家長極其類似的生活習慣。在美國或者國內一些院校,錄取孩子入學首先了解家庭環境,就是基於這一原理。

每個孩子都是大腦一片空白來到這個世界,後天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等等,一部分都是由家長薰陶出來的。

一、養成興趣,只需要你的合理引導

王羲之與王獻之被世人並稱為書法界的「二聖」,其實他們是父子關係。

不妨猜想一下,王羲之是像我們一樣,敦敦教導孩子如何學習嗎?

其實,王獻之是一種被放養的狀態,只要每天按時上完學堂,該怎麼玩都隨便。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源於他始終如一堅持練習書法的習慣。

王獻之看到後,好奇王羲之為何拿著一個木棍在桌子上划來划去。

王羲之抱起王獻之,大談書法中的奇妙之處,雖然王獻之不懂,但王獻之會感覺這是一種比較好玩的事情。

無論長兄還是父母都十分酷愛書法,自然王獻之養成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王獻之拿著寫好的字帖,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到孩子的努力,就大大的誇獎了一番,「嗯,寫的真棒。」王獻之激動的小臉都紅了,感覺這段時間努力練字,能夠獲得母親的稱讚,真的太值得了。母親看看了王獻之開心的樣子,「這裡面最好的,還是這個『大』字,跟你父親都差不多了。」王獻之瞬間就尷尬了起來,原來這個『大』字是王羲之手把手教王獻之的。其實,母親也看出這個字出自王羲之,但為了鼓勵孩子繼續努力,才這樣提醒王獻之,還需要努力。

太刻意去教授一個道理,反而收效甚微。引導孩子去思考這個道理,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們常常學習名人從小是如何努力的,卻往往忽略背後扮演至關重要的家長。

這些家長,通常會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他們不會直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是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其中的價值觀。通過規律的導向,養成孩子自律、刻苦、負責任等優秀品質。

讓孩子認真做一件事情,有時候只需要一個認可的眼神。

隨著孩子對外在事物的不斷探究,對某一領域的興趣,自然逐漸養成。他們則會以一種鼓勵的態度,認可孩子的努力。自然而然,達到激勵孩子堅持某項興趣的目的。

二、孩子的興趣逐漸降低,很可能你做了這點

我們常常下定決心做某事,過幾天就逐漸放棄。

我常常下定決心要減肥,甚至發誓一個月要減10斤。跑到健身房,斥巨資辦了一張健身年卡。

第三天,我感覺昨天太累,身體又酸又痛的,就休息一天吧。

第四天,嗯,今天有點忙,明天去吧。

第五天,嗯嗯,明天一定去。

然後,一張年卡到期就去了一次。

大人尚且如此,小孩子的興趣來的快,去的也快。

王獻之堅持練習大半年的書法,雖然母親依舊肯定他的進步,但他和父親的差距依然很大,一度想放棄。

王獻之找到父親,「父親,我該怎麼樣練習,才能達到你的水平?」

王羲之笑了笑,指著院中的水缸,「瞧,就那種缸,你練字用完十八次就做到啦。」

王獻之興奮極了,想著父親驚訝的表情,想著母親認可的誇獎。十八缸,很簡單,王獻之重拾信心跑去練習書法去了。其實,十八缸水用完,並不一定能讓王獻之達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用完十八缸水的堅持和毅力。

遊戲的等級規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每升一級,都會有特效,達到一定等級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越高技能越好看越強。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何嘗不是遊戲開發商對我們的一種引導?或者讓我們沉迷其中。進一步思考,從1級到99級,所需要的經驗是不是越來越多?我們付出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但很難讓人放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都在下一等級我們獲得了什麼,這也就是很多朋友沉迷的原因。

假如遊戲沒有等級規則,直接讓玩家積攢從1到99級的經驗,一次性獲得所有獎勵。即便,遊戲開發者也很難堅持下去。當我們直接給孩子樹立遠大目標,孩子很難堅持下來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引導孩子的時候,如果直接設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通常會是從入門到放棄的過程。換個角度,設立階段性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孩子自然有一種「我可以做到」的感覺,孩子的興趣往往能夠有效的保持。

三、最好的引導,不是該如何做,而是怎麼去做

二十一世紀最缺少的是什麼?是創新

為何王羲之從不手把手的教王獻之練字,而是讓王獻之學習各家書法字帖。

金庸武俠裡,最強的劍法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獨孤九劍」,但它沒有任何劍招,講究「以快制快」,簡單來說,當敵人使出劍招,快速找出破綻,任敵人武功千變萬化,一劍破解就是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理解,絕大多數不適合孩子。孩子不是你,他很難和你理解的一模一樣,更何況時代在進步,每一天都在發生改變,認知是隨著時間潛移默化的改變。

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假如王獻之每天都在模仿王羲之的字帖,不能否認王獻之的書法無法取得成績,但最多只是王羲之第二,而不是與王羲之並稱。王羲之讓王獻之熟悉各家書法特色,糅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才有日後父子二人並稱「書法雙聖」。

因此,引導要有度,養成孩子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四、寫到最後

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離不開他們對興趣持之以恆的堅持,也離不開對問題、瓶頸的獨特思考。

當你已經為人父母,想要將孩子培養成鄰居家的孩子,或者期望孩子能夠獨立適應未來的生活,請從現在開始合理引導孩子。

請不要忘記,最好的老師永遠是自己。

孩子最好的榜樣不是鄰居家的孩子,而是你自己。

孩子努力的同時,你更需要努力。


希望能夠幫助您,有什麼想法,不妨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就是學會欣賞王羲之,不喜歡王獻之的過程
    讀貼,認識王羲之的骨力與王獻之的媚唐太宗以後都沒有人見過王羲之的字了。大家都在摹馮承素等人寫的《蘭亭序》,而真的《蘭亭序》根本就不可能是這樣子的。本文收幾篇非常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唐人雙鉤填廓摹本)。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 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太宰,一起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不過,在公元4世紀左右的東晉時代,在「王與馬,共天下」的國家背景下,琅琊王氏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其中既包含著像王導這樣的第一宰相,也包含著像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正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故事呢?敬請關注,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一期,既是駙馬又是國丈的第二書法家。
  • 「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豬媽媽的三個育兒妙招,你看懂了嗎
    ,豬媽媽的三個育兒妙招我們總是吐槽熊孩子難帶,尤其是當孩子看過動畫片以後,反覆去模仿動畫中的「沙雕」行為,讓爸媽們忍不住「捂臉哭」。《小豬佩奇》的時候,卻發現,其實在這部看似幼稚的動畫當中,蘊藏著很多值得父母學習的育兒經,《小豬佩奇》才是高級育兒書。
  • 王獻之的書法「創新」何在?
    縱觀王獻之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對其父書法的完美繼承;二是表現在自身的書 法實踐對前人技法的總結與創新;三是把個人感性情感的發揮,提升一個高度,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獻之的書法,是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的。《大觀帖》刻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共十卷。
  • 王獻之,不愧是「書聖第一」,印章比字體都還多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為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會稽山陰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幼時師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為一體,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洛神賦十三行》為其楷書代表,《鴨頭丸帖》是他行書的代表。
  • 書聖王羲之:不會裝逼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據說太傅郗鑑有個女兒,長得貌美如花,才藝兼備,郗鑑愛如掌上明珠,一直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而王家是東晉的第一大士族,王導和王敦兄弟倆一內一外主導著東晉政局,世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由此可見王家聲勢之盛。所以郗鑑想在王家找女婿,於是就派人和王導說。王導說,好啊,我們王家別的不多,就是人才多,來吧,隨便選!
  • 王獻之:我表示很不服!
    王羲之「書聖」的名號和地位,最輝煌的時代不是在東晉,而是幾百年後的唐代,尤其是在貞觀年間。其輝煌程度,不能用言語表達。讓王羲之走向「書聖」神壇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作為皇帝,作為當時政治最高統治者,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將王羲之推向「書聖」的呢?
  • 毛筆進化史:東晉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毛筆,有哪些秘密
    前兩期,小編分別向大家介紹戰國毛筆、漢代毛筆的演變。《蘭亭集序》唐摹本東晉的王羲之就曾向宣州諸葛氏寫信求過筆,諸葛氏家族的後人將王羲之的求筆帖一直保存了唐代。那麼王羲之向諸葛氏家族所求的毛筆具體長什麼樣?
  • 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中國歷史上關於東晉書法家郗璿簡介的內容,多半被收錄在《晉書》以及她的夫婿——書聖王羲之的生平資料中。據郗璿簡介描述,郗璿家境十分顯赫,娘家世代書香,父親郗鑑是東晉初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與書法家,在當時的書法界很有影響力。
  • 「你家孩子在求救!」熊孩子「敲門」玩家長不管,鄰居想出妙招
    導讀:「你家孩子在求救!」熊孩子「敲門」玩家長不管,鄰居想出妙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家孩子在求救!」熊孩子「敲門」玩家長不管,鄰居想出妙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王羲之寫給王獻之的一幅字,被列為「楷書第一」,可惜已經失傳了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從南朝梁武帝時期開始,皇家便開始大肆搜集民間的王羲之法帖,到了唐朝這種風氣依舊絲毫不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在皇宮內所藏王羲之的法帖真跡達3000多卷,當時負責校訂這些王羲之法帖的最早是大臣魏徵
  • 3個與王羲之有關的成語,反映王羲之對待求學、婚姻、處世的態度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也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今天就簡單介紹幾個有關王羲之的成語,而這3個小成語的背後也是3個小故事,值得大家借鑑。這個人就是王羲之。事情是這樣的,「王」姓在東晉的時候是一個大姓,也是一個貴族姓氏,很多世家想要和王家接親,更何況是丞相王導家。郗鑑是東晉的重臣,有個女兒叫郗璿,聽說王家弟子多才俊,於是就想和王家結為兒女親家。王導也熟知郗鑑的為人,於是痛快地答應了,並讓他去自家挑,選中哪一個就讓哪一個做他的女婿。郗鑑便讓管家去了王家。
  • 羊欣讚揚王獻之的草書「自然」,有非常具體的宗教含義
    董其昌《戲鴻堂法帖》的第一件作品:王羲之《黃庭經》王獻之廿九日帖張芝是漢代為數不多的書法家之一,以草書家而留名後世。羊欣文字裡所提到的張字一定就是草體。這樣看來,羊欣可以說是藝術批評中提出『自然』這一術語的最早使用者,目的是讚揚王獻之的草書。王獻之 洛神賦褚遂良 枯樹賦 局部而羊欣自己也成為後世批評家王僧虔(四二六—四八五)做相似對比的對象。
  • 公布育兒經:三個妙招搞定難帶寶寶
    因為嬰兒的腸胃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除了進食不規律,排洩往往也是隨機進行的,如果不及時給他們換紙尿褲,寶寶有可能會哭鬧起來,導致大人孩子都睡不好,所以前三個月的時候,寶媽們通常沒有睡過一個整覺,每晚基本上隔兩三個小時醒一次,去看看孩子有沒有餓了、拉了,這個階段的娃是真難帶。
  • 王羲之寫經換鵝,絕不是焚琴煮鶴——請別讓我們的書聖跌落塵埃
    請不要為了標新立異而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是讓我們了解一下真正的王羲之和鵝的故事吧。王羲之曾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居於會稽山陰。我們的書聖除了書法,還有一大愛好,就是愛鵝愛得一塌糊塗,堪稱「鵝粉」「鵝痴」。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聽說會稽當地有個老婦人養了一隻鵝,叫聲很好聽,王羲之立馬約了親友跑去看。
  • 「小王羲之」火了,寫字宛如「印刷體」,老師:不忍心打叉
    「小王羲之」火了,寫字宛如「印刷體」,老師:不忍心打叉前陣子,網上有一位9歲小男孩火了,他憑藉一手好字折服了老師和網友,被稱為「小王羲之」。「雖然缺少了幾分行雲流水的藝術感,但是三年級的孩子能寫出這樣的字
  • 弘揚傳統文化 電視劇《東晉情歌》重塑文化偶像
    王羲之留下的千秋筆墨,裡面的每一個點畫,都是博大深沉的中國人獨有的情感符號;陶淵明傳世的不朽名文裡的每一個詩行,都是美輪美奐的中國人雅致的心性描摹。而東晉,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感慨,但同時也最令人神往的時代。東晉時代很多先哲的錚錚風骨與落落風神,最為生動地演繹了一種精神,也是人們心目中最為完美的「中國人的精神」。
  • 三個生活故事引出的育兒小妙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妹妹委屈了,眼眶已經紅了起來,小嘴巴也開始撇啊撇……​媽媽過來了說:「啊,寶貝很想和哥哥一起玩,不捨得和哥哥分開,是嗎?」「嗯。」妹妹點點頭。「哥哥也很喜歡和妹妹一起玩。他很快就上課回來了,然後就陪妹妹一起去超市買東西,玩玩具​。」妹妹神情開始緩和不少。「哥哥去上課的​這段時間,你要在家把飯吃完,讓芭比陪你玩一會。
  • 王羲之小時候食墨的故事,以及後人對他的字評價
    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講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書聖」王羲之。小編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吧,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註明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人。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吏上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合併為「二王。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