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各種羨慕妒忌恨的「鄰居家的孩子」,到現在盼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我們常常為此精疲力盡,但效果並不理想。
是方法不對嗎?還是我們做的不夠好?
其實,我們首先需要考慮一個角度的問題。
有的人認為, 管教孩子是老師的事,學校就是培養孩子的。因此,送孩子上各種輔導班,孩子每天的安排滿滿當當的。
有的人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嚴厲的管教才能讓孩子記住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他們的方法見效了嗎?見效了,但只是個別,大多數都是無用功,收效甚微,甚至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思考這麼一句話: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自己。
自己是指的家長,而不是給予厚望的老師。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走入學校,最終走入社會。孩子的教育最初是在家長的懷抱中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認知和學習是最純粹的。
根據美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統計,孩子從出生到進入校園,期間85%的單詞都是和家長共同生活中學到的。
拿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說,長期和家長共同生活的孩子,絕大多數擁有和家長極其類似的生活習慣。在美國或者國內一些院校,錄取孩子入學首先了解家庭環境,就是基於這一原理。
每個孩子都是大腦一片空白來到這個世界,後天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等等,一部分都是由家長薰陶出來的。
王羲之與王獻之被世人並稱為書法界的「二聖」,其實他們是父子關係。
不妨猜想一下,王羲之是像我們一樣,敦敦教導孩子如何學習嗎?
其實,王獻之是一種被放養的狀態,只要每天按時上完學堂,該怎麼玩都隨便。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源於他始終如一堅持練習書法的習慣。
王獻之看到後,好奇王羲之為何拿著一個木棍在桌子上划來划去。
王羲之抱起王獻之,大談書法中的奇妙之處,雖然王獻之不懂,但王獻之會感覺這是一種比較好玩的事情。
無論長兄還是父母都十分酷愛書法,自然王獻之養成了濃厚的興趣。
有一次,王獻之拿著寫好的字帖,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到孩子的努力,就大大的誇獎了一番,「嗯,寫的真棒。」王獻之激動的小臉都紅了,感覺這段時間努力練字,能夠獲得母親的稱讚,真的太值得了。母親看看了王獻之開心的樣子,「這裡面最好的,還是這個『大』字,跟你父親都差不多了。」王獻之瞬間就尷尬了起來,原來這個『大』字是王羲之手把手教王獻之的。其實,母親也看出這個字出自王羲之,但為了鼓勵孩子繼續努力,才這樣提醒王獻之,還需要努力。
太刻意去教授一個道理,反而收效甚微。引導孩子去思考這個道理,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們常常學習名人從小是如何努力的,卻往往忽略背後扮演至關重要的家長。
這些家長,通常會給孩子大量的時間、關注和鼓勵。他們不會直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是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其中的價值觀。通過規律的導向,養成孩子自律、刻苦、負責任等優秀品質。
讓孩子認真做一件事情,有時候只需要一個認可的眼神。
隨著孩子對外在事物的不斷探究,對某一領域的興趣,自然逐漸養成。他們則會以一種鼓勵的態度,認可孩子的努力。自然而然,達到激勵孩子堅持某項興趣的目的。
我們常常下定決心做某事,過幾天就逐漸放棄。
我常常下定決心要減肥,甚至發誓一個月要減10斤。跑到健身房,斥巨資辦了一張健身年卡。
第三天,我感覺昨天太累,身體又酸又痛的,就休息一天吧。
第四天,嗯,今天有點忙,明天去吧。
第五天,嗯嗯,明天一定去。
然後,一張年卡到期就去了一次。
大人尚且如此,小孩子的興趣來的快,去的也快。
王獻之堅持練習大半年的書法,雖然母親依舊肯定他的進步,但他和父親的差距依然很大,一度想放棄。
王獻之找到父親,「父親,我該怎麼樣練習,才能達到你的水平?」
王羲之笑了笑,指著院中的水缸,「瞧,就那種缸,你練字用完十八次就做到啦。」
王獻之興奮極了,想著父親驚訝的表情,想著母親認可的誇獎。十八缸,很簡單,王獻之重拾信心跑去練習書法去了。其實,十八缸水用完,並不一定能讓王獻之達到王羲之的水平,而是用完十八缸水的堅持和毅力。
遊戲的等級規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每升一級,都會有特效,達到一定等級就可以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越高技能越好看越強。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何嘗不是遊戲開發商對我們的一種引導?或者讓我們沉迷其中。進一步思考,從1級到99級,所需要的經驗是不是越來越多?我們付出的努力也需要更多,但很難讓人放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都在下一等級我們獲得了什麼,這也就是很多朋友沉迷的原因。
假如遊戲沒有等級規則,直接讓玩家積攢從1到99級的經驗,一次性獲得所有獎勵。即便,遊戲開發者也很難堅持下去。當我們直接給孩子樹立遠大目標,孩子很難堅持下來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引導孩子的時候,如果直接設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通常會是從入門到放棄的過程。換個角度,設立階段性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孩子自然有一種「我可以做到」的感覺,孩子的興趣往往能夠有效的保持。
二十一世紀最缺少的是什麼?是創新!
為何王羲之從不手把手的教王獻之練字,而是讓王獻之學習各家書法字帖。
金庸武俠裡,最強的劍法的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獨孤九劍」,但它沒有任何劍招,講究「以快制快」,簡單來說,當敵人使出劍招,快速找出破綻,任敵人武功千變萬化,一劍破解就是了。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的理解,絕大多數不適合孩子。孩子不是你,他很難和你理解的一模一樣,更何況時代在進步,每一天都在發生改變,認知是隨著時間潛移默化的改變。
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假如王獻之每天都在模仿王羲之的字帖,不能否認王獻之的書法無法取得成績,但最多只是王羲之第二,而不是與王羲之並稱。王羲之讓王獻之熟悉各家書法特色,糅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才有日後父子二人並稱「書法雙聖」。
因此,引導要有度,養成孩子通過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離不開他們對興趣持之以恆的堅持,也離不開對問題、瓶頸的獨特思考。
當你已經為人父母,想要將孩子培養成鄰居家的孩子,或者期望孩子能夠獨立適應未來的生活,請從現在開始合理引導孩子。
請不要忘記,最好的老師永遠是自己。
孩子最好的榜樣不是鄰居家的孩子,而是你自己。
孩子努力的同時,你更需要努力。
希望能夠幫助您,有什麼想法,不妨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