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髮妻才女郗璿為何被稱為女中筆仙

2020-12-17 號外歷史之晶晶

中國歷史上關於東晉書法家郗璿簡介的內容,多半被收錄在《晉書》以及她的夫婿——書聖王羲之的生平資料中。據郗璿簡介描述,郗璿家境十分顯赫,娘家世代書香,父親郗鑑是東晉初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與書法家,在當時的書法界很有影響力。郗璿自幼耳濡目染,經常與父兄切磋,因而也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少年時代,郗璿就寫得一手好書法,是遠近聞名的才女,素有女中筆仙之稱,可見其書法技藝非同一般。

郗璿[xuán],字子房,父親郗鑑是東晉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書法家。郗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世家。郗鑑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草書,卓絕古勁,流傳至今的《災禍帖》書寫沉穩,下筆流暢,豐茂宏麗。郗鑑有二子一女,長子郗愔工於草書、隸書和正楷,其代表作有《至慶帖》《比書帖》傳世;次子郗曇長於草書和楷書。郗愔和郗曇都工於書法,可他們都稱姐姐郗璿是"女中筆仙",意思是女書法家中的神仙,可見其書法非同一般。

郗璿嫁於"書聖"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空前絕後,被公認為"書聖"。對於郗鑑為郗璿選婿的事,還有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個典故叫做"東床坦腹"。郗鑑在健康時聽說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選女婿,王導讓送信的門生去自家的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讚,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露出肚皮吃胡餅,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

"郗鑑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鑑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郗璿嫁給了他。劉茂辰考證此事發生在太寧元年(323年)十一月至太寧二年(324年)六月之間。王汝濤考證此事發生在太寧元年(323年)至太寧二年(324年)之間。郗璿與王羲之成婚後,夫婦二人因有相同的愛好而經常在一起秉燭夜談,相互探討書法創作,恩愛非常。據郗璿簡介稱,她與丈夫王羲之既是夫妻,也是摯友,更是藝術上的知音。

兩人相濡以沫大半生,創作了無數美輪美奐的書法作品,也孕育了七子一女,子孫滿堂,堪稱神仙眷侶。郗璿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女書法家。相傳她九十歲高齡之時,曾上書皇帝,感謝朝廷的鞠養。這個時期,王羲之已經去世。有一次,王羲之的堂侄孫王惠前去看望郗璿,關切道:您的眼睛、耳朵沒覺得壞了吧?郗璿淡然回答:頭髮白了,牙齒掉了,這屬於自然規律,是身體的事。

至於眼睛耳朵,和精神相關,哪能那麼快就和人分開呢?可見這位高齡老人即使在身體難以抗拒地走向衰老,體力大不如前時,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境,為後生晚輩做出了表率。東晉著名女書法家郗璿,是書聖王羲之的髮妻,亦是王獻之的母親。有關郗璿的故事,多與其父郗鑑為她擇婿的東床坦腹一則典故有關,然而據民間史料記載,郗璿的故事中不為人知的事跡還有很多,比如郗璿教子的故事,就是她生平事跡中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郗璿的故事中,王獻之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由於郗璿出生在一個書法世家,家中父兄俱擅長書法,這種獨特的家庭氣氛使郗璿自幼偏愛書法藝術。她與王羲之成婚後,先後育有七子一女,一眾兒女中,王獻之是書法天賦最高的一位,於是郗璿有心培養他接過父親王羲之的毛筆,成為一代書法名家。王獻之七歲之時,母親郗璿對他練字的要求已然十分嚴格。雖說王獻之喜好書法,然而七歲孩童,正是愛玩的年紀,有時練著字,聽到窗外頑童嬉鬧之聲,便忍不住要溜出去玩。每逢這時,郗璿便來到兒子書房,專心查看他寫的字。有一次,王羲之外出歸來,看到書桌上獻之未寫完的字,就在大字低下加了一個點,寫成了一個太字。

王獻之渾然不知,玩得盡興之後,回來給母親看自己寫的字。郗璿端詳了片刻,說這些字筆力都還差火候,唯有這太字的一筆,可以與王羲之書法媲美。王獻之不服,郗璿遂指著院中的十五隻大缸,對兒子道你父親寫字的奧秘全在這十五隻缸裡,你若能將這十五缸水用盡,一定能趕上你父親。。從此,王獻之不分寒暑,苦練書法,郗璿幫他把缸中水一勺一勺舀出研墨。經過苦練,王獻之終成與父親一樣優秀的大書法家。東晉女書法家郗璿,字子房,本為高平金鄉人氏,是太尉郗鑑的女兒,亦是東晉著名書聖王羲之的夫人。說起郗璿與王羲之締結美滿姻緣的過程,還有一段有趣的典故,此典故名為東床坦腹,發生在太寧元年。

當時郗璿正值二八年華,才貌雙全,是遠近聞名的才女,父親郗鑑將她視為掌上明珠,有意為她擇一個如意郎君,而郗璿本人也對才德兼備者情有獨鍾。郗鑑久慕琅琊王家子弟多儀表出眾,才學過人者,希望兩家能夠結為秦晉之好。於是,一天早朝後,郗鑑將自己的擇婿之意告訴了一向與之交好的王丞相。王丞相欣然應允,郗鑑遂命管家帶重禮前往王家擇婿。王家子弟聞聽郗太尉要前來為郗璿小姐擇婿,無不內心歡喜,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在眾子弟中尋來覓去,卻發現少了一人,打聽之下,才知王家還有一位公子未曾到場。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院書房,只東側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神情自若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府後將所見如實相告,尤其提了那位東床側臥的年輕人。郗鑑大喜,曰正是要選此人。於是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文雅,一身才氣,當即下聘,擇為快婿。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書聖王羲之。郗璿與王羲之成婚後,夫妻志同道合,恩愛非常,經常在一起秉燭夜談,切磋書法技藝,他們的姻緣,亦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妻郗璿墓識真偽的考據
    《世說新語》記載有「書聖」王羲之袒腹東床,被太尉郗鑑選為「東床快婿」的故事。郗家千金、後成為王羲之妻的郗璿也是一位書法家。2016年7月,上海圖書館受贈入藏王羲之之妻郗璿「墓識」拓本。
  • 《別郗氏妻》:一篇小作文,「渣男」變「情聖」
    十六歲時,面對前來擇婿的郗鑑,王羲之坦腹於東床,其才貌俱佳、文雅豁達,深深觸動了郗鑑。於是,郗鑑將愛女郗璿嫁與王羲之,成就「東床快婿」這一佳話。王羲之與郗璿結婚之後,志趣相投,琴瑟相合,共育有七子一女。其中最小的兒子王獻之自幼酷愛練習書法,王羲之曾稱讚他說:「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 王羲之:書聖翰墨香,佳話傳千年
    若追究這個詞的來歷,就得說到王羲之的一段婚姻佳話了。當時,官至太尉、為人正直的郗鑑年逾半百,但家中還有一個女兒尚未出嫁,此女名叫郗璿。父親郗鑑想物色一個合適的女婿,以解決女兒的婚事。東晉時期,婚姻往往講究門第,王氏家族門第顯赫,而且人才濟濟,丞相王導的子侄有十餘人。郗鑑考慮,如果能從中選取一位作為女婿,豈不美哉。
  • 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介紹 東床快婿原本指就是他
    王羲之出生在兩晉時期的名門望族,祖父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東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學薰陶,所以王羲之能夠在書法上在幼時就有接觸。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朝廷,是之前西晉總是南遷後所建的政權。原本的西晉都城洛陽覆滅,因為南遷的政權統治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江東,彼時稱為江左,所以相對於西晉稱為東晉。
  • 3個與王羲之有關的成語,反映王羲之對待求學、婚姻、處世的態度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也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今天就簡單介紹幾個有關王羲之的成語,而這3個小成語的背後也是3個小故事,值得大家借鑑。01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其實就是來自於王羲之,王羲之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怎麼回事兒呢?
  • 早年是孫權兵營,王羲之在此成為東床快婿,秦淮八豔李香君的故居
    1963年,王丹鳳出演的電影《桃花扇》 因兒時家道敗落,飄泊異鄉。晚唐詩人劉禹錫的名作《烏衣巷》 同時也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
  • 關於王羲之的故事50字 經典勵志小故事賞析
    畢竟家鄉出一歷史名人而且是國家級名人還是很自豪的,小編作為王羲之老鄉對於王羲之還是較為了解的,王羲之雖說家境優越,但是他並沒有揮霍人生,而是專注事業,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關於王羲之的故事50字左右短故事供大家欣賞。
  • 王羲之最不成器的兒子,娶了當時最有名的才女,最後卻死的荒唐!
    眾所周知,書聖王羲之是一個才華高妙的人,也是魏晉風流的代表者。他的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代表作《蘭亭序》更是流傳了一千多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七個兒子,分別是玄之、凝之、渙之、肅之、徽之、操之、獻之,他們都各自不同程度地傳承了家風。
  • 王羲之的嶽父:郗鑑吐哺,天下傾心
    而中國古代除了周公吐哺之外,還有一位大賢人郗(xī)鑑也做過吐哺之事,最後天下人也都傾心於他,然而事情的經過卻與周公不同。郗鑑是名門世家出身,但是父親去世的早,所以他小時候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不過他從沒有放棄過學習,就如同諸葛亮一般,即使耕作時仍不斷吟詠文章,博覽經籍,以儒雅著名。
  • 天不生逸少,書壇常寂寥——蘭亭主人王羲之
    如此顯赫的家世, 倘王羲之著意仕途, 怕不是衣金戴紫、出將入相之人?由於王羲之的書名太響, 以至於在歷史上其顯赫的家世卻鮮為人知。但當我們詳察這位門閥子弟為人行事的特點時, 我們不能不相信:在魏晉遺風的深廣影響面前, 任何家世淵源都顯得脆弱無力。公元314年, 王羲之已到了談婚論娶的年齡, 以王家的顯赫聲勢和王羲之本人的才具, 自然門庭若市, 攀附者眾。
  • 讀《戴建業精讀世說新語》,撕掉書法家標籤的王羲之是怎樣的人?
    話說,有一天郗太傅找王丞相來求女婿。丞相說:」好啊,你到我家隨便挑。"於是,郗太傅就派了一個門生來到王家。門生不敢怠慢,來到丞相府仔仔細細看了個遍,回去以後稟告說:「一聽說您去選女婿,王府裡所有的男孩子都把自己悉心打扮一番,談吐上也儘量顯得莊重內斂,就是多多少少顯得有點拘謹。
  • 為何說王羲之沒有可稱為「代表作」的書法?就連《蘭亭序》也不算
    現如今,就算有人不了解、或者說不練習書法,但他一定知曉王羲之和《蘭亭序》這兩個名字(名詞)。王羲之常被譽為「書聖」,他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也被書法人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帖」!其人其作品,簡直就是書法人的心中那面永遠飄揚的旗幟!
  • 王羲之寫經換鵝,絕不是焚琴煮鶴——請別讓我們的書聖跌落塵埃
    那老婦人很熱情,聽說當地的領導兼大書法家王羲之要來,不知怎麼招待好,只是聽說他喜歡鵝,於是就把這隻大鵝宰了做了菜,盛情款待王羲之。王羲之望著冒著熱氣的那盤鵝,只能嘆惋不止。老婦無知,在這裡當不能以「焚琴煮鶴」形容她。最終也不知道喜歡聽鵝叫的王羲之有沒有吃這道鵝肉,但他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吧。
  • 郗(郄)氏歷史風雲人物圖譜通史(自序、目錄、試讀章節)
    而說到琅琊王氏跟郗家更有不解之緣,王謝郗庾曾是東晉門閥制度盛行時江南的四大名門望族;歷史上東床快婿的典故就是郗家選婿選準王羲之做女婿的故事。然而遺憾的是在後人及現代版的圖書史籍編輯中有一個不好的趨勢,就是這些小姓人們知之甚少往往被過濾省略。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後主劉禪身邊的蜀國大文豪郄(郗)正被大篇幅單篇列傳介紹,但在現代版的三國志中往往銷聲匿跡了。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