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逸少,書壇常寂寥——蘭亭主人王羲之

2021-01-07 漢府古文化

作者:張丙辰

魏晉之際, 註定要成為文人名士大出風頭的時期, 在經歷了建安文學的鼎盛時期之後, 到了西晉,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風骨益發顯得卓爾不群。這些文人才華絕代, 但政治上屢屢失意, 他們把對司馬氏政權高壓政策的不滿化作一種消極的抵抗, 詩酒酬酢, 長歌當哭, 放蕩不羈, 醉生夢死, 以文人無行的怪異作派昭告著和統治集團的不合作。對這些自命清高、不願依附的文人, 司馬氏終於開了殺戒。

嵇康因替好友呂安蒙冤案辯護, 被司馬昭抓了把柄, 鍾會乘機進讒, 要求除掉嵇康。在洛陽東門外刑場上, 嵇康神色自若, 要過素琴, 手揮五弦, 目送歸鴻, 演奏了一曲《廣陵散》, 並留下一句「此曲自此不復傳矣」的感慨, 引頸就戳。嵇康死後, 其他人並未就此收斂。阮籍依然怪話連篇, 作青白眼;劉伶終日花錢買醉, 一飲五鬥。向秀不怕涉嫌, 偏要對嵇康之死舊事重提, 寫了一首《思舊賦》懷念故友「昔李斯之受罪兮, 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 顧日影而彈琴」,頗有一點和司馬氏政權唱反調的勁頭。竹林七賢狂放不羈、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 對當代和後世文人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竹林七賢所表現的「魏晉風度」, 除了狂放文人的意氣用事之外, 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前朝恩怨。他們有的與曹魏政權有姻親關係, 有的享受前朝舊恩, 在感情上與司馬氏統治集團不免隔膜。但是, 在半個世紀之後, 蘭亭主人王羲之身上所表現的特立獨行的魏晉遺風, 卻似乎有點匪夷所思, 不合情理了。

王家是名門望族, 炙手可熱, 自東晉建立便和司馬氏家族同氣連枝。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一著名的《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人尋常百姓家。」感嘆世事滄桑, 物換星移。而詩中的王謝, 分別指的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導和曾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王導是東晉開國元勳, 三朝顯貴。史載:司馬睿繼皇帝位時, 曾多次懇請王導同坐御床領受百官朝賀, 王導力辭不坐, 時天下有「王與馬, 共天下」之說。如此顯赫的家世, 倘王羲之著意仕途, 怕不是衣金戴紫、出將入相之人?

由於王羲之的書名太響, 以至於在歷史上其顯赫的家世卻鮮為人知。但當我們詳察這位門閥子弟為人行事的特點時, 我們不能不相信:在魏晉遺風的深廣影響面前, 任何家世淵源都顯得脆弱無力。

公元314年, 王羲之已到了談婚論娶的年齡, 以王家的顯赫聲勢和王羲之本人的才具, 自然門庭若市, 攀附者眾。一日, 在京口的太尉郗鑑派門生給王導丞相帶來書信, 欲求一位相門公子為乘龍快婿, 王丞相也不含糊, 讓郗太尉門生去東廂房隨意挑選, 門生以為王家太有點兒戲, 轉回車告太尉所見所感:「王氏諸少並佳, 然聞信至, 鹹自矜持, 惟一人在東床上坦腹食, 獨若不聞」。 鑑曰:「正此佳婿邪!」 一打聽, 坦腹而食者正是王家逸少羲之, 便欣然允婚。

王羲之的疏狂和不羈以及對婚姻大事的吊兒郎當, 似乎和他的家教出身格格不入, 但卻由此留下了「坦腹東床」的歷史佳話。而從這個簡單的趣聞中, 分明可以追尋到魏晉遺風的嫋嫋餘韻對將相公侯、門閥世族的影響。

其一, 王丞相的豁達。身為長輩, 位及極品, 卻不願因襲舊制, 包辦晚輩婚事, 大咧咧讓郗家自由挑選。漫不經意間, 顯示出王氏家族的恢弘氣度和對子侄的自信。

其二, 郗太尉的睿智。在兩晉浮糜之風盛行, 金玉其外, 敗絮其內者甚眾的情況下, 郗太尉的擇婿可說是慧眼獨具。

其三, 王羲之的疏狂。太尉名列三公, 也是權傾朝野之人, 與王家自是門當戶對。眾弟兄搔首弄姿, 作矜持秀, 以博郗家滿意, 也是情理之中。而王羲之卻不以為然, 露著肚皮, 東床高臥, 大啃大嚼, 坐無坐相, 站無站相。這種滿不在乎的作風, 已分明如阮籍臥壚, 劉伶醉野, 可見魏晉狂士的影子了。

西晉、東晉真是個眾文人喜怒無常、痛快淋漓的時期。一些當時視為怪癖的異端, 站在千年之後的時空去審視, 卻是個性特立獨行的樣板。笑, 就放聲大笑, 聲震長天;哭, 就哭得死去活來, 肝腸寸斷;喝, 就喝個昏天黑地, 頹倒玉山。心有所想, 行有所止, 既出常規之外, 又在意理之中。那是個張揚個性, 鄙薄為官的時代。唐詩云「欲採蘋花不自由」,陳寅恪改之曰:「不採蘋花即自由。」沒有了做官的羈絆, 個性的宣洩才酣暢而淋漓。王羲之骨骾高爽, 不入常流, 屢次辭官不就, 直到46歲上, 才到會稽任了4年右將軍。

天不生逸少, 書壇常寂寂, 此言不謬。然而王羲之留給今日文人的, 豈止是一篇《蘭亭集序》、數卷絕代墨品?「畢生寄跡在山水, 列座放言無古今」, 右軍祠中這副楹聯, 表達了王羲之無意仕途, 放跡山水的曠達性格。心在林泉間, 放言無遮攔。這樣的心態與魏晉之際的文人風骨已毫無二致。

相關焦點

  • 就不欣賞王羲之的《蘭亭序》?這很正常!
    發幾張高清效果的圖片,讓你看看《蘭亭序》到底有多漂亮!就算從未練過書法的朋友,大概也都聽說過書聖王羲之,也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但是,知道《蘭亭序》並不一定就能真正看懂其「美」在何處,也並不一定能切實感受到《蘭亭序》的藝術魅力。網上隨便曬出幾幅字,評論區總是評點得相當熱鬧,也不管筆法、結構、章法和墨法如何,只看到醜書、俗書和江湖書法的大棒滿天飛。說實話,現在練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了,真正懂書法的人更不多見。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蘭亭集序:千年前,王羲之發出的萬歲憂
    《世說新語》中的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看似醉心於酒,但其實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於內心苦悶無法排解也。王羲之的晉朝同是黑暗時代,但他的家世和學養,讓他不能如劉伶一般放蕩不羈,那如何排解,《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的答案。他用文人式的方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你見過歐陽詢寫的《蘭亭序》麼?這才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
    這一年是公元353年,大書法家王羲之與他的好朋友一共42個人,在紹興的蘭亭飲酒作樂,席間趁著微醺之際,王羲之揮毫寫了一幅字,這幅字就是享譽書法史上的《蘭亭序》。王羲之從梁代開始就被譽為了「書聖」,他的這件《蘭亭序》更是千古難得一見的珍奇法帖,此作歷經多人收藏,最後以「蕭翼賺蘭亭」的方式,被唐太宗的大臣從智永的弟子辯才手中騙了去。
  • 楊凝式《韭花帖》到底有什麼實力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相比?
    王羲之的《蘭亭序》因為各式各樣的歷史原因和內在藝術素質,被後世稱為書法史上的絕唱。特別是經過唐太宗的大力推崇,使得技巧完備的東晉書風在唐代有如聖明。然其後晉人書風,特別是王羲之筆法斷趨黯談,至五代,「衰陋之氣"生焉。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這對於傳世東晉字帖,特別是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東晉字帖,特別是《蘭亭序》的可靠性問題,便不能不重新提出來了。二、《蘭亭序》文章非王羲之所作首先,從文獻資料上的否定。
  • 書壇頂級高手臨摹《蘭亭序》,惟妙惟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原帖!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李北海、趙子昂、文徵明無不如此,這些學習王羲之的大咖們,文徵明臨摹最不像,而被書法史評為「臨的最好」!文徵明臨《蘭亭序》單字放大自古就有「名師出高徒」說法,對文徵明來說,好像不太合適,其書法老師李應禎也算不上什麼名家,但是他的一句話,對文徵明影響很大:
  •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
    3種不一樣的王羲之《蘭亭序》,你喜歡哪一個?王羲之《蘭亭序》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一件行書作品,又稱《蘭亭集序》、《臨河序》,是行書成熟的代表作品,被公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對其讚嘆有加,稱其「盡善盡美」。
  • 命運多舛的《蘭亭集序》
    提到中國書法,王羲之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個人,而提到王羲之,《蘭亭集序》則是怎麼著都不會被繞過的一幅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東晉永和九年「書聖」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後醉酒寫得。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蘭亭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水溝,山上流下的泉水匯聚在這裡,溪水打旋之後又順著亭邊的小溝彎轉離去,形成了曲水的雅致景象。王羲之命跟隨的僕人把他的鵝放到池塘裡,一邊逗弄著愛鵝,一邊招呼眾人坐下。不知道何人出了個好主意,來到曲水的上遊,把一個酒盞擱在荷葉上放入水中。
  • 100大書法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
    想來想去,我把這第一的位置給了王羲之的《蘭亭序》。下面,我們就來談談100大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很多人提起《蘭亭序》,首先想到的形容詞就是遒勁、流暢、瀟灑等等這些。《蘭亭序》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一,憑藉的只是好看和漂亮嗎?沒那麼簡單。
  • 《蘭亭序》的單字欣賞,你會發現王羲之用筆的秘密!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的優點很多,如果有人問《蘭亭序》到底好在哪裡,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是王羲之寫的,除此之外很難想到此帖的精妙之處。那麼我們今天一起欣賞《蘭亭序》筆法和章法的用筆秘密,領略書聖的風採。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是如何消失的?慶幸尚存拓本
    千年前的雅士們大概就是這樣,將盛著紹興溫酒的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遇到障礙.就會打轉或停下來,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寫詩助興,吟不出詩的人就要被罰酒。王羲之《定武蘭亭序》拓本柯九思本元代柯九思藏本《定武蘭亭序真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中「湍」、「帶」、「右」、「流」、「天」五字已損。
  • 臨《蘭亭序》有感:王羲之的一生和《蘭亭序》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而到了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橫空出世,才使行書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擺脫了早期的隸意,為行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後人的行書多多少少都存有《蘭亭序》的痕跡。其二是《蘭亭序》通篇21個「之」字形態各異,但又極其舒適。書法講究穩中有變,變亦有道,這要求其實很高,而《蘭亭序》卻做到了,沒有人會感覺其「之」字的各種寫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 王羲之4幅書法作品,有幅真跡珍藏在日本,名氣不輸《蘭亭序》!
    王羲之的大名在中國的書法界非常的有名氣,因為王羲之的《蘭亭序》寫得好,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當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蘭亭序》以後是不是也體會到了王羲之行書筆法的藝術精髓呢?那真的是太漂亮了,這樣的書法作品絕對能稱得上是天下第一行書。
  • 品讀王羲之之《蘭亭序》
    寫了一半《品讀王羲之之〈蘭亭集序〉》文章,將筆停在半空思考中,覺得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這篇集序太有名了,歷代多少文人墨客敬仰此書法行筆之精妙和通篇之秀美,也多有論述,要不要發表呢?幾番思量之下,還是繼續寫下去吧,拙作以饗讀者。
  • 王羲之的《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此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有時候我們說到《蘭亭序》,不說整幅書法如何,單說其中的一個字,那就是「之」字,就足以說明王羲之的書法功底了,此帖連落款一共出現二十一個「之」字,形態迥異,各具美態。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 價值連城卻難存於世
    王羲之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其字體自成一派,由此可見王羲之書法造詣,不過有網友就問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哪?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