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泱泱中華文明的大海也正是中國有據可查的上千個姓氏家族文化匯流而成。愛國從愛家做起!愛中華文化從了解和熱愛每個姓氏家族的根祖文化做起。時代呼喚這樣更具像更實實在在的中華文明之愛。在上千個中國姓氏的大河中,從人數規模上不可否認郗氏是一個小姓,但在歷史長河中,郗氏歷史精英人物也寫下了精彩的一筆。如在中國最有名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他們的家譜歷史人物中都離不開郗氏。「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這是說太原王氏的王坦之(字文度)和郗家的郗超(字嘉賓)是當時東晉有名的兩個文採出眾的名士。而說到琅琊王氏跟郗家更有不解之緣,王謝郗庾曾是東晉門閥制度盛行時江南的四大名門望族;歷史上東床快婿的典故就是郗家選婿選準王羲之做女婿的故事。然而遺憾的是在後人及現代版的圖書史籍編輯中有一個不好的趨勢,就是這些小姓人們知之甚少往往被過濾省略。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後主劉禪身邊的蜀國大文豪郄(郗)正被大篇幅單篇列傳介紹,但在現代版的三國志中往往銷聲匿跡了。故搶救挖掘郗氏家族文化豐富中華文化寶庫是本書的重要使命之一。
本書的另一個使命也就是考證:郗郄同一通用。網際網路的時代之幸使得全國郗氏家族聯繫在了一起。東晉太尉郗鑑兩個兒子郗愔和郗曇的後人家譜愔公譜和曇公譜分別在江西和西安郗氏傳人中找到,兩大家譜都記載郗詵是郗鑑之父;以此為突破口從地緣,郗氏宗祠,歷代詩詞引用其典故等多方交叉考證出:《晉書》中單篇列傳的郤(通郄)詵就是郗詵,郗郄同一通用。本書還從歷史的高度去討論考證出郗郄二者的密切的關係淵源是從晉國第十四世國君郄(郗)鄂侯開始,郗郄都統一重合於沁河下遊沁陽。同時也考證出春秋晉國三郄滅門後最早出現了郗郄通用,就是三家分晉的郗(郄)疵,郗郄通用的歷史緣由也呼之欲出。眾所周知中國的姓氏建立的黃金期基本是上古商周春秋到漢代基本穩定下來,而中國族譜家譜的記載也是從東晉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的。本考證對東晉名門望族郗鑑家譜考證為緣起也保證了嚴謹的學術意義。
作為一個傳播學者,除了家譜的檔案學,歷史學,人類學關照外,更重要的一個是傳播作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郗氏家族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故除了第一編考證郗郄通用外;第二編完整呈現這個在春秋晉國和東晉期間中國歷史上兩度輝煌的郗郄氏家族在各個朝代的風雲人物;第三編梳理總結郗家家風風骨和文化歷史遺存。如果說了解中華文明需要推開眾多姓氏之門進去了解感受,那麼就請您走進郗郄氏家族文化之門吧。。。
第一編考證部分:
郗郄(郤)是否同一通用的幾個歷史問題的考證
一,歷史性重大考證突破:,郤詵是否是郗詵?
二,郤(郄)國與受封郗邑同重合及郄鄂侯是郗郄最早的融合的考證
三,最早的郗郄混用從三家分晉的郗(郄)始及歷代郗郄通用的考證
第二編郗郄氏通史部分
1,郄鄂侯
2,郄氏名門到三郄名門
3,漢郗氏再度嶄露頭角
4,三國西晉的文壇郗氏雙傑
5,東晉郗氏二度崛起江南名門鼎盛時期
6,南朝郗氏餘韻延續
7,唐宋元郗氏精英人物的衰退
8,明清民國的郗氏再度復興
第三編郗氏歷史貢獻部分
1,郗(郄)氏家風傲骨
2,郗氏治學歷史成就
3,郗氏歷史文化遺蹟遺存
4,影視文學戲曲中的郗氏人物
5,歷代文獻中郗氏小人物補充
第一編郗郄同一通用的歷史考證(試讀部分)
第一章:郗詵還是郤詵的考證突破
郤郄通假在康熙字典中已證明,二字古代通用為一個姓氏已無爭議。
在民間雖然郗郄通用基本已約定俗成,但在歷史考證上郗郄到底是否通假字至今沒有明確記載。那麼郗和郤(郄)到底有沒聯繫是否同一宗祖姓氏呢?一直是一個關注的問題!
如一篇網文:
郗詵,還是郤詵?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編纂的《曹州府志》,在「人物誌」中收錄了晉朝郗詵(shēn 身)的事跡。書中是這樣介紹的:
郗詵,字廣基,濟陰單父人。父晞,尚書左丞。(詵)博學多才,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泰始中,詔天下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應選。(詵)對策上第,拜議郎。母憂去職。詵母病,苦無車,及亡不欲車載柩。家貧無以市馬,乃於所住堂北壁外假葬。開戶,朝夕拜哭。養雞種蒜,竭其方術。喪過三年,得馬八匹,輿柩至塚,負土成墳。未畢,召為徵東參軍,徙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吏部尚書崔洪薦為左丞。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詵在任,威嚴明斷,甚得四方聲譽。卒於官。子延登,為州別駕。(引文見齊魯書社1988年標點本)《牡丹晚報》的周鋒先生,據以上文字敷衍成了一篇長文,題目是《郗詵:單縣第一位狀元》,發表在該報2008年11月22日《新周刊》上。文章在上文基礎上又增添了兩層意思:一是說「蟾宮折桂」的成語,就來源於郗詵對晉武帝關於「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的回答。二是說郗詵「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敢於揭發曾推薦他作尚書左丞的上司崔洪的過錯,崔洪知道了非常生氣。後來郗詵當面說服了崔洪,又得到了崔洪進一步地器重。文章明確指出,材料來源於《晉書·郗詵傳》。
但是,查遍《晉書》,不見郗詵其人,更不見其人的傳記。查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的《晉書人名索引》,該書共收郗姓者16人,也不見郗詵其人。那麼,郗詵的事跡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後筆者在《晉書》中發現,郗詵的事跡,原來在《郤(xī)詵傳》中。為了說明問題,不避繁瑣,再抄錄《郤詵傳》的有關記載:
郤詵,字廣基,濟陰單父人也。父晞,尚書左丞。詵博學多才,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泰始中,詔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太守文立舉詵應選。詔曰:……對曰……
這篇網文得出如下結論:
由於「郗詵」的冒牌在《曹州府志》中出現,而編纂者又不加任何說明,從而使真正的歷史名人「郤詵」在他的家鄉地方志中被埋沒了。查民國四年(1915年)修撰的《山東通志》,當時不可能不參考《曹州府志》,但卻沒有收錄「郗詵」的名字和事跡,大概因為在正史《晉書》中找不到有關記載,沒敢收錄;又因為沒有發覺「郗詵」就是《晉書》中的「郤詵」,以致把「郤詵」這個真正的歷史名人也逸漏了。否則,在官修的正史列有傳記的人物,作為地方志是絕不會捨棄的,因為他們是當地後人的驕傲。同時,又因為《晉書》中沒有「郗詵」的傳略,後人再修地方志時,也沒有辦法進一步查證和介紹其人的事跡,只好以訛傳訛地傳抄。周鋒先生看到了郤詵的事跡,但沒有斷定《曹州府志》中的「郗詵」就是《晉書》中的「郤詵」,撰文時仍稱《晉書·郗詵傳》,向讀者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息,因為《晉書》中根本沒有《郗詵傳》。
郤詵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名人,但在他的家鄉地方志裡卻不見他的名字和事跡,真是天大的遺憾!在地方志裡,他應有的歷史地位,卻被一個假名字佔據著,實在不公平。筆者在這裡鄭重建議:當地將來再修地方志時,應把「郗詵」(以及單縣縣誌中的「郄詵」)一律改為「郤詵」,還歷史之原貌,並使之有據可查。
顯然此網文作者忽略了古文通假字的考證,郤郄通假字是有明確記載歷史一直沿用的。郤詵就是郄詵這一點在通假字考證完全可以證明得出肯定結論的。而該網文作者還由於自身條件限制,比如不是郗姓家族不了解民間流傳至今約定俗成的郗郄通用的歷史習慣,不是當地人不了解地域關係及歷史沿革。本考證承蒙網際網路時代進步之幸,全國各地郗氏家族通過網際網路聯繫到一起後,最早的郗氏家譜東晉與王謝同為四大名門望族的東晉太尉郗鑑家族兩個兒子後人傳世家譜。眾所周知中國族譜家譜也是從東晉最早開始的,所以本考證從非常具有嚴謹學術意義上的證據出發,並與其它兩個證據交叉證明形成穩固的證據鏈條得出肯定結論:郗詵就是郤(郄)詵
本文考證證據呈現如下:
一,郗鑑後世宗族家譜:
東晉名門望族郗鑑在史書記載中非常明晰,是一個沒有爭議的人物。選婿王羲之東床快婿的典故就源於此。其兩個兒子郗愔和郗曇歷史也均有記載不僅朝廷命官而且書法史上在書法六郗之列。據在陝西的郗曇公47世郗智勇介紹,目前郗愔公的家譜和郗曇公的家譜兩個老家譜都有註明郗鑑是郗詵之後(之子)!圖為郗愔公後人保存在江西老譜證明郗詵與郗鑑關係。
二,地域佐證:
郗鑑之父郗詵是否郤詵同一人存在地域差異問題。時間上都是晉沒有問題。郤(郄)詵是單縣,郗鑑是金鄉縣,地圖考證二者一條線基本連在一起。歷史上地理區域行政劃革變化很正常,比如現在的重慶是直轄市與四川並列,那以前重慶就歸四川省。對於重慶人來說原先是四川人是沒錯的。郤詵的單縣和郗鑑的金鄉縣是一個地方,可以為進一步斷定郤詵與郗鑑之父郗詵是同一人打下基礎。
三,郗氏宗祠聯佐證:
郗氏宗祠四言通用聯
崑山玉潔;
幕帳風開,
——佚名撰郗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晉書中的西晉人郤詵,也就是以前文章在郗氏家族曇公譜和愔公譜中考證的郗詵是郗鑑之父。有人會提出當時同一地域是否可能同時有郤詵和郗詵兩個人呢?那麼這郗氏宗祠的通用聯「崑山玉潔」典故與晉書郤詵傳典故(《晉書郤詵(xīshēn)傳》記載,晉武帝接見郤詵,問他:「卿自以為何如?」郤詵回答說:「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郤詵以稀世的珍寶比喻出眾的才華。因為流傳著月亮中有桂樹、月亮是廣寒宮的神話,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認為是月亮上的桂樹。又因為神話中說月亮中有隻金蟾,月亮也被稱為蟾宮,因而古代科舉考試中進士也稱登蟾宮。於是,後來就形成了「蟾宮折桂」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應試得中。郤詵應朝廷選的策問對答崑山玉桂林枝典故源出於此)是同一個人的典故,完全就證明郤詵就是郗詵並非兩人。
而同時在郗氏宗祠聯的邏輯也同樣證明。只有郤詵就是郗家人才會出現在郗家宗祠,正是郤詵就是郗氏老譜中的郗鑑之父郗詵,與下聯郗鑑之孫郗超的典故同時出現在郗氏宗祠中才有合理性與邏輯性。
也就是與民間一直流傳的郗郄同一通用與歷史文獻中已明確的郤郄同一通用得到驗證郤郄郗三字通假通用同一,正史文獻《晉書》中的《郤詵》就是郗氏名門望族老譜江西愔公譜(郗鑑大兒子)和陝西曇公譜(郗鑑小兒子)兩本異地老譜的郗鑑之父郗詵。而與陝西曇公譜家族保有傳承人郗智勇的一個電話訪談中,無意中聽到對方提到家族牌位後面曾寫有郗延登之名並當時與朝廷當政力量對立嚴重。而歷史文獻記載郤(郗)詵之父晞官至尚書,其子延登,官至州別駕。那這一歷史公案基本清晰郗詵之子郗延登是長子,頂立郗詵門戶。二子郗鑑後代記譜從郗鑑開始只在後標註詵公之子了。有文獻提到郗詵的雍州刺史有遠放西北冷落之意,或許與家族牌位後曾經記載的郗延登與當政力量對立嚴重有關。郗鑑後來日益崛起或許也有迴避淡化切割之意。正如後來東晉丞相王導與其弟王敦之亂竭力切割而已。再如王羲之雖是王氏子弟代表,但其父史書中也記載很少,與其父打了敗仗政治失意銷聲匿跡有關。至此文獻中郗公吐哺中郗鑑給侄子郗邁(郗延登之子),文獻中記載的詵之父晞官至尚書,也就是郗鑑之父尚書郗晞與文獻中明確的郗鑑叔父楊州刺史郗隆都是同輩二字更具合理性。
四,中國書法史上書法六郗之一郗愔(郗詵孫子郗鑑兒子)二者通用證據
考證證據:郗鑑大兒子郗超之父書法六郗之一郗愔(王羲之大舅子)同時署名郗愔和郄愔的證據。與郗詵就是郄(郤)詵是郗鑑之父郗慮就是郄慮一脈相承映證。
五,宋詩中郗詵典故的郗郄通用
關於晉書中的郤(郄)詵蟾宮折桂,金榜提名,桂林枝,崑山玉的典故。許多宋朝詩人的作品中已是郗詵。
《承甫兄生朝》
宋朝項安世
鶴雲絲雨弄春柔,鳳蠟龍薰淑氣福
頌柏杯盤連月尾,夢蘭時節佔年頭。
吹開郗桂千花上,斂退堯蓂一莢留。
好個龍飛新榜首,萬人齊指風流。
為趙氏題三桂堂
[宋]蔡戡
千佛聯名未足多,書生榮遇已如何。
鍾英況出神明胄,接武仍登甲乙科。
郗氏一枝猶可貴,燕山五桂未能過。
矧君四世推良吏,信史垂芳永不磨。
朱清之
[宋]薛師石
漈水日夜白,之人信所宜。
隱於陶令酒,甘謝郗詵枝。
江渡月偏滿,家庭歲有規。
不知君沒後,誰主菊花期。
挽趙秋曉
[宋]陳紀
鵬運南來駐海涯,熟聞諸老說瑰奇。
周瓜正接雲仍瓞,郗桂駢生父子枝。
閱世忽更龍漢劫,蓋館獨見義臣詩。
每嗟嶺海無英特,況失斯人重可悲。
挽汪克之給事母程夫人
[宋]孫應時
黟水衣冠盛,汪程甲一州。
世賢鍾上壽,家範襲芳休。
右府尊章重,嬪閨法度修。
蘋蘩祗祀事,枌堇媚餚羞。
勤約饒經理,慈祥偏撫柔。
齊眉友琴瑟,斷織戒箕裘。
郗桂遇輝赫,潘輿飽宦遊。
金章嚴侍膝,彩服稱遨頭。
疊嶂雙溪曉,千巖萬壑秋。
平反間笑語,燕喜溢歌謳。
九秩童顏在,三朝寵渥稠。
一毫寧復憾,五福更誰儔。
鸞影合塵鑑,龍藏樂故丘。
高門餘善慶,袞袞正公侯。
金縷曲/賀新郎
[宋]衛宗武
強半秋澄穆。半月弦、南極躔高,壽星明煜。今歲戶庭殊舊歲,洗盡閒愁千斛。沸春夏、歡聲相續。蘭已種成香滿砌,更蕣華、得偶顏如玉。雙捧勸,壽齊祝。郗枝芳映莊椿綠。覺這番、初度稱觴,桂增芬馥。生子生孫從此始,剩有人傳祖笏。看八座、青氈須復。兩兩閨中俱秀質,待子平、婚嫁人人足。碧桃下,跨青鹿。
當然也有宋朝詩人仍寫作郄詵
寄宣城宗言姪
朝代:宋代作者:林逋
春水涵波綠渺瀰,江南芳草又離離。
謝家元住青山郭,郄氏近攀丹桂枝。
衣下香囊非爾好,床頭詩卷愧吾痴。
中林獨處仍多病,早晚能來慰所思
ok8.org > 宋朝·呂聲之 > 宋詩
獨佔三秋壓眾芳,何詠橘綠與橙黃。
自從分下月中種,果若飄來天際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業偏帶晚煙蒼。
高枝已折郄生手,萬斛奇芬賏錦囊。
郗姓三傳而至恢,晉代七革而為唐。
書以世而能,摹以久而彰。
予將因高平之奕葉,而擷千古之遺芳。
於戲道徽,尚其不亡,
茲其足以侈摹帖
這首《郗恢授衣帖贊》是宋代詩人嶽珂的作品之一。作為嶽飛孫子的宋代文學家嶽珂把郗鑑到郗曇到郗恢三代記載為與東晉歷史同行的風雲人物,晉代的七次變革動亂也為後來的唐朝奠定基礎。可見郗鑑家族在歷史上的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本考證從東晉家譜郗鑑之父郗詵就是郤詵的考證突破也有嚴謹的重大學術考證突破意義。
第三編郗氏歷史貢獻部分(試讀)
第一章:郗(郄)氏家風傲骨
第一節、文武兼修,報國擔當
一,千古儒帥第一人郄豰
古從軍行·郤縠敦詩書
朝代:元朝|作者:王逢
郤縠敦詩書,祭遵事雅歌。
非才衒空名,覆敗誠不多。
小範真吾師,匹馬雙導戈。
笑擁兵十萬,夜下白鹿坡。
郤縠,中國儒將第一人。自從郤縠為元帥
大將歸來盡把書(《令狐相公見示河中楊少尹贈答》)
——有大唐詩人劉禹錫做「儒將」的注釋;
為文無出相如右
謀帥難居郤縠先(《酬別留後侍郎》)
——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第一」的觀點。
史書記載:晉文公蒐於被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公曰:『何以知其可也?』衰曰:『縠說禮樂而敦詩書,必知御兵之道。』公乃使縠將中軍,而使郤溱佐之。」《中國通史趙衰傳記》進一步揭示了趙衰舉薦郤縠的理由:「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縠。」
也就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在被廬舉行蒐禮閱兵,建立了三個軍,晉文公問趙衰誰能擔任中軍將,趙衰說:「郤縠可以。他即便五十歲了,還堅持學習,而且更加重視學習。我屢次聽到郤縠的話,他喜愛禮樂重視《詩》、《書》。先王制定的《詩》、《書》這些法規典籍,是道德信義的寶庫;禮樂則是道德的表率;道德信義,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礎。重視這些的人,是不會忘記百姓的。《夏書》說:『有益的話全部採納,考察效果加以試驗,如果成功,用車馬衣服作為酬勞。』您不妨試一下!」晉文公採納了趙衰的建議,以郤縠為中軍將,執掌國家大政。
從史書記載看,趙衰的推薦看中的是郤縠「儒者」本色,從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而推理出「必知御兵之道」,後來郤縠的表現也證實了趙衰的眼光。從「被廬閱兵」到「城濮之戰」,充分體現了郤縠的軍事才華。城濮之戰使晉國國威大振,在成就晉文公春秋霸業上,郤縠以其傑出表現詮釋了儒者領兵的可行性,使得之後的為將者懂得了「把書」的重要。郤縠因此被後人推崇為儒將始祖。劉禹錫詩曰「自從郄豰(谷)為元帥,大將歸來盡把書」,從而確立了其千古儒將地位。有詩曰:「仲尼俎豆真儒者,郤縠詩書屬將家。」 看來有人把郄豰與孔子放在一起看待。
二、書家儒雅東晉國柱郗鑑
東晉太尉郗鑑,按今天的話說也就是東晉時期的軍委主席郗鑑。他也是文武兼修的郗氏家族典型代表。史書稱:東晉漢御史大夫慮之玄孫也。少孤貧,博覽經籍,躬耕隴畝,吟詠不倦,以儒雅著名。他書法極有造詣,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名的東晉書法六郗,他居書法六郗榜首草書聞名於世。
郗鑑平定王敦之亂,蘇峻之亂,被稱為為東晉國柱,死後司馬家族皇帝為其痛哭。史書記載如下:郗鑑尋薨(成帝鹹康五年(339年)八月辛酉),時年七十一。帝朝晡哭於朝堂,遣御史持節護喪事,贈一依溫嶠故事。冊曰:「惟公道德衝邃,體識弘遠,忠亮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勳庸彌著。乃者約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賴公以寧。功侔古烈,勳邁桓文。方倚大猷,籓翼時難,昊天不弔,奄忽薨殂,朕用震悼於厥心。夫爵以顯德,諡以表行,所以崇明軌跡,丕揚徽劭。今贈太宰,諡曰文成,祠以太牢。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可見郗鑑對當時國家的歷史貢獻之大,郗鑑也是歷史上談到東晉僅有的幾個繞不過去的精英人物。
三,以才書和文章得到賞識的大將軍郗恢
晉北中郎將郗曇之子——晉徵虜將軍郗恢微微一笑:「僧施啊,咱們郗家,一向是大晉的頂級家族,自從先大父大人出鎮北府之後,就歷受國恩,不要用那些暴發戶的功利心,來作為自己的心態,國家需要,則義無反顧,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這才是我等應有的覺悟。從以上這段話就看出其的報國擔當。郗恢,太尉郗鑑之孫,北中郎將郗曇之子。妻子是名士謝奕的第三女謝道粲。當時晉孝武帝好典籍,郗恢與王珣等人都以才學和文章而得孝武帝親近;而當時王珣等人與會稽王司馬道子的親信王國寶不和。孝武帝器重郗恢,更對他寄予厚望,想派他出鎮外藩,望可以外藩的軍事力量平抑日後王珣及王國寶之間的矛盾。太元十七年(392年),雍州刺史朱序求退,並自行離職。孝武帝於是藉機擢升郗恢為建威將軍、雍州刺史、假節鎮襄陽。抵禦諸胡 軍功卓越。太元十九年(394年),西燕帝慕容永於長子被後燕皇帝慕容垂領兵圍困,於是派兒子慕容弘向郗恢求救,並獻上一枚玉璽。郗恢將玉璽上呈朝廷,並建議救援慕容永,令兩國相爭,無暇南侵;且可待適當時機一併將兩國消滅,一舉收復河北之地。孝武帝同意,於是派兵救援,然而援軍未來得及出發慕容永就覆沒。隆安元年(397年),後秦皇帝姚興攻略湖城和上洛,並派姚崇攻洛陽。當時洛陽守將夏侯宗之固守金鏞城,郗恢派辛恭靖救援洛陽,又命梁州刺史王正胤出子午谷作聲援。後秦軍因不能攻破洛陽,又因東晉援軍將來,故此退兵。戰後郗恢升徵虜將軍,加領秦州刺史,加督隴上軍。其主要成就 ,郗恢很得關隴之人心,前來投降歸附的人數以千計。太元十七年(392年)十月,發生東羌校尉竇衝叛晉侵襲梁州,關中巴蜀人歸附前秦之事。太元十七年(392年),前秦以竇衝為左丞相。郗恢派兵守金鏞城,以阻從華陰來侵的竇衝。隨後配合河南太守楊佺期成功擊退。房玄齡等《晉書》評價其:以為有藩伯之望。
四, 精通史籍的儒雅神童節度使郗士美
唐朝的節度使郗士美同樣不僅軍功卓著而且頗有文彩。郗士美十二歲時,精通《五經》《史記》《漢書》,並且都能背誦,號稱神童。父親郗紹的友人蕭穎士、顏真卿、柳芳與他討論,曾經說:「我們以後應當交往於二郗之間了。」郗士美未成年時擔任陽瞿丞,為李抱真潞州幕府佐僚。因為他有才幹,先後在王虔休、李元那裡任職,都留用不遷徙。很久才晉升房州刺史、黔中經略觀察使。溪州賊向子琪率領八千人依據山險進行剽劫,郗士美討伐平定他們,加檢校右散騎常侍,封高平郡公。升任京兆尹,天子多次向他徵詢。元和六年(八一一),出任昭義(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削除前任弊政數端。元和十一年,朝廷徵討成德,(今河北正定)王承宗,諸鎮兵十餘萬逗留不前,士美斬大將王獻,親擂鼓督戰,大破成德兵於柏鄉(今河北),威震兩河。遷檢校刑部尚書、陳許節度使。
五,流傳千古的晉武帝司馬炎賞識的兩郗:郗詵和郗正
郗氏的武將元帥都文武兼休,那郗氏的文人更是造詣更深。郗鑑之父郗詵文學修養得到晉武帝賞識,他的典故也被歷代詩人作品引用傳頌。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官。帝曰:「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自此金科中舉的桂林枝崑山玉典故歷代流傳。
寄宣城宗言姪
朝代:宋代作者:林逋
春水涵波綠渺瀰,江南芳草又離離。
謝家元住青山郭,郄氏近攀丹桂枝。
衣下香囊非爾好,床頭詩卷愧吾痴。
中林獨處仍多病,早晚能來慰所思
挽趙秋曉
[宋]陳紀
鵬運南來駐海涯,熟聞諸老說瑰奇。
周瓜正接雲仍瓞,郗桂駢生父子枝。
閱世忽更龍漢劫,蓋館獨見義臣詩。
每嗟嶺海無英特,況失斯人重可悲。
同時得到晉武帝賞識的另一個文學造詣很高的是郄正。三國末期蜀國的秘書郎陪劉禪在洛陽幫樂不思蜀的劉禪度過危難之時。作為同時期西晉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大篇幅單獨介紹郄正。史載:少好學,廣讀古籍。弱冠即善寫文章,為蜀漢朝廷徵為秘書吏,官至秘書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漢,後主劉禪投降,郤正為之撰寫投降書。後隨劉禪前往洛陽,受封關內侯,又得到晉武帝司馬炎賞識,任巴西郡太守,公元278年(鹹寧四年)去世。郤正為人不重名利,所著《釋譏》,
學習了東漢文學家崔駰《達旨》的體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自己淡泊安寧的心境;又醉心於文學,共作詩歌、論著、辭賦等近百篇,但多散佚於後世。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贊郤正道:「郤正從前在成都,局勢動蕩卻能堅守道義,不違背忠貞的節氣,被任用後盡心辦理事務,有治理的政績。」郤正於是升任為巴西郡太守。陳壽《三國志》:「郤正文辭燦爛,有張、蔡之風,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
第二節 德以示人、大家風範
一,大公無私不講私情彈劾的郗詵
以對策上第,拜議郎。母憂去職。詵母病,苦無車,及亡,不欲車載柩。家貧無以市馬,乃於所住堂北壁外假葬。開戶,朝夕拜哭。養雞種蒜,竭其方術。喪過三年,得馬八匹,輿柩至塚,負土成墳。未畢,召為徵東參軍,徙尚書郎,轉車騎從事中郎。吏部尚書崔洪薦詵為左丞。及在職,嘗以事劾洪,洪怨詵,詵以公正距(拒)之。語在洪傳。洪聞而慚服。累遷雍州刺史。
又,《晉書·崔洪傳》記載:
(崔洪)薦雍州刺史郤詵代己為左丞。詵後糾洪。洪謂人曰:「我舉郤丞而奏我,是挽弓自射也。」詵聞曰:「昔趙宣子任韓厥為司馬,以軍法戮宣子之僕。宣子謂諸大夫曰:『可賀我矣,我選厥也任其事。』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見舉,惟官是視,各明其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言而重之。以上記載郗詵母親病故窮,在家假葬挖一孔早晚拜哭。三年後才土葬。以顯其孝。郗詵還彈劾提拔他的崔洪,崔洪抱怨是挽弓自射。其學習韓厥不不徇私舞弊大義滅親,最終贏得崔洪理解並重用。
二,舉賢不以愛憎的郗超
東晉太尉郗鑑之孫郗超幼善談論,交遊士林,與同時的王坦之(字文度)並為「江東名士」,時人稱讚;「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超曾為執政桓溫的幕府,深得桓溫的信任,為掌機要,後遷為中書侍郎(為中書省長官中書監、令的副職),故又稱「郗中書」。前秦苻堅南下攻晉,侵佔梁岐,虎視淮陰。朝廷派謝玄率軍抵禦,但朝中議論紛紛,認為謝玄不能勝任。郗超雖與謝玄不和,但仍道:「謝玄定能成功。我和他曾在桓溫的軍府共事,發現他用人能各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細小事務,也能使人得到適當安排。以此推斷,想必他定能建立功勳。」淝水之戰勝利後,時人都讚嘆郗超有先見之明,而且對他不因個人愛憎而隱匿別人的才能的做法表示敬重。
三,名望德行鄉人擁戴的吐哺郗公
廣為流傳的郗公吐哺典故也彰顯郗鑑成為萬人擁戴的流民帥並最終成功與其名望德行分不開的。(郗鑑)恰逢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裡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裡人嘆道:"大家都飢餓睏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從此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活了下來,一同南渡過江。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一共三年。其典故也被歷朝時代詩文常引用。
酬丘拱外甥覽餘舊文見寄
朝代:唐代|作者:李端
丘遲本才子,始冠即周旋。舅乏郄鑑愛,君如衛玠賢。
禮將金友等,情向玉人偏。鄙俗那勞似,龍鍾卻要憐。
投磚聊取笑,贈綺一何妍。野坐臨黃菊,溪行踏綠錢。
巖高雲反下,洞黑水潛穿。僻嶺猿偷慄,枯池雁唼蓮。
身居霞外寺,思發月明田。猶恨縈塵網,昏昏過歲年。
四,政敵之子田野農夫以德行重返廟堂的郄缺
郤氏豪門的先人郤芮效忠於獻公,盡忠於惠公,成為晉惠公夷吾和晉文公重耳宮廷鬥爭的犧牲品,雖然落得個焚宮反叛罪死於非命,但是,對獻公、惠公而言,仍不失為忠義賢臣之清名。郤芮之子郤缺,承繼家父乃風,德才兼備,因父禍,成為農夫。當晉文公派使臣臼季在晉地訪賢薦能時,在冀郊見到郤缺耨耕種田,其妻不忍郤缺勞作之苦,跪拜敬夫的動人場景,回朝舉薦了這位大德大賢,晉文公以其父叛逆之罪拒之,使臣臼季想文公講述了大禹之父鯀治水不力,被堯王殺死,當堯得知鯀的兒子禹是一位難得的治水治國的雄才時,不僅委以治水重任,並把皇帝的寶座禪讓給禹的典故,說服了晉文公。文公把郤缺招回朝中,郤缺以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的雄才大略,贏得晉文公信任,官至上大夫之職,成為風華絕代的修身、齊家、治國之楷模。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將郤缺夫婦作為師表,在《贈內》一詩中寫下「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的經典詩篇。後來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8月的箕邑之戰中,晉國終於打敗白狄軍隊,郤缺也生擒了白狄首領。戰後晉襄公(文公子)重獎了胥臣舉薦郤缺的功勞,也賜給郤缺卿士官職,恢復了郤缺之父郤芮被削奪的封地冀。史稱「郄成子」。其實這裡還有一個背景就是郄(郤)氏豪門和春秋的幾大家一樣基本都是兩邊下注,郄芮是晉惠公的重要輔臣後火燒重耳宮殿成為政敵,而郄豰卻是跟隨重耳逃亡十九年幫其復國並奠定春秋霸業的大元帥。所以郄氏包括郄芮在內五夫三卿郄氏春秋八傑的風流史話。東晉時王家同樣這樣王敦之亂,王導則另一政治陣營,所以平板後王家依然絲毫無損江南名家位列權力中樞。
第三節 不畏權貴、郗家傲骨
一,不為政治前途獻媚討好權貴
漢御史大夫郗慮老師是經學大師鄭玄有良好的儒學修養,但其現實中也更是郗家傲骨。雖然郗慮與曹操合謀殺了孔融,但在尊存漢室政權的大是大非上不畏曹操權勢的氣節傲骨。百官進表勸曹操為魏公時,缺了郗慮的名字。尤其在次年郗慮在進宮抓伏皇后曹操有意考驗其政治傾向,其不為前途寧要保留氣節的態度。
(史書記載:)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洩。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假為策曰:「……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
也就是郗慮和華歆為首的官兵受曹操之命,闖入皇宮強行捉拿想要「謀反」的皇后。郗慮被獻帝拉著坐在一邊,沒有像華歆一樣衝進去捉皇后,是他心中尚留有對東漢忠心的表現。獻帝感慨「天下寧有是邪」,是對郗慮講,並不因為郗慮身為僅次丞相的御史大夫,而是他心懷漢室。此後,郗慮的政治人生幾乎就此在史書裡結束。劉劭傳中有「御史大夫郗慮闢劭,會慮免」,相當於他的結局。心懷漢室的郗慮被曹操找了一個藉口罷免。本身是一個曹操藉機考察郗慮政治立場派華歆監視,但郗慮不為所動依然堅持自己政治操守護其傲骨,直至後來華歆如日中天而郗慮政壇銷聲匿跡了。如今,河南許昌市附近有郄慮墓,其墓主生平與郗慮相符。據說在郄慮墓所在的郄莊與對面村韓村至今兩村後人永不通婚,當年韓村祖上告密郗慮與漢室合謀,應該郗慮最後也被殺或結局不好。
二、以國家大局為重善於政治平衡不為各種利誘的東晉國柱
三、不畏奸相十年不出仕的唐朝郗純
四、不畏權貴以死護節的明朝郗夔
五、智慧而不危害人民,勇敢而不製造動亂以死報國的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