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法國漢學家戴文琛:十王畫裡的唐太宗入冥和郗氏變蟒

2021-01-09 澎湃新聞
戴文琛教授

2017年5月31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舉辦的第二十期「視界人文講座」如期舉行。本期講座邀請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戴文琛(Vincent Durand-Dastès)教授講授題為「地獄•希望•超度:明清通俗文學和宗教意識」的四場系列講座。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下午的兩講分別從「十王畫內的活捉戲」和十王畫內最具超度性的兩個故事——「唐太宗入冥」和「郗氏變蟒」出發,深刻探討了近代法師十殿冥王神軸畫內的戲曲場面與超度。

第一講題目是近代法師十殿冥王神軸畫內的戲曲場面與超度:十王畫內的「活捉戲」。第二講的題目是近代法師十殿冥王神軸畫內的戲曲場面與超度:以「唐太宗入冥記」和「郗氏變蟒故事流變為例」。

講座一開始戴文琛教授解釋了中國「地獄」和「十代冥王」的傳播媒介和概念。志怪小說、中古佛教偽經、善書、目連戲等儀式戲劇以及通俗小說等文本都是中國地獄觀的重要傳播媒介。其中明清通俗小說對地獄的描寫尤其詳細,因此對中國地獄概念的傳播尤為重要。除了以上文本材料以外,佛經裡的插畫、十代冥王畫、水陸畫、版畫等圖畫和寺觀裡的宗教塑像也是重要的載體。

S.3961

十代冥王即十殿冥王,指的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王。十代冥王中有從印度傳來的閻羅王,也有中國本土化的泰山王,這些冥王有不同的職責,也對應著不同的死亡時間。舉行宗教儀式時應該根據死者已經死亡的時長來確定對應的冥王,如剛死去二十一天時對應的是宋帝王而不是閻羅王。敦煌圖卷中的P.4523、S.3961和四川綿陽北山院地藏十王龕像等豐富的圖像、塑像和雕刻,都是以十代冥王為創作素材。

十代冥王畫的構圖

從唐代到明末清初,有關十王的雕刻和神軸畫都分為兩個層次:上層是十代冥王,下層是死者在地獄的歷程。這個時期的雕刻和圖畫,如重慶大足的石刻、四川內江的聖水寺雕塑、相關十王神軸畫都是如此。死者在地獄的歷程比較複雜,死者一般要經過奈何橋、望鄉臺、業鏡、刀山等酷刑區、孟婆店、變成殿這幾個重要的地點。各個朝代、不同來源的圖片比較全面地表現了這六處重要地點。十王畫中的奈何橋就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好人走在橋上,壞人被鬼卒推入河中受苦;一是好人走的橋很寬,壞人走的橋很窄,甚至還可能隨時被鬼卒推入河中受苦。業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死者照業鏡,鏡中就會顯示死者生前做過的惡。有意思的是,屠殺耕牛是業鏡中最常見的大罪,這或許和中國是農耕文明有關。

奈何橋

業鏡

近代以來,華南地區的民間法師所用的十王神軸畫,結構變得更為複雜:圖畫變成三層或四層。除了之前的冥王層和死者歷程層外,還增加了一是位於圖畫最上層的各種佛教道教的救苦天神,二是冥王桌前的故事性畫面層。宗教負責救苦的天神可以讓地獄裡的死者免於酷刑,比如會突然開出蓮花將人從沸騰的油鍋中託出,還會伸出手接住就要掉到奈何橋下的死者。這似乎體現出一種地獄圖的「樂觀化」現象,或許和法師主持的「破地獄」的超度儀式密切相關。故事層很重要,因為有時候,這些故事甚至會取代死人歷程,成為神軸畫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畫面。

兩層的十王圖,現藏法國吉美國立亞洲博物館,EO787

四層的十王圖,現由美國Kenneth Braschier所藏

故事層和戲曲有緊密的關係。戲曲在中國民間文化中很重要,建築、日常用品、年畫、陪葬物品等就採用了很多戲曲元素。十王神軸畫中冥王桌前的故事層很像古代文人在宴會上看戲的情景。故事層中的場面則很像一出出戲中的「亮相」,故事層中人物的服裝、臉譜、動作都和戲曲人物相似,甚至有些十王神軸畫會在故事層的人物旁邊標註具體的劇目名稱。但有些神軸畫中的戲曲故事很難被識認出來。比如說在一幅臺灣的李豐楙教授所收藏的十王畫可以看到《兩狼(龍)山》、《斬韓信》、《武松殺嫂》、《十五貫》、《掃秦》、《刁南樓》等戲曲故事。

標註戲曲故事的十王畫

神軸畫的三種故事類型

十王神軸畫內的故事層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活捉性故事、地域性故事和超度性故事。

所謂活捉性故事指的是一個被殺掉或被欺負致死的冤魂拉他的仇人下冥界算帳。活捉性故事是最像戲曲演出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冥王的桌前。活捉性故事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純文學作品;另一是來自正史、野史或歷史小說。「活捉」這個詞有豐富的含義,一般有三種情況可以稱作活捉。其一是軍事的活捉:在戰場上抓到敵人;其二是警方的活捉:逮捕犯罪人;其三是鬼附身的活捉。《西湖二集》裡 「冤魂日日纏身,被眾鬼活捉而去」就是鬼附身的活捉。要注意的是,雖是「活捉」,其實被捉的人物已經死亡。來自純文學的活捉,比較有名的是「焦桂英活捉王魁」故事。

根據目前掌握的十王神軸畫來看,活捉戲中的歷史人物一般是犯過罪的帝王和歷代漢奸,前者如劉邦呂后、曹操、李世民,後者如潘仁美和秦檜。楊七郎和潘仁美、嶽飛和秦檜的故事之所以會在現存神軸畫中得到比較普遍的表現,或許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當代愛國主義的崛起有關。如果按人物的性別劃分,活捉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無名鬼活捉男人/女人;男鬼/女鬼活捉女人;男鬼活捉男人(最有名的是 關公戲「走麥城二本-活捉呂蒙」或川劇「活捉子都」);女鬼活捉男人(這個男人可能是女鬼的仇人,也有可能是負心漢,前者如孫富,後者如王魁)。

活捉王魁

地域性的故事象徵地獄中一個固定的地方或者死者歷程的一個階段,它們雖然不在冥王面前表演,但和戲曲、文學的關係也比較密切。出自《聊齋志異》的川劇戲《陰陽界》,講的是喬大年、史連城和賓娘的故事,這一齣戲有時候會出現在川西或川北的神軸畫上代表陰間和陽間的邊界的第一殿秦廣望殿。

除了以上提到的活捉戲故事和地域性故事之外,十王神軸畫中還有三個非常普遍的故事,可稱之為超度性故事或經典故事。它們是:目連救母、涇河龍王引唐太宗到冥界和郗氏變蟒。其中目連救母的故事和另外兩個故事有所不同,首先是因為這個故事一般被畫在死者歷程裡,是和鬼卒、死者在一層,而不是畫在冥王桌前的故事層。唐太宗入冥和郗氏變蟒的故事則有點類似活捉的故事,它們都在冥王的面前演出。這兩個故事是十王神軸畫中最常見的故事,幾乎出現在每一套十王畫上。

沒有唐太宗入冥就沒有西天取經

最早記錄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文本是敦煌卷子S.2630,這個卷子現存在英國博物館,它大概是晚唐時期的作品,還沒有出現龍王。到了明朝初年《永樂大典》所收《魏徵夢斬涇河龍》時,就出現了龍王,此後的《西遊記》、《翠蓮寶卷》、川劇《唐王遊地府》和《斬龍臺》都有龍王。《西遊記》一開始就講了涇河龍王違背天命被天庭斬首的故事,龍王死前找唐太宗幫忙,但是魏徵還是在夢中斬了龍王。龍王的魂魄因此懷恨在心,拉唐太宗下地府算帳。這個故事非常常見,幾乎出現在每一套十王畫裡。這個故事在《西遊記》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西遊記》的敘事結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允諾回到人間後舉行盛大的超度儀式,這個儀式就是由唐玄奘主持的,儀式結束後,觀音點化玄奘去西天取經。所以可以說,如果沒有唐太宗入冥就沒有西天取經,所以唐太宗入冥這個故事才會在十王畫中有這麼重要的地位。

唐太宗和涇河龍王

郗氏變蟒故事的演變

郗氏變蟒這個故事大家不是很熟悉。郗徽是梁武帝的第一個妻子,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去世。雖然梁武帝當時還未登基,但民間依然稱郗徽為郗氏皇后。民間傳說郗徽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妒婦,死後變成了一條大蟒蛇,為了救度她,梁武帝讓寶志和尚編《梁皇寶懺》超度郗徽。自宋朝以後,《梁皇寶懺》開始被視作水陸齋的起源。

唐代韋述《兩京記》(現存於《太平廣記》卷四一八)就記載了郗後因忿怒而化作毒龍的故事。宋代《水陸儀文》開始把梁武帝和寶志和尚看作水陸儀的創始者。元代《釋氏稽古略 》(T.2037)也提到了變蟒的故事。明代在《慈悲道場懺法》之前增加了一個講變蟒故事的序文。現存通俗文學中郗氏變蟒的故事有兩大系統。第一個系統的文本包括:馮夢龍《古今小說》中的《梁武帝累修歸極樂》、《梁武帝西來演義》、兩本分別來自四川和湖南的高腔戲《慶雲宮》和《目蓮全傳-梁傳》。另一個系統的文本包括:《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和《梁皇寶卷》。這兩個系統故事對郗氏所犯之罪的敘述有所不同,前者除了講到郗氏逼僧人開葷外,還提及郗氏妒殺苗貴妃的故事。後者則只強調郗氏之惡在於殺生開葷和勉強僧人吃葷,《梁皇寶卷》甚至未提及妒殺苗貴妃之事。《梁武帝西來演義》中說到梁武帝和郗氏是兩朵謫世的仙花。郗氏善妒,殘酷殺害苗妃後因病死去,因郗氏前世是天上的仙花,不是普通人,所以不用喝孟婆湯,照業鏡的時候也照不出罪孽,受油鍋之刑時會有蓮花湧出來救她。但她變成了一條大蟒蛇,前往苗妃墓前受苦。這個系統的故事中有愛情的成分。但在《梁皇寶卷》中,郗氏的罪過, 像目連之母劉氏, 主要在開葷和殺生,宗教性更濃。

目連救母、唐太宗入冥、郗氏變蟒這三個故事能在十王圖中佔據特殊地位自有其原因。首先,這三個故事都是有關地獄救人的故事,和超度儀式有很密切的關係。目連故事和盂蘭盆會有關,唐太宗入冥是取經故事發生的契機,郗氏和梁武帝的故事則被看作水陸齋儀的來源。其次,演出這三齣戲的時間和法師用十王畫的時間一致,都是在葬禮、中元節以及別的和超度亡魂有關的儀式上。再者,這三個故事都可以在目連戲中一起上演,目連救母當然是目連戲的基礎,另外兩個故事則屬於西南高腔戲所謂「花目連」。在「花目連」中,郗氏和梁武帝被當作成目連父母的前世。而且在四川地區演出目連戲時,郗氏變蟒之後會在戲臺上掛起一條「郗氏幡」,直到演完整部目連戲後才會把紙幡燒毀。

郗氏變蟒故事在十王神軸畫中也體現出鮮明的特點。其一,郗氏常以人頭蛇的形象出現。從十四世紀起,郗氏、梁武帝和寶志和尚就出現在了佛經版畫中,但這個時候,蟒蛇和郗氏還是分開的,一般蛇在地上,被超度的皇后郗氏站在雲間。明清小說的插畫中,郗氏也是一條真正的蛇,沒有人頭。

蛇和雲間的郗氏

然而,在近代十王畫中,郗氏卻一致被畫作了一條人頭蛇。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是因為這是一個簡化故事的辦法;第二是這種畫法可能受到了別的冥間蛇神,如著名的喪門、弔客的影響;第三點目前還只是猜測:人頭蛇的郗氏和龍頭人的涇河龍王同時出現在一幅神軸畫中,可能暗含著某種圖像性的邏輯。

人頭蛇郗氏

郗氏變蟒故事在通俗文學中存在兩個系統,在十王畫裡也有兩個系統。一種是超度類,蛇面向梁武帝和寶志和尚祈求超度。大部分十王畫都屬於這一類。這一類畫中,變成蛇的郗氏有時甚至不會完全出現在武帝和寶志旁邊,這恰好說明了這個故事很流行。另一種則接近活捉類,蛇被苗貴妃活捉到地府,這類場景雖然只是出現在少數十王畫中,但可以說明十王畫受到了小說和戲曲的影響。

郗氏和苗貴妃、金貴妃; 四川李遠國所藏十王畫

郗氏變蟒故事在十王畫的結構內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雖然郗氏故事出現的地點不固定,比如會出現在地獄第三、五、六、九殿,但它們有一個共性:一般都出現在超度死人的畫面裡。比如出現在一位救苦天神把油鍋變成蓮池時,或出現在其他死人因抄寫經文而被救度的場面中。甚至在小說和戲曲中,郗氏都是被人從地域中救度出來的。

郗氏變蟒這個故事很重要。首先,它創造了一部重要超度經文《梁皇寶懺》的來源傳說。其次,郗氏作為一個人頭蛇,也在把圖畫中其它可怕的冥界蛇神現象化為一個善神。最後,郗氏變蟒故事作為一個前目連故事,會出現在華南目連戲演出和法師超度儀式中。

總之,這三個十王畫中常見的經典故事體現了法師十王畫的某種「樂觀性」。因為法師會在「破地獄」儀式上使用這些十王畫,所以這些畫不會只渲染地獄的恐怖和報應,也會宣傳救苦神可以超度亡魂。這或許是有這三個故事的十王畫和其它十王畫的一個重要區別。

講座現場

6月7日和8日還將繼續進行兩場講座,主題分別是「周公桃花女陰陽鬥傳 : 一項近代中國的有關結婚、算命和延壽的民間神化故事」和「中國的『非經典』宗教敘事文學的定義:以超度儀式在明清通俗小說中的敘事作用及通俗仙傳的宗教意義為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講座︱法國漢學家戴文琛:桃花女破周公,觀音變鬼王
    戴文琛教授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戴文琛(Vincent Durand-Dastès)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開講的「地獄·希望·超度:明清通俗文學和宗教意識」的四場系列講座,6月7日、8日進行了第三、四講。
  • 郗(郄)氏歷史風雲人物圖譜通史(自序、目錄、試讀章節)
    愛中華文化從了解和熱愛每個姓氏家族的根祖文化做起。時代呼喚這樣更具像更實實在在的中華文明之愛。在上千個中國姓氏的大河中,從人數規模上不可否認郗氏是一個小姓,但在歷史長河中,郗氏歷史精英人物也寫下了精彩的一筆。如在中國最有名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他們的家譜歷史人物中都離不開郗氏。「盛德絕倫郗嘉賓,江東獨步王文度。」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他沒有神化他自己,他留自己所有的破綻和挫敗,給任何一個路過的人打量。他寫那麼多小說,最棒的名字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那個地方,是他的內心。「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十一期,聽知名書評人史航為你講述海明威。
  • 《別郗氏妻》:一篇小作文,「渣男」變「情聖」
    獲得舅父,也是未來嶽父首肯,王獻之開始憧憬與表姐的婚後生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還未等二人成親,郗曇與王羲之便相繼離世,王獻之和郗道茂只能守喪三年。三年後,在王獻之母親郗璿的主持下,王獻之與郗道茂成親。自幼便情投意合的兩個人在歷盡波折之後終於走到一起,更是如膠似漆,感情深厚。一起生活幾年後,郗道茂為王獻之生育了一個女兒,取名玉潤。
  • 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出版人、專欄作家)、硃砂(朱新建之子)        朱新建是當代著名畫家,早年作連環畫,後以傳統水墨繪畫,被視為「新文人畫」的代表。在主張「廢黜景觀」的整體表述中,講座還將通過劉野、謝南星、倪有魚、何翔宇等幾個藝術家的個案給出證詞。上海︱【思想湃】看戲還是看自己?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家書作為歷史文本毫無疑問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以家書為切口展開的一個個故事好像一片片鏡子碎片,折射出那個特定時間的歷史真實。抗戰的歷史究竟在家書中如何鋪陳和記敘?歡迎一起來聆聽家書裡的故事。講座上,他將結合《不日記》、《不日記二集》,講述現代文學、文壇軼事。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期講座,將為大家講述二戰時期的中猶友誼。為此,斯蒂夫·霍卻斯達特教授對這個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著書立說,舉辦了大量的講座,堪稱權威。本場講座,讓我們一同聆聽美國伊利諾伊學院歷史系教授、國際著名來華猶太難民口述史研究專家斯蒂夫·霍卻斯達特先生為我們帶來的演講內容。
  • 王羲之妻郗璿墓識真偽的考據
    郗家千金、後成為王羲之妻的郗璿也是一位書法家。2016年7月,上海圖書館受贈入藏王羲之之妻郗璿「墓識」拓本。今從歷史文獻角度對《郗璿墓識》詳加考辨,論證其真實性,並在此基礎上試探王羲之的生年、郗璿的卒年、王羲之夭折的長子、王羲之幾個兒子的婚配情況等問題。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文潔若是翻譯現代日本文學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本次講座中,她將主要談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人生。北京︱青春去哪了?,因為它擁有年輕的身體、懵懂的心智、無畏的勇氣、炙熱的激情和不朽的傳奇。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舌尖上的中國1》執行總導演)       當超市貨架上一年四季都擺著西瓜,當西紅柿的個頭變得一模一樣,當食品添加劑、地溝油、毒酸奶、蘇丹紅、膨大劑……這些字眼頻頻出現於報端,生活在都市裡的我們才猛然發現:真正的品質生活是怎樣的?
  • 聖經裡的十王、獸、假先知、羔羊指誰?
    〖十王(十角)〗至於那十角,就是從這國{第四國:羅馬帝國}中必興起的十王{西歐列強:英、瑞士、法、德、意、葡萄牙、西班牙、旺達爾、東哥特、黑茹萊!},後來又興起一王{教皇},與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旺達爾、東哥特、黑茹萊!}。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亮(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許知遠(單向空間創始人)        本次講座邀請兩位嘉賓與許知遠對談網際網路對鄉村的改變。葛教授將和上圖講座的聽眾一起探討,什麼是漢族中國文化的五個顯著方面。這些漢族中國的文化,在晚清以來的西洋大潮衝擊之下,正處在斷續之間,如何面對這個巨變,是我們應當思索的問題。
  •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中文在歐洲的未來是基礎教育
    他回答問題不疾不徐、溫文爾雅,有時甚至讓人思考他的話裡是否滿是機鋒與禪意;他漢語發音標準,被稱為「法國漢語最好的人」,他將此歸功於兒時父親的音樂啟蒙;他愛讀老舍、莊子和王維,最喜歡魯迅小說中那個研究「茴字有幾種寫法」的孔乙己;自從他1973年第一次到中國留學以來,他一輩子都在學漢語、教漢語,隨身帶著《新華字典》,退休了也總有人來找他開會、研討、出書。
  • 漢學家談漢學
    歐洲漢學大會首次會議於1976年在法國巴黎舉行,之後又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英國劍橋、西班牙巴塞隆納以及俄羅斯莫斯科等地舉行,歐洲漢學協會會員由1988年的375人增長到2000年的700多人。被採訪的漢學家們:   凡埃斯博士教授(Prof.Dr.Hans von Ess):漢堡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重點為中國詩詞以及中國漢朝和宋朝的宗教和思想家,以儒家為主。
  • 難入法眼!看唐太宗堂堂天子如何把《蘭亭集序》搞到手的
    在唐太宗李世民眼裡,《蘭亭集序》超越了古今所有書法作品,與王羲之相比,很多書法家及其作品皆黯然失色。為了尋找到王羲之的真跡,唐太宗煞費苦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史料記載,當時大臣們為唐太宗搜集的王羲之真跡多達上千份,而唯獨不見著稱於世的《蘭亭集序》,這成了唐太宗的一塊心病。
  • 唐太宗和《蘭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尤愛王羲之之書,雖已收集甚富,仍然思念《蘭亭序》真本,經常叫人明察暗訪。《喪亂得示二謝帖》唐代內府雙鉤填墨摹本浙江紹興永欣寺有僧人辯才,為王羲之第七代孫僧智永嫡系的再傳弟子,藏有《蘭亭序》,從不示人。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不過漢學系圖書館裡一直保留著他的一間辦公室,辦公室的四壁全是書,透過對開的兩扇窗子一眼可見樓下的青青草地和旁邊流淌著的萊茵河。我們在系裡常常見面,他看起來非常嚴肅,我跟他每次碰面只是點點頭,打個招呼而已,並沒有深交。在波恩的日子,我基本上過著宿舍和漢學系兩點一線的單調生活。系裡除了一些講座之外,通常也不組織什麼活動,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十二月聖誕節前漢學系教職員工的聚餐。
  • 耿昇|薪火相傳二百年——法蘭西學院「漢學講座」回望
    Sacy,1758—1838)經過多方遊說和周密安排,出版了自1776年起就陸續推出的由入華耶穌會士們撰寫的《中國雜纂》第17卷;並利用這種有利的氣氛以及他在法國「東方學」界的聲望,推動法蘭西學院教授委員會於1814年12月11日作出決議,在該院開設「漢語和韃靼—滿族語言文學講座」(La Chaire de 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作為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代表,他從理雅各、阿瑟·韋利等漢學前輩手中接過漢學薪火併將其引入專業漢學的殿堂。在他看來,英國漢學應該擺脫歷來與宗教、政治和經濟的瓜葛,以學術為本位,秉持人文主義原則,堅持以文學為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霍克思與中國文學的淵源始自中學時代,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和韋利《猴王》節譯本等促使其萌發對中國和東方事物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