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2020-12-27 澎湃新聞
北京︱「回到城市原點」2015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北京推廣會暨文化沙龍

時間:

8月7日(周五)14:30-16:00

地點:

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尚8人文創意園D座2層

嘉賓:

張永和(主持建築師、策展人)、馬巖松(著名建築師)、侯唯唯(獨立策展人)、劉珩(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副教授)、黃偉文(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主任)

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為城市的發展貢獻巨大。如今,加速的城市化步伐卻面臨著諸多問題。究竟城市應該如何發展以及為誰發展,都值得重新反思。一起來聽聽建築師和策展人的對話。


北京︱民間家書裡的抗戰

時間

8月8日(周六)9:30-11:00

地點:

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學津堂

嘉賓:

張丁(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家書研究中心主任)

相比以國家視角書寫的大歷史,小寫的歷史因為充滿鮮活的個體故事而更富有情懷和溫度。家書作為歷史文本毫無疑問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以家書為切口展開的一個個故事好像一片片鏡子碎片,折射出那個特定時間的歷史真實。抗戰的歷史究竟在家書中如何鋪陳和記敘?歡迎一起來聆聽家書裡的故事。

北京︱談木心

時間:

8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B座首圖劇場

嘉賓:

童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英語系教授)、隴菲(文化學家、音樂學家)、陳丹青(藝術家)、梁文道(作家、媒體人)

《文學回憶錄》是作家木心開設「世界文學史」課程的講稿,《木心談木心》則是《文學回憶錄》的補遺,同樣也是對自己作品的反觀。關於文學、關於木心,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北京︱黃漢明的「幽靈式」時間:科幻小說與當代藝術

時間:

8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

嘉賓:

吳巖(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小說作家)

藝術家黃漢明的作品展現了他對於粵劇舞臺現代化進程、科幻電影歷史以及經典電影的研究。本次講座特別邀請黃漢明深受其影響的科幻作家吳巖與科幻小說家陳楸帆共同探討科幻小說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影響與聯繫。

北京︱張佳瑋作品《永不退場:蒂姆·鄧肯傳》讀者見面會暨籤售會

時間:

8月8日(周六)15:00-18:00

地點:

海澱區中關村創業大廈言幾又書店

主講人:

張佳瑋(自由撰稿人)

沒想到溫文儒雅的張公子居然是寫籃球評論起家的。打2006年開始在虎撲網撰寫籃球評論起,已著有《瞧,科比這個人》、《The Answer:阿倫·艾弗森傳》、《沙克傳奇》、《那個被叫做「皇帝」的男人:勒布朗·詹姆斯傳》、《麥可·喬丹與他的時代》五部體育傳記作品。那麼,這部談論鄧肯的新作又會有怎樣獨特的解讀呢?

北京︱尋找古典東方美——《唐風流韻》新書發布會

時間:

8月9日(周日)14:00

地點:

世貿天階北街時尚大廈二層L214時尚廊

嘉賓:

劉秉魁(特效化妝師)、楊樹雲(化妝藝術家)、張雁(舞蹈家)

1990年代風靡全國的大型歷史連續劇《唐明皇》、《武則天》,電影《楊貴妃》,打破吉尼斯紀錄的舞劇《絲路花雨》,化妝設計均出自化妝大家楊樹雲之手。他的造型設計有考有據,清新淡雅,具有濃鬱的唐代特色和風格。活動中,他將現場為讀者親自剖析每一個豪華、靚麗唐妝的背後,深藏的文化密碼。

北京︱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

時間:

8月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華貿中心19號會所三層字裡行間書店

主講人:

張佳瑋(自由撰稿人)

都說寫專欄是一件可以寫空自己的事情,不過張公子似乎一直有很多重要的廢話,他源源不斷的創作力和生產力也一直叫人訝異。如今旅居巴黎學習的他,還不時有新作露面,叫人疑惑他是如何平衡上學、寫作和上床?好奇的話就一起來會會他吧,聽聽世界上都有啥太多有趣的事,提問還有新書相送呢。

北京︱全球語境下的當代藝術

時間:

8月11日(周二)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

嘉賓:

大衛·喬斯利特(紐約城市大學藝術史特聘教授、藝術史學家)、帕梅拉·李(史丹福大學藝術史教授、藝術史學家)

怎麼定義當代藝術?與現代藝術有何異同?全球化與當代藝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如果看見活動主題你就已生出諸多疑問,那麼不要猶豫,請一起來聽聽藝術史學家關於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的談話吧。

上海︱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

時間:

8月7日(周五)19:00-20:30

地點:

黃浦區陝西南路225號上海文化廣場6號門C3空間

主講人:

譚晶華(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上海譯文出版社近期出版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愛的人們》。活動上,《愛的人們》譯者、翻譯家譚晶華先生將帶你走進川端康成的世界。

上海︱文學·花園·迷宮——博爾赫斯全集首發式

時間:

8月8日(周六)14:00

地點:

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上海中華藝術宮0米多功能廳

嘉賓:

Eduardo Martire(阿根廷駐滬總領事)、Sonia Budassi(作家)、麥家(作家)、羅崗(學者)、btr(作家、書評人)、範致行(媒體人、詩人)

備受大家期待的《博爾赫斯全集》終於在今夏推出了第一輯。在新書的首發式上,幾位作家、學者、媒體人將一起談談他們眼中的博爾赫斯。

上海︱千年睦鄰百年寇讎:近代東亞格局變化與日本侵華緣起

時間:

8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長寧區天山路356號長寧圖書館

主講人: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衣帶水形容中日關係大抵是沒錯的,但是為何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了一條對外侵略擴展之路,甚至不惜對中國狠下毒手?要了解侵華緣起不能不看近代的東亞格局,聽社科院研究員講述這其中的緣由。

上海︱苗煒最新小說《麵包會有的》新書試吃會

時間:8

月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苗煒(作家)、小白(作家)、黃昱寧(作家、翻譯家、編輯)

《麵包會有的》一書收入了苗煒最新創作的兩篇小說:《麵包會有的》和《土豆燒熟了》。為了寫它們,他準備了三年。這兩篇小說,是關於「吃飯和道德感」。食物,從自然的角落,進入喧騰的廚房,再到火熱的口腹,最終回到世界。這個偉大的循環中,滋生著我們多變的欲望。本周六下午兩點,苗煒來到上海,在思南文學之家,與小白、黃昱寧一起聊聊飲食男女、欲望百科。

上海︱知識分子的家國天下關懷

時間:

8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靜安區北京西路1829號新華書店

主講人: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有人一直批判知識分子自視為國家前途命運的領導者與設計的規劃者,那麼知識分子到底應該如何自我定位呢?「公共知識分子」已變成貶義詞的當下,知識分子又該何去何從呢?許紀霖談知識分子,一定不要錯過。

上海︱變動中的瞬間:90年代的淞滬鐵路

時間:

8月8日(周六)19:30-21:00

地點:

黃浦區圓明園路133號女青年會大樓二樓

嘉賓:

葛劍雄(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許海峰(攝影師)

1876年建成的淞滬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鐵路。攝影師許海峰1990年代花費了許多時間,記錄了這條鐵路的日常光景。光景背後又反映了哪些重要的社會生活變遷呢?一起聽歷史學家和攝影師聊聊淞滬鐵路。

上海︱槍林彈雨中的人性光輝: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讀書觀影會

時間:

8月9日(周日)13:00-16:00

地點:

閔行區名都路85號閔行區圖書館8樓2818會議室

主講人:

本來老六(影評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後的冷戰都直接影響著當今的世界格局,因此想看懂今天的世界一定需要了解這些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起來觀看《辛德勒的名單》,聽影評人講述故事背後的故事。

上海︱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新書見面暨籤書會

時間:

8月9日(周日)14:00-17:3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報告廳

嘉賓:

劉若英(歌手)

時光飛逝,奶茶妹已為人妻、為人母。《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是奶茶45歲高齡懷孕期間與八位友人的對話以及內心獨白,關於孤獨也關於相處。一起來聽聽吧,沒準還有私房媽媽經奉上。

上海︱「書卷多情似故人」——陳子善先生與《不日記》

時間:

8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6樓多功能廳

主講人:

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

陳子善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在周作人、鬱達夫、梁實秋、臺靜農、葉靈鳳、張愛玲等現代重要作家作品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上都有很大貢獻,尤其對張愛玲生平和創作的研究為海內外學界所關注。講座上,他將結合《不日記》、《不日記二集》,講述現代文學、文壇軼事。

上海︱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理察·舒斯特曼:鏡頭下的身體美學

時間:

8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主講人:

理察·舒斯特曼(學者、弗羅裡達大西洋大學「身體,思想和文化」中心主任)

蘇格拉底開創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西方哲學,但他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認為哲學寫作是一條墮落的岔路。可是,寫作卻很快成為哲學專用的一種傳播媒介。那麼哲學在何種意義上能重申其作為生活藝術的原貌?進而,它又該如何利用新媒體?這裡不單指以數字方式發表文章、書籍,或者博客,還包括通過視覺表演媒體。藉助視覺表演媒體的試驗,似乎對哲學領域的美學,尤其是對紮根於哲學並且從實用主義美學顯露出來的新的跨學科領域的身體美學來說,特別適當。在講座中,理察·舒斯特曼將會通過他一些近期視頻作品,介紹他對於身體美學的不斷探究,恢復作為倫理及審美的生活方式的哲學觀念,繼而擴大哲學的公眾性和社會性。

廣州︱建築師眼中的老屋

時間:

8月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越秀區北京路314號聯合書店五樓

嘉賓:

徐好好(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幸曄(廣州象城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合伙人)、趙一平(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青設計室主持)

建築師是如何看待老屋的?瀕臨廢棄的老房子如何煥發新的生命力?城市的記憶如何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留存?空間改造可以有多少可能性?本次講座邀請到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廣州的執業建築師,為您展示房屋改造背後的故事。

南京︱人間三事,吃飯,讀書,寫小說——苗煒新書《麵包會有的》沙龍

時間:

8月7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苗煒(作家)、但漢松(英語文學研究者、譯者)、黃葒(法語文學研究者、譯者)

食物是人類永遠的情愫,吃這件事情上被賦予太多的意義,男歡女愛,家國天下,人生哲理,都與口腹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這本小說代表了苗師傅駕馭現實主義與架空歷史的功力,是想像力、經驗知識與吃貨良心的小說式記錄。他好像在對微醺的吃貨們說,麵包都有了,當初的欲望已是記憶,你還能體會到飢餓的感覺嗎?

南京︱《叫魂》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運作結構

時間:

8月12日(周三)18:30-21:00

地點:

白下區悠仙美地(新世紀店)7號包間

主講人:

江海一蓑翁

漢學家孔立飛的《叫魂》是一部試圖發掘傳統中國社會如何運作的史學作品,對於理解現代中國社會仍然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那麼,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麼?為什麼說它可以理解傳統社會的運作結構?

杭州︱人間三事,吃飯,讀書,寫小說——苗煒新書《麵包會有的》杭州分享會

時間:

8月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解放路新華書店1樓悅覽樹24小時書房

嘉賓:

苗煒(作家)、btr(書評人)、malingcat(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苗煒新書《麵包會有的》杭州分享會,與btr、malingcat兩位好友,一起細說《麵包會有的》這道小說料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十一期,聽知名書評人史航為你講述海明威。6月14日,他將攜新書《門第溯源》,為讀者深度解讀傳統文化,並幫助讀者通過掌握知識領悟文化,通過對文化的吸收提升自身的修養。同時論壇也將以兩部電影為例,來探究電影和影像作為一種手段,對於權益維護和爭取的作用及意義。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文潔若是翻譯現代日本文學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本次講座中,她將主要談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人生。北京︱青春去哪了?掙扎與奮鬥時間:7月18日(周六)14:00-16:00地點:朝陽區太陽宮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嘉賓:蔡文悠(攝影師、作家)、蔡國強(藝術家)繼「富二代」、「官二代」、「學二代」之後,現在又來了
  • 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在主張「廢黜景觀」的整體表述中,講座還將通過劉野、謝南星、倪有魚、何翔宇等幾個藝術家的個案給出證詞。上海︱【思想湃】看戲還是看自己?把瓜塔裡拉入今天的現實,試想成為一種角度和方法,來激活對藝術和社會形態的重新認識和質疑,在座的各位也將成為「目擊者「和」證人「,來共同參與和推動整個事件的發展。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讓我們一起來聽周國平講閱讀與精神生活,以及他近些年來的寫作感悟。本期講座,將為大家講述二戰時期的中猶友誼。這次講座是一個尚處於訓練之中的人類學者的自我回顧與反思。透過學者的個體生命史,我們試圖反思這一舶來學科在中國語境中所蘊含的特殊意義、價值。面對變革時代的生機與迷茫,人類學家正努力回應歷史進程不斷發出的提問。這並非是一次宣講,而是開放性的獨白。期待來自各方的碰撞與反思。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本次講座,作別史書中的帝王將相故事,解讀凝結在物質文化中的「無字真書」,尋跡古代中國繁榮盛世、偉大發明背後的文明之光與智慧創造。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出何處?是傳承?是融合?是創造與新生?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葛兆光認為,只有其他國家或民族沒有(或不明顯),而中國有(或者明顯)的文化,才是「中國的」文化。葛教授將和上圖講座的聽眾一起探討,什麼是漢族中國文化的五個顯著方面。這些漢族中國的文化,在晚清以來的西洋大潮衝擊之下,正處在斷續之間,如何面對這個巨變,是我們應當思索的問題。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今天,張岱年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與李存山教授一道,為我們解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談一談社會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批判與傳承的議題。>       講座將從尤那·弗萊德曼的建築理念與作品,尤其是那「移動建築」出發,來漫談歷史上曾變成過建築的妖怪,以及具有「妖怪」屬性、程度、功能的建築。
  • 一周文化講座︱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
    羅小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本次講座,CCA邀請三位嘉賓回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歷史實踐及其形成的複雜因素,並探索其如何對中國目前的當代藝術產生影響。本講座以北京的國子監和順天府學為例,從布局形式、建築構成和文化象徵等方面進行介紹,與大家共同領略北京地區官學建築的魅力。
  • 苗煒專訪:為何要離開一手創辦的《新知》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周六,《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發微博公布了苗煒離職《新知》的消息:「苗煒正式遞交辭職信,離開他曾想認真編成的《新知》,離開三聯。他曾幾次欲走又捨不得走,這次是不會回來了。他說,離開三聯,是因『現在寫字沒有臺階了』,頗有遲暮感。
  • 一周文化講座|端午與傳統文化
    同時,還有親手製作香包和香囊的環節,讓孩子們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傳統節日,見證優秀文化的魅力,繼續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這個端午假期,李爽老師將為大家帶來一場關於端午與傳統文化的講座,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走進海澱文化,了解老北京的端午民俗和文化意蘊,感受北京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吧。
  • 對談丨張佳瑋×東東槍:歷史是主人公剛贏,背後又來了一槍
    時間:2019年8月24日嘉賓:張佳瑋、東東槍主持人:今天來的人比較多。我就不多介紹了,今天兩位嘉賓張佳瑋老師和東東槍老師,歡迎他們!張佳瑋:大家都知道一個詞是浪漫,英語是Romantic,最初詞根應該是從拉丁語來的,浪漫Romantic,但是Romantic最早還有一個是法語叫Roman,意思就是小說。他們最早的意思是羅馬人說的傳奇故事。所以,在法國來說,傳統上,一個人說一些上古的傳奇故事,就是後來的小說。
  • 一周文化講座|我們從未現代?
    本次講座付愛民老師將為我們講述新中國的少數民族人物畫。北京,對那些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人,以及來這裡生活、工作的人來說,是不是同一個北京?我們來聽聽獨眼、葉三、苗煒的看法。本次講座,將從中國畫與自然親和的文化特徵、審美情趣以及表現手法切入,為大家展現中國山水畫的獨特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
  • 一周文化講座︱回到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於促進家庭和諧、鄰裡關係和睦、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場講座,將從酒仙橋的故事講起,為您講述中國傳統社會的孝道,以及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孝」。
  • 一周文化講座︱蔣介石的日本觀:到底是愛還是恨?
    本次講座,邀請到《這受難的國度》譯者張聚國和《回憶空間》譯者潘璐,一起從美國和德國的戰爭經驗談起……北京∣我從新疆來Ⅱ:我從哪裡來——新疆人的中國夢時間:11月19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18號王府井書店六層多功能廳
  • 一周文化講座︱美國高中生眼中的美國教育制度
    本次講座,毛小雨老師將為大家詳細講述宋金雜劇的崛起與發展。從漢代開始註疏,經宋儒的發揮,到清儒王念孫、阮元對此都有詳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對於深入研究經典的學人和愛好者,這是不可繞過的問題,不可不深明其意。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儒學專家龔希平老師,引用實例,會通四書,來解讀還原夫子的意旨!
  • 書房裡的世界觀|作家苗煒:陪孩子讀書,是重回理性的過程
    本期嘉賓為作家苗煒。作家苗煒談書房:書房就是寫字的地方這個書房實際上就是一個特別寬的走廊,邊上弄了幾個架子,這裡面大概有一千多本書吧,客廳可能還有一千多,一共也就三四千本書。其實我覺得以後傳播的改變可能會影響書,百分之八九十的書根本就不應該出來,二十分鐘讓人聽一聽作者的想法,沒有必要展開去寫,以後大家儘量應該用新的媒介來寫作,然後能夠節約下來一些紙去印一些好書。
  • 一周文化講座│明天我們能放心住進養老院嗎?
    文化如何通過日常傳承和維繫?什麼造就了中國與日本的不同深度解讀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12月15日,用心感受,每個人都是生活裡的民俗學家。主辦方還有幸邀請到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親自向中國朋友介紹「巖波新書」。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
  • 一周文化講座︱自我迭代:領軍人物們如何理解新事物
    本次講座聶峻將帶領觀眾一起回到童話般的老街裡,在這裡有著嬉笑打鬧卻懷揣夢想的孩子們,有著帶你去「蟲兒樂園」一探究竟的胖小子,有寄託心靈的暖暖的羊皮紙信封,還有為了「理想」奮鬥一生的「老戰士」。從「歷史的回歸」角度來看,古來對於雲山的形象創造,大都是發揮著不同類型線條的審美表現力,不存在形而在傳神達意,和其他表現方式相輔相成,展現著其豐富性和多樣性。本次講座,畫家王克文教授將結合自身與讀者們一同分享和探討《山水畫技法·行雲流水畫法》一書的寫作歷程,以及對山水畫技法的理解和感悟。
  • 一周文化講座│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改加大語文分量的今天,家長如何更好地調動孩子對於漢字、對於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呢?浦寅老師將帶領孩子和家長一起通過對漢字的字形發展和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解讀,學習一門掌握傳統文化、打開理解中國文化大門的新方法。
  • 一周文化講座︱進入大學通識教育:今天,我們怎樣談論愛情
    人和文化的流動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怎樣相處?臺灣「小地方」和中華「大文化」如何共生……歡迎你帶著問題,來聽《歸去來兮》作者吳十洲和嘉賓李文儒兩位學者講不一樣的文人與臺灣的故事。值「柏林戲劇節」首度來華,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邀請柏林藝術節總監託馬斯·奧貝倫德博士於2016年6月25日在中國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場講座,介紹「柏林戲劇節」的歷史及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