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周六)14:00-17:00
地點:東城區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三樓會議室
嘉賓:艾珉(人民文學出版社離休編審)
自建社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出版了多種法國文學圖書。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艾珉將對這些圖書進行系統的梳理,回顧人民文學出版社64年來的法國文學出版歷程,並對即將開幕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慶64周年暨人民文學出版社法國文學出版回顧展」做詳盡的介紹。
3月2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18號頤堤港商場LG層Pageone
嘉賓:尹珊珊(中央戲劇學院教師)、熊亮(自由創作人)
法國繪本大師伊萬·波墨版《希臘神話》是法國教育部特別推薦給青少年的書,也是法國童書繪本大師伊萬·波墨耗時五年經典之作。如何讓孩子一窺希臘神話原貌,又有重點,又框架系統,甚至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坦誠、沒有遮蔽,「但不是毫無方法」地去呈現古希臘神話整體脈絡,這套書在這方面極其卓越。3月28日,尹珊珊、熊亮將與大家一同分享關於本套書的閱讀心得,也將會從文學藝術啟蒙、親子閱讀等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嘉賓:莊秋水(作家、媒體人)、張宇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本場沙龍是《單讀》系列雜誌的第二場,莊秋水對話張宇凌。繪畫不是標本,雕塑不是史碑,一切美感、智慧、哲學,都曾經是活的,它們到今天依然活著。兩位女性寫作者,講述如何回到歷史和藝術的現場,並將它們書寫出來。
3月28日(周六)18:30-20:00
地點: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嘉賓:陳傳興(學者、導演)、王璜生(畫家)、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未有燭而後至」勾勒出陳傳興先生其人其作的格調。是遲到的少年,是少年的成長儀式。在各方努力下,終於推出這個已經等待了四十年的展覽。開啟對話是一種祈請,與陳傳興的對話將分為幾個可以相互交織的部分:討論「未有燭而後至」所引出的個人精神史如何融會寫作者和創作者的路徑;陳傳興先生的個人經驗對於攝影(攝影美學)的思考和攝影史的回應;而多維度的學術與創作經驗又如何通過「攝影」這個通路向外部世界展開;由此我們可以重新體會,在今天究竟該如何理解「攝影」,並且基於「攝影」的展覽究竟為何。
3月28日(周六)19:30-21:00
地點:海澱區成府路59-1號萬聖書園醒客咖啡
嘉賓:馮克利(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羅衛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阿爾伯特·赫希曼,美國著名德裔思想家,被阿馬蒂亞·森譽為「當代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欲望與利益》是赫希曼的代表作,也是跨學科研究的典範。在本書中,赫希曼通過對17和18世紀歐洲思想生態的田野式調查,就商業社會在興起時如何獲得道德合法性作出了新的闡釋,為資本主義發生學提供了一個更加一般性的視角。赫希曼發現,在資本主義興起的過程中,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有關人性這一概念的戰爭。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又是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的興起的?讓我們隨著兩位嘉賓一起走進赫希曼的思想世界,聽聽他是如何描繪這場戰爭的。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北京自然博物館
嘉賓:喬治·夏勒(探險家)、劉炎林(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
「探險家」三個字,讓人想起的通常是那些第一個抵達美洲、穿越亞馬遜或者登上珠穆朗瑪的人。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探險家。他們的目的不是「徵服」自然,而是理解自然。今天地球上已經沒有人類不曾踏足的處女地了,可是對這顆熟悉又陌生的地球,我們卻依然知之甚少。而喬治·夏勒,正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探險家和野外生物學家之一。剛剛從甘孜返回的他,將為我們講述大地之上的生命傳奇。
北京︱打回原形——朱新建的繪畫與寫作
3月2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二層報告廳
嘉賓:楊葵(出版人)、洪晃(出版人、專欄作家)、硃砂(朱新建之子)
朱新建是當代著名畫家,早年作連環畫,後以傳統水墨繪畫,被視為「新文人畫」的代表。2014年朱新建因病去世,2015年,他的文集《打回原形》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出版,此次活動借新書出版之際,由朱新建的兒子硃砂及好朋友楊葵、洪晃,共同聊聊朱新建、聊聊他的快意人生。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悅界新區)單向空間
嘉賓:二毛(美食專欄作家)、胡赳赳(詩人)
百年前的食味,今天我們保留了多少?絢爛多姿的古法技藝我們又傳承了多少?時節、氣候和飲食,以及家的味道,我們如何平衡?在工業化的今天,最日常的食材變得危險,我們可有拯救的良方?百年前袁枚提倡的「美食戒」和「美食知」,我們是否知曉?無論留存還是消失,在吃的問題上,或許,需要辨明的,正是味之道上。二毛、胡赳赳做客單向空間,從《隨園食單》到《味的道》,談百年食味。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層)
嘉賓:張念(同濟大學副教授)、何雨(獨立藝術家)、吳小初(自由撰稿人)
《閣樓上的瘋女人》被譽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聖經》,上世紀70年代末出版後被譽為重劃英美女性文學版圖的標誌性著作,中文譯本於上個月新鮮出爐。活動中,嘉賓們講一起聊聊這本書,同時也歡迎讀者攜帶自己最愛的女性主義文學書籍,分享最愛的文字片段!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公館
嘉賓:林少華(文學翻譯家)、陸求實(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走走(作家)、北辰(上海故事廣播主持人)
2015年村上春樹在中國出版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是他繼《東京奇譚集》之後,時隔九年再一次回歸短篇小說創作,道盡失去女人的男人孤獨心境。本書的譯者林少華、陸求實,將和滬上作家走走一起詮釋他們眼中的村上春樹,關於「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他們有話要說;故事廣播的主持人北辰將現場為觀眾朗誦書中的優美片段,村上特有的句子會碰觸到你心中隱秘的那個角落。
3月2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
嘉賓:曹可凡(主持人)、宋路霞(家族史研究學者)、王建民(曹可凡表叔)
《蠡園驚夢》是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對其家族歷史進行梳理的新書,講述了無錫王家百年來闖蕩上海灘的精彩故事,生動地展示了20世紀上半期,民族資產階級「亂世出英雄」的種種傳奇。本次講座,曹可凡將攜新書與家族史研究者宋路霞、表叔王建民,共同講述其先輩族人縱橫商場,傳承家業的故事,以展現家族血脈中「忠厚傳家遠」的基因。
3月28日(周六)16:30-18:30
地點: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嘉賓:朱朱(詩人、藝術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正在構成熱潮的抽象主義與極簡美學有可能對藝術的功能膨脹進行轄制,並順應著公眾對於景觀生產和審美缺席的厭倦,與此同時,也正在衍生出另一種景觀災難。如何內化抽象的財產,如何將審美提升為藝術家首要的倫理法則,如何在個人而非公共意義上建構圖像?在主張「廢黜景觀」的整體表述中,講座還將通過劉野、謝南星、倪有魚、何翔宇等幾個藝術家的個案給出證詞。
3月29日(周日)14:00-15:3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97號上海文化廣場
嘉賓:林奕華(導演、編劇)
「沒有什麼比學習更浪漫的事情了,學習戲劇不是為了戲劇,學習電影不是為了電影,是通過戲劇和電影,認識你是誰?」在劇場,看戲還是看見自己?這似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香港、臺北、北京、新加坡、赫爾辛基、倫敦,因創作而開始的旅程又帶來了怎樣的啟發和靈感?3月29日這個下午,邀您與林奕華聊聊天。珍貴的影像畫面,從未曝光的幕後故事以及新作的預告片,看看創作者的靈感怎樣變成一座思考的花園?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徐匯區復興中路1380號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嘉賓:楊燕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副院長)
從某種角度看,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不僅是該體裁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也是音樂所能達到的深刻性和精神高度的標尺與準繩。本講座擬說明和展示這組非凡傑作的創作背景、藝術意圖、審美旨趣、技術創意和表現範疇,希望不僅對進一步了解貝多芬晚期創作的成就有所幫助,也讓大家對更深廣的相關藝術、美學問題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3月2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嘉賓:汪民安(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隋建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王魯炎(觀念藝術家)、張恩利(藝術家)
從康德到海德格爾、拉圖爾再到新近的思辨實在論運動,物在哲學的探討中經歷了被貶黜、被提高到核心並能將主體納入的地位以及最新近的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地位。物在這一系列的轉變中,終於不再沉默而赫然閃現。那麼物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轉變?這種藝術上的轉變與哲學發展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幾位嘉賓將帶領觀眾一探究竟。
3月29日(周日)15:00-17:30
地點:閘北區文安路30號OCT當代藝術中心
嘉賓:石青(藝術家)、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婧(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師)
法國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瓜塔裡是一個行動者和組織者,他的工作對於今天的藝術實踐有著某種前導性以及對話的可能。在3月29日在OCAT上海館的Agora活動中,主講人石青虛擬了三次瓜塔裡來上海的經歷和工作任務,大家面對的將是一個偽造的考古現場,一個偵探片的架構。對話嘉賓姜宇輝和王婧兩位哲學老師都是瓜塔裡的研究者,他們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認識來拼湊出事件的「物證鏈」,同時也包含著推翻這個敘事的可能。把瓜塔裡拉入今天的現實,試想成為一種角度和方法,來激活對藝術和社會形態的重新認識和質疑,在座的各位也將成為「目擊者「和」證人「,來共同參與和推動整個事件的發展。
4月3日(周五)18:30-20:30
地點: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會
嘉賓:劉旭光(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執行院長)
演講將從美學的角度對《紅樓夢》的審美價值、精神內涵進行分析,反思對於《紅樓夢》的膜拜,提供一種欣賞經典文本的別樣態度與視角。
4月3日(周五)19:00-21: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
嘉賓: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李歐梵自稱從小看著電影長大,是個無可救藥的影迷。所以之前他在談文學經典閱讀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那些文學經典改編的電影拿出來舉例。他認為:「文學和電影,還有音樂,都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構築自己的空間,來抵抗現代時間的壓力。」本次講座,他將為上海市民解讀他心中文學與電影的親密關係。
3月2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嘉賓:張曉舟(樂評人)、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樂隊是中國方言新民謠的領軍者,他們的作品不斷打破民謠的疆界。最近,他們推出了第三張專輯《廣東姑娘》。與以往有所不同,這一次他們增加了國語曲目,但依舊充滿了濃鬱的廣東風情。樂評人張曉舟將對作為美學情感和文化身份意識的「廣東歌」做出闡釋和梳理,並分析五條人對於「廣東歌」概念和意涵的繼承和拓展。五條人也會在現場分享自己的創作背景和歷程,同時將播放樂隊的最新MV作品,並進行不插電彈唱。
4月3日(周五)19:30-21:3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主講人:陳傳興(學者、導演)
當人們開始使用數位相機的時候,也就是遺忘了底片、暗房等主導傳統攝影的銀鹽時代。本次講座,陳傳興將試圖追溯影像在歷史中所呈現的意義,探尋銀鹽系統的深層含義。
3月28日(周六)19:00-21: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綠妖(作家)
「我只是嫌故鄉太小,但命運給了我一個巨大的、巨大的城市。」你,有沒有在年輕時到過一座大城,抑或中途停留、止步;抑或離開、返鄉。在經歷現實生活的沉重、巨大、瑣碎後,大部分人不再把夢想掛在嘴上,而是沉默地,低著頭大步趕路。但那些掙扎、顛簸、猶豫,曾經真實存在過。綠妖攜新書《沉默也會歌唱》,與大家聊一聊與青春有關的那些事兒。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張守濤(青年新銳作家)、薛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汪修榮(江蘇文藝出版社總編輯)
《先生歸來——南京民國大學的那些人和事》一書評述了郭秉文、羅家倫、吳有訓、陳裕光、吳貽芳等十位南京民國大學校長,主要介紹了其教育經歷、成就、思想,試圖挖掘、總結他們如何辦好大學,以供今人借鑑。周六下午,青年作家張守濤和你一起說說民國的那些先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