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2020-12-22 澎湃新聞
北京︱把一切交給孩子:小活字圖話書新書分享沙龍

時間:3月28日(周六)9:30-11:30

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一層多功能廳

嘉賓:唐亞明(童書編輯)、蔡皋(童書作者)、於大武(童書作者)、翱子(童書作者)、武玉桂(童書作者)、楊忠(童書作者)、姬炤華(童書作者)

       全新童書品牌「小活字圖話書」首批推出了六本各具特色的原創圖畫書,並邀請作者就圖話書和中國本土原創童書兩個主題進行對談。

北京︱人文社法國文學出版64周年回顧

時間:

3月28日(周六)14:00-17:00

地點:

東城區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三樓會議室

嘉賓:

艾珉(人民文學出版社離休編審)

        自建社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出版了多種法國文學圖書。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艾珉將對這些圖書進行系統的梳理,回顧人民文學出版社64年來的法國文學出版歷程,並對即將開幕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慶64周年暨人民文學出版社法國文學出版回顧展」做詳盡的介紹。

北京︱與孩子一起走近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

時間:

3月2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18號頤堤港商場LG層Pageone

嘉賓

:尹珊珊(中央戲劇學院教師)、熊亮(自由創作人)

        法國繪本大師伊萬·波墨版《希臘神話》是法國教育部特別推薦給青少年的書,也是法國童書繪本大師伊萬·波墨耗時五年經典之作。如何讓孩子一窺希臘神話原貌,又有重點,又框架系統,甚至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坦誠、沒有遮蔽,「但不是毫無方法」地去呈現古希臘神話整體脈絡,這套書在這方面極其卓越。3月28日,尹珊珊、熊亮將與大家一同分享關於本套書的閱讀心得,也將會從文學藝術啟蒙、親子閱讀等不同角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

北京︱歷史的偵探

時間: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

嘉賓:

莊秋水(作家、媒體人)、張宇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本場沙龍是《單讀》系列雜誌的第二場,莊秋水對話張宇凌。繪畫不是標本,雕塑不是史碑,一切美感、智慧、哲學,都曾經是活的,它們到今天依然活著。兩位女性寫作者,講述如何回到歷史和藝術的現場,並將它們書寫出來。

北京︱攝影作為富於精神性的官能性活動:王璜生、陳傳興與顧錚對談

時間:

3月28日(周六)18:30-20:00

地點:

朝陽區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嘉賓:

陳傳興(學者、導演)、王璜生(畫家)、顧錚(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未有燭而後至」勾勒出陳傳興先生其人其作的格調。是遲到的少年,是少年的成長儀式。在各方努力下,終於推出這個已經等待了四十年的展覽。開啟對話是一種祈請,與陳傳興的對話將分為幾個可以相互交織的部分:討論「未有燭而後至」所引出的個人精神史如何融會寫作者和創作者的路徑;陳傳興先生的個人經驗對於攝影(攝影美學)的思考和攝影史的回應;而多維度的學術與創作經驗又如何通過「攝影」這個通路向外部世界展開;由此我們可以重新體會,在今天究竟該如何理解「攝影」,並且基於「攝影」的展覽究竟為何。

北京︱跨越邊界的思想旅行:赫希曼及其《欲望與利益》

時間:

3月28日(周六)19:30-21:00

地點:

海澱區成府路59-1號萬聖書園醒客咖啡

嘉賓:

馮克利(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羅衛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阿爾伯特·赫希曼,美國著名德裔思想家,被阿馬蒂亞·森譽為「當代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欲望與利益》是赫希曼的代表作,也是跨學科研究的典範。在本書中,赫希曼通過對17和18世紀歐洲思想生態的田野式調查,就商業社會在興起時如何獲得道德合法性作出了新的闡釋,為資本主義發生學提供了一個更加一般性的視角。赫希曼發現,在資本主義興起的過程中,一直在進行著一場有關人性這一概念的戰爭。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又是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的興起的?讓我們隨著兩位嘉賓一起走進赫希曼的思想世界,聽聽他是如何描繪這場戰爭的。

北京︱喬治·夏勒,我們時代的探險傳奇

時間: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天橋南大街126號北京自然博物館

嘉賓:

喬治·夏勒(探險家)、劉炎林(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

        「探險家」三個字,讓人想起的通常是那些第一個抵達美洲、穿越亞馬遜或者登上珠穆朗瑪的人。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探險家。他們的目的不是「徵服」自然,而是理解自然。今天地球上已經沒有人類不曾踏足的處女地了,可是對這顆熟悉又陌生的地球,我們卻依然知之甚少。而喬治·夏勒,正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探險家和野外生物學家之一。剛剛從甘孜返回的他,將為我們講述大地之上的生命傳奇。

北京︱打回原形——朱新建的繪畫與寫作

時間:

3月2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二層報告廳

嘉賓:

楊葵(出版人)、洪晃(出版人、專欄作家)、硃砂(朱新建之子)

        朱新建是當代著名畫家,早年作連環畫,後以傳統水墨繪畫,被視為「新文人畫」的代表。2014年朱新建因病去世,2015年,他的文集《打回原形》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出版,此次活動借新書出版之際,由朱新建的兒子硃砂及好朋友楊葵、洪晃,共同聊聊朱新建、聊聊他的快意人生。

北京︱二毛、胡赳赳:百年食味——從《隨園食單》到《味的道》

時間: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42(悅界新區)單向空間

嘉賓:

二毛(美食專欄作家)、胡赳赳(詩人)

       百年前的食味,今天我們保留了多少?絢爛多姿的古法技藝我們又傳承了多少?時節、氣候和飲食,以及家的味道,我們如何平衡?在工業化的今天,最日常的食材變得危險,我們可有拯救的良方?百年前袁枚提倡的「美食戒」和「美食知」,我們是否知曉?無論留存還是消失,在吃的問題上,或許,需要辨明的,正是味之道上。二毛、胡赳赳做客單向空間,從《隨園食單》到《味的道》,談百年食味。 

上海︱囚禁的閣樓還懸浮在你的天空嗎?——從《閣樓上的瘋女人》看女性寫作的偉大傳統

時間: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層)

嘉賓:

張念(同濟大學副教授)、何雨(獨立藝術家)、吳小初(自由撰稿人)

       《閣樓上的瘋女人》被譽為20世紀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聖經》,上世紀70年代末出版後被譽為重劃英美女性文學版圖的標誌性著作,中文譯本於上個月新鮮出爐。活動中,嘉賓們講一起聊聊這本書,同時也歡迎讀者攜帶自己最愛的女性主義文學書籍,分享最愛的文字片段!

上海︱孤獨者的歌:村上春樹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新書發布會

時間: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公館

嘉賓:

林少華(文學翻譯家)、陸求實(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走走(作家)、北辰(上海故事廣播主持人)

       2015年村上春樹在中國出版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是他繼《東京奇譚集》之後,時隔九年再一次回歸短篇小說創作,道盡失去女人的男人孤獨心境。本書的譯者林少華、陸求實,將和滬上作家走走一起詮釋他們眼中的村上春樹,關於「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他們有話要說;故事廣播的主持人北辰將現場為觀眾朗誦書中的優美片段,村上特有的句子會碰觸到你心中隱秘的那個角落。

上海︱《蠡園驚夢》新書首發暨講座

時間:

3月28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

嘉賓:

曹可凡(主持人)、宋路霞(家族史研究學者)、王建民(曹可凡表叔)

       《蠡園驚夢》是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對其家族歷史進行梳理的新書,講述了無錫王家百年來闖蕩上海灘的精彩故事,生動地展示了20世紀上半期,民族資產階級「亂世出英雄」的種種傳奇。本次講座,曹可凡將攜新書與家族史研究者宋路霞、表叔王建民,共同講述其先輩族人縱橫商場,傳承家業的故事,以展現家族血脈中「忠厚傳家遠」的基因。

上海︱廢黜景觀——談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圖像與敘事

時間:

3月28日(周六)16:30-18:30

地點:

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嘉賓:

朱朱(詩人、藝術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正在構成熱潮的抽象主義與極簡美學有可能對藝術的功能膨脹進行轄制,並順應著公眾對於景觀生產和審美缺席的厭倦,與此同時,也正在衍生出另一種景觀災難。如何內化抽象的財產,如何將審美提升為藝術家首要的倫理法則,如何在個人而非公共意義上建構圖像?在主張「廢黜景觀」的整體表述中,講座還將通過劉野、謝南星、倪有魚、何翔宇等幾個藝術家的個案給出證詞。

上海︱【思想湃】看戲還是看自己?邀您與林奕華聊聊天

時間:

3月29日(周日)14:00-15:3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97號上海文化廣場

嘉賓:

林奕華(導演、編劇)

       「沒有什麼比學習更浪漫的事情了,學習戲劇不是為了戲劇,學習電影不是為了電影,是通過戲劇和電影,認識你是誰?」在劇場,看戲還是看見自己?這似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香港、臺北、北京、新加坡、赫爾辛基、倫敦,因創作而開始的旅程又帶來了怎樣的啟發和靈感?3月29日這個下午,邀您與林奕華聊聊天。珍貴的影像畫面,從未曝光的幕後故事以及新作的預告片,看看創作者的靈感怎樣變成一座思考的花園?

上海︱貝多芬晚期的藝術境界:晚期四重奏——探險與成就

時間:

3月29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徐匯區復興中路1380號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嘉賓:

楊燕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副院長)

       從某種角度看,貝多芬的晚期弦樂四重奏不僅是該體裁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也是音樂所能達到的深刻性和精神高度的標尺與準繩。本講座擬說明和展示這組非凡傑作的創作背景、藝術意圖、審美旨趣、技術創意和表現範疇,希望不僅對進一步了解貝多芬晚期創作的成就有所幫助,也讓大家對更深廣的相關藝術、美學問題有更深入的認知和理解。

上海︱「物體系」開幕對談

時間:

3月29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長寧區淮海西路570號F座民生現代美術館

嘉賓:

汪民安(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隋建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王魯炎(觀念藝術家)、張恩利(藝術家)

       從康德到海德格爾、拉圖爾再到新近的思辨實在論運動,物在哲學的探討中經歷了被貶黜、被提高到核心並能將主體納入的地位以及最新近的以物為導向的本體論地位。物在這一系列的轉變中,終於不再沉默而赫然閃現。那麼物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角色發生了哪些轉變?這種藝術上的轉變與哲學發展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幾位嘉賓將帶領觀眾一探究竟。

上海︱石青:瓜塔裡在上海

時間:

3月29日(周日)15:00-17:30

地點:

閘北區文安路30號OCT當代藝術中心

嘉賓:

石青(藝術家)、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婧(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師)

       法國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瓜塔裡是一個行動者和組織者,他的工作對於今天的藝術實踐有著某種前導性以及對話的可能。在3月29日在OCAT上海館的Agora活動中,主講人石青虛擬了三次瓜塔裡來上海的經歷和工作任務,大家面對的將是一個偽造的考古現場,一個偵探片的架構。對話嘉賓姜宇輝和王婧兩位哲學老師都是瓜塔裡的研究者,他們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認識來拼湊出事件的「物證鏈」,同時也包含著推翻這個敘事的可能。把瓜塔裡拉入今天的現實,試想成為一種角度和方法,來激活對藝術和社會形態的重新認識和質疑,在座的各位也將成為「目擊者「和」證人「,來共同參與和推動整個事件的發展。

上海︱劉旭光:靈光背後的空場,對《紅樓夢》及其膜拜的反思

時間:

4月3日(周五)18:30-20:30

地點:

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會

嘉賓:

劉旭光(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執行院長)

       演講將從美學的角度對《紅樓夢》的審美價值、精神內涵進行分析,反思對於《紅樓夢》的膜拜,提供一種欣賞經典文本的別樣態度與視角。

上海︱文學名著與電影

時間:

4月3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

嘉賓: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李歐梵自稱從小看著電影長大,是個無可救藥的影迷。所以之前他在談文學經典閱讀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那些文學經典改編的電影拿出來舉例。他認為:「文學和電影,還有音樂,都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構築自己的空間,來抵抗現代時間的壓力。」本次講座,他將為上海市民解讀他心中文學與電影的親密關係。

廣州︱廣東歌與廣東姑娘——五條人新專輯首發沙龍

時間:

3月28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嘉賓:

張曉舟(樂評人)、五條人樂隊

       五條人樂隊是中國方言新民謠的領軍者,他們的作品不斷打破民謠的疆界。最近,他們推出了第三張專輯《廣東姑娘》。與以往有所不同,這一次他們增加了國語曲目,但依舊充滿了濃鬱的廣東風情。樂評人張曉舟將對作為美學情感和文化身份意識的「廣東歌」做出闡釋和梳理,並分析五條人對於「廣東歌」概念和意涵的繼承和拓展。五條人也會在現場分享自己的創作背景和歷程,同時將播放樂隊的最新MV作品,並進行不插電彈唱。

廣州︱陳傳興:靈光不再

時間:

4月3日(周五)19:30-21:30

地點:

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商場地鐵上層MU35號方所

主講人:

陳傳興(學者、導演)

       當人們開始使用數位相機的時候,也就是遺忘了底片、暗房等主導傳統攝影的銀鹽時代。本次講座,陳傳興將試圖追溯影像在歷史中所呈現的意義,探尋銀鹽系統的深層含義。

南京︱《沉默也會歌唱》——綠妖新書分享會

時間:

3月28日(周六)19:00-21: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綠妖(作家)

       「我只是嫌故鄉太小,但命運給了我一個巨大的、巨大的城市。」你,有沒有在年輕時到過一座大城,抑或中途停留、止步;抑或離開、返鄉。在經歷現實生活的沉重、巨大、瑣碎後,大部分人不再把夢想掛在嘴上,而是沉默地,低著頭大步趕路。但那些掙扎、顛簸、猶豫,曾經真實存在過。綠妖攜新書《沉默也會歌唱》,與大家聊一聊與青春有關的那些事兒。

南京︱說說民國的那些先生們

時間:

3月28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

張守濤(青年新銳作家)、薛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汪修榮(江蘇文藝出版社總編輯)

       《先生歸來——南京民國大學的那些人和事》一書評述了郭秉文、羅家倫、吳有訓、陳裕光、吳貽芳等十位南京民國大學校長,主要介紹了其教育經歷、成就、思想,試圖挖掘、總結他們如何辦好大學,以供今人借鑑。周六下午,青年作家張守濤和你一起說說民國的那些先生們。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十一期,聽知名書評人史航為你講述海明威。德國漢學家歐勒·多林對談北大哲學系教授王博,說說集體身份的再塑造。北京︱我們紀念歷史時,我們在紀念什麼?本次活動,邀請譯者程一身及嘉賓王家新、張桃洲、藍藍,走進《白鷺》,走進沃爾科特,和你一起細察時間的光,走進詩歌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那些神秘話題。
  • 一周文化講座︱回到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
    從塵封近百年的珍貴史料中搜集整理出的這本《民國老試卷》,收入了民國時期各大學各學科入學試卷三百餘套,通過大學招生考試試題這一特殊文獻類型,展現民國教育和社會風貌。今昔對比,從另一種角度看待「高考」。6月5日,講座邀請到民國高考親歷者樂黛雲、著名學者雷頤與馬勇,一起聊聊民國「高考」那些事兒:聽親歷者講述在民國考大學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名家如胡適、錢鍾書等都曾經歷「高考」,他們有哪些軼事?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本場活動將由尹承東先生擔任導讀人,通過嘉賓對話的形式進一步探討此書的文化價值。為紀念《白毛女》這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創演70周年,本次思南讀書會邀請到了著名學者、戲劇評論家翁思再先生和錢世錦先生,與現場的讀者朋友們一起回顧這部時代經典,對其故事淵源、舞臺演繹、文化內涵等展開精彩的解讀。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對談政治評論家馬立誠,說說如何在思潮博弈中認識中國。西學東漸的趨勢仍在繼續,而由此引發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也更加激烈。張岱年先生的《中國文化精神》,提出「綜合創造論」的解決方案,要求超越「單一中心主義」,要求中西文化的辯證綜合,以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社會主義原則為指導,「以創造精神從事綜合併在綜合的基礎上有所創造。」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文潔若是翻譯現代日本文學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本次講座中,她將主要談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人生。北京︱青春去哪了?北京︱儒家眼中那些是「死學問」時間:7月18日(周六)15:00-17:00地點:朝陽區大望路SOHO現代城西路東郎影視文化創意園區內雜誌客廳主講人:王路(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錢賓四先生有言:「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中華民族曾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們也創造了燦爛的衣冠文明。面對當下,「禮樂崩壞」的呼喊仍不時在耳畔響起!究竟何為「禮樂」,且聽彭林老師說禮!北京︱今天該如何談論中國?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活動中,他將現場為讀者親自剖析每一個豪華、靚麗唐妝的背後,深藏的文化密碼。活動上,《愛的人們》譯者、翻譯家譚晶華先生將帶你走進川端康成的世界。講座上,他將結合《不日記》、《不日記二集》,講述現代文學、文壇軼事。
  • 一周文化講座︱自我迭代:領軍人物們如何理解新事物
    而對於八十高齡的洪漢鼎先生來說,這是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與求學路徑的恩師們。這群從民國時代過來的老先生是如何治學的?桃李遍布學界的他們,是如何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的?這些哲壇往事,這些學者的品格和精神,且聽洪漢鼎先生為我們娓娓道來。
  • 一周文化講座金庸先生與佛法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一生創作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作品,對全世界華人與中國現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或許有些人並不知道,金庸先生還是一位佛教徒。他將佛教信仰與深厚的佛學功底,巧妙地融入了通俗的故事當中,讓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薰染佛法,從而與佛法結緣,走上歡喜自在的解脫之路。11月4日上午,善導書屋將邀請著名作家王路舉行主題講座:金庸先生與佛法。
  • 一周文化講座∣民國時期上海的那些名案
    )這是「我是滿族人」系列講座的第二講,請來關紀新教授談民族文化的流變與轉型。特別是以漫畫、動畫為代表的亞文化,從1990年代後半期開始迅速普及,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與「主流文化」(高端文化)的界限也開始模糊起來。日本的亞文化也影響了日本的藝術表現,無論是對漫畫、動畫的二次創作,還是對多媒體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次講座邀請了活躍在上海的日本策展人鳥本健太(Kenta Torimoto)就亞文化對日本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展開討論。
  • 一周文化講座︱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
    羅小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本次講座,CCA邀請三位嘉賓回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歷史實踐及其形成的複雜因素,並探索其如何對中國目前的當代藝術產生影響。本講座以北京的國子監和順天府學為例,從布局形式、建築構成和文化象徵等方面進行介紹,與大家共同領略北京地區官學建築的魅力。
  • 一周文化講座︱蔣介石的日本觀:到底是愛還是恨?
    不僅精深細密,而且內在貫通,涉及古代中國人的審美、信仰、宇宙觀、倫理、禮儀、風俗、器具等廣闊的領域,形成了一個從藝術到哲學、從思想到作品、從文化到生活的理論整體。他的中國美學研究,無疑具有一種典範的意義。本次講座,北京大學章啟群教授將向我們講述宗白華先生的美學世界。
  • 一周文化講座︱逃離北上廣:一線的欲望和二線的願望
    「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期間,本講座試圖探討黑山學院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實驗性教育與藝術、生活的關聯,邀請藝術家劉卜華、邱志傑等人展開對話,深度分析黑山學院所代表的「自由態度」、「實驗精神」和「生活藝術」。其中,劉卜華以《黑山學院的24年》為畢業論文從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
  • 一周文化講座│基因為什麼與我們息息相關
    本次講座,他將為我們詳細解讀中國的文化構造與漢字藝術。舊時上海租界並不只有那些「梧桐」。;而宮廷又具有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性,故本次講座以清代皇家過年作為解析對象。本次講座旨在解密廣府文化,於是要從「廣府文化系個咩東東」講起,解密廣府毫無疑問不可以不談粵語。
  • 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鄭遠濤(譯者)瑪麗·瑞瑙特對於歷史小說家及其讀者們都是一道光照。本期讀書會邀請到了旅居國外的作家裘小龍先生,和雜文作家陳保平先生,以及善寫上海歷史記憶的陳丹燕老師,共同從「吃」說起離不開的上海。修道院和教堂是藝術品的生產者以及消費者,那些容器、書籍、雕塑和其他儀式物件令我們明了其深意。此外,從巴黎外圍的聖丹尼斯修道院,或是君士坦丁堡收集來的藝術品,是指引我們進入中世紀和拜佔庭時期其他偉大的藝術中心的明燈。當然,那些和藏品密切相關的閃亮的姓名,永遠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 民國時期的十大「先生 」
    民國時的先生們,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有知識,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教學相長,更傾力愛護學生;不獨守三尺講臺,更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 熱心時政,更能為國家擔當。
  • 一周文化講座︱進入大學通識教育:今天,我們怎樣談論愛情
    與此同時,沒有任何一類文化機構像德國劇場這樣,如此深入頻繁地探討難民問題。當今德語戲劇界發展如何?最新最熱門的話題是哪些?同時,戲劇界顯現出了哪些新趨勢?值「柏林戲劇節」首度來華,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邀請柏林藝術節總監託馬斯·奧貝倫德博士於2016年6月24日在北京蓬蒿劇場舉辦講座,介紹德語戲劇的最新發展趨勢。
  • 一周文化講座|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
    在英文散文寓言的基礎上,黃杲炘先生首次將《伊索寓言詩365首》「創意翻譯」成中文。《伊索寓言》作為「詩體漢譯」的重要嘗試,是文本闡釋甚至在創作翻譯過程的體現。如何讓讀者儘量避免僅僅只聽到譯者的「一面之詞」,而獲得「兼聽則明」的機會,且聽黃杲炘先生的翻譯經驗談。
  • 一周文化講座|我們從未現代?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作家傑拉爾丁·布魯克斯與中國作家路內對談,說說小說家進入歷史的N種方式。本次講座,將從中國畫與自然親和的文化特徵、審美情趣以及表現手法切入,為大家展現中國山水畫的獨特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
  • 一周文化講座∣為什麼這個時代的大眾更需要詩歌?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村的《政學先生》和《世風士像——民國學人從政記》,以簡淨之筆,揭櫫民國學人的從政之惑,戳破許多浪漫堆積的幻覺。三位嘉賓圍繞李村的這兩部近作,梳理被忽略的歷史細節,評述民國時期以胡適為代表的政學名人,對試圖參與政治的民國知識人的兩難困境予以分析、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