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那麼,今天的詩歌狀況究竟怎樣,作為從古至今的大雅之音、作為語言最高理想的詩歌,它與日常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隱秘關係?生活怎樣通向詩歌,詩歌如何形成,又是怎樣照亮人的生活?古代傳統「文以載道」是否在詩歌中有所體現,詩歌對於我們認知生活、世界和自我,對於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東城區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三樓會議室
主講人:史航(編劇)
海明威說過:「他從《堪薩斯星報》學到的,不是電報式的簡潔行文,而是如何用冷水淋醒一個醉鬼再誘他打開話匣子的技巧。」其實,他也是一個醉鬼,獵獅、捕魚、佔領巴黎,這是他的一次又一次痛飲。然而,他一次又一次用冷水淋醒自己,那冷水就是他的文字。他沒有神化他自己,他留自己所有的破綻和挫敗,給任何一個路過的人打量。他寫那麼多小說,最棒的名字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那個地方,是他的內心。「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十一期,聽知名書評人史航為你講述海明威。
6月13日(周六)15:00-16:00
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3025
嘉賓:黃永玉(畫家、作家)、李輝(《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編輯)、沈龍朱(沈從文之子)、沈虎雛(沈從文之子)
世上能讓黃永玉心悅誠服的人並不多,但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沈從文無疑排在最前面。在黃永玉的生活中,表叔沈從文一直佔據著頗為重要的位置。三十多年時間裡,他們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往來、傾談、影響。親情、方言、熟悉的故鄉、相同的藝術家身份……多種因素使得他們兩人少有隔閡,交談頗深,哪怕在政治運動此起彼伏的日子裡,往來也一直延續著。艱難日子裡,正是彼此的相濡以沫,來自湘西的兩代人,才有可能支撐各自的文化信念而前行。
6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嘉賓:歐勒·多林(德國哲學家、漢學家)、王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中國,自近代開端以來的一百餘年時間裡,中國人對待傳統的態度一直在變。由於很多傳統習俗在歷史上遭受了破壞,當今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是整體上缺乏「大我」,更多的是「小我」的聚合。今天,中國社會又在更大層面上重提傳統的重要性,但圍繞如何不僅是營造一種「符號化」的傳統,而真正使其根基得以復興的問題,又產生了新的討論。今天歐洲在傳統方面遭遇的迷茫更多來自全球化的威脅,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歐洲各國人口流動及外來移民的到來越來越頻繁,人們開始對「什麼才是本國的」感到迷惑。德國漢學家歐勒·多林對談北大哲學系教授王博,說說集體身份的再塑造。
6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中關村創業大街內)
嘉賓: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明揚(《上海書評》主編)
《此史有關風與月》是書評人張明揚的首部作品,書名中的「風與月」,照梁小民先生的理解,寫的並不是歷史的風月韻事,而是以吟風弄月的形式以及心緒,在看似閒聊中完成就一些嚴肅話題與同好者的交流。本周六,讓我們一起與作者聊聊歷史,聊聊「風與月」。
6月13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東城區東直門外香河園路一號院北區當代MOMA小區庫布裡克書店
主講人:姜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越劇在二十世紀的上海經歷了從鄉村到城市、從男班到女班的脫胎換骨。來自嵊縣的鄉下姑娘在改造越劇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和命運。她們所演繹的梁祝、紅樓、西廂等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凝聚著女性的生命體驗、詩性想像與政治訴求,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深刻地影響了現代中國人之私人情感世界,形塑了人們的婚姻、性別和愛情觀。《詩與政治》作者姜進做客庫布裡克書店,與你聊聊越劇與上海都市文化。
6月1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129號孔子學院總部1層字裡行間書店
主講人:許傑文(中國旅遊專家)
許傑文先生出身書香門第世家,幼承庭訓,受家族傳統私塾及琴棋書畫的薰陶和教育,酷愛中華武術,便立志遍訪名師,尋得武當武術之正統大德。6月14日,他將攜新書《門第溯源》,為讀者深度解讀傳統文化,並幫助讀者通過掌握知識領悟文化,通過對文化的吸收提升自身的修養。
6月14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海澱區西大街海澱圖書城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
嘉賓: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紀念《新青年》雜誌創刊一百周年,陳平原先生選擇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專題文章的結集就是這本《「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談現代中國文學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方式、報刊研究的視野和策略、「圖像」與文學研究、作為「文化工程」、「啟蒙生意」以及「文學趣味」的書籍,以物見史,以物見人,以物見文,深入研究了報刊和出版對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的深刻影響。6月14日,陳平原和知名文化學者楊早做客鳳凰網讀書會,觸摸歷史,重返文化現場,對談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
6月14日(周日)19:00-21:00
地點: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中關村創業大街內)
嘉賓:王家新(詩人)等
人生晚境的終極況味如何?在時間之流裡,面對衰老、友誼與愛的喪失,面對痛苦、仇恨以及晚年的人生經驗,詩人如何通過詩歌實現化解或超越,從而獲得慰藉與平靜?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裡克·沃爾科特詩歌代表作《白鷺》就是面對這些問題的。本次活動,邀請譯者程一身及嘉賓王家新、張桃洲、藍藍,走進《白鷺》,走進沃爾科特,和你一起細察時間的光,走進詩歌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那些神秘話題。
6月12-14日每天18:30-21: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
嘉賓:張念(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柯倩婷(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馬姝(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馮媛(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
性騷擾、性侵害在中國嚴重嗎?女性的經驗在電影和媒體中如何得到表現以便讓大眾可以「看見」?獨立媒體在表現女性經驗和婦女抗爭議題上有何優勢與重要性?女性媒體人、女性導演的推動為何重要?四位女性學者和批評家將從《不能說的夏天》、《雞蛋和石頭》兩部電影出發,與觀眾一起面對並分析性別暴力這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卻又常常被掩蓋的現實問題。同時論壇也將以兩部電影為例,來探究電影和影像作為一種手段,對於權益維護和爭取的作用及意義。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李慶西(文學編輯與著作者)、吳亮(文學批評家)、張新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期思南讀書會分為兩個時代主題。第一個時代的背景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的「京派」與「海派」之爭,特邀嘉賓黃子平、張新穎兩位教授來探究其中的主角之一——沈從文與上海的淵源,以及他同當時左翼文學的一段往事。第二個時代主題是「一個文學編輯的三十年」,邀請到了《書城》雜誌執行編委、曾任職於浙江文藝出版社的李慶西先生,通過一個資深文學編輯的角度,請他談一談從1980年代「新時期文學」一直到新世紀到來之後,這三十年來文化出版的變遷感受。
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4樓世博閱覽室
嘉賓:黃昱寧(譯者)、小白(作家)
麥克尤恩最新小說《甜牙》,是他繼《贖罪》之後,首度以女性為主人公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一位英國情報部門的漂亮女性滲透目標作家的間諜故事,再度令讀者神迷目眩。本次活動邀請到本書的譯者黃昱寧,和對間諜小說頗有研究的作家小白一起來聊聊這位英國國民作家的新小說。
6月14日(周日)11:00-14:00
地點:虹口區四川北路853號中信廣場中庭102 ZooCoffee
嘉賓:邱小群(圖書編輯)、董彥樂(圖書編輯)
臺灣作家三毛說:瑪法達,是高度的幽默,這種幽默,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純,無論哪一個年紀的人,用一點點心思去看,都會禁不住地笑起來,這也許不是瘋狂的大笑,但是會心的微妙的了解和共鳴,對有程度的讀者,是一定會產生的效果。本次星期天讀書會便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三毛翻譯的《瑪法達的世界》,講述瑪法達的故事。
6月1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韓松(科幻作家)
從「烏託邦」到「烏有譚」,韓松第一部在白天寫出的小說集《獨唱者》;夜裡有夜裡的夢,白天有白天的夢。小說就是夢話而已。這些夢話,夜裡說出來像真的,白天講起來像假的。夜裡的,叫烏託邦;白天的,叫烏有譚。唯一的差別是,如果夜裡是在記錄虛構,那麼白天則是在記錄真實。
6月14日(周日)14:30-16:00
地點: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綜合樓1202室)
主講人:Thomas Sheehan(美國史丹福大學宗教系教授)
Thomas Sheehan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宗教系教授、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榮休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當代歐陸哲學及其與宗教的關係,尤其以海德格爾研究與羅馬天主教研究為專長。本次講座,就聽他講講海德格爾研究。
6月15日(周一)10:00
地點:閔行區東川路500號華東師範大學大學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教授)
從一開始,儒學就受困於其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嚴重脫節。當代儒家必須發展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模式,既不失儒家理想的基本精神,同時又能應對現代處境下生發的各種問題。報告人認為,回應這一挑戰的最好方式是採納由儒家良善觀念而非自由主義權利觀所形塑的自由民主制。他主張,要將自由民主制度從其常見的自由主義哲學基礎剝離出來,用儒家原理對其角色與功能重新加以定位。他相信,對儒學與自由民主制的這種結合,於雙方都相得益彰。
6月16日(周二)19:00-21:00
地點:長寧區天山西路567號神州智慧天地R108
嘉賓: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王曉漁(歷史學者)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是作家冉雲飛有關巴蜀歷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帶著新書,他開啟上海、杭州兩地的分享會,首場與歷史學者王曉漁對談。
6月17日(周三)19:00-21:00
地點:徐匯區文定路199號
嘉賓: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張明揚(《上海書評》主編)
系列活動第二場,冉雲飛與《上海書評》主編張明揚對談。
6月19日(周五)16:50-18:00
地點: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光華東輔樓103室
主講人:張隆溪(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系)
世界文學的興起必須有文學翻譯為前提,但有學者基於「不可譯性」的概念,提出兩種不同的批評,一種認為世界文學依賴翻譯不可靠,要求像傳統的比較文學那樣,必須從原文去把握研究對象;另一種認為翻譯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世界文學也就不可能成立。此講座針對這兩種批評,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世界文學的意義正在於打破傳統比較文學的西方中心局限,在廣闊的範圍內閱讀和鑑賞世界不同文學的經典,所以世界文學不僅可能,而且是解決不可譯性的最佳方法。
6月13日(周六)14:30-16:30
地點:廣州大學城西六路168號廣東科學中心學術交流中心
主講人: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導師)
大家都知道蝙蝠靠聲波來定位,實際上並不完全是,人們也知道蝙蝠是SARS的天然宿主,實際上蝙蝠身上帶有的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人類患上傳染病……張樹義數十年如一日進行科學探索以及科學探險,發現了上述秘密。近年來,他帶著學生從南極到亞馬遜再到北極,又有了眾多新的發現,他將分享近年來的探索以及探險的成果,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有趣的經歷,也會告訴你科學探索自然的妙招。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周克希(著名法語翻譯家)
周克希先生是國內翻譯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數學出身,竟與法國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棄理從文,走過三十餘年翻譯之路。從《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到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周克希先生翻譯的一大批法語名著因其譯筆準確傳神、清新典雅而深入人心。
6月18日(周四)19:00-20:30
地點:上城區青年路31號解放路新華書店1樓悅覽樹
嘉賓: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傅國湧(歷史學者)、郭初陽(語文教育界新銳)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新書分享會第三場,冉雲飛將與當代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傅國湧、被業界稱為中學語文界新生代領軍教師的郭初陽對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