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講座︱沈從文與黃永玉

2020-12-13 澎湃新聞
北京︱日常生活中的大雅之聲

時間:6月13日(周六)10:30-12:30

地點:朝陽區西壩河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

嘉賓:臧棣(詩人、北京大學教授)、冷霜(詩人)、周偉馳(詩人)、姜濤(詩人)、楊鐵軍(詩人)等

       近年來,國內詩歌出版呈現熱潮,單本詩集出現十餘萬冊銷量奇蹟,詩歌集會不斷湧現,詩歌事件不斷發生……詩歌似乎迎來了春天,正走向大眾,走向市民的日常生活。那麼,今天的詩歌狀況究竟怎樣,作為從古至今的大雅之音、作為語言最高理想的詩歌,它與日常生活究竟有著怎樣的隱秘關係?生活怎樣通向詩歌,詩歌如何形成,又是怎樣照亮人的生活?古代傳統「文以載道」是否在詩歌中有所體現,詩歌對於我們認知生活、世界和自我,對於我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北京︱海明威:飛揚跋扈為誰雄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東城區朝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三樓會議室

主講人:

史航(編劇)

       海明威說過:「他從《堪薩斯星報》學到的,不是電報式的簡潔行文,而是如何用冷水淋醒一個醉鬼再誘他打開話匣子的技巧。」其實,他也是一個醉鬼,獵獅、捕魚、佔領巴黎,這是他的一次又一次痛飲。然而,他一次又一次用冷水淋醒自己,那冷水就是他的文字。他沒有神化他自己,他留自己所有的破綻和挫敗,給任何一個路過的人打量。他寫那麼多小說,最棒的名字是《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那個地方,是他的內心。「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十一期,聽知名書評人史航為你講述海明威。

北京︱黃永玉《沈從文與我》新書發布會

時間:

6月13日(周六)15:00-16:00

地點:

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3025

嘉賓:

黃永玉(畫家、作家)、李輝(《人民日報》文藝副刊編輯)、沈龍朱(沈從文之子)、沈虎雛(沈從文之子)

       世上能讓黃永玉心悅誠服的人並不多,但在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中,沈從文無疑排在最前面。在黃永玉的生活中,表叔沈從文一直佔據著頗為重要的位置。三十多年時間裡,他們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往來、傾談、影響。親情、方言、熟悉的故鄉、相同的藝術家身份……多種因素使得他們兩人少有隔閡,交談頗深,哪怕在政治運動此起彼伏的日子裡,往來也一直延續著。艱難日子裡,正是彼此的相濡以沫,來自湘西的兩代人,才有可能支撐各自的文化信念而前行。

北京︱尋找「傳統」:集體身份的再塑造

時間:

6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嘉賓:

歐勒·多林(德國哲學家、漢學家)、王博(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在中國,自近代開端以來的一百餘年時間裡,中國人對待傳統的態度一直在變。由於很多傳統習俗在歷史上遭受了破壞,當今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是整體上缺乏「大我」,更多的是「小我」的聚合。今天,中國社會又在更大層面上重提傳統的重要性,但圍繞如何不僅是營造一種「符號化」的傳統,而真正使其根基得以復興的問題,又產生了新的討論。今天歐洲在傳統方面遭遇的迷茫更多來自全球化的威脅,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歐洲各國人口流動及外來移民的到來越來越頻繁,人們開始對「什麼才是本國的」感到迷惑。德國漢學家歐勒·多林對談北大哲學系教授王博,說說集體身份的再塑造。

北京︱我們紀念歷史時,我們在紀念什麼?

時間:

6月13日(周六)15:00-17:00

地點:

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中關村創業大街內)

嘉賓: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明揚(《上海書評》主編)

       《此史有關風與月》是書評人張明揚的首部作品,書名中的「風與月」,照梁小民先生的理解,寫的並不是歷史的風月韻事,而是以吟風弄月的形式以及心緒,在看似閒聊中完成就一些嚴肅話題與同好者的交流。本周六,讓我們一起與作者聊聊歷史,聊聊「風與月」。

北京︱越劇與上海都市文化——《詩與政治》新書沙龍

時間:

6月13日(周六)19:00-20:30

地點:

東城區東直門外香河園路一號院北區當代MOMA小區庫布裡克書店

主講人:

姜進(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越劇在二十世紀的上海經歷了從鄉村到城市、從男班到女班的脫胎換骨。來自嵊縣的鄉下姑娘在改造越劇的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和命運。她們所演繹的梁祝、紅樓、西廂等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凝聚著女性的生命體驗、詩性想像與政治訴求,是一個時代的經典,深刻地影響了現代中國人之私人情感世界,形塑了人們的婚姻、性別和愛情觀。《詩與政治》作者姜進做客庫布裡克書店,與你聊聊越劇與上海都市文化。

北京︱門第家族的情·志

時間:

6月1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129號孔子學院總部1層字裡行間書店

主講人:

許傑文(中國旅遊專家)

       許傑文先生出身書香門第世家,幼承庭訓,受家族傳統私塾及琴棋書畫的薰陶和教育,酷愛中華武術,便立志遍訪名師,尋得武當武術之正統大德。6月14日,他將攜新書《門第溯源》,為讀者深度解讀傳統文化,並幫助讀者通過掌握知識領悟文化,通過對文化的吸收提升自身的修養。

北京︱觸摸歷史,重返現場——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

時間:

6月14日(周日)15:00-17:00

地點:

海澱區西大街海澱圖書城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

嘉賓: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紀念《新青年》雜誌創刊一百周年,陳平原先生選擇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談論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專題文章的結集就是這本《「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談現代中國文學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方式、報刊研究的視野和策略、「圖像」與文學研究、作為「文化工程」、「啟蒙生意」以及「文學趣味」的書籍,以物見史,以物見人,以物見文,深入研究了報刊和出版對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的深刻影響。6月14日,陳平原和知名文化學者楊早做客鳳凰網讀書會,觸摸歷史,重返文化現場,對談作為物質文化的中國現代文學。

北京︱細察時間的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科特《白鷺》發布及閱讀分享會

時間:

6月14日(周日)19:00-21:00

地點:

海澱區海澱圖書城西大街35號3幢一層言幾又書店(中關村創業大街內)

嘉賓:

王家新(詩人)等

       人生晚境的終極況味如何?在時間之流裡,面對衰老、友誼與愛的喪失,面對痛苦、仇恨以及晚年的人生經驗,詩人如何通過詩歌實現化解或超越,從而獲得慰藉與平靜?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裡克·沃爾科特詩歌代表作《白鷺》就是面對這些問題的。本次活動,邀請譯者程一身及嘉賓王家新、張桃洲、藍藍,走進《白鷺》,走進沃爾科特,和你一起細察時間的光,走進詩歌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那些神秘話題。

上海︱論壇:顯隱之間感知性別暴力

時間:

6月12-14日每天18:30-21: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季風書園(地鐵10號線上海圖書館站站廳)

嘉賓:

張念(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柯倩婷(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馬姝(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馮媛(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

       性騷擾、性侵害在中國嚴重嗎?女性的經驗在電影和媒體中如何得到表現以便讓大眾可以「看見」?獨立媒體在表現女性經驗和婦女抗爭議題上有何優勢與重要性?女性媒體人、女性導演的推動為何重要?四位女性學者和批評家將從《不能說的夏天》、《雞蛋和石頭》兩部電影出發,與觀眾一起面對並分析性別暴力這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卻又常常被掩蓋的現實問題。同時論壇也將以兩部電影為例,來探究電影和影像作為一種手段,對於權益維護和爭取的作用及意義。

上海︱文學與回憶:關於兩個時代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

黃子平(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李慶西(文學編輯與著作者)、吳亮(文學批評家)、張新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期思南讀書會分為兩個時代主題。第一個時代的背景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的「京派」與「海派」之爭,特邀嘉賓黃子平、張新穎兩位教授來探究其中的主角之一——沈從文與上海的淵源,以及他同當時左翼文學的一段往事。第二個時代主題是「一個文學編輯的三十年」,邀請到了《書城》雜誌執行編委、曾任職於浙江文藝出版社的李慶西先生,通過一個資深文學編輯的角度,請他談一談從1980年代「新時期文學」一直到新世紀到來之後,這三十年來文化出版的變遷感受。

上海︱大作家的非典型諜戰小說:談談麥克尤恩的《甜牙》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4樓世博閱覽室

嘉賓:

黃昱寧(譯者)、小白(作家)

       麥克尤恩最新小說《甜牙》,是他繼《贖罪》之後,首度以女性為主人公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一位英國情報部門的漂亮女性滲透目標作家的間諜故事,再度令讀者神迷目眩。本次活動邀請到本書的譯者黃昱寧,和對間諜小說頗有研究的作家小白一起來聊聊這位英國國民作家的新小說。

上海︱娃娃看天下:瑪法達和她的小夥伴們

時間:

6月14日(周日)11:00-14:00

地點:

虹口區四川北路853號中信廣場中庭102 ZooCoffee

嘉賓:

邱小群(圖書編輯)、董彥樂(圖書編輯)

       臺灣作家三毛說:瑪法達,是高度的幽默,這種幽默,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純,無論哪一個年紀的人,用一點點心思去看,都會禁不住地笑起來,這也許不是瘋狂的大笑,但是會心的微妙的了解和共鳴,對有程度的讀者,是一定會產生的效果。本次星期天讀書會便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三毛翻譯的《瑪法達的世界》,講述瑪法達的故事。

上海︱崛起的烏託邦——幻想中國與現實中國

時間:

6月14日(周日)14:00-16:00

地點:

靜安區威海路870號靜安書友匯

主講人:

韓松(科幻作家)

       從「烏託邦」到「烏有譚」,韓松第一部在白天寫出的小說集《獨唱者》;夜裡有夜裡的夢,白天有白天的夢。小說就是夢話而已。這些夢話,夜裡說出來像真的,白天講起來像假的。夜裡的,叫烏託邦;白天的,叫烏有譚。唯一的差別是,如果夜裡是在記錄虛構,那麼白天則是在記錄真實。

上海︱海德格爾研究的範式轉換

時間:

6月14日(周日)14:30-16:00

地點:

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綜合樓1202室)

主講人:

Thomas Sheehan(美國史丹福大學宗教系教授)

       Thomas Sheehan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宗教系教授、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榮休教授,研究領域涉及當代歐陸哲學及其與宗教的關係,尤其以海德格爾研究與羅馬天主教研究為專長。本次講座,就聽他講講海德格爾研究。

上海︱陳祖為:儒學與民主——惡配抑良姻?

時間:

6月15日(周一)10:00

地點:

閔行區東川路500號華東師範大學大學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教授)

       從一開始,儒學就受困於其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嚴重脫節。當代儒家必須發展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模式,既不失儒家理想的基本精神,同時又能應對現代處境下生發的各種問題。報告人認為,回應這一挑戰的最好方式是採納由儒家良善觀念而非自由主義權利觀所形塑的自由民主制。他主張,要將自由民主制度從其常見的自由主義哲學基礎剝離出來,用儒家原理對其角色與功能重新加以定位。他相信,對儒學與自由民主制的這種結合,於雙方都相得益彰。

上海︱《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圖書分享會

時間:

6月16日(周二)19:00-21:00

地點:

長寧區天山西路567號神州智慧天地R108

嘉賓:

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王曉漁(歷史學者)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是作家冉雲飛有關巴蜀歷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帶著新書,他開啟上海、杭州兩地的分享會,首場與歷史學者王曉漁對談。

上海︱《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圖書分享會

時間:

6月17日(周三)19:00-21:00

地點:

徐匯區文定路199號

嘉賓:

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張明揚(《上海書評》主編)

       系列活動第二場,冉雲飛與《上海書評》主編張明揚對談。

上海︱翻譯與世界文學

時間:

6月19日(周五)16:50-18:00

地點:

楊浦區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光華東輔樓103室

主講人:

張隆溪(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系)

       世界文學的興起必須有文學翻譯為前提,但有學者基於「不可譯性」的概念,提出兩種不同的批評,一種認為世界文學依賴翻譯不可靠,要求像傳統的比較文學那樣,必須從原文去把握研究對象;另一種認為翻譯本身是不可能的,所以世界文學也就不可能成立。此講座針對這兩種批評,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世界文學的意義正在於打破傳統比較文學的西方中心局限,在廣闊的範圍內閱讀和鑑賞世界不同文學的經典,所以世界文學不僅可能,而且是解決不可譯性的最佳方法。

廣州︱奇妙世界是如何探索出來的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30-16:30

地點:

廣州大學城西六路168號廣東科學中心學術交流中心

主講人:

張樹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導師)

       大家都知道蝙蝠靠聲波來定位,實際上並不完全是,人們也知道蝙蝠是SARS的天然宿主,實際上蝙蝠身上帶有的多種病毒都可能引起人類患上傳染病……張樹義數十年如一日進行科學探索以及科學探險,發現了上述秘密。近年來,他帶著學生從南極到亞馬遜再到北極,又有了眾多新的發現,他將分享近年來的探索以及探險的成果,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有趣的經歷,也會告訴你科學探索自然的妙招。

南京︱我心目中的翻譯——《周克希譯文選》新書見面會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6:00

地點:

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主講人:

周克希(著名法語翻譯家)

       周克希先生是國內翻譯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數學出身,竟與法國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棄理從文,走過三十餘年翻譯之路。從《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到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周克希先生翻譯的一大批法語名著因其譯筆準確傳神、清新典雅而深入人心。

杭州︱《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圖書分享會

時間:

6月18日(周四)19:00-20:30

地點:

上城區青年路31號解放路新華書店1樓悅覽樹

嘉賓:

冉雲飛(作家、知名學者)、傅國湧(歷史學者)、郭初陽(語文教育界新銳)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新書分享會第三場,冉雲飛將與當代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傅國湧、被業界稱為中學語文界新生代領軍教師的郭初陽對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富二代」的痛點與G點
    北京︱文潔若與日本文學時間:7月18日(周六)14:00-16:00地點:朝陽區東三環南路88號首都圖書館A座一層多功能廳主講人:文潔若(著名翻譯家)文學是理解特定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文潔若是翻譯現代日本文學作品最多的翻譯家之一,本次講座中,她將主要談論被稱作「日本的海明威」的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及其人生。北京︱青春去哪了?
  • 一周文化講座︱劉若英來了!還有張佳瑋與苗煒
    北京︱「回到城市原點」2015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北京推廣會暨文化沙龍時間:8月7日(周五)14:30-16:00地點:朝陽區望京中環南路1號尚8人文創意園D座2層嘉賓:本次講座特別邀請黃漢明深受其影響的科幻作家吳巖與科幻小說家陳楸帆共同探討科幻小說與當代藝術之間的影響與聯繫。
  • 一周文化講座︱說說民國那些先生們
    上海︱《蠡園驚夢》新書首發暨講座時間:3月28日(周六)14:30-16:30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門2F報告廳嘉賓:曹可凡(在主張「廢黜景觀」的整體表述中,講座還將通過劉野、謝南星、倪有魚、何翔宇等幾個藝術家的個案給出證詞。上海︱【思想湃】看戲還是看自己?
  • 一周文化講座︱知青這一代人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錢賓四先生有言:「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中華民族曾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們也創造了燦爛的衣冠文明。面對當下,「禮樂崩壞」的呼喊仍不時在耳畔響起!究竟何為「禮樂」,且聽彭林老師說禮!北京︱今天該如何談論中國?
  • 一周文化講座︱從江村到淘寶村——鄉村中國與網際網路
    本次講座,作別史書中的帝王將相故事,解讀凝結在物質文化中的「無字真書」,尋跡古代中國繁榮盛世、偉大發明背後的文明之光與智慧創造。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出何處?是傳承?是融合?是創造與新生?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葛兆光認為,只有其他國家或民族沒有(或不明顯),而中國有(或者明顯)的文化,才是「中國的」文化。葛教授將和上圖講座的聽眾一起探討,什麼是漢族中國文化的五個顯著方面。這些漢族中國的文化,在晚清以來的西洋大潮衝擊之下,正處在斷續之間,如何面對這個巨變,是我們應當思索的問題。
  • 一周文化講座︱李銀河與作家陳雪談我們的情愛、身體與性
    今天,張岱年先生的弟子、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與李存山教授一道,為我們解讀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談一談社會當下中國傳統文化批判與傳承的議題。>       講座將從尤那·弗萊德曼的建築理念與作品,尤其是那「移動建築」出發,來漫談歷史上曾變成過建築的妖怪,以及具有「妖怪」屬性、程度、功能的建築。
  • 黃永玉:我是個受盡斯巴達式精神折磨和鍛鍊的人
    「男兒臉刻黃金印,一笑身輕白虎堂」,詠林衝的兩句詩成了黃永玉悲歡的寫照。  1924年黃永玉出生於湘西鳳凰的一座山城。1937年以前的鳳凰人,自由、放蕩、將幻想和生活上最現實的部分糅合。湘西那個小小山城不知什麼原因,常常令孩子們產生奔赴他鄉獻身的幻想,以致黃永玉和表叔沈從文都是在十二三歲時背著小小包袱,順著小河,穿過洞庭去「翻閱另一本大書」。
  • 94歲靈魂依然有趣的黃永玉:握鋼筆寫字 用人格寫作
    圖說:黃永玉為沈從文小說《邊城》所作木刻插圖 網絡圖  忘不了——  總是在想念上海  黃永玉說自己「從小守規矩圖說:沈從文和黃永玉 網絡圖  掩不了——  漂泊的一股子「野氣」  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侄,湘西、沈從文、黃永玉這三者在外人看來
  • 黃永玉「返老還童」 自傳結合孩子的任性與才子的放縱
    [摘要]李敬澤認為,沈從文的作品中從不出現「宏偉」、「壯觀」、「悲傷」這樣的辭藻,但他能恰如其分地把這些情狀表達出來,而黃永玉也不用這些辭藻,但他的表達,比恰如其分多一點。昨日在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暨「黃永玉的文學行當」專家論壇上,90歲的黃永玉仍然開著玩笑。「黃永玉的文學行當」展覽18日於北京798藝術區閉幕,17日論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及巴金故居共同主辦,導演英達主持,作家格非、韓少功,文學批評家李敬澤等參與研討,宋祖英等出席。
  • 範曾畫完狗又寫萬言書羞辱,黃永玉只畫了只鳥回應,並以畫豬備戰
    範曾,飽受世人批評,世人說他忘恩負義,整天罵這個、罵那個,不過他堅持不懈罵了幾十年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黃永玉。範曾經常痛批黃永玉,還曾把黃永玉畫成狗,而黃永玉也毫不示弱,立刻畫鳥反擊,兩個畫家以畫「對罵」,這「死對頭」一當就是幾十年。要說萬幸的是,至少兩個人都是文人,除了以畫「對罵」之外,也沒做什麼別的出格的事。
  • 沈從文的字為什麼那麼好?一輩子都在「寫字」!
    文/ 範誠來源:文化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沈從文的書法之所以寫得漂亮,與他長期臨帖、練習書法是分不開的鳳凰是一個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文化氛圍也相當好。當地人有書法、繪畫等方面的愛好,孩子們從小就練字、描紅,稍大一點,開始臨帖。學書學畫,蔚成風氣。自幼聰明伶俐的沈從文,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自然打下深厚的功底。
  • 黃永玉:快樂是對人生找到一個出路、一種觀點、一種看法
    當今畫壇老頑童,非「鬼才」黃永玉莫屬。白巖松曾說:老了,就做黃永玉。今年97歲的黃永玉是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猴票」的設計者。他獨樹一幟、自成一派,把繪畫、木刻、雕塑、文學、書法等十八般武藝耍得出神入化、酣暢淋漓。
  • 一周文化講座︱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
    羅小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本次講座,CCA邀請三位嘉賓回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歷史實踐及其形成的複雜因素,並探索其如何對中國目前的當代藝術產生影響。本講座以北京的國子監和順天府學為例,從布局形式、建築構成和文化象徵等方面進行介紹,與大家共同領略北京地區官學建築的魅力。
  • 黃永玉:寫到得意時會哈哈大笑 畫畫做雕塑沒笑過
    近日,黃永玉接受本報記者郵件專訪。在他心中,文學永遠排在繪畫、雕塑之前,是第一位。《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一共有三部,他感慨「寫不完就可惜了」。  臉上身上都長了青苔才出這部書,是喜劇也是悲劇  記者:花了60年,小說終於出版了,心情如何?  黃永玉:這小說,1945年寫過。抗戰勝利後,顧不上了。
  • 一周文化講座│轟動日本的中國漫畫——《鏢人》
    社會設計綜合整合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問題,並試圖提出能夠滿足人類需求,同時又能保護自然資源的創新型解決方案。Neue這次非常榮幸能將周博老師請到上海,為大家帶來「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的歷史及其前景」講座。講座將圍繞作者最近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字設計圖史》,對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發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其中包括漢字印刷字體的源流變遷,設計規矩從九宮格到網格的演變,文字改革與字體設計的關係,裝飾性文字的變遷,直排改橫排及其對於文字設計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 「北漂」之前,沈從文的文化基礎怎麼樣?
    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1922年,沈從文作為早期的「北漂」到了北京,經過幾年「水深火熱」的苦日子,終於熬出頭,在文壇站住腳,可以自力更生了。不要說你,就是一位名校教授,他想像沈從文一樣進軍文壇,也很難整出《邊城》那樣的大作來。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每個人的成功都有不同,都是不可複製的。象沈從文,你只知道他是小學學歷,進北京之前,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你若因此斷定他只是簡單認識一些常識字,而毫無文化基礎,那你可太傻了。
  • 黃永玉:​唉,世界長大了,我也老了
    (邊城)插圖1953年2月,黃永玉聽從了表叔沈從文先生的勸告,與妻子張梅溪抱著7個月大的兒子從香港來到北京,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擔任教師。這座完全採取傳統建築結構蓋起的大宅院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住宅或畫室,而是黃永玉平生最大的一件藝術作品。萬荷堂的中心是大殿,也是他的畫室,有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是一個仿古江南園林式的建築群,院中間有一方佔地兩畝多的大荷塘,荷塘裡有來自頤和園、大明湖各地上好的品種荷花。每年7月,紅花綠葉,是黃永玉最流連荷塘的日子。從萬荷堂大殿後門走出來,穿過庭院就到了黃永玉的起居室——老子居。
  • 一周文化講座︱回到民國,你還能考上大學嗎?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源泉,參與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與歷史走向。「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於促進家庭和諧、鄰裡關係和睦、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場講座,將從酒仙橋的故事講起,為您講述中國傳統社會的孝道,以及在當今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孝」。
  • 閱讀是對沈從文最好的紀念(圖)
    本書全套二十冊,計兩百餘萬字,包括《邊城集》《湘行集》《自傳集》等,涵蓋沈從文的經典小說、散文、家書、文論等,是沈從文一生創作之精華。 沈從文先生一向不自誇,只跟他提到《邊城》時,會笑眯眯來一句:「我很會寫結尾。」於是,有了眾所周知的「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朽的文字永恆,只因作者常常從作品中歸來。
  • 沈從文評魯迅文:大部分是罵世文章
    ……」沈從文中年時就引發過幾次相關的文壇論爭。1933年,沈從文以《文學者的態度》一文,引發了文壇「京派」、「海派」的爭論。在這裡,他寫出了雜文名篇《韓康的藥店》,讀到了沈從文這篇比較魯迅周作人的文章。魯迅生前,雖在文章中捎帶譏諷過聶紺弩,但對魯迅的文字及精神,聶紺弩極為敬佩。此次見到沈從文的文章,他便立即出手,拿出雜文家的巧思及筆調,對其進行反駁。 聶紺弩的辯駁文,題目看起來並沒有火藥味:《從沈從文筆下看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