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我是個受盡斯巴達式精神折磨和鍛鍊的人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黃永玉耳背,跟他說話需要放大聲音。

  他只有對感興趣的事情側耳傾聽,閒雜事情在他那裡遭遇的就是漠然。

  晚年的黃永玉大多時間住在北京東郊的「萬荷堂」。除去偶爾出門會友人,更多的時間用來作畫,那些畫作經過各種渠道流轉歐美和東南亞被鑑賞者所購買收藏。

  2007年2月10日下午,我去訪問黃永玉。

  晚冬的北京東郊天色鉛灰。「萬荷堂」園林也是枝葉枯寂,一片蕭索。

  進入「老子居」廣闊的廳堂,卻是鳥語花香生機盎然。頭戴黑呢帽,身穿中式衣褂牛仔褲的黃永玉手持菸斗,躺在太師椅上沉思。老子居的廳堂裡成排懸掛著鳥籠,那些鳥兒不時發出「你好」,「再見」的聲音。

  黃永玉愛動物,所愛動物裡最受寵的是狗。在北京的「萬荷堂」,黃永玉像將軍一樣馴養著一群外國名犬。大狗芬奇,產地義大利,高大威猛,形如馬駒。小狗「矮大」,是來自英國的小獵犬。眾狗形態各異,性情各異,來處各異,但忠誠是所有的狗受到黃永玉寵愛的理由。愛狗緣自童年,小時候逃學時,一條狗形影不離。舅舅喜歡打獵,每次出門必帶獵槍兩把,獵狗三隻,頑童一個——黃永玉。

  黃永玉自畫像的題詞就是:「女不嫌爺醜,狗不嫌家貧。」

  黃永玉被很多朋友看作是「純真的人」——在嚴酷的時代保持了純真品格的人。

  黃永玉自己則說:「我是個受盡斯巴達式精神折磨和鍛鍊的人。並非純真,只是經得起打熬而已。剖開胸膛,創傷無數。」

  「男兒臉刻黃金印,一笑身輕白虎堂」,詠林衝的兩句詩成了黃永玉悲歡的寫照。

  1924年黃永玉出生於湘西鳳凰的一座山城。1937年以前的鳳凰人,自由、放蕩、將幻想和生活上最現實的部分糅合。湘西那個小小山城不知什麼原因,常常令孩子們產生奔赴他鄉獻身的幻想,以致黃永玉和表叔沈從文都是在十二三歲時背著小小包袱,順著小河,穿過洞庭去「翻閱另一本大書」。

  受表叔沈從文的影響,黃永玉穿過洞庭去闖蕩世界,江西、福建、上海、香港、臺灣,輾轉飄零;1953年受表叔沈從文的召喚從香港回到大陸,開始他命運多蹇的生之旅途。

  1953年,黃永玉和妻子梅溪、兒子黑蠻一起從香港回北京,時年黃永玉28歲,兒子7個月。

  促使黃永玉回北京參加工作的除了自己的意願,還有就是表叔沈從文。

  受到沈從文召喚,黃永玉從北京老火車站坐著馬車到沈從文在北新橋的大頭條寓所,那是座寬敞的四合院。但北新橋的生活其實從物質到精神都是慌亂的。其時,沈從文在歷史博物館工作,每日上千種文物過手,每日用毛筆寫數百標籤說明。沈從文每天按時上下班,看他神色,興奮之餘似乎有些惶恐。

  回到北京工作的最初日子要鬆動得多,對沈從文和黃永玉來說都不算難過。真正使他們受到考驗的是1957年之後的歲月。

  「反右了。反右這個東西,我初以為是對付青面獠牙的某種人物,沒料到罩住我許多熟人、我心目中的老師和長者、好友、學生。我只敢在心裡傷痛和惋惜。在我有限的生活認識顫抖。」黃永玉說。

  2007年新歲來臨,83歲的黃永玉宣布戒掉畫畫,開始續寫自傳體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其時也是黃永玉的隨筆集《比我老的老頭》增補再版之時。《比我老的老頭》講述的是17位文化老人在1957年之後所遭受的精神苦情。寫沈從文的《這些憂鬱的碎屑》,寫錢鍾書的《北向之痛》,寫李可染的《大雅寶胡同甲2號安魂祭》,寫聶紺弩的《往事和散宜生詩集》,寫陸志庠的《不用眼淚哭》,或感傷,或沉鬱,或憤怒,或達觀,或超脫。黃永玉以熾熱、痛楚而悲憫的心為師友畫像。

  「為什麼人都要在自己親身受到磨難後才清醒過來呢?如果不受到磨難還有這種清醒的可能嗎?」他問自己,也問他人。(夏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黃永玉:​唉,世界長大了,我也老了
    和夫人張梅溪合影1948年夫妻倆來到香港,那時黃永玉在畫壇上還沒有名氣,整日專研木刻,但他非常努力,愛情給他賦予了極大的動力,藝術靈感也隨之奔湧而出,他的木刻畫在香港漸漸有了名氣,很多人爭相購買兩手往上舉,穿著個白背心,露出圓滾滾的肚皮,兩腿齊往前伸,地上放著一個大菸斗。旁邊一書:九十啦!這便是老頑童黃永玉的90歲自畫像,手舞足蹈的高興勁兒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子!
  • 菲律賓遊學斯巴達式語言學校管理模式大揭秘!
    這篇文章將科普一些斯巴達式語言學校的相關信息。※「斯巴達」並非語言學校名字,一種教學管理模式的總稱。斯巴達式語言學校:時時刻刻都在學習「斯巴達」一詞源於古希臘斯巴達城市施行的一種伴隨嚴酷訓練的教育方法。菲律賓遊學的斯巴達式語言學校就和如同這個名字,嚴格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其特色。
  • 越南8個月大孩子天生患無肛症,受盡疾病折磨,外表憔悴如老頭
    然而在越南茶榮省周成縣,有戶人家的孩子才8個月大的孩子的怪病,受盡疾病折磨,外表憔悴如老頭。 越南媒體報導,住在越南茶榮省周成縣多祿社的金鋼一家早前生了孩子很高興,然而孩子一出生得了怪病,八個月大已受盡疾病折磨。
  • 要把林青霞變野孩子的黃永玉可不是個等閒之輩
    原標題:要把林青霞變野孩子的黃永玉可不是個等閒之輩   大美人林青霞日前「出山」現身真人秀《偶像來了》,期間談到青霞為何願意接拍節目時,她透露當時年屆91歲的黃永玉對61歲的林青霞說「我想把你變成野孩子」,於是青霞說:「好啊!那我就變成野孩子咯!」
  • 越戰中,讓越南女兵受盡折磨的「空孕催乳劑」,具體作用是怎樣的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人民對戰爭的慘烈和殘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至於在世界局勢暫時穩定的當下,人們更加小心翼翼地維持國家間的友好關係,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但20世紀是動蕩的一百年,除了兩次世界大戰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也讓人們飽受苦痛。
  • 《美麗心靈》一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遭受著精神分裂的折磨
    我想這一切都展現著上天對一個天才的恩賜與殘忍吧。無論是從世俗的角度還是從納什自己的角度,他的天賦都讓人矚目。這樣一個奇才,仍然遭受著精神上的折磨。或許,這讓我們對生命與生活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不僅是溫柔美麗讓人讚賞,一個人面對人生失落和病痛時的理性與堅毅,更值得欽佩。福禍相依,你享受著獨家恩賜,你也必定為此忍受常人無法想像的疼痛。
  • 被日軍抓住後,她被迫爬上了「慰安椅」,痛不欲生受盡折磨
    導讀:被日軍抓住後,她被迫爬上了「慰安椅」,痛不欲生受盡折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黃永玉:快樂是對人生找到一個出路、一種觀點、一種看法
    黃永玉和他的表叔沈從文一樣,都是少小離家,漂泊流浪,也一樣地痴迷藝術,熱愛文學。黃永玉12歲就離開湘西,外出謀生,先是在安徽、福建山區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臺灣及香港等地。他16歲開始以繪畫和木刻謀生,27歲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一舉成名。他說:「我深愛這生活,包括它給予我的痛和淚。」
  • 黃永玉|年年水仙
    不過,我還未見到過別的人像黃永玉那樣如此偏愛題跋。收集多了,讀得多了,我才越來越明白,他寫題跋,就如同小說家寫手記,詩人寫短章,是心情、心境、思緒的流露。寫題跋時,他大多未想到公開發表,用如今流行的術語說,它們屬於個人的私人話語空間。但是,正因為如此,它們也就更為真切地呈現出一個文人的個性。
  • 三請董卿三請黃永玉:你太認真了,我必須認真
    他對自己的地址是:鄉下人黃永玉,湘西老刁民,還有一個在河邊流浪的人。參加油畫《中國=MC2》榮獲奧林匹克藝術獎,成為奧林匹克歷史上唯一的中國藝術家。在中央電視臺《見字如面》節目裡,他和劇作家曹禺之間有一系列的信件,上面寫著:,「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曹禺比他大14歲,所以他是個長者,他不應該被潛在的誤導,而應該有更多的草莽的精神。
  • 因太美被日軍帶走,「慰安椅」上受盡折磨,被解救時將士泣不成聲
    當年的中國太弱小,當國門被那些擁有狼子野心的人打開,隨之而來的就是燒傷搶掠的情景發生,尤其是這些侵略者還做下南京大屠殺事件,簡直慘絕人寰。勿忘國恥四個字一直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不能忘記,也不敢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而那些無數慘死的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國人、為了保護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國人,都是後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
  • 「菲律賓遊學」什麼是 「斯巴達式」學校?
    斯巴達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斯巴達以其嚴酷紀律、獨裁政治和軍國主義而聞名,在斯巴達中,每個男孩從7歲開始就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所以在古希臘中的城邦當中,斯巴達是一個非常有戰鬥力的城邦,也因此有了電影中「300斯巴達勇士」與數萬波斯軍大戰的場景。正因為斯巴達的訓練嚴格,所以習慣將管理嚴格、學習壓力較大但見效很快的英語培訓課程稱之為「斯巴達」課程。
  • 黃永玉:母雞下了蛋總要叫幾聲,而我不會叫
    生個蛋犯得上這麼大喊大叫嘛人貴有自知之明,你下什麼蛋呢?雞同鴨講有時誤會不是內容,而是表達方式。蒲牢-龍的第四個兒子龍的第四個兒子好鳴好吼,現在街上常能看見。笠邊的蒼蠅比我先進了廟門。一般說來,胖子不愛幹活,我說的是貓不是人,尤其是胖子,莫怪!2004年12月底,香港藝術館舉辦黃永玉80年畫展,期間,有線臺一位記者前來採訪黃老。記者問:「回眸過去的80年,在您繪畫創作的生涯中,您對哪件作品最滿意?」黃永玉笑著說:「對於我來說,每一件作品就像母雞下的蛋一樣,你能說出母雞對它的哪個蛋不滿意?」
  • 範曾說,黃永玉的國畫尚未入門,是「文人相輕」還是肺腑之言?
    因為人性中多多少少都有自私自利的成分,每個人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都會不由自主地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對他人無端輕視和詆毀,而對自己竭盡所能地抬高和吹捧,在商界這種情況很多。當兩個文人之間因為一些利益產生矛盾,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文人相輕」的現象。
  • 結婚之後我受盡折磨,和丈夫離婚後,我那惡婆婆終於有了報應
    婆婆折磨兒媳沈珊的前婆婆似乎把折磨兒媳當成了一種快樂,總是看不起沈珊,覺得她就是個能任人搓圓揉扁的軟柿子,怎麼欺負都不會還擊,但是沈珊說:「如果我的條件不怎麼樣,如果婆家的條件比我好很多,對我來說是高攀,我可以接受他們對我不好,可以接受他們看不起我,因為我確實不如他們。
  • 範曾叫板黃永玉,畫了一幅畫:我的畫比你貴還受歡迎,你能奈我何
    範曾叫板黃永玉,畫了一幅畫:我的畫比你貴還受歡迎,你能奈我何說到黃永玉和範曾的恩恩怨怨,其實很難說清到底誰對誰錯,兩人都是藝術界的大家,在國畫上都有著突出成就,而且二人在業界的名氣也很高,跟隨者眾多。但是他卻一直很看不慣黃永玉,在範曾的心裡,黃永玉是一個小人,他不光繪畫不入門,還打壓自己的弟弟黃永厚。但是裡面的到底怎樣,作為局外人的我們看不清楚,但是範曾和黃永玉的疙瘩一直都沒有解開。黃永玉曾經用一幅畫罵範曾,氣的範曾不行,後來範曾默默的畫出一幅傑作,賣出了1120萬的價格,來以此作為回應。
  • 黃永玉大師的書畫作品,1尺100萬,值得擁有
    所以我個人認為,黃永玉貪玩是其真,但是黃永玉在藝術磨礪的道路上付力很深也是其真。他是一位相當用功的書法繪畫大師。大師必師出高門。黃永玉大師卻是一個例外,他的書畫修養之道,並沒有師出高門的經歷,自小家境貧寒,為了藝術甚至有四處流浪的經歷。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硬是要為黃永玉找到一個師門,則可以用師法自然為描述。
  • 黃永玉「返老還童」 自傳結合孩子的任性與才子的放縱
    虧他們不嫌棄我,還勸我學好英文讀外國書,因為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我說,現在已經到這田地來不及學了,只能讀翻譯作品了。結果他們說,也有中文外文都不行的翻譯家,讀他們的東西,跟吃母豬奶也差不多。所以我寫小說,也以此話警醒,注意不要讓讀者吃到母豬奶。」昨日在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暨「黃永玉的文學行當」專家論壇上,90歲的黃永玉仍然開著玩笑。
  • 91歲藝術家黃永玉藝術遊記散文集推出義大利文版
    2015年2月16日下午五點,九十二歲的國寶級藝術家黃永玉先生精神矍鑠地走進了北京三裡屯義大利駐華大使館,參加為他的藝術遊記散文集《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舉辦的義大利文版推介會,他表情輕鬆愉快,「這個地方我很熟,來過多次」。
  • 樂天派黃永玉告訴你 找到自己的興趣有多重要
    他說,「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不好玩。」這個世界之所以乏味不堪,有時候就是因為功利的聰明人太多,而有趣的好玩人太少。真正有趣的人,總能把凡世過得有滋有味,在玻璃魚缸裡遊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在黃永玉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任誕放浪、不拘形跡的「魏晉風度」,這是一種非常自由舒展的人生態度和生命狀態。在一次畫展上,黃永玉說,「不要把自己的意義看得太大,我感覺我們活著有意思、有趣就成了」,「畫畫應該開心、過癮,一般來講,我畫畫就是為了快樂、為了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