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中文在歐洲的未來是基礎教育

2021-01-09 觀察者網

【參考消息5月31日文章,原題 《為何法國漢語教學領跑西方——專訪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白樂桑》。(作者 桂濤)】

「能留您一個電話嗎?」

「掃個微信吧。」

67歲的白樂桑常讓人覺得,他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

他回答問題不疾不徐、溫文爾雅,有時甚至讓人思考他的話裡是否滿是機鋒與禪意;他漢語發音標準,被稱為「法國漢語最好的人」,他將此歸功於兒時父親的音樂啟蒙;他愛讀老舍、莊子和王維,最喜歡魯迅小說中那個研究「茴字有幾種寫法」的孔乙己;自從他1973年第一次到中國留學以來,他一輩子都在學漢語、教漢語,隨身帶著《新華字典》,退休了也總有人來找他開會、研討、出書。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來源 中國僑網)

有時候,白樂桑的隨和與情趣會讓人忘了他在世界漢學界是個何等重量級的人物:他曾是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和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現在是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見證漢語教學在法國普及

「40年前,如果有人說,你會用中文工作,而且會很忙,我是怎麼也不會相信的。」他笑著說,「那時如果別人問我是學什麼的,我回答他『我是學中文的』,他會說『不開玩笑,說真的,你到底是學什麼的』」?

白樂桑見證了漢語教學在法國的不斷普及,也在不斷思考漢語教學的未來。他支持漢語教學「字本位」,這在中國語言學界引起爭議。但在白樂桑看來,這本該是個「最不需要爭議的問題」。

退休後的白樂桑愛在微信朋友圈裡曬美食美景,有時也說說俏皮話:發一張西湖醋魚的圖,配上蘇軾的話「天下酒宴之盛,未有如杭城也」。

白樂桑從事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40多年,是歐洲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法國漢語教師協會的創始人及會長。他主編《漢語語言文字啟蒙》《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字的表意王國》等30多部專著,並曾將魯迅的《孔乙己》《藥》《吶喊》等翻譯為法文。

白樂桑到倫敦參加書展期間,和中國的一家出版社籤了「外國人寫作中國際化」的新書約稿協議,打算寫一寫他對中國語言文字的認識,以及他觀察的漢語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關係。

中國的漢語教學西化了

白樂桑說,漢字和任何西方字母都不同,甚至有一點不可思議。因此中國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成了一種「他者文化」。白樂桑正是在這樣的意識形態背景下長大的。

在漢語教學法方面,白樂桑很早就出過一本教材,它明顯跟中國的漢語教材的路子不同。白樂桑認為,中國的漢語教學西化了,忽略了漢語本身的獨特性。白樂桑說,作為學習者,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漢語的外語教學,本質就和西文教學不同。簡單地說,從學習者角度看,語和文有一種相對的分區狀態。

比如,中文句子你能說出來,但看見對應的漢字時,可能認不出來。而西文正好相反,你可以讀出一個句子,但可能不知道每個字詞是什麼意思。因此他說,西文是透明的,漢語則不是。漢語到底有多少教學單位?他認為有兩個,詞之外,還應該有字,這是與西文十分不同的地方。因此他提出漢語教學的「字本位」或者說「二元論」。

白樂桑說,中國的漢語教材,都是直接到了詞的層級,這是太大的矛盾。最近幾年他總說,全世界所有學科中,唯有對外漢語的教材把這個學科本質的、最核心的問題歪曲了。本來字的問題是最不必爭論的問題,但現在他的觀點在語言教學界裡支持者卻只佔少數。

白樂桑指出,最近幾年,中國出現了一些降低學習漢語要求的現象,這是不自信的體現。法語中存在那麼多的時態,有些很難,也很少使用,那法國人是不是應該淘汰一些?這不可能。中國卻在這麼做,比如新漢語水平考試中大大降低要求,在閱讀理解部分每句的漢字標註漢語拼音,這樣,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考生能獲得一級和二級證書。

相關焦點

  • 著名漢學家白樂桑力推「漢字國際化」:讓西方孩子不再認為漢語是...
    未來網北京4月6日電(記者 張東之)國際著名漢學家白樂桑教授最近幾年,每逢公開場合就積極推廣自己總結的「漢字國際化」的教育理論。他的漢語教學法採用了「漢字本位」這個新概念,結果遭到一些語言學者的批評,而反對聲音最多的就來自中國。
  • ——專訪法國知名漢學家白樂桑
    對談中,67歲的白樂桑常讓人覺得,他比中國人還中國人。  「40年前,如果有人說,你會用中文工作,而且會很忙,我是怎麼也不會相信的。」他笑著說。「那時如果別人問我是學什麼的,我回答他我是學中文的,他會說,別開玩笑,你到底是學什麼的?」  白樂桑見證了漢語教學在法國的不斷普及,也在不斷思考漢語教學的未來。他支持漢語教學「字本位」,這在中國語言學界引起爭議。但在白樂桑看來,這本該是個「最不需要爭議的問題」。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撰寫的法語版漢語教材在歐洲產生強烈反響,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出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印度漢學家狄伯傑不僅撰寫《中印情緣》、翻譯中國古籍,還在中國找到屬於自己情緣。
  • 法國掀「漢語熱」,超十萬人學漢語
    今天上午,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法國國家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白樂桑,走進長沙市雨花區萬嬰凱恩新城新世界幼兒園,感受長沙幼教理念並為之「點讚」。    幼教理念獲「中國通」點讚    白樂桑在法國從事推廣漢語教學工作長達30年,此次走進萬嬰凱恩新城新世界幼兒園,希望能夠在體驗中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基礎教育理念、傳統文化。    「白爺爺,大象用法語怎麼說?
  •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中文對德國學生來說太難了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
  •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回應
    原標題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中文對德國學生來說太難了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 德媒: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回應!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金林傑)「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 法國基礎教育一塌糊塗,數學課要用漢語來教
    最新一期的TIMSS報告再度讓法國媒體和教育界感到羞愧難堪。根據報告結果,受測評的小學四年級及初中三年級(法國初中有四年)學生的數學及科學兩項成績分列歐盟國家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的位置。要知道近代法國可是曾誕生了笛卡爾、韋達、帕斯卡、費馬、拉格朗日、拉普拉斯、蒙日、彭賽列、柯西、傅立葉、龐加萊、伽羅華、格羅滕迪克等令無數學生「聞風喪膽」的數學家。一個歷史上的理科強國如何淪落為歐洲最差?面對30年來直線下滑的慘績,法國上下都在尋找原因。
  • 法國漢學家新書,談那些挑戰歐洲思想的中國觀念
    《從「存在」到「生活」:中歐思想關鍵詞》,弗朗索瓦·朱利安著,伽利瑪出版社,2015年3月        這本書像一部詞典:左邊是歐洲思想中的偉大概念,右邊則是它們在中國思想中的對應詞。它闡釋了中國和歐洲思想中的關鍵詞,同時強調兩者的差異。
  • 四月春日好讀書丨「相對字本位」教學法_白樂桑
    本期,我們繼續閱讀白樂桑教授的最新力作《法國漢語教育研究》,共同了解被白樂桑教授稱為「漢語教學中運用經濟原則的最好詮釋」的「相對字本位」教學法。 閱讀開始【預計需要12分鐘】法國現代漢語教學二元論——「相對字本位」教學法筆者在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及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的中文系授課期間,都曾開設過為期一年的專門的漢字課。值得注意的是,這門課不僅面向中文系的學生,也面向日語系、韓語系的學生。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明清時期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的翻譯、仿寫和推廣,使得這一中國傳統兒童啟蒙讀本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豐富化、多樣化的特點,也反映了《三字經》在這一時期,尤其是晚清之後逐漸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傳播歷程。
  • 漢學家談漢學
    ―――編者   每兩年一次的歐洲漢學學會第15次學術年會2004年8月25日~29日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隆重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代表,主要是歐洲各國的漢學家,還有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地區)的有關專家、學者,共300多人。
  • 學中文有前途保障 英國開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
    這位會中文的英國大學教授早在10年前就動了辦中英雙語學校的念頭,經過多年醞釀,在英國教育部支持下,選址寸土寸金的倫敦肯辛頓區,以英國19世紀知名漢學家託馬斯·韋德的名字命名學校,招收3歲至11歲的學生,每年學費1.7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4.8萬元)。「浸入式」漢語教學目前韋德小學啟用了一間英文教室和一間中文教室。
  • 一個歐洲人為什麼會走上漢語的「不歸路」?
    >首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法國著名漢學家,陳楠(以下簡稱「陳」):歐洲人好像對文字學都很感興趣,您是如何與漢字結緣的?白樂桑(以下簡稱「白」):我一生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要學習漢語?」文字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問題,長久地捕獲著歐洲學者和大眾的好奇心。
  • 外媒關注英國首所歐洲中英雙語小學:半天學英文 半天學中文
    參考消息網11月12日報導 外媒稱,半天英文、半天中文授課,中文教室裡教師不說英語,部分教材源自中國……位於英國倫敦市區的韋德小學今年9月剛開學,成為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10日報導,韋德小學(Kensington Wade)首批招收了15名三歲到四歲的學生,其中半數學生中文零基礎,只有三個孩子來自中國家庭,其餘孩子的父母來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俄羅斯及義大利等。韋德小學創辦人兼董事長戴雨果接受訪問時說:「歐洲人要學好漢語,應該從小開始。如今,英國許多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堂,每周上幾節中文課,但那遠遠不夠。」
  • 「中文熱」在法升溫速度令人始料不及
    記者在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時,經常可以碰到正在學習中文的各階層人士。無論是在記者會還是招待會上,常常可以碰到用中文前來搭訕的法國朋友。法國前總統德斯坦不久前在參加中國駐法使館的一次活動時,居然用中文發表起了演說,引來在場人士的嘆羨。德斯坦年近古稀開始學習中文,多年努力,終於「修成正果」,可以用中文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德斯坦的例子對當下的「中文熱」很有詮釋意義。
  • 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成功舉辦
    人民網巴黎12月8日電(記者劉玲玲)首屆「歐洲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專項培訓」日前在線圓滿落幕。此次培訓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包括法國本土及海外省留尼旺、比利時、瑞士法語區在內的法語區本土漢語教師積極報名,來自法語區主流大中小學和相關教育機構的120名學員參加了12月4至6日為期三天的在線培訓。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