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回應

2021-01-11 中國僑網

  原標題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中文對德國學生來說太難了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浙江在線11月23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金林傑)「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德國專家:中文對於德國學生來說很難

  《西德意志匯報》稱,目前北威州共有近5500所學校,學生超過190萬人。除了必修的第一外語英語外,可以選修的第二外語中,學習法語的人最多,達到33.6萬人;西班牙語排名第二,約18萬人;學習拉丁語的學生也有17.7萬人。

  報導稱,北威州可謂是與中國關係最為緊密的德國聯邦州之一,該州吸引了1000多家中國企業落戶,包括華為、中興等大企業,3萬中國人在這裡工作和學習。實際上,北威州在德國各州中還是學習中文學生最多的。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10月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在整個德國一直停留在5000人左右。而在法國,學習中文的學生過去幾年間猛升到4萬人。

  德國專家認為,中文對於德國學生來說很難,法語等歐洲語言則與德語相近。還有分析認為,中國在德國的形象阻礙了學生學習中文的積極性。科隆中國問題學者海德格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媒體和政治家在說法國時總是強調法德友好,而談到中國總是說「中國威脅」,這給家長和學生的中國認知造成負面影響。

  法國專家: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

  提到如今漢語在全球的發展,常有人問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著名漢學家白樂桑:「您怎麼看待『漢語熱』?」白樂桑很認真地反駁:「我不太喜歡用『熱』來描述漢語,我覺得說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更為恰當。」

  在他看來,「熱」對應的是「涼」。「在我眼中,漢語從沒有『涼』過,法國的漢語教育歷史悠久。如今在法國,漢語更是和英語、西班牙語並列的第二外語之一。雖然學習漢語的人數規模還比不上學習英語和西班牙語的,但值得關注的是,在法國學漢語的人數增長最快,而且已經延續了20多年,尤其是從2000年開始,學習人數的增長像起飛一樣。」白樂桑說。

  白樂桑曾將鏡頭對準巴黎某座火車站,照片中,這座火車站的中國遊客並不多。但鐵路公司的廣告用三種語言標示,其中就有漢語。「這是為中國遊客看的嗎?並不能這麼說,因為中國遊客不多。由此,也可見漢語在法國的發展。」

  在白樂桑看來,「在某些地區,漢語已經獲得了別的語言沒有的地位」。雖然在學界目前對什麼是「國際性語言」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我們可以說,在有些地區,漢語已經成為國際性語言;在有些地區,漢語正在成為國際性語言。」

  國際漢語教學須在繼承中求新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十多年前,華語女子團體S.H.E的一首主打歌《中國話》,將漢語熱帶入大家視野。現如今,孔子學院和華文學校遍布世界各地,漢語熱方興未艾。

  「在紐西蘭第二外語學習中,漢語是最搶手的一門。」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暨北京大學首屆世界漢語研討會上,紐西蘭駐華使館教育參贊白若蘭(Adele Bryant)說,在紐西蘭學習漢語的人數一直在增加。

  無獨有偶,從2010年到2016年,澳大利亞漢語學習者從2萬人增至近8萬人。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賀蓉歌(Brooke Hartigan)表示,1/3的澳大利亞大學有孔子學院;在中小學教育領域,澳大利亞也鼓勵與中國開展交流。

  目前,67個國家已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川普外孫女唱起中文歌、索羅斯女兒也背起唐詩。

  「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逐步提升的綜合國力和日漸增多的中國機遇。

  目前,在國際漢語教學方面,教材相對統一。雖然教材在語法、知識點等方面做得比較專業,但普遍缺乏結合各國國情及語言差異、因地制宜編排的內容。

  喀麥隆高等教育部官員杜迪曾參與喀麥隆本土師資培養、漢語課程大綱的修改工作。他認為當前國際漢語教育的趨勢是在師資培養、教材編寫、教學設計等領域逐漸實現在推廣國的本土化。(綜合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

相關焦點

  • 德媒: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回應!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中文對德國學生來說太難了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
  • 中文教育在德國的尷尬
    去年,【德媒】《明鏡在線》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什麼德國的更可氣的是,德國的所謂專家和中國的專家一個概念,當然,我只是指中文教育,因為,德國的中文教育出現這種情況,完完全全是由他們不了解中國和對中國帶有偏見的所謂「專家」來主導。這些不了解中國和對中國持有偏見的「專家」批評道: 「我們將對中文的一切解釋全都留給了中國人。」       我對此對德國的「專家」們提出「嚴重抗議!」
  • 德國年輕人熱衷留學中國 德媒:學好中文是關鍵
    (圖片來源:德國之聲電臺網站)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德媒稱,中國已躋身最受德國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前十名。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或者是為了給履歷表增添亮點,大批德國年輕人走進中國高校。不過專家提醒,要想在中國就業市場得到機會,掌握中文是必要前提。
  • 中文「特別難學」?德媒分析為何德國學中文的人不多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德媒稱,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安德烈婭·弗倫澤爾系統地研究了德國學校的中文課程,發現自2012年以來,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在全國範圍內停留在5000人。
  • 不懂中文的尷尬?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國學校裡的中文教育,值得深思
    回憶起在中國的三年小學生涯,Marisabel感覺很美好,她也非常喜愛中文。Marisabel居住的北威州其實是德國和中國接觸最為頻繁的聯邦州, 然而她還是沒有在家附近找到提供中文課程的學校。據統計北威州也是德國中文教育最普及的聯邦州,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人數高達2000人,而全德國學習中文的中小學生也大約只有5000人。
  • 德媒稱中國媒體「濫用德病毒學家表態做政治宣傳」,中國駐德國使館回應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網站12月3日發表就德媒指稱「中國媒體濫用德病毒學家表態做政治宣傳」的聲明。全文如下:12月3日,有記者詢問我館對近日一些德國媒體指稱「中國媒體濫用德國病毒學家凱庫勒涉新冠疫情溯源表態做政治宣傳」的看法,我館發言人答覆如下:我們注意到,中國媒體對凱庫勒教授近期就新冠疫情溯源相關表態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報導:既有將凱庫勒教授11月26日參加德國電視二臺訪談節目談病毒溯源的段落完整翻譯的視頻報導(如環球時報),也有引用凱庫勒教授核心觀點「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起點是源自義大利的
  • 德國終止合作華為,我國大使霸氣回應讓德系車慌了:還怎麼賺錢?
    眾所周知出於市場保護,美國川普政府限制華為出口美國本土,而緊隨其後,老牌工業國家德國也對華為手機銷往德國提出了刁難,他們認為華為的5G技術並不十分安全,用這樣的藉口對華為的出口涉阻不外乎是一種披皮的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貿易上的不公平。而針對華為問題,我國也作出了相應的表態和應對,那即是針對德系汽車在國內的市場作為籌碼!德系車在國內長期佔據著不小的市場份額。
  • 中文翻譯在德國大受歡迎 - CCTV.com
    中文翻譯在德國大受歡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4日 23:3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 目前,中文翻譯在德國很受歡迎
  • 德國問題專家:德國沒有強徵私人住宅的政策
    針對媒體熱傳的德國處理空置房的公共政策,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朱宇方告訴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德國沒有該政策。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李立)10月23日報導 國務院參事陳全生近日提出解決房價問題方針:允許買房、限制賣房、獎勵租房、處罰空房。
  • 南非掀起中文熱 辛巴威擬將中文納入必修課程
    原標題:德媒:南非掀起中文熱 辛巴威擬將中文納入必修課程【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德國《世界觀察》雜誌3日報導說,自今年1月開始,南非15所學校正式引進漢語教學,目前有2000多名南非學生正在學習中文。隨著中國和非洲貿易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將中文列入教學大綱,辛巴威正計劃將中文納入必修課程。
  • 歐洲「漢語課」成時尚 「中文熱」促中歐交流
    歐洲「漢語課」成時尚  歐洲代表隊的獲勝,既讓人看到了德國隊的中文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漢語國際教育在歐洲的受重視程度。其實,德國早些年就已形成了一股「漢語熱」。在德國國內,許多大學都開設了中文專業,300多所中學有漢語選修課,德中交流學習的項目也越來越多。  不僅在德國,歐洲許多國家近年來都掀起了學漢語的熱潮。
  • 德媒主編親自下場 我使館嚴正批駁!
    【文/觀察者網 童黎】大肆宣揚向中國索賠論、幫德企列「討債」帳單、惡毒聲稱新冠病毒是「最暢銷的中國出口產品」……包括主編在內,德國著名小報《圖片報》(Bild)一再突破底線,中國駐德使館為此兩度發聲明點名批評。
  • 德專家:這就是差距,中國高速公路還在限速,德國早就不限了
    德專家:這就是差距,中國高速公路還在限速,德國早就不限了。這個德國專家表示雖然中國的高速公路發展的很快,在公路總裡程一下就到了世界第一,但是高速的速度上所能達到的上限,是遠遠不如德國的。  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德國的不限速,我們在德國公路上大多數能看到的是建議時速。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卻把漢字寫錯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探秘德國中學漢語課堂:學生熱衷學中文為"拿招牌"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德媒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設漢語課,課程如何設置、學生們樂於學習的原因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對此,記者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中學。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7日報導,漢語課上,女教師沈勇站在黑板前,向12年級的學生們解釋「把」字,沈老師使用拼音,用一個例句解釋造句結構,但這一語法新現象讓13名學生中的大多數都還感覺困難。她說,「最難的地方就是漢字,因為我們高中三年學的語法不是特別難」 。大多數時間裡,她都說漢語。報導稱,自2009年開設漢語以來,沈老師就在中學任教。
  • 《德漢法律詞典》在德國首發
    本報柏林8月10日電  (記者馮雪珺)8日,首部德漢法律語言專業工具書《德漢法律詞典》在德國柏林舉行首發儀式。   這部詞典收錄了德文法律領域的專業詞彙和專業詞組約2.1萬條,內容涉及法理論、法史、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學科。
  • 第二屆德中青少年藝術節暨"快樂陽光"走進德國才藝展演
    德國時間2019年8月21日,應德國朗恩市政府和德中文化交流協會GFDCK e.V.的邀請,「快樂陽光」的小歌手們參加了第二屆德中青少年藝術節,在朗恩新市政廳「快樂陽光"走進德國才藝展演為中德觀眾呈現了一出絢麗多彩的視聽盛宴,在中國駐法蘭克福旅遊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美麗中國」圖片展也同期在市政廳舉行。
  • 不懂中文的尷尬?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漢字寫錯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