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年輕人熱衷留學中國 德媒:學好中文是關鍵

2020-12-15 參考消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大學校園裡,早已不再只是有中國年輕人的身影。(圖片來源:德國之聲電臺網站)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德媒稱,中國已躋身最受德國學生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前十名。出於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或者是為了給履歷表增添亮點,大批德國年輕人走進中國高校。不過專家提醒,要想在中國就業市場得到機會,掌握中文是必要前提。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2月6日報導,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機遇使中國逐漸成為吸引外國年輕人的磁場。如今已經不只是中國學生走出國門,到歐美求學深造了,越來越多來自西方國家的年輕人也開始走進中國高校,希望能夠憑藉在華留學的經歷為自己的求職履歷增添富有亮點的一筆。

《世界報》在線版5日發表了該報駐上海記者的一篇報導,文章對於這些在華留學生的動機和職業前景進行了探討。作者採訪了一位31歲的德國人法比安·施魯蒂(Fabian Schludi)。2006到2007年,他曾經在濟南學習一年,除了學習中文之外,他還研究了中國古代哲學。作為一個"過來人",如今已經說著一口流利中文、在上海一家建築設計公司擔任經理的法比安提醒那些準備踏上赴華留學之路的年輕人,首先要做好對於未來的規劃,並且弄清楚希望憑藉在中國留學的經歷達到怎樣的目標。

報導稱,根據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和德國高校與科學研究中心(DZHW)的統計,在最受德國學生青睞的留學目的地排名中,中國已經躋身第七名,僅次於奧地利、英國和美國這樣的"經典"留學國家。目前掌握的數據顯示,每年都有超過6200名德國大學生前往中國。

在這些年輕人的留學動機中,職業前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專家建議,應該事先就考慮清楚將來的理想去向。如果在學業結束之後回到歐洲求職,那麼在中國的經歷足以幫助他們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柏林科技大學負責協調與上海同濟大學之間的學生交流項目的阿貝爾斯(Sigrun Abels)就對《世界報》記者表示,去中國留學在大學生當中越來越受歡迎,"我們收到的申請往往遠遠超出可以提供的名額"。

報導稱,不過,如果是希望留在中國求職發展的話,那麼短短一年或者幾個學期的交換項目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公司都對中文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對中國的國情和人文有一定了解,否則他們不會考慮德國應聘者,而是更願意招收一些能說流利英文、同時又滿足於不高的薪資水平的中國人。

法比安對此也深有體會。"要麼你就得掌握流利的中文,要麼你就別嘗試"--這是他在為自己供職的公司招聘時所堅持的信條。很遺憾的是,大多數自稱有"中國經驗"的應聘者中文水平根本不夠。"這樣的條件在我這裡是沒有任何機會的",法比安說,這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

在漢堡經營一家人事中介公司的穆森博羅克(Dirk Mussenbrock)也強調,如今所謂的"中國通"在就業市場上明顯的供過於求,如果沒有優秀的中文水平作為籌碼的話,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他提醒很多德國年輕人不要對在中國留學和發展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希望在中國走上自己職業生涯的開端,那就要做好準備接受一份當地的就業合同以及符合當地收入狀況的薪水。因為即使是西方企業,其在華分支機構所僱用的也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只有非常少數的高層職位是歐洲人。

報導稱,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在其官方網站上也詳細列出了關於外國學生赴中國留學的各種信息。其中也包括,建議留學生在完成在高校的學業之後,繼續申請實習。很多在華國際企業都願意招收實習生,而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社會關係的建立,外國學生可以為自己今後在中國的職業道路奠定基礎。

相關焦點

  • 德媒探秘德國中學漢語課堂:學生熱衷學中文為"拿招牌"
    參考消息網1月15日報導 德媒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設漢語課,課程如何設置、學生們樂於學習的原因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對此,記者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中學。她回憶道,「那時候還沒有那種師範中文專業」。在經培訓、任海爾姆霍爾茨中學漢語教師以前,她只是業餘教授漢語。波恩有兩所學校開設漢語課,海爾姆霍爾茨是其中一所。波恩所在的北威州目前共有20多所學校開漢語課。在波恩,學生們可以在高中階段選修漢語,甚至可以作為畢業考科目。學習3年後,學生們應達到A2-B1的語言水平。除上課外,沈老師還向學生們提供幫助,作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的準備。
  • 中文「特別難學」?德媒分析為何德國學中文的人不多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 德媒稱,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安德烈婭·弗倫澤爾系統地研究了德國學校的中文課程,發現自2012年以來,選修中文的學生人數在全國範圍內停留在5000人。
  • 德國孩子熱衷學習中文:以後想在中國生活
    德國孩子熱衷學習中文:以後想在中國生活
  • 德國留學籤證越來越難申請?德媒:預約申請籤證需漫長等待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 德媒稱,有意留學德國的國際學生必須面臨越來越高的籤證申請門檻。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12日報導,根據一份報告,印度、摩洛哥和喀麥隆的學生必須等待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預約到留學德國的籤證申請服務。漫長的等待時間令人「灰心喪氣」。
  • 德媒:德國加速籤證流程 與鄰國爭奪中國遊客
    參考消息網6月18日報導 德媒稱,為了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德國放寬了籤證發放政策。迄今,由於德國籤證申請程序複雜,造成闊綽的中國遊客寧願前往其他歐盟國家旅行。現在這種情況將得到改變。據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18日報導,為使德國的經濟環境更具吸引力,德國明顯加快了為中國商務人士辦理籤證的程序。據德國駐北京大使館周三在其網站上公布的消息,籤證申請的辦理時間從原來的5天改為現在的3天。2014年,德國駐華使館共審發了大約33萬7千份籤證,其中商務籤證佔65%。
  • 中國留學生畢業為何大多離開德國?德媒道出原因
    原標題:中國留學生畢業為何大多離開德國?德媒:中國就業不比德國差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德媒稱,大多數留學生在畢業後會離開德國。56%的外國留學生畢業後離開德國。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比例高達80%左右。而德國給他們提供的居留條件很優惠:畢業後在18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人就會獲得居留許可。據德國《世界報》9月5日報導,當易名(音)5年前從中國北方大都市太原來到德國圖林根州的一個小鎮時,他不會說一句德語。他聽說在德國大學畢業後能有一個很好的職業生涯。畢竟,「德國製造」在中國也是著名標籤。
  • 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德國《快訊報》3月15日文章,原題:我們的食品罐頭裡有「太多的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擴散下,德國政府建議每個成年人都應儲備可支撐10天的食物。德國電視臺最近對各大型超市的罐頭食品進行調查,發現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這些罐頭既有蘑菇、胡蘿蔔、玉米、萵筍、梨、桃子等蔬菜水果,也有香腸、麵條、米飯等速食,可謂應有盡有。甚至通常聽起來更像是「義大利製造」的番茄醬也來自中國。中國罐頭到底有什麼優勢?食品進口商米謝埃爾·德隆解釋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具有成本優勢。
  • 不懂中文的尷尬?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指責環球時報抓「小辮子」;漢字都沒學好,觀點更不值一駁
    作者:王德華德國《每日鏡報》在一篇批評中國戰狼外交的文章中,本來想顯擺一下,結果卻丟人現眼。該文章本想配漢字「權」的圖片,但卻配成了「杈」。這成了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笑話。連中文都不會的媒體,還自認為對中國很了解,還要以「中國通」自居。
  • 赴德留學,1700元搞定——解讀德國留學新政策
    赴德留學:1700元搞定  如果自身條件符合德國方面的要求,申請人只需向德國政府在中國設立的有關機構繳納1700元人民幣費用,就可以直接去德國大學就讀,而無需向任何中介公司繳納高昂的、所謂的「中介服務費」。這就是德國政府啟動的專門針對中國大陸學生的留學新程序。
  • 德國留學|中國新生在德入學人數逐年增加,為什麼德國會成為最受歡迎的非英語留學國家?
    8月15日,德國聯邦教育與科學部在其官網公布:德國正式超越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非英語留學國家!
  • 德媒: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專家回應!
    「德國『中文熱』是假的?」德國《威斯伐倫郵報》22日報導說,德國人口最多、與中國經濟最緊密的北威州只有38所學校提供中文課程,參加人數僅約2000人。而學習法語的人數是學習中文的近170倍。這與媒體常說的「中文熱」很不相符。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卻把漢字寫錯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主編親自下場 我使館嚴正批駁!
    【文/觀察者網 童黎】大肆宣揚向中國索賠論、幫德企列「討債」帳單、惡毒聲稱新冠病毒是「最暢銷的中國出口產品」……包括主編在內,德國著名小報《圖片報》(Bild)一再突破底線,中國駐德使館為此兩度發聲明點名批評。
  •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場聽證會邀請一批頑固反華分子參加,炒作民族、宗教等問題,充斥著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抹黑。 當天,中國駐德使館發表聲明就此事提出了批評,指出這場聽證會充分顯示了德國議員人權委員會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教師爺」心態。中方對人權委員會的錯誤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敦促人權委員會和有關政客正視客觀事實,停止以人權為藉口抹黑中國形象、幹涉中國內政的錯誤做法。
  • 德媒稱中國媒體「濫用德病毒學家表態做政治宣傳」,中國駐德國使館回應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網站12月3日發表就德媒指稱「中國媒體濫用德病毒學家表態做政治宣傳」的聲明。全文如下:12月3日,有記者詢問我館對近日一些德國媒體指稱「中國媒體濫用德國病毒學家凱庫勒涉新冠疫情溯源表態做政治宣傳」的看法,我館發言人答覆如下:我們注意到,中國媒體對凱庫勒教授近期就新冠疫情溯源相關表態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報導:既有將凱庫勒教授11月26日參加德國電視二臺訪談節目談病毒溯源的段落完整翻譯的視頻報導(如環球時報),也有引用凱庫勒教授核心觀點「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起點是源自義大利的
  • 德媒:包機把德國企業人員帶到中國 其他歐洲國家可借鑑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德媒:歐洲的「中國包機」需求巨大德國《商報》5月27日文章,原題:包機把德國企業高管帶到中國 儘管有入境限制,但面向德國企業高管的兩架包機即將飛往中國。該行動有望成為歐洲模式。按照原定計劃,第一架包機本來應在本月25日飛往中國。根據《商報》獲得的消息,這架包機推遲飛行,因為仍需要與中國地方當局就入境籤證進行溝通。而且,首架載有200名德國高管的飛機不再飛往上海,而是天津。下一班約200名乘客的包機航班也已確定,將於6月3日飛往上海。乘客除了德企高管及家屬,還有技術專家及一些滯留在德國的記者和外交官。
  • 中國留學生畢業為何大多離開德國?德媒:中國就業不比德國差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德媒稱,大多數留學生在畢業後會離開德國。56%的外國留學生畢業後離開德國。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估計,在中國留學生中這一比例高達80%左右。而德國給他們提供的居留條件很優惠:畢業後在18個月內找到工作的人就會獲得居留許可。
  • 丹麥熱衷中文,中文與中國相關課程受熱捧
    記者從丹麥駐華使館獲悉,越來越多的丹麥中學和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丹麥年輕人現在熱衷於學中文。根據丹麥科技創新部的最新調查,2010年還只有131名丹麥學生在大學裡註冊中文課程,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已變成540名。
  • 中國發展帶動德國赴華留學熱潮
    新華社柏林3月18日電(記者唐志強 郭洋)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和中德合作加深,越來越多德國年輕人選擇到中國留學。業界人士表示,在德國強調「中國能力」建設的背景下,赴華留學人數還會繼續增加。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在華學習的德國學生超過8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