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新書,談那些挑戰歐洲思想的中國觀念

2021-01-11 澎湃新聞
《從「存在」到「生活」:中歐思想關鍵詞》,弗朗索瓦·朱利安著,伽利瑪出版社,2015年3月

        這本書像一部詞典:左邊是歐洲思想中的偉大概念,右邊則是它們在中國思想中的對應詞。它闡釋了中國和歐洲思想中的關鍵詞,同時強調兩者的差異。

       舉例來說,歐洲的理性是建立在「因果」觀念之上的,而中國人思考的則是「勢」。「因果」與「勢」,兩者的差距看上去微不足道,實則非常深刻,其中就存在著兩種世界觀之間的差異。

       這本書的作者、著名漢學家弗朗索瓦·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舊譯餘蓮、於連)曾經就說過,在思想之間,互不相干、漠不關心的確比差異更難跨越。在新書《從「存在」到「生活」:中歐思想關鍵詞》(

De l』Etre au Vivre. Lexique euro-chinois de la pensée

)中,他以迷人的準確性,使那些非專業的讀者理解這樣的差異。

       朱利安是法國哲學界獨一無二的人物。1975年,他從師範大學畢業,並通過會考取得高中教職,在法國,這是很了不起的職業起步。當時他卻決定遠赴中國,吸引他去那兒的不是毛澤東思想(這是當時的風尚),而是傳統中國思想。

       以其驚人的博學,並逐漸掌握傳統中國的偉大作品之後,朱利安本可以滿足於做兩種文明之間的中介人。但他更進了一步:他持之以恆地將對中國的認知轉向歐洲,並以此向我們揭示西方思想中那些讓人不假思索的預設。在朱利安的書中,我們很難找到什麼異國情調或是東方主義,中歐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對話完全是平等的。

弗朗索瓦·朱利安,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及哲學家,出生於1951年。曾任法國中國研究會會長、巴黎第七大學東亞系系主任、國際哲學院院長、當代思想研究院院長、法國大學協會資深會員。2010年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獎得主。主要著作有《迂迴與進入》《本質或裸體》《聖人無意》等二十餘部。

       在這本新書中,朱利安提出了20組歐洲和中文的對應詞,以下是澎湃新聞摘譯的6組,每一組詞的第一個都是歐洲概念,而第二個則是中國思想提出的「反駁」。

       這一切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重要的不是轉向另一種文化或是尋求某種折衷。我珍視歐洲啟蒙運動的那些價值,而我去中國也不是為了思考自由,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強項。我去中國是為了使自己向著另一種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開放。」以下的對應概念或許也有助於國人思考歐洲。

因果性(Causalité)—勢(Propension)

       因果性處於所有西方思想的起源處。我們不是描述眼前的事物,我們解釋它們。並且,我們解釋的方式是離開事物,以便在它之外探求原因。希臘人曾尋找「第一因」,比如神;而「cause」(原因)和「chose」(事物)來自於相同的拉丁語詞根。通過原因來理解事物,這一模式正是「科學」的基礎。

       至於中國人,他們在論理時與其說在解釋,不如說是在暗示。這正是所謂的「勢」(propension,傾向):重要的是我們不再把事物與其發展的方式分割開來。然後「勢」的觀念也同樣用在歷史(「史」)研究中。

       當中國的歷史學家講述帝國的誕生時,他所做的不是尋求其原因,而是描述中國社會向著某種統治方式演變的整體傾向。在西方,傾向這一觀念仍處於邊緣,不過,也許因果性模式也有其局限。

主體的能動性(Initiative du sujet)—幾之勢(Potentiel de la situation)

       在歐洲哲學中,一切都從「我」開始(笛卡爾)。人被設想為「主體」,後者既能思考也有所欲求,他是某一能動的主體,並使自己處於一切事物的開端。

       中國思想更傾向於從局勢出發探討其潛能。行動的動力不再是「主體的能動性」,而是「局勢的潛能」,即「幾之勢」。

       縱橫家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人物,他們所做的不是制定某些計劃或者依賴某一「天才之舉」(我們要注意西方人對這些理性中的瘋狂自相矛盾的激情……)。中國的賢者-謀士所做的不如說是觀察那些有利因素,以便使局勢向著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

自由(Liberté)—虛待(Disponibilité)

       被因果性糾纏,西方思想不斷反思個體如何能夠從中解脫。我們的理想是不再服從那些強加給我們的規定,並將之稱為「自由」。自我-主體首先是被賦予自由的:這是他的首要品質,他的價值也正是從中衍發。

       希臘人將自由與奴役相對立,並在面對波斯人時肯定了自由的緊迫性,在這之後自由成為城邦和內在的精神生活的理想。中國人沒有這種政治經驗,反之,他們發展出我所謂「虛待」的概念。

       自由意味著有選擇,而「虛待」則等同於消解任何立場,它意味著不做決定,意味著完全「開放」,不遵循任何既定規劃,它使人不會受到任何挫折。孔夫子曾說聖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當弗洛伊德解釋說精神分析師應當(和被分析者)保持「同樣無拘無束的注意力」時,他隱約預感到的不也是同一種「虛待」?

       當然,我們也不該抱有太多幻想:「虛待」同樣也是服從於某一種權威。因為在政治中,我們總是在一邊或另一邊,不採取任何立場則等同於效忠。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士人從來不會正面提出「我控訴」。

正(Frontalité)—奇(Obliquité)

       我們的政治空間是圍繞著對立(affrontement)組織起來的。在雅典,無論是戰爭還是集會,決定只能從面對面的爭論中產生。中國人更傾向於側面、間接和迂迴,即所謂「奇」。在正面對立中,我們互相損毀。在中國,政治批評只能是間接的,不過,中國的文人已經將其發展為一門藝術,這使它變得愈加危險。

       中國最早的詩歌論著之一已經提示人們為了不冒性命危險,要通過意象傳遞隱晦的意義。我們也看到近年來,隨著極左思想影響的逐漸消除,中國共產黨如何能夠根本地自我變革。不過,這一變革是藉助於自身話語悄無聲息的轉換,而不是公然唱反調,它會讓我們逐漸領會到其演變過程。

天啟(Révélation)—中庸(Régulation)

       神啟和它的世俗版本革命構造了西方人對時間和歷史的感知:事物總是有先有後。中國人則避開了時間連續體中的斷裂,並且傾向於預先確定的規則或規範的調節。「中庸」意味著變中自有不變:因為不會偏離軌道,所以萬物運行自會更新。這正是中國人敬畏「天」的原因。

       與規則不同,「中庸」不會模型化,它不會做出決定。正因此,中藥是一種調理醫學,而不是手術。與其同疾病抗衡,不如通過調理保持身體健康。

彼世(Au-delà)—間(Entre)

       希臘人提出了彼世的概念,並將善、正義和真放置其間……形上學的一切意義都在於此。他們區分出經驗現實的此世和理想性的彼世,由此把世界分為兩份。真理永遠在彼岸,在極限處,而希臘人對二分法和截然對立的偏好也正是由此而來。

       在理論和歷史中,這樣一種設置自有其效力。正是藉助於這一設置,知識分子能夠作為自治主體和自主的形象凸顯出來:面對權力,他能夠以這個理想性的世界為依靠。

       不過由此一來,希臘人也就忽視了事物的「間」,也就是所有那些中間事物,後者正因為「間」而隱晦不明。亞里斯多德知道如何定義黑與白,但對灰色他就束手無策了。因為「居間」就其本性來說沒有自在:它沒有本質。不過,世界的生機、呼吸的流動正是穿行於這未被規定的朦朧與模糊。「間」這個象形文字很好地說明了「居間」的觀念:在兩扇門之間,月亮的光芒穿越而過。

        (胡新宇編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法國漢學家白樂桑:中文在歐洲的未來是基礎教育
    【參考消息5月31日文章,原題 《為何法國漢語教學領跑西方——專訪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白樂桑》。(作者 桂濤)】 「能留您一個電話嗎?」 「掃個微信吧。」 67歲的白樂桑常讓人覺得,他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談「中國夢」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談「中國夢」 楊嘉慶&傅立葉(Jacques Fourrier 法) • 2014-01-26 • 來源:北京周報網  在中國,美妙的事物無窮無盡;在中國,博物館也是神奇的景觀。 法國是西方漢學的重鎮,是第一個在大學裡創立漢學這一學科的國家。與其他西方國家相比,法國在漢學研究領域有哪些優勢?法國的漢學家對中法文化交流以及政府層面對中法關係的決策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中國的思想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21世紀世界的真相。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撰寫的法語版漢語教材在歐洲產生強烈反響,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出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印度漢學家狄伯傑不僅撰寫《中印情緣》、翻譯中國古籍,還在中國找到屬於自己情緣。
  • 《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英文版新書發布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8月23日,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主辦的《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儀式成功舉辦。  《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文版由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英文版由德國弗雷德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中圖公司「外國人寫作中國系列」中的一部重要作品。15位作者來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他們講述了自己在從事中國圖書翻譯、出版或撰寫有關中國的圖書時的心得和體悟,訴說了他們難以割捨的中國情緣。
  • 漢學家談漢學
    ―――編者   每兩年一次的歐洲漢學學會第15次學術年會2004年8月25日~29日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隆重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代表,主要是歐洲各國的漢學家,還有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地區)的有關專家、學者,共300多人。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漢學與中國學術  讓我們首先考察漢學和海外的中國研究。所謂漢學,是從外部尤其是西方的立場和觀點看中國,而不是從中國內部看中國。
  • 美籍漢學家:中國哲學要講自己的「話」
    年1月11日,瑞士首家「中國圖書中心」揭幕儀式在蘇黎世大學舉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蘇黎世大學漢學家畢鶚(Wolfgang Behr)教授等中瑞兩國嘉賓、媒體代表共同出席儀式。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美籍漢學家:中國哲學要講自己的「話」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 (夏守智)美籍漢學家、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RogerT.Ames)9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哲學要探索自己的話語模式
  • 漢學家預測諾貝爾文學獎歸屬 曾痛批莫言
    因對中國當代文學提出過激烈批評,德國學者顧彬在很多人眼中是另類,甚至被稱為「帝國主義分子」,更奇葩的是,一些門戶網站還設有專門回罵顧彬的專題。  事實是,很少有漢學家能像顧彬先生這樣,對中國文化充滿敬意與愛,努力向西方譯介中國作品,並將域外的新觀點介紹給中國讀者。假如顧彬沒有對文學美的忠誠,沒有對中國文學的負責精神,他又何必責之切呢?
  • 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之後的第一代西方「漢學家」
    雖然也有少數幾個中國人隨耶穌會士到過義大利、英國、法國,傳播了中國文化,但是歐洲人了解的中國文化基本上都是由他們自己派來的傳教士介紹回去的,尤其是通過「中國禮儀之爭」的討論弄明白的。因為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閻當主教的加入(他是巴黎大學的神學博士),巴黎大學變成了「中國禮儀之爭」的論戰中心。又因為法國和巴黎大學在歐洲思想文化界的重大影響力,全歐洲都通過爭論了解了中國文化。1704年,英國倫敦也翻譯了這份報告,收錄在《旅行者書錄》(A 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ers)中。耶穌會士是中西語言文字的溝通者。
  • 沈衛榮︱「非驢非馬」的漢學家和「半吊子」的區域研究
    「古典的」漢學家譴責「現代的」漢學家「時尚地」全神貫注於廣泛的社會潮流之中;現代主義者則痛惜傳統主義者依舊汲汲於關心那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對於那些已經卸除了「歐洲學家」稱號的幸運的學者來說,這整個場面一定顯得很滑稽,儘管他們會被歐洲歷史,或者歐洲哲學,或者歐洲文學的某些方面困擾,但可以免受毫無意義和令人羞恥的爭鬥了。
  • 哲學的玄而炫——評《他者之鏡:當代法國思想家隨想》
    朋友知道我喜愛法國文化,近日送我一本油墨未乾的新書《他者之鏡:當代法國思想家隨想》,自然喜不自勝,未開卷,封面就吸引了我,書名中的「之」字如鏡面反映,寓意智巧。作者是北大哲學系杜小真教授,凡是經歷上世紀80年代西方思想湧入中國的年代,大多都知道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大師,而三聯出版社出版的《存在與虛無》讓我們知道了杜小真教授。
  • 為什麼我們今天需要談歐洲文明?
    如果說在 1789 年大革命中,革命者首先喊出的口號是:「不自由,毋寧死」,那麼,在整個 19 世紀的歷史當中,一代又一代的法國人,包括法國的知識分子們,也為爭取自由、捍衛自由在進行不懈的努力。需要提醒各位注意的是,今天分享的《歐洲》這本新書的作者也在本書第 95 頁中指出:「歐洲之所以能夠通過對外擴張獲益,正是革命的結果。」
  • 30位外國青年漢學家「畢業」了,漢學家職責是促進文化溝通
    豐富的研修項目深入中國社會本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經過20多天學習與考察調研,完成了規定的學習計劃。研修期間,各國青年漢學家通過滬上名家集中授課、研修導師一對一指導論文、上海市內與周邊主題參觀考察、研修成果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拓展了對中國認識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這本書的出版要感謝我的老師,本來法蘭克福的費舍爾出版社是要委託老師來寫一本中國歷史的專著,當時我剛剛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在漢學界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愣頭小子而已。有一天老師問我是否願意跟他一起共同編寫一本中國歷史的著作。儘管我馬上就同意了,但心裡並沒有任何把握。」陶德文告訴我,由於受納粹德國的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比於法國和英美歷史學界,西德的史學研究依然非常落後。
  • 美國漢學家翻譯的《史記》英文版新書在南京大學發布
    新華社南京5月24日電(記者陳席元)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長瑞貝卡·布蘭科一行23日訪問南京大學,雙方正式籤署校際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啟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史記》英文版新書同時發布。《史記》英文版譯者是美國著名漢學家、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倪豪士教授。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與瑞貝卡·布蘭科、倪豪士、南京大學出版社社長金鑫榮共同為《史記》英文版四冊新書揭幕。金鑫榮介紹了《史記》外譯項目取得的成績,目前已在國內出版四卷,還有三卷會陸續出版,其餘部分仍在翻譯中。
  • 【雙語趣】那些讓漢學家「臉綠」的中國文學語言(後傳)
    翻譯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是翻譯中的戰鬥機面對中國文學中罵人不見髒字的藏頭語句,他們是見招拆招。但那些年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建國」們、「援朝」們,也令他們一籌莫展。不過,大師追求的更高境界並非簡單一字一句的神來之筆,而是語篇意境和語言節奏的完美再現。今天,小編再拼一次,為小夥伴們奉上【雙語趣】史上最有文學範兒的作品之後傳。我們的口號是——雙語趣,拿新聞與語言找樂兒!
  • 歐洲的未來何去何從,法國和德國觀念不同,願意冒險與否是關鍵
    這兩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防長卡倫鮑姆公開表達了不同觀點,馬克龍認為歐洲需要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保持獨立和更大的自主,而卡倫鮑姆則認為歐洲應該放棄自主的幻想,重回與美國合作的空間中。馬克龍一直以來都積極主張尋求歐洲的獨立自主,這也是法國在二戰後一直試圖尋求的戰略目標。因此法國總是對北約三心二意的同時時不時與美國在一些問題上表達分歧。德國相對而言則沒有特別明確這點,但作為歐洲真正的中心,德國在川普時代裡表現出的尋求獨立的聲音也有了增加,即便是默克爾的態度也比較穩定。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中國文學課程》中《三字經》的出版時間為1879年(根據翟理斯1910年《三字經》英譯本序言),距離羅明堅翻譯拉丁文《三字經》約有兩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
  • 德國漢學家炮轟中國當代文學:他們不知人是什麼
    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可以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學相媲美,像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沒問題。1949年到1979年,恐怕只能和東歐國家的文學相比較。1979年以後,中國的詩歌肯定沒有問題,80年代的中國詩人可以和世界上重要的詩人相比較。從戲劇來看,中國在80年代做過一些現代化的努力,但是成就沒法與同時代的世界戲劇相比,因為中國的戲劇基本都是模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