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書法「創新」何在?

2021-02-19 書法入門

編者按:王獻之系「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在書法史上與其父並稱「二王」。然而,歷代對王獻之書法褒貶不一,那麼王獻之書法的創新和成就到底有哪些呢?——「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大觀帖》第十卷(局部)

01/

王獻之與《大觀帖》第十卷

王獻之為王羲之第七子,得到了其父的衣缽,王獻之「得起源」,其他幾位兄長只是得到了其父王羲之「韻」、「勢」等。縱觀王獻之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對其父書法的完美繼承;二是表現在自身的書 法實踐對前人技法的總結與創新;三是把個人感性情感的發揮,提升一個高度,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獻之的書法,是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的。

《大觀帖》刻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共十卷。刻《大觀帖》前,有北宋初年刊刻的《淳化閣帖》(下稱《閣帖》)傳世,然《閣帖》原石摹拓嚴重,斷裂失真有錯誤,在宋徽宗的倡導下,蔡京主持重刻。

《大觀帖》對《閣帖》的修正補充,在刻工及選編上,卻超過了《閣帖》。刻帖是宋代文化的時代產物,北宋在經濟上的發展,使得文化繁榮,宮廷藏書畫真跡極多,重刻《閣帖》,宋徽宗拿出內府珍藏,宰相蔡京主持整部刊刻,對《閣帖》進行校訂選編,召集能工巧匠,完成了《大觀帖》的刊刻。

02/

《大觀帖》第十卷王獻之作品分析

一、合乎自然的書寫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就是說明,世間所有,都是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無高所以無低,無常所以無短,無前也就無後。

在書法裡,就是「疏」和「密」,「方」和「圓」,「快」和「慢」,「輕」和「重」等等一系列的關係。這些關係都體現在王獻之的書法中。

如下圖中的「相體恕」、「子與至廣」、「得集理不念」,字與字之間靠近挨攏,與同列的「耳」、「州耶」、「心也」形成對比,尤其是最後的一個「耳」字,徹底的打破前三列上部分的整密,與下部分的疏朗又合為一體,左下角「足下兄」、「當有」四字則在疏密之間。

再看下圖中,右「江州助汝」就與左「船迎汝當具」形成對比,「江州助汝」四字相連,流暢婉轉,筆畫相連不斷,筆勢從上至下,連綿起伏。而左五字,筆筆斷開,字字停頓含蓄,其中的「返」字,走之底的書寫,更是有意阻止了行氣的貫通,使行氣在「返」字這裡稍有停頓,打破了「江州助汝」的字勢流動感,且不完全停止了行氣的流通,手段高明自然。

這種組合和對比的變化無處不在,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種重疊存在,斷連中有輕重,輕重中有疏密,疏密中有快慢,快慢中有斷連等等關係,周而復始,和諧統一。照應了蔡邕在《九勢》中的「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生焉,形勢出矣」。在這一系列的豐富變化中,無處不凸顯自然之理。

二、王獻之書「非草非真」

王羲之將「質樸」變為「妍美」,且有中庸平和之氣。而王獻之,則是在「妍美」之上,再上一層,可稱為「壯美」,筆勢放縱,抒情性極強。

王獻之的書法,達到了「非真非草」的境地,真草相參,變化萬千。每一列在組合構成上各不相同,而又楷中夾行,行中夾草,變化豐富,梯度的變化,打破了不和諧,於一篇中同具三體而不雜亂,「破體書」的高超,在王獻之的書作中隨處可見。

王獻之《思戀帖》

王獻之書作,雖在速度、結體上變化無窮,而其中的筆勢卻始終是一體的,楷不僵,行不滯,而草不亂,不拘於一體,在楷行草三體之間遊走,隨情而起,隨情而終,感性,具有很大的不可複製性。

這也使王獻之的書作,有很高的觀賞性。如張懷瓘《書議》評王獻之所言:「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03/

王獻之影響

王獻之逸氣縱橫,高深奇崛的書風,在書法的發展中,是首創獨絕的。王獻之在王羲之「內擫」筆法之外,更開「外拓」筆法,變妍美之法為超逸之法,後來的很多書家,受王獻之影響很大。

王獻之的書法深刻的影響了唐宋書法的發展,從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中,可以看出對王獻之精神繼承,熱情奔放,率性大氣。顏真卿書承張旭法,顏真卿更是把「外拓」推到了一個極致,雍正大氣。後來者把顏真卿推到了與王羲之同樣的高度上,唐代行草書法浪漫而又開放,這是離不開王獻之的貢獻的。

到了宋代,學王獻之,莫過於大書家米芾。米芾身性狂放,最得力於王獻之,其書法所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實際上是對王獻之「丹穴鳳舞、清泉龍躍」書風的繼承。


王鐸《臨王獻之敬祖、鄱陽軸》

王鐸是「明清樣」的中堅,在海內外影響巨大,留下很多精品條幅,且每幅都有看頭,變化多,目不暇接,在日本書名一度超過王羲之。王鐸書法也是從王獻之而來,豪放豁達,無絲毫妍美之姿。

總之,談論中國書法,王獻之是繞不過的。

原題:從《大觀帖》第十卷再議王獻之書法

作者:鄒佳錠 (湖南師範大學 美術學院)

2019新款

|幽之蘭兮|

帖學專用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選購

相關焦點

  • 提高書法欣賞水平,就是學會欣賞王羲之,不喜歡王獻之的過程
    以上唐太宗的話翻譯:—現在我臨摹古人的書法,從不去學它的表面形態,只是探求它的骨力,而表面形態自然而然就具備了。凡是我要做的事,都在事先想好如何去做,所以取得成功。讀貼,認識王羲之的骨力與王獻之的媚唐太宗以後都沒有人見過王羲之的字了。
  • 王獻之,不愧是「書聖第一」,印章比字體都還多
    幼時師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為一體,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洛神賦十三行》為其楷書代表,《鴨頭丸帖》是他行書的代表。草書名作《中秋帖》,被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 鄰居家的孩子:王獻之,王羲之的三個小妙招,堪稱「東晉育兒經」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源於他始終如一堅持練習書法的習慣。王獻之看到後,好奇王羲之為何拿著一個木棍在桌子上划來划去。王羲之抱起王獻之,大談書法中的奇妙之處,雖然王獻之不懂,但王獻之會感覺這是一種比較好玩的事情。
  • 羊欣讚揚王獻之的草書「自然」,有非常具體的宗教含義
    這樣看來,羊欣可以說是藝術批評中提出『自然』這一術語的最早使用者,目的是讚揚王獻之的草書。王獻之 洛神賦褚遂良 枯樹賦 局部而羊欣自己也成為後世批評家王僧虔(四二六—四八五)做相似對比的對象。當他稱讚王羲之書法『天然』的時候,他一定看到了其作品中散發著來自『天』的力量,那是一種與他所熟知的存在於神秘道家的自在自覺的書跡中相同的力量。
  • 王獻之:我表示很不服!
    目前,我們能看到李世民的書法,如《溫泉銘》等等,都有很濃厚的王羲之書風。王獻之書法但是,到了唐代王獻之的書法不但沒有發展,反而被官方打壓,其「罪魁禍首」又是李世民。老李是如何打壓王獻之的,能否打的住嗎?
  • 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時間:2017-05-30 13:55   來源:百度知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中國書法大致分為哪些書體類別?
  • 王獻之代表作品有哪些介紹 每字都是千古不朽的書法藝術
    王獻之和王羲之一樣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成就不低於王羲之。王獻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呢?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洛神賦》和《十二月帖》,除此之外呢?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
  • 5種字體,3種創新,2種復興,書法在唐代是如何繁榮發展的
    楷、行、草、隸、篆5種書法字體藝術在唐代得到了極大發展,並得以完善,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那唐代的書法字體藝術,具體是如何發展的呢?01、楷書的創新,衝破了傳統束縛,發展更加成熟西漢初年,楷書才由隸書演變成獨立的書體。
  • 走過四年的硬筆書法大賽魅力何在
    昨天,「引力播杯」筆尖思政——第四屆蘇州市中小學硬筆書法大賽總決賽在蘇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行,來自全市70餘位書畫名家、文化名人、中小學校長,以及400多名進入決賽的小選手一同參加了活動。由各位書畫名家擔任的評委為總決賽評選出了總冠軍、特等獎、金獎、銀獎等獎項。走過四年的蘇州市中小學硬筆書法大賽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參賽人數不斷攀升,在全市中小學引發書法熱潮,原因何在?
  • 王羲之寫給王獻之的一幅字,被列為「楷書第一」,可惜已經失傳了
    褚遂良曾經編修一本目錄記載了皇宮內藏的王羲之法帖,這本書便是著名的《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在這本書法目錄當猴子那個,將王羲之的一部小楷法帖列為「正書第一」,也就是「楷書第一」!王寵楷書《臨樂毅論》他就是小楷國手王寵!
  • 《書法問集》400、我是一名書法老師,怎麼教練字最有效果?
    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這個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你寫得好與不好,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都在你自己。從王羲之流傳的許多小故事,王羲子親自教王獻之的練字,各種寓言小故事。然而王獻之最後也確實成為一位大書法家。人稱父子兩人二王。王羲之有很多子女,成為大書法家的也就王獻之。
  • 書法蘭亭序到底寫的是什麼意思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王獻之的楷書父子聞名之世,唐宋以下的書家們,寫楷嚴整俊美,媚俏的筆調。他們父子倆的楷筆,真可是千古不朽,萬世流傳,有不可磨滅的吸引力。
  • 這絕筆書法竟寫出了骨力,到了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界,猜是誰?
    之前寫了篇《學書法千萬別摹蘭亭序,薦唐太宗欽定的王羲之真跡,學骨力與瀟灑》,提出了自己最近研究王獻之、王羲之書法的新發現:所謂骨力,就是寫出石刻的感覺。雖然瀏覽量不高,但轉發+收藏率創了新高。這比70萬+瀏覽量的《看康生真跡就知,為什麼他左看郭沫若書法礙眼,右看齊白石畫不順》更讓我高興。
  • 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
    經過前期的學習、提升,書法家的書法技巧和藝術修養大大提升了,此時就應該進行書法的創作創新階段。實際上關於書法的學習、創作的話題,一直是書法界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問題。王鐸就曾經說:書法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生不易。
  • 王獻之《鴨頭丸帖》,吃個藥吐個槽怎麼就成書法名作了?
    因為王獻之的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跟吃藥治病有關。在《腎氣丸帖》中,王獻之告訴朋友,腎氣丸效果不錯,十劑一療程才會有療效。在《江州帖》中,王獻之提到自己胛痛。在《消息帖》和《疾不退帖》中,王獻之說自己頭項痛。
  • 趙子昂68歲所寫大字行書,被稱為行書典範之作,書法中沒有俗氣!
    其實他不僅僅在楷書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在行書上也有著不俗的表現,這幅《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是他在六十八歲的所寫,也是趙子昂書法之中少見的大字行書,在書寫完這幅書法之後的第二年,趙子昂就離世了。趙子昂的行書有著遒勁飄逸之感,是融合眾家之所長,有著鍾繇古樸沉穩,也有著王羲之和王獻之的飄逸流暢,在飄逸流暢之中不不失骨力,在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
  • 「運斤成風」路橋區五人小楷書法作品展開展
    9月11日—10月10日,由路橋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主辦,路橋區文化館、鄭聰賓書法名家工作室承辦的「運斤成風」路橋區五人小楷書法作品展在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正式展出。
  • 硬筆書法「張」字四種常用手寫籤名技巧解析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張,是一個很常見的中華姓氏,現在中國總人口約有7%的人姓張,所以寫好「張」字是很多人的需求。然而越是常見的字,越難寫出彩,看得多了,都不覺得新鮮。下面我用籤字筆(沒有碳素筆)演示幾種張字寫法,供朋友們參考:1、第一種寫法取法唐代詩人杜牧的書法名作《張好好詩》中的寫法,注意右上角和右下角留下的空白,顯得特別空靈,不能寫得太密;2、第二種是取法唐代孫過庭、懷素等人的草書寫法,特點是高度簡潔,左欹右正,相互依靠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大篆」的書寫較為複雜,且這種古老的字體,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字形,書法初學者難以掌握,書法界推薦不多。「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後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重大進步。從小篆開始,中國的漢字才有了整齊劃一字形,其曲折、婉轉的字形結構,有一種獨特的美。
  • 書法史上最精湛的1000個字,練好這些字,書法水平將突飛猛進
    梁武帝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便命人從王羲之的書法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的字,以便於日後的書法練習。趙子昂《行書千字文》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的朋友,倘若是能練好這1000個字,你的書法水平將突飛猛進!為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趙氏筆下的《行書千字文》:《行書千字文》寫於趙子昂晚年時期,是其一生書法最為老辣、嫻熟、精湛的時期。其書法沒有採用唐宋時期的意趣,而是直追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韻味,頗有魏晉書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