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王獻之系「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在書法史上與其父並稱「二王」。然而,歷代對王獻之書法褒貶不一,那麼王獻之書法的創新和成就到底有哪些呢?——「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大觀帖》第十卷(局部)
01/
王獻之與《大觀帖》第十卷
王獻之為王羲之第七子,得到了其父的衣缽,王獻之「得起源」,其他幾位兄長只是得到了其父王羲之「韻」、「勢」等。縱觀王獻之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對其父書法的完美繼承;二是表現在自身的書 法實踐對前人技法的總結與創新;三是把個人感性情感的發揮,提升一個高度,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獻之的書法,是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其崇高地位的。
《大觀帖》刻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共十卷。刻《大觀帖》前,有北宋初年刊刻的《淳化閣帖》(下稱《閣帖》)傳世,然《閣帖》原石摹拓嚴重,斷裂失真有錯誤,在宋徽宗的倡導下,蔡京主持重刻。
《大觀帖》對《閣帖》的修正補充,在刻工及選編上,卻超過了《閣帖》。刻帖是宋代文化的時代產物,北宋在經濟上的發展,使得文化繁榮,宮廷藏書畫真跡極多,重刻《閣帖》,宋徽宗拿出內府珍藏,宰相蔡京主持整部刊刻,對《閣帖》進行校訂選編,召集能工巧匠,完成了《大觀帖》的刊刻。
02/
《大觀帖》第十卷王獻之作品分析
一、合乎自然的書寫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就是說明,世間所有,都是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無高所以無低,無常所以無短,無前也就無後。
在書法裡,就是「疏」和「密」,「方」和「圓」,「快」和「慢」,「輕」和「重」等等一系列的關係。這些關係都體現在王獻之的書法中。
如下圖中的「相體恕」、「子與至廣」、「得集理不念」,字與字之間靠近挨攏,與同列的「耳」、「州耶」、「心也」形成對比,尤其是最後的一個「耳」字,徹底的打破前三列上部分的整密,與下部分的疏朗又合為一體,左下角「足下兄」、「當有」四字則在疏密之間。
再看下圖中,右「江州助汝」就與左「船迎汝當具」形成對比,「江州助汝」四字相連,流暢婉轉,筆畫相連不斷,筆勢從上至下,連綿起伏。而左五字,筆筆斷開,字字停頓含蓄,其中的「返」字,走之底的書寫,更是有意阻止了行氣的貫通,使行氣在「返」字這裡稍有停頓,打破了「江州助汝」的字勢流動感,且不完全停止了行氣的流通,手段高明自然。
這種組合和對比的變化無處不在,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種重疊存在,斷連中有輕重,輕重中有疏密,疏密中有快慢,快慢中有斷連等等關係,周而復始,和諧統一。照應了蔡邕在《九勢》中的「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生焉,形勢出矣」。在這一系列的豐富變化中,無處不凸顯自然之理。
二、王獻之書「非草非真」
王羲之將「質樸」變為「妍美」,且有中庸平和之氣。而王獻之,則是在「妍美」之上,再上一層,可稱為「壯美」,筆勢放縱,抒情性極強。
王獻之的書法,達到了「非真非草」的境地,真草相參,變化萬千。每一列在組合構成上各不相同,而又楷中夾行,行中夾草,變化豐富,梯度的變化,打破了不和諧,於一篇中同具三體而不雜亂,「破體書」的高超,在王獻之的書作中隨處可見。
王獻之《思戀帖》
王獻之書作,雖在速度、結體上變化無窮,而其中的筆勢卻始終是一體的,楷不僵,行不滯,而草不亂,不拘於一體,在楷行草三體之間遊走,隨情而起,隨情而終,感性,具有很大的不可複製性。
這也使王獻之的書作,有很高的觀賞性。如張懷瓘《書議》評王獻之所言:「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03/
王獻之影響
王獻之逸氣縱橫,高深奇崛的書風,在書法的發展中,是首創獨絕的。王獻之在王羲之「內擫」筆法之外,更開「外拓」筆法,變妍美之法為超逸之法,後來的很多書家,受王獻之影響很大。
王獻之的書法深刻的影響了唐宋書法的發展,從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中,可以看出對王獻之精神繼承,熱情奔放,率性大氣。顏真卿書承張旭法,顏真卿更是把「外拓」推到了一個極致,雍正大氣。後來者把顏真卿推到了與王羲之同樣的高度上,唐代行草書法浪漫而又開放,這是離不開王獻之的貢獻的。
到了宋代,學王獻之,莫過於大書家米芾。米芾身性狂放,最得力於王獻之,其書法所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實際上是對王獻之「丹穴鳳舞、清泉龍躍」書風的繼承。
王鐸《臨王獻之敬祖、鄱陽軸》
王鐸是「明清樣」的中堅,在海內外影響巨大,留下很多精品條幅,且每幅都有看頭,變化多,目不暇接,在日本書名一度超過王羲之。王鐸書法也是從王獻之而來,豪放豁達,無絲毫妍美之姿。
總之,談論中國書法,王獻之是繞不過的。
原題:從《大觀帖》第十卷再議王獻之書法
作者:鄒佳錠 (湖南師範大學 美術學院)
▽
2019新款
|幽之蘭兮|
帖學專用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