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傳承千年的最為民間喜愛的傳統藝術,每到春節或有喜事時,心靈手巧的女子會剪出各種造型的漂亮窗花,大紅剪紙,透著喜氣祥和,更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希望。
窗花透過窗戶隨著新年的陽光照進屋裡。家人正在床上小心翼翼的貼一隻只漂亮的剪紙窗花。濃濃鄉愁、樸素而深切的親情,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窗花剪紙,形成了非常和諧有趣的傳統民俗文化。
一把剪刀,幾張紙,摺疊幾下,剪上數刀,展翅欲飛的蝴蝶,登上梅枝的喜鵲,躍然紙上;朱熹、黃賓虹等徽州名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徽州古村落、古民居,錯落有致,徽韻天成。
古老的文明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滋潤著徽州這塊土地,孕育了獨樹一幟的徽州文化。徽州剪紙是徽州民間傳統藝術中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分支,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徽州剪紙都被視作當地民眾日常生活及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
徽州剪紙工藝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於北方的窗花,它融徽州山水、自然風光、民俗故事為一體,將徽州風情用剪紙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來。 徽州民間剪紙早些時候除部分新婚之家貼於新人房窗門外,多數用於廟會、節日活動的裝飾工藝品和紀念亡人的冥貨裝飾,少數作為賀禮。現如今,徽州剪紙除其本身的裝飾作用外,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藝術珍藏品。
徽州剪紙大師們在題材上大膽開拓,注重吸收徽州雕刻等其他民間藝術的精華,結合攝影中的光影技術,用黑白色調將徽派建築特有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窗欞門樓刻畫得秀美靈麗,恰到好處。
4月初,我們一行旅遊達人到黃山做了一次非凡旅遊體驗,探訪了該市的剪紙技藝傳承人吳笑梅女士,她親切的教我們徽州剪紙,大家笨手笨腳,嘻嘻哈哈地忙碌開了。
吳笑梅女士表演她的拿手絕活給我們看,只見一張輕軟的宣紙,一把精緻的小剪刀,在一雙巧手的加工下,一幅徽州山水畫躍然而出。黑白、虛實、明暗的強烈對比中,徽州地區獨有的風光在紙上「復活」了。 「在我的家鄉,剪紙幾乎是人人都可以『來上一手』的。建築、民俗、人物、年畫都可以作主題,是最『接地氣』的民間藝術。」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吳笑梅一邊舞動著小剪刀,一邊說。
在黃山市,徽州剪紙一直流行。近年來,該市的剪紙技藝傳承人吳笑梅因為剪紙藝術造詣深,廣為人知,是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剪紙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歙縣作為徽州文化核心區,歙縣民間剪紙形式豐富,童年時,吳笑梅出生於徽文化底蘊深厚的安徽省黃山市歙縣,自幼跟隨擅長做紙紮的祖母、伯父長大,從小就對剪喜花、繡鞋樣等民間手工情有獨鍾。二十歲時,她已經可以剪刻創作近百種喜花圖案。
張貼剪紙喜花是中國民間特有的婚嫁習俗,人們用喜花來裝點各種器物用具和「喜餑餑」等食品,寄託著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然而,吳笑梅卻不滿足於創作喜花,她將目光投向了身邊更廣闊的山水、田園、街市……
祖母教她剪喜花、金銀吊,繡花樣。後來,吳笑梅接觸剪紙藝術的機會更多,悉心揣摩,樂此不疲。20歲時,已能剪出近百種喜花圖案,熟練掌握了剪紙的技藝。為了提高剪紙技藝和藝術視野,廣泛涉足美術、音樂、攝影、舞蹈、戲劇等多個領域,還到揚州、洛陽等地探訪民間剪紙藝術,豐富創作思路。
這些年,徽州村落、徽州民居、徽州民俗風情、徽州人物都成了她的剪紙題材,創作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剪紙作品,《黃山風光》、《黟縣風光剪紙》系列以及包括「徽州古街巷」、「徽州古廊橋」、「徽州古牌坊」、「徽州古戲臺」多個系列的《古徽州景觀》。
了解剪紙藝術的人們知道一句話,「剪山易,剪景難」,說的就是要在剪紙作品中表現山水風景,需講究概括寫意、形神具備,對創意、構圖、技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她還走進了諸多學校、企業、民間機構等,言傳身教,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門民間傳統記憶。特別是這幾年研學旅遊的興旺發展,每年都有很多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中小學研學旅遊團隊來黃山市,吳笑梅也經常接受邀請,為孩子展示和傳授徽州剪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