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學習好,家裡什麼都不用管。」
「別玩那些沒用的,抓緊學習更重要。」
這是不少家庭中最常出現的兩句話。
但是這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逃不過「公主病」、「王子病」,甚至是「巨嬰」的標籤。許多孩子上大學了都不會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還需要媽媽請保姆照顧孩子。
去年5月份,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
上海市普陀區的樹德小學將做家務列入為家庭作業。
家務清單印在了學生作業本的首頁,不同的年級對應不同的家務項目,年級越高項目難度越大。
而在家務清單的後面還附有家務完成情況表,在孩子完成家務後,由家長進行評價。
談到設置家務清單的初衷,樹德小學的校長說道:
「現在很多家長只在學習方面對孩子要求比較高,但小朋友在家裡也需要一定的責任崗位。
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以後就會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裡承擔更多的義務,承擔更多的責任。」
那麼家長就要問了:「不愛做家務怎麼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紅家長家庭教育專家的建議與看法是這樣的。
看到說「不愛做家務,不愛收拾自己的房間」,我很想說,其實大家天生就不喜歡做家務。如果可以選擇舒舒服服躺在沙發上,可能很少有孩子選擇做家務吧。所以不需要孩子「愛做家務」,他能做就好。
家長們也不用特意要求孩子完成作業一樣完成家務,通過觀察,我發現從小玩家務長大的孩子,他才有可能會願意做家務。
為什麼我用玩兒這個詞?因為在小寶寶的眼裡,家務活不是什麼學習任務,也不是什麼辛苦的,勞作應該是一項很有趣的工作。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吧,在寶寶小的時候我們在幹家務,他要過來玩水;我們包餃子,他要來揉面,或者把餃子餡兒皮亂捏;摘菜的時候,他就一定要過來幫忙……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都是幫倒忙,可是當他很願意主動出手來參與家務活的時候,你是怎麼應對的呢?
其實我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做家務和參與家務對一個孩子的能力的培養自信的培養責任感的培養非常有益處。
說到家務,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馬蒂·羅斯曼(Marty Rossmann)研究發現:
從三四歲就開始學習做家務的孩子,在成人後,普遍能更順利地完成學業,獲得美好的家庭和人際關係;
反之,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比做家務的孩子要高。
家務,是孩子承擔家庭責任的第一步。
從科學成長規律的角度來說,經常參與做家務的孩子,有較強的責任感,做事情的主動性也比較高,更容易體會到他人的感受,關愛到別人的情緒。
同時,做家務,還可以幫助孩子和父母建立起非學習的話題。這樣,孩子回到家,才像一個家,而不是換一個場所繼續學習。
家務是鍛鍊孩子特別好的方式。
別看它瑣碎,卻能實實在在地鍛鍊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如動手實踐的能力、獨立性、責任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幫助孩子未來更好更獨立地生活。
做的是家務,過的卻是生活。
一個孩子,連最簡單的家務也不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值得父母憂心的。
懶惰的人在家庭中的表現,往往就是對家務活的排斥,想要破除孩子的懶惰,不妨先從家務開始。
房間亂了,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孩子想掃地,不要擔心他做不來;孩子端個碗,不要怕被摔碎;洗襪子也別怕他弄得一地是水,做得不好沒關係,這是養成習慣的開始。
千萬別因為一開始難,就替孩子把事情都做了。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一些懶散跡象,請不要隨意給貼上「懶」的標籤。
懶是貶義詞,是消極的,父母說得多了,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就是這樣的人,最後會更加難以改變惡習。
父母儘量控制情緒,克制主動去幫助孩子的衝動,同時對孩子的勤奮行為加以鼓勵,孩子肯定能成長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