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書的時候看到作者寫了這樣一件事:女兒面臨升學,壓力比較大,但是她堅持讓女兒每天吃完飯一起收拾碗筷。
有一天女兒過來跟她說:「媽媽,我最近學習比較忙,能不能暫時不做家務了?」
她對女兒說:「不差這十幾二十分鐘,和大家一起收拾完再去忙學習。」
洗碗很重要嗎?作者在書中這樣描述:任何照顧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協力、相互體貼的情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中表明,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 92%,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也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 17%。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對456名孩子做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 1,前者收入比後者高 20%, 而且婚姻更幸福;同時,犯罪率是1: 10。愛做家務的孩子,連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都比較低。
讓孩子做家務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不脫離家庭互助的軌道之外,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
不能因為用功讀書,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
之前聽鄰居說自己兒子最近特別喜歡打掃衛生,問她咋回事(曾聽她說過孩子被奶奶慣壞了,啥活都不願意幹),原來是打掃一次房間給五塊錢,所以孩子非常積極。
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當孩子開始做家務,是為了得到幾塊錢零花錢或者其他物質獎勵,這其實已經背離了家長的初衷(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責任意識),隨著時間推移,最後會演變成孩子認為他付出勞動大人就得付錢,一旦沒有獎勵,孩子將會不願意做任何家務。
物質獎勵不會讓孩子真正地愛上做家務或者認為家務活是責任,並主動、自覺地承擔自己能力之內的家務活,只有不斷保持對做家務的興趣,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孩子才能有做家務的內驅力。
當然,最好也不要用權威壓迫孩子去做家務,這種方式可能會有暫時的效果,但是從長遠看,一定會讓孩子厭惡做家務這件事。
1、別做「包辦式」家長
孩子天生有幫大人做事的意識,我家女兒一歲多最喜歡的玩具是掃把,每天都要拿著大掃把學著奶奶的樣子掃地,雖然沒有章法,但是我們也不去制止她,看她掃的吃力會過去和她一起把果皮掃到簸箕裡,再倒進垃圾桶。
我們老家有句俗話叫:「勤快媽媽養懶孩子。」意思就是大人太勤快把活都幹完了,孩子沒啥可好幹,久而久之就懶惰了。
老人經常說:「那麼小的孩子能幹嘛,就是搗亂,我一會就能幹完的活,讓她一折騰,越幫越忙。」
我想說如果大人不教,孩子就一直不會,養不成良好的習慣,最後受苦的也是孩子。何不從小開始培養,當小小的孩子拿起掃把亂劃的時候收起那句:「別添亂,快放下」,換成:「寶貝來,媽媽和你一起打掃衛生。」
2、合作和責任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合作不是妥協和服從,而是要跟大家一起和諧地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家務活就是鍛鍊孩子合作和責任的好辦法。
家務活是所有家庭成員的,大家要分工合作。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份內的事,不要多次提醒或懲罰,由家中其他完成家務活的人諮詢孩子為什麼沒有完成,來自全家的壓力與引導,孩子肯定會跟著家人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務。
只有全家合作起來,孩子更容易受到身邊人的感染,感覺到做家務人人有責任,並樂此不疲投入進來。
3、多正面、具體的鼓勵
這裡的鼓勵不是物質獎勵,而是具體到事情的表揚,比如:「寶寶今天做了某某事,細節做得很好,期待寶寶下次更好的表現。」
其實大部分孩子天生很喜歡幫助人,幫助他人時孩子會得到成就感。因此,適度放手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的家庭事物,讓孩子幫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肯定孩子的幫忙,不僅能收穫一個好幫手,而且對孩子動手能力、合作與責任心、生活習慣的培養也大有好處。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