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區別才明顯

2020-09-03 大臉盤媽媽

有位媽媽說,年輕時我選學習,因此在我家大寶出生13年間,誇張點的說,我連一個碗都沒讓她碰過,真正地十指不沾陽春水讓她長大。當時覺得,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家務什麼的我跟老公來就行,更何況她是我的第一個孩子,自然養育的更加精心。

這樣長時間下來,成績上去了,其他的毛病也跟著來了:

首先是自理能力很差,舉個例子就是這麼大連個鞋帶也不會系;
其次是吃不了苦比較嬌氣,爬個山在半山腰停下了,問她怎麼不走,說腳痛,一定要爸爸背;
最後是懶惰,在家裡除了坐著就是躺著,垃圾掉在手邊也不會撿一下,因為她覺得這是爸爸媽媽的事,跟她無關。

這位媽媽最後嘆氣說,我想了很久,根本原因就是,從小沒養成動手做家務的習慣。她還說,說明以上缺點也不是抱怨什麼,畢竟孩子是自己養出來的,只是想向其他家長說明,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們適當地參與做家務的重要性。

哈佛研究:從小做家務對孩子影響大

哈佛格蘭特歷時75年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成功的人生由兩件事決定,一是愛,二是職業精神。

關於愛不必多說,父母之愛、朋友之愛、摯愛之愛都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關鍵。今天重點說說後面的職業精神,所謂職業精神也就是人們對待工作的專業態度。怎麼培養?在跟蹤724位高成就者後,哈佛研究者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的職業精神來自於從小幫助父母做家務

1、培養家庭責任感,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確一個觀點,家務活不止是父母的活。家庭由家人組成,每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責任,爸爸媽媽要賺錢養家,寶寶則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母減輕負擔。這並不是壓榨,而是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這個概念,要讓孩子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應該付出,從而培養起家庭責任感。

同時做家務過程中,孩子會慢慢樹立起獨立意識,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別人,生活自理能力獨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培養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增強自信心

從3歲開始讓孩子參與一些輕鬆地家務活動,比如洗碗時讓他遞抹布,洗菜的時候讓他拽壞葉子等,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的家務問題,培養動手能力。而且孩子在做事情時會產生一種「投入式」心態,並且會從中獲得成就感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多鼓勵,孩子會很容易滿足,下次也就會產生自己做家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滿足感也會讓孩子產生被需求感,讓他感覺到自己很厲害,做事情得到了父母的誇獎,會讓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更加有自信心

3、提高身體素質,鍛鍊毅力

孩子在做家務時,身體各器官得到開發運用,手眼靈活度、身體協調感等得到提升,還能有效拉伸肌肉,提高身體素質。且做家務需要長期堅持,讓孩子們體驗到堅持一件事的不易,讓他們學會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也鍛鍊了他們的意志力與毅力。

如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

隨後,哈佛大學在研究中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1、從小事做起,不停鼓勵

根據年齡分配家務活的輕重,家長要把握度,讓他們在不勞累身體的前提下得到鍛鍊。6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讓幹他拖地、刷地板等重活,最好是一些輕鬆又需要有一點技巧的活,例如鋪被子、整理玩具等;6-12歲可以讓他獨立洗碗、晾衣、拖地;

12歲以上基本家務活都可以幹了。事後父母的積極反饋也很重要,要對孩子的勞動成果予以肯定,及時表揚和感謝孩子,讓孩子產生積極性。

2、制定家務計劃,適當添加樂趣性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家務分工表,每個人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務,還可以設立獎懲,比如家務沒幹完就少玩一個小時手機,在給家務活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告訴孩子要完成自己的任務。

此外,制定表格的過程中記得結合孩子的個人動手能力來,同時任務細化,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最後就是丟掉完美主義,孩子家務做的再好也有限,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總之結合現實多讚揚

3、不用金錢鼓勵,家長可以示弱

在培養孩子做家務活中嚴禁金錢獎勵,用物質驅動孩子的積極性是有限的,而且這也會給孩子留下不正確的勞動觀與金錢觀,讓他變得斤斤計較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示弱,讓孩子覺得你需要他,感受到分擔責任的成就感,比如做菜時讓他給你打下手,清掃時讓他整理物品等,但這個方法不能天天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撫育孩子的艱辛只有父母深有體會,這條路上,從小給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比什麼都重要。你家孩子,從小做家務嗎?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究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人生截然不同
    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個說法: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比 1,犯罪率是1 比 10。說到「鼓勵孩子做家務」這種直覺式的教養觀念,幾乎所有的父母聽到之後,都覺得理所當然並點頭稱是,卻常常忽略了背後的科學依據。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孩子從小做不做家務,對其學習成績影響巨大
    現在簡單的剝蒜、剝蔥等家務活孩子都會,從孩子的小臉上儼然能看到獨立和堅毅。反觀大部分的孩子,3歲時還不會自己穿鞋、穿衣服,就連吃飯都要家長餵才肯吃。但哈佛大學一項經過75年的研究推翻了這種想法,這項名為「格蘭特研究」的調研發現:越早學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的機率越大。
  • 倆孩子,一個經常做家務一個從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不過,有相關研究發現:做家務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家長應該儘早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做家務的習慣,未來將是一筆很大的損失。孩子做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小傑和小海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
  • 做與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的區別
  • 哈佛科研結果顯示:從小幫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成功
    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是不做家務孩子的4倍還多,失業可能性則少了15倍。這是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發現。 為什麼? 從小就參與家務的孩子,更能體會他人的辛苦,也更具有同理心。他們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會站在對方立場上去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因此也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一段婚姻裡,同理心,理解和關愛是不可或缺的,而他們又深諳此道,所以也更容易獲得更高質量的婚姻。
  • 哈佛研究指出:愛幹家務的孩子更優秀,父母該如何讓娃愛上做家務
    我家孩子要是有你家孩子一般就好了,你到底是怎麼養出這樣聽話的孩子的,好羨慕呢,長大一定會非常有出息的」。從大家的談話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他們家的孩子在家裡面或許從來不會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甚至總是以一種玩樂的態度去應對,認為媽媽做家務是應該的,而自己做家務是一種幫忙。實際上,我家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從小就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成就會很高
    導語很多爸爸媽媽們都非常愛孩子,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活。他們一方面覺得孩子還小,未必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活,或者大概率是越幫越忙;另外一方面呢,則是覺得孩子現在還處於上學的時期,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才是正道,有做家務的那點時間,用來學習看書該多好。那麼,一個不做家務的孩子,學習一定就會好嗎?或者說長大以後的成就一定會高一些嗎?
  • 鼓勵孩子從小做家務,好處竟然這麼多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到開學季的時候,關於大學生自理能的負面新聞都會層出不窮!比如父母幫忙鋪床疊被、衣服不洗寄回家、宿舍髒亂差等等。雖然這樣的情況只存在於小部分的大學生群體中,但是也確實值得反思。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出於疼愛捨不得孩子幹一點家務活。有的媽媽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了。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嗎?
  • 朱丹曬3歲女兒洗碗、掃地: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娃,有何區別
    以前家裡的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做家務,為了的是幫父母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鍛鍊自己的技能。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家務都能由機器替代。例如洗碗有洗碗機,掃地有掃地機器人,就連炒菜都有自動翻炒的機器了。因此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是越來越少。
  • 哈佛大學歷時20年研究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收入會更高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狀態調查中表明: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86.92%,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3.17%。
  • 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研究結果告訴你答案
    壯壯是一名高二的同學,住宿在學校,每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的時候,壯壯都會把這一周的髒衣服帶回去,這其中甚至包括內褲和襪子。壯壯的媽媽也只是說孩子在學校很辛苦,不做這些小事也沒關係。平時壯壯在家也是什麼家務都不做,他的父母也從未說過什麼,漸漸的,壯壯開始變得好吃懶做。
  • 「做家務」真有這麼神?愛做家務和從不做家務的娃,未來差距很大
    五一勞動節到了,祝大家勞動節快樂,今天你有讓你家的寶寶進行家務活勞動嗎?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裡的掌上明珠,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更是把孩子寵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們完全都是心疼孩子,認為孩子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其它勞動會耽誤孩子的時間,根本不會讓做家務這種事落在孩子的身上。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文丨飯飯媽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想要幸福,那麼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愛,而另一個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家務勞動。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 聰明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家務活也是孩子的「成長素」你讓不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當下的孩子,課業負擔太重,很多家長一看孩子們作業都寫不過來,就不讓孩子幹家務活了。但我們家的孩子從小自立,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就儘量讓她自己做。她四年級的時候,就會炒番茄炒雞蛋這些簡單的菜了。」我說:「現在好多孩子是從來不做家務的。你們真夠狠心的。」大姐說:「我們都有老的時候,不可能侍候孩子一輩子。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其實是害了孩子。」
  • 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
    導讀: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居然這麼大!2歲後,一定帶著...
    孩子太小了,幹不了! 孩子太小了,幹不好! 孩子幹家務,沒必要! 孩子的雙手與積極性往往都止步在這幾句話上了。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長的人類縱向研究,叫做哈佛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 後來研究又引入了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其中有672名女性。
  • 應不應讓孩子從小就做家務?
    還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每天回家念叨的一句話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人的事情幫著做。」孩子本可以,可孩子的一切可能都被大人以愛的名義被抹殺了。家長只知做家務會耽誤孩子學習,但不知,做家務卻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 哈佛花76年跟拍700個孩子: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花了76年去跟拍700個孩子,結果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孩童時期比同齡人早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從小做了更多細小瑣碎的家務活,甚至沒有用的事情,重要的在於動手能力。
  • 孩子該不該學做家務?老外這樣說,的確有道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小孩做不做家務區別很大哈佛大學通過研究發現,孩子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將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就業率,即愛做家務的娃長大後的就業成功率是不愛做家務的15倍,另外,犯罪率也低10倍,且離婚率和患上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會明顯降低
  •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之後差別這麼大
    眼下,孩子不會做家務,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孩子會做家務,才是奇才!,還要上興趣班,比較辛苦,所以家裡不希望孩子再做家務,只要成績好、才藝出眾就可以。」03一個從小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一個從小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