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蘇達大學博士Marty Rossmann曾經追蹤84位孩子的成長,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成年二十多歲,發現三、四歲就開始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成績較佳,甚至進職場之後也能較快成功!
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個說法: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比 1,犯罪率是1 比 10。
說到「鼓勵孩子做家務」這種直覺式的教養觀念,幾乎所有的父母聽到之後,都覺得理所當然並點頭稱是,卻常常忽略了背後的科學依據。事實上,「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相關社會科學研究非常稀少,甚至還有少數是得到相反結論,也就是兒童若做太多家務到超過心理能負荷的程度,還可能造成未來憂鬱症傾向。
極端的案例不談,讓孩子融入家務中,我認為絕對沒有什麼壞處。但如果誤以為培養孩子做家務,就能讓他將來賺大錢,或是職場上成為成功的人,恐怕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
哈佛大學研究
長達八十年的哈佛格蘭特研究(Grant Study)中,的確發現小時候做家務的人,將來長大成人之後比較不會有憂鬱傾向。這項世代觀察的結果,應該是網絡文章針對做家務的優點,無線上綱的初始源頭,之後越傳越誇張。
小孩做家務還是有助於成功
明尼蘇達大學博士Marty Rossmann曾經追蹤84位孩子的成長,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成年二十多歲,發現三、四歲就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成績較佳,甚至進職場之後也能較快成功。這篇小型的研究,雖然目前暫時只發表在明尼蘇達大學的新聞稿,卻似乎也是唯一能證明鼓勵孩子做家務,能帶來長遠幫助的研究文獻。
然而在此研究中,孩子的家務並不是被父母單方面「規定」的,而是有許多的規則,比如說:家務不能負擔太重,示範家務時要不厭其煩家務內容應該與孩子共同討論,不可以用零用錢換取家務等等。在把握這些前提之下,做家務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與人格特質。
用對詞彙讓孩子產生動機
在一般的家庭環境中,鼓勵孩子從小做家務,在不破壞親子感情的前提下,應該仍是有益無害。另外,針對三到六歲的孩子而言,要讓他們產生做家務的動機,可以試著使用「當個小幫手(being a helper)」這樣的說法,而不是「來幫忙(helping)」之類的祈使句,會增加22%孩子動手做事的機率。畢竟孩子喜歡被貼上正向的標籤,而不喜歡被指使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