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的一則通知衝上了熱搜!引發百萬人討論!
通知要求:
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學年設立勞動周;
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家長支持,有家長反對!
支持者認為,小孩子就是要從小學會勞動,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反對者則表示,小學生課業那麼重,作業那麼多,哪還有空勞動?
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勞動耽誤課業,影響孩子學習成績,
是真是假?
就個人而言,我也是支持者之一。俗話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勞動會佔用孩子的學習時間,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所以,只要求孩子管好學習就行,其他一概不用管。
事實上,適當的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孩子學習,反而對他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花了76年去跟拍700個孩子,結果發現:
「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孩童時期比同齡人早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從小做了更多細小瑣碎的家務活,甚至沒有用的事情,重要的在於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色,生活也過得更幸福。」
他們還公布了一組數據:從小做家務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犯罪率1:10,收入比後者高20%。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正如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動手能力可以促進孩子智力的開發,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自制力和毅力。
讓孩子參與到勞動中來,不僅僅是因為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為日後步入社會提早做準備。
孩子被「剝奪」動手能力,
到底有多可怕?
有一項數據讓人擔憂!
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
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短短12分鐘背後,暴露的卻是普遍存在的中小學生自理能力缺失與勞動意識淡薄的現象。
如果,我們的孩子變成了「讀書機器」,從小就養成不勞動、不愛勞動、不願勞動的習慣,勢必逐漸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後果可能是,你離開了孩子,孩子連一個雞蛋都吃不著!
貴陽的鄭老師發現全班45個同學剩下39枚雞蛋,正納悶為什麼都不喜歡吃雞蛋,結果卻是不會剝!
初一的學生,十二、三歲,居然不會剝雞蛋,真是好笑又心酸。
於是,他將語文課默默改成了「雞蛋了解課」。
後果可能是,你離開了孩子,孩子連衣服都不會疊,鞋帶都不會系!
上熱搜,在新生訓練現場,很多孩子衣服亂丟,鞋帶散了也不會系。
而能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的學生僅有一半。
後果可能是,你離開了孩子,孩子成績再好也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曾經有個神童叫魏永康,13歲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媽媽都不讓他插手,離開母親去中科院後,他的生活也徹底陷入混亂: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冷了不知道添衣,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
最後,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每一個鮮活的案例背後,都印證著一個現實:剝奪孩子的動手能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一個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的孩子,未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先成人,再成才,才是孩子最該上的第一堂課。
家務勞動,
是培養自理能力最好的途徑
劉墉曾說:「如果孩子已經變成籠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餵他。」
深以為然。
一個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將成為「生活中的矮子」,哪怕再優秀,都無法成為生活強者!
有育兒專家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值得父母收藏。
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令,比如讓孩子扔自己的髒尿片。
讓孩子幫忙扔垃圾,幫忙取東西,刷牙;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讓孩子幫忙餵寵物,給花花草草澆水,飯後把髒的餐具送回廚房;學會自己刷牙、使用馬桶等。
學會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前幫忙準備餐具;幫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幫忙擦桌子;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能做簡單的飯;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
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會做飯、使用洗衣機;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等。
教育不一定是在課堂上,知識也不都在書本裡。而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一定是家庭!
父母給他們怎樣的教育,孩子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成功的家庭教育,
是教會孩子自立自強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無論我們多麼的愛孩子,都無法陪著孩子走完人生的下半場。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也總有一天要離你遠去,走向更複雜的社會,更寬廣的世界。
那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獨立生活自理的能力。
但孩子獨立自強的品格是點滴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孩子能有所成,唯有堅持兩個原則:
第一,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第二,對孩子做的事多鼓勵,允許犯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曾說:「0-6歲這一階段,是孩子成長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期間的種種表現,將決定孩子後半生的人生劇本。」
如果我們不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好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在不遠的將來,孩子和家長可能都會承受更多的苦難,甚至後悔終生!
孩子不該成為傻傻的「讀書機器」,而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生活強者!別忘了給孩子補上這勞動第一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