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是不做家務孩子的4倍還多,失業可能性則少了15倍。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曾告誡子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意思是:古今中外的平庸之人,都是因為懶惰而失敗的。
曾國藩也是以勤和儉來教育他的子女的,他要求孩子們每天早起後,先把屋內屋外清掃一遍,然後再練習寫一千個字,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成了著名的數學家,一個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我侄子從小就是學霸,從小學到高中,從來都是穩居年級前三名。我哥和我嫂子對他要求極其嚴格,從幼兒園中班開始,無論平時功課多忙,每天晚飯後必須洗碗,這個規定一直持續到他上大學。
後來我侄子考中清華,本科畢業後又申請去了美國哈佛繼續攻讀碩博連讀學位,博士畢業後進入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成為一名精英高管。
做家務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愛幹家務的孩子,將來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這是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發現。
為什麼?
從小就參與家務的孩子,更能體會他人的辛苦,也更具有同理心。他們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會站在對方立場上去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因此也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一段婚姻裡,同理心,理解和關愛是不可或缺的,而他們又深諳此道,所以也更容易獲得更高質量的婚姻。
而美國的一項調查也恰好證明了這點:「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滿長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 Marty Rossmann 在 20 年的時間裡,跟蹤了 84 個孩子,了解他們在 3-4 歲、9-10 歲、15-16 歲參與家務的情況,並在他們 20 多歲時做了電話採訪。
2002 年,Rossmann 公布了這項研究結果:成年人成功的最佳預測因素是基於他們是否在 3、4 歲時就開始做家務。
他還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在 15、16 歲才開始做家務,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和意識,這時家長要求孩子參與家務,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強迫,完全達不到早早就開始的效果。
從這項研究結果看來,如果家長阻止孩子從小參與家務,那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提升能力,獲得幸福的最好機會,那家長們簡直就是在拖孩子的後腿啊!
很多家長認為,做家務只是一件小事,自己做或者僱人做就好了,孩子要學其他更重要的事。其實不然,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美國的很多中產高知家庭,都會在孩子不同年齡段,進行與年齡相稱的家務訓練,而且是「從娃娃抓起」。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求每個孩子每天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板,學期末還得為地板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要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飪,縫紉,洗衣服等。
全球教育強國——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
在芬蘭的一些中學還會開設「家事經濟」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家政課」。
許多芬蘭的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著,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
家政課還重點訓練學生的另外兩項技能——做家務、參與家庭消費。
它會教孩子養成及時清理廚具的好習慣,比如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怎麼給垃圾分類更環保,甚至還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機——這些事情,在我們國內,很多大人都不會。
它會讓孩子儘早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消費中。課上,學生要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練習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實用,又有美感的物品等,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技能。
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僅要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他們不僅是他們自己,他們還是一個家庭裡的成員。通過學習家政課,他們才能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還懂得照顧其他人,長大後,也才有能力把生活過得溫暖舒適。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4.引導孩子做家務,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
如果我們都能把做家務看成一件促進家庭幸福的事情,而不是把它當作一件苦差事——尤其是爸爸們如果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就會更強。
來看看那些名人爸爸們怎麼做。
蓋茨夫妻提倡,爸爸們無論在事業上多忙,也要重視家庭、回歸家庭,而這一切,都可以從做簡單的家務活開始。
比爾·蓋茨在這一點上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妻子梅琳達為開車送女兒上學路遠而頭疼,他就主動提出分擔勞動——不管多忙,每周至少開車接送女兒兩次。據說學校裡其他媽媽看見了,還紛紛跑回家跟老公抱怨,「你看,連比爾·蓋茨都在接送孩子,你到底能有多忙?!」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路·貝佐斯,管理著超過600億美元的生意,也堅持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家務中。他總是堅持回家吃晚飯,而且主動洗碗,當別人問他為什麼熱衷於洗碗,他風趣地回答說:「因為幫妻子洗碗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這幾年國內許多年輕父母也開始改變觀念。比如演員黃磊,只要有空在家,就會和妻子分擔家務,還總搶著下廚,變著花樣給妻子兒女做飯。
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讓孩子們也成為了家務小達人,女兒多多自幼就進廚房,還和妹妹一起做甜甜圈。
我相信這樣夫妻彼此體諒,能在幹家務時全家都有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將來也會對「家」的含義有著比較正面的理解。
「家務」是「生存」的一部分,是「家」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科技時代,以領域細分為專的個人發展模式,註定我們會使用更多的家用電器,外送平臺,家政服務等方式來分擔家務,人類的發展,就是為了獲得更多輕鬆和便捷,以此省下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
哪怕衣服靠洗衣機,髒碗靠洗碗機,地板靠掃地機,定期衛生靠家政阿姨,買菜靠超市外送,可家庭裡繁瑣細碎的家務總還是存在的。
家務可能枯燥無味,可能骯髒繁瑣,有時我們大人也會偷懶不想幹,可當一家人充滿愛意地分工合作,體諒互助時,它也能成為樂趣,也能充滿溫馨。
都說「世間所有的愛全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確實如此,我們教育子女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學習獨立的過程。
當將來某天我們不能陪在孩子身邊時,都希望他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健康飲食,勞逸結合,積極向上。
這些,也是我們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的基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