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科研結果顯示:從小幫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獲得成功

2020-08-26 熱愛生活的大蘋果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是不做家務孩子的4倍還多,失業可能性則少了15倍。

1、 做家務,讓孩子的職業生涯更成功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曾告誡子女:「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意思是:古今中外的平庸之人,都是因為懶惰而失敗的。

曾國藩也是以勤和儉來教育他的子女的,他要求孩子們每天早起後,先把屋內屋外清掃一遍,然後再練習寫一千個字,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成了著名的數學家,一個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我侄子從小就是學霸,從小學到高中,從來都是穩居年級前三名。我哥和我嫂子對他要求極其嚴格,從幼兒園中班開始,無論平時功課多忙,每天晚飯後必須洗碗,這個規定一直持續到他上大學。

後來我侄子考中清華,本科畢業後又申請去了美國哈佛繼續攻讀碩博連讀學位,博士畢業後進入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成為一名精英高管。

做家務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

2、做家務,讓孩子的生活與婚姻更幸福

「愛幹家務的孩子,將來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這是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發現。

為什麼?

從小就參與家務的孩子,更能體會他人的辛苦,也更具有同理心。他們考慮問題會更全面,會站在對方立場上去理解他人,關愛他人,因此也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一段婚姻裡,同理心,理解和關愛是不可或缺的,而他們又深諳此道,所以也更容易獲得更高質量的婚姻。


而美國的一項調查也恰好證明了這點:「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滿長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家庭教育研究的教授 Marty Rossmann 在 20 年的時間裡,跟蹤了 84 個孩子,了解他們在 3-4 歲、9-10 歲、15-16 歲參與家務的情況,並在他們 20 多歲時做了電話採訪。

2002 年,Rossmann 公布了這項研究結果:成年人成功的最佳預測因素是基於他們是否在 3、4 歲時就開始做家務。

他還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在 15、16 歲才開始做家務,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和意識,這時家長要求孩子參與家務,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強迫,完全達不到早早就開始的效果。

從這項研究結果看來,如果家長阻止孩子從小參與家務,那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提升能力,獲得幸福的最好機會,那家長們簡直就是在拖孩子的後腿啊!


3 做家務,是孩子必須掌握的一項能力

很多家長認為,做家務只是一件小事,自己做或者僱人做就好了,孩子要學其他更重要的事。其實不然,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美國的很多中產高知家庭,都會在孩子不同年齡段,進行與年齡相稱的家務訓練,而且是「從娃娃抓起」。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求每個孩子每天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板,學期末還得為地板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要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飪,縫紉,洗衣服等。

全球教育強國——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

在芬蘭的一些中學還會開設「家事經濟」課,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家政課」。


許多芬蘭的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著,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

家政課還重點訓練學生的另外兩項技能——做家務、參與家庭消費。

它會教孩子養成及時清理廚具的好習慣,比如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怎麼給垃圾分類更環保,甚至還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機——這些事情,在我們國內,很多大人都不會。

它會讓孩子儘早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消費中。課上,學生要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練習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實用,又有美感的物品等,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技能。


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僅要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他們不僅是他們自己,他們還是一個家庭裡的成員。通過學習家政課,他們才能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還懂得照顧其他人,長大後,也才有能力把生活過得溫暖舒適。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呢?

4.引導孩子做家務,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

如果我們都能把做家務看成一件促進家庭幸福的事情,而不是把它當作一件苦差事——尤其是爸爸們如果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就會更強。

來看看那些名人爸爸們怎麼做。

蓋茨夫妻提倡,爸爸們無論在事業上多忙,也要重視家庭、回歸家庭,而這一切,都可以從做簡單的家務活開始。

比爾·蓋茨在這一點上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妻子梅琳達為開車送女兒上學路遠而頭疼,他就主動提出分擔勞動——不管多忙,每周至少開車接送女兒兩次。據說學校裡其他媽媽看見了,還紛紛跑回家跟老公抱怨,「你看,連比爾·蓋茨都在接送孩子,你到底能有多忙?!」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路·貝佐斯,管理著超過600億美元的生意,也堅持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家務中。他總是堅持回家吃晚飯,而且主動洗碗,當別人問他為什麼熱衷於洗碗,他風趣地回答說:「因為幫妻子洗碗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這幾年國內許多年輕父母也開始改變觀念。比如演員黃磊,只要有空在家,就會和妻子分擔家務,還總搶著下廚,變著花樣給妻子兒女做飯。

這種身體力行的參與,讓孩子們也成為了家務小達人,女兒多多自幼就進廚房,還和妹妹一起做甜甜圈。

我相信這樣夫妻彼此體諒,能在幹家務時全家都有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將來也會對「家」的含義有著比較正面的理解。


「家務」是「生存」的一部分,是「家」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科技時代,以領域細分為專的個人發展模式,註定我們會使用更多的家用電器,外送平臺,家政服務等方式來分擔家務,人類的發展,就是為了獲得更多輕鬆和便捷,以此省下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

哪怕衣服靠洗衣機,髒碗靠洗碗機,地板靠掃地機,定期衛生靠家政阿姨,買菜靠超市外送,可家庭裡繁瑣細碎的家務總還是存在的。

家務可能枯燥無味,可能骯髒繁瑣,有時我們大人也會偷懶不想幹,可當一家人充滿愛意地分工合作,體諒互助時,它也能成為樂趣,也能充滿溫馨。

都說「世間所有的愛全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確實如此,我們教育子女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學習獨立的過程。

當將來某天我們不能陪在孩子身邊時,都希望他們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健康飲食,勞逸結合,積極向上。

這些,也是我們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的基本意義。

相關焦點

  • 哈佛研究: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區別才明顯
    這位媽媽最後嘆氣說,我想了很久,根本原因就是,從小沒養成動手做家務的習慣。她還說,說明以上缺點也不是抱怨什麼,畢竟孩子是自己養出來的,只是想向其他家長說明,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們適當地參與做家務的重要性。>研究:從小做家務對孩子影響大哈佛格蘭特歷時75年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成功的人生由兩件事決定,一是愛,二是職業精神。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文丨飯飯媽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想要幸福,那麼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愛,而另一個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家務勞動。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孩子從小做不做家務,對其學習成績影響巨大
    但哈佛大學一項經過75年的研究推翻了這種想法,這項名為「格蘭特研究」的調研發現:越早學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的機率越大。: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有86.92%的孩子成績優秀;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只有3.17%的孩子成績優秀。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從小就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成就會很高
    導語很多爸爸媽媽們都非常愛孩子,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活。他們一方面覺得孩子還小,未必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活,或者大概率是越幫越忙;另外一方面呢,則是覺得孩子現在還處於上學的時期,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才是正道,有做家務的那點時間,用來學習看書該多好。那麼,一個不做家務的孩子,學習一定就會好嗎?或者說長大以後的成就一定會高一些嗎?
  • 讓孩子從小學習做家務勢在必行
    在很多家庭中,因為寵孩子,孩子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不止一次地看到新聞:孩子上大學,媽媽辭掉工作去陪讀,為孩子洗衣做飯,打理好生活瑣碎,讓孩子只用學習。但事實上,這樣沒有勞動能力,不能獨立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 那些從小父母慣著,從來不做家務的廈門女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說真的,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好像從小不做家務的女孩子,長大後會因此吃虧,過得並不好一樣,有一種價值觀是,那些勤勞善良的女孩子,最後過上了好生活,而從不做家務的女孩子,生活總會給她一些教訓。事實上並非如此,一個女孩子做不做家務,與長大以後生活好壞的關聯性不大。可能的結果,有三種。
  • 哈佛研究:經常幹家務的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還是確實是爸媽的家庭教育觀念不足,都值得我們去反思,有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指出人生成功的事,就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家務,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以後就會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裡承擔更多的義務,承擔更多的責任。」
  • 哈佛大學歷時20年研究表明:從小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收入會更高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智慧的家長都懂得「用」孩子應採兒就會要求兒子Jasper從小收拾自己的玩具,做飯的時候也會讓Jasper幫忙做一些攪一攪、拌一拌的事情。
  • 哈佛大學研究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人生截然不同
    ,從三、四歲開始一直到成年二十多歲,發現三、四歲就開始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後跟家人、朋友關係較融洽,成績較佳,甚至進職場之後也能較快成功!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個說法: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比 1,犯罪率是1 比 10。說到「鼓勵孩子做家務」這種直覺式的教養觀念,幾乎所有的父母聽到之後,都覺得理所當然並點頭稱是,卻常常忽略了背後的科學依據。
  • 鼓勵孩子從小做家務,好處竟然這麼多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出於疼愛捨不得孩子幹一點家務活。有的媽媽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了。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嗎?有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更會更優秀。其實現在在我們身邊的不少家長,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了,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做家務! 做家務有哪些好處?如果孩子從小就開始和父母一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會安然的享受父母的勞動成果,並且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能夠有能力去照顧好自己。
  • 倆孩子,一個經常做家務一個從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不過,有相關研究發現:做家務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家長應該儘早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做家務的習慣,未來將是一筆很大的損失。孩子做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小傑和小海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
  • 哈佛花76年跟拍700個孩子: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花了76年去跟拍700個孩子,結果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孩童時期比同齡人早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從小做了更多細小瑣碎的家務活,甚至沒有用的事情,重要的在於動手能力。
  •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之後差別這麼大
    她的兒子今年7歲,平時家裡老人們也寵,基本不讓他做家務,昨晚他非要幫媽媽洗碗,結果連續摔碎了3個盤子,還一臉不可思議地說:「這些盤子是長腳了嗎?」·閨蜜都被氣笑了,「看到他一臉不可思議的表情,我是真覺得要教孩子做家務了,否則這長大了可怎麼辦?」
  • 做與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的區別
  • 哈佛大學追蹤75年研究:孩子會不會做家務,長大後差別太大
    "做家務是最被中國家長忽視的能力培養。其實,孩子是否會做家務,將可能影響他一生。2捨不得讓孩子做家務害了孩子,苦了自己幹家務與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有什麼不同?1938年,哈佛大學有學者針對456名少年進行了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得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童年時期有這5個特點,長大後想不優秀都難1、獨立意識較強絕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些共同特徵,總結來講就是「獨立」,他們從小在思想上就非常獨立,長大後,不僅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都非常的獨立,他們能非常從容地應對一切問題。舉一個反例,17歲就進入中科院讀書的魏永康,因為自理能力太差而被勸退,導致失去了前途。
  • 從小沒被父母逼著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這話馬上得到了一位讀者的認同:的確是這樣,我小的時候父母很少讓我做家務,只會自願幫一些小忙。現在結婚了有自己的小孩後,家務也是得心應手,因為父母做家務的樣子和習慣都在我的腦袋裡……和這位媽媽一樣,真心媽媽小時候,也沒有被訓練過做家務,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家務的壓力,也沒有做家務的經驗。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結婚後成了一個做家務樂在其中,而且還挺擅長家務的主婦。
  •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童年階段,一般都具備5個共同點
    每一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都各不相同,有的渴望孩子有個平平淡淡的一生,而有的家長則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一些成就。即使達不到王健林、馬雲那種級別,也可以有所成功,這也是培養孩子的一種方向。成功人士很少受情緒影響,他們的童年就已經顯現了這個特徵,從來不會因情緒的起伏而幹擾自身的判斷。3、喜歡做家務1938年,哈佛大學曾經針對456名兒童進行了長達60年的跟蹤走訪,結果得出:小時候喜歡做家務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成功。
  • 據說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容易成功!寶媽:我家孩子不做飯
    現在好多孩子都是學習成績還可以,但是自理能力卻很差。每次放假回家都會帶一堆衣服回去。吃飯只會叫外賣。可如果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務的話,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就不是問題。還可以擁有一項生存技能、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飯的時候是培養家庭氛圍的良好時機、學習做飯,能讓孩子的動手能力更強,獨立意識更強。教孩子做家務的好處:第一,生存技能。
  • 哈佛大學:孩子要幫家長做家務,不同年齡階段,做的事也不一樣
    1、缺乏獨立能力 孩子不會做家務,父母什麼都幫著孩子做的時候,孩子便會養成不愛做家務的習慣,慢慢的他也不知道怎麼做家務,缺乏獨立性。2、依賴家長 當孩子不做家務時,他會什麼事都依賴爸爸媽媽,但家長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