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發現,73.9%的學生在家裡基本沒有做家務,僅有25%的孩子每天幫助父母做30分鐘左右的家務。
執筆:王彩雲
編輯:小枝
定稿:蘇子後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1~2個孩子,全家人都會把他們捧在手心裡,甚至是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步,更別談讓他們動手做家務了。
據調查發現,在中國的家庭中,有64%的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等,73.9%的學生在家裡基本沒有做家務,僅有25%的孩子每天幫助父母做30分鐘左右的家務。
小孩做不做家務區別很大
哈佛大學通過研究發現,孩子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將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就業率,即愛做家務的娃長大後的就業成功率是不愛做家務的15倍,另外,犯罪率也低10倍,且離婚率和患上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會明顯降低。
除此之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從小做家務的孩子,以後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的概率更大,且還可以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和美好的家庭。
具體原因如下:
1、責任心
有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若是想要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在家裡承擔起責任,最好的方式就是小時候讓他們做家務。
如果家長覺得孩子尚小,什麼都不讓他們幹,長此以往,容易讓他們養成嬌生慣養的生活習慣,什麼都不想去做,覺得父母做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反之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嘗試著做家務,讓他們懂得去付出,這樣父母的付出才會被珍惜,這樣責任感才能夠被逐漸培養起來。
2、獨立生活的能力
若是父母從小就不讓孩子做家務,容易造成娃什麼事情都依賴著父母去幫他完成,很多事情自己都不會做。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遲早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父母不可能永遠陪在子女身邊,幫助他們做所有的事情。
這時候,就需要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自理能力就是其中之一,為了從小鍛鍊孩子的這種能力,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讓他們一起參與到家務活動中,逐漸培養娃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1、主動邀請孩子參與進來
父母在做家務活的時候,可以主動邀請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父母眼中的重要性,且告訴他,做家務活可以為家庭帶來幫助,還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一家人玩耍。
2、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
父母在讓孩子做家務的時候,最好能夠提供一份他能夠完成家務清單,這樣他可以選擇其中的1~2項來完成,可以讓娃感覺到選擇權和控制權,讓他們更加心甘情願地參與到其中。
3、適當適時的鼓勵
當孩子在做家務時,或做完家務後,父母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誇獎,適當地給予一些鼓勵,能夠讓他們更加有幹勁,更加願意參與到家務勞動中。
延伸閱讀:學齡前兒童的家務清單
1、9~24月的孩子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容易操作的家務,如讓他們將自己用過的髒紙巾、尿不溼丟進垃圾桶等。
2、2~3歲的孩子
在父母的協助下自己使用馬桶、自己刷牙;幫助父母拿取比較輕的小物品;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3~4歲的孩子
可以自己獨立使用馬桶;刷牙更乾淨;學會了洗手;收拾自己的玩具;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巾、被子;將自己換下來的髒衣物放到指定的籃子裡;飯後將碗盤放到廚房的水池裡等。
4、4~5歲的孩子
學會自己鋪床;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教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等。
5、5~6歲的孩子
可以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學校所需要用的東西;收拾自己的房間;飯前能夠幫媽媽的忙擺盤子;飯後還能幫忙擦桌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