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居然這麼大!2歲後,一定帶著...

2020-12-20 騰訊網

今年7月份,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中小學生每周勞動至少2至3小時!

這是不是個好消息?小小菌是不是也得被我「強行」安排安排了?

其實,讓不讓孩子做家務,一直都是一件「難事」。

孩子太小了,幹不了!

孩子太小了,幹不好!

孩子幹家務,沒必要!

孩子的雙手與積極性往往都止步在這幾句話上了。

就像很多寶媽說的:

「做完了,二次返工不說,有時候還是災難現場,並且還得時刻擔心出簍子,最後反而增加了媽媽的勞動時間啊。」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

很多時候家長不想讓孩子做家務,是因為擔心會擠佔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孩子學習,尤其是學齡期兒童。

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

1

越早開展家務

孩子越容易成功!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長的人類縱向研究,叫做哈佛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

後來研究又引入了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其中有672名女性。

研究發現,職業上的成功,並不是來自多早學了多少單詞、參加多少輔導班,反而是來自於小時候做家務,而且是越早越好。

史丹福大學前新生輔導員朱莉說,這種「捲起袖子踏實肯幹」的心態,會讓他們明白:

工作一定會遇到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解決它,而不是抱怨或者推卸責任。

而擁有這樣思維模式的人,在職場上更具有主觀能動性。

其實家庭就是職場的雛形,當一個孩子從小做家務,他就能明白,我的參與能推動整個集體的進步,我要用我的努力去成就集體。

這樣的孩子會更具有團隊協作能力,也會更獨立。

我們常擔心孩子做家務會影響學習,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培訓班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但這樣的清單式童年,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像朱莉《清單式童年》這個演講所說:

過度保護與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只會不斷地告訴孩子:

「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自我效能是一個人通過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我們的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在自我認知與成長的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代價。

所以,捨得放手,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幫助。

而關於做家務這件事,菌菌不僅很贊同,在時間上我們還可以再往前推推,孩子2、3歲開始,就能做家務了。

2

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寶媽們可以安排了!

文章開頭菌菌也提到了,很多媽媽不想讓孩子做家務,是因為孩子總是幫倒忙。

其實,很多時候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家務與年齡不匹配,或者我們在引導的過程中忽略了年齡上的可執行性。

比如:我們引導孩子穿襪子時,如果說,「這樣,就穿上了。」

孩子根本沒辦法領悟,所以我們在引導孩子時,一定要分步驟拆解。

首先,把襪子拿在手上找到襪子口。

然後,用手撐開,把腳放進去。

最後,用手拉著口順著腳往上拉。

一步一步的指令,會更加明確地讓孩子明白應該如何做,有章可循才能成功。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保持好心態,我們要理解孩子也是在摸索學習。

況且,我們讓孩子做家務並不單單是想讓孩子做的更好,而是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實現自我效能的價值。

想清楚這點,或許我們能更輕鬆也更有耐心了。

下面這份清單,大家可得收好了,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

不過,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大家也可以進行調整。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很多危險區域:

廚房中的刀具、盛滿開水的盆、正在工作的洗衣機等等,每次家務的開展最好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

放手讓孩子去體驗,不要因為追求短期內的「成功」而犧牲掉孩子長遠性格的養成。

放手讓孩子們幹吧~

責編:呂楠楠

醫學審核:張睿

圖片/視頻來源:網絡/寶寶呵護漫畫組,侵刪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之後差別這麼大
    ,還要上興趣班,比較辛苦,所以家裡不希望孩子再做家務,只要成績好、才藝出眾就可以。」「這些瑣碎的家務事,等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會了。」「他們哪裡做得好,做完還得我重新做一遍,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自己做。」
  •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居然這麼大
    當時李女士抱怨娘家不看著孩子,誰知女孩媽媽卻說:「女兒是賠錢貨,不見就不見,不見更好,以後做試管嬰兒生個兒子,還有人給我養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你不就是這樣的嗎?」李女士還說,她娘家每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都很嚴重,當初大嫂懷孕的時候去做B超,知道是女兒就想把她打掉,奈何大嫂身體不好不宜打胎,否則日後生育困難,侄女才能倖免,順利降生。
  • 孩子小時候是否做家務,長大後的差別天差地別,別不在意
    比如說,魏局長的孩子在逐漸長大後,無論從大學選專業,還是畢業後找工作,全是由孩子一人獨立自主做決定,從未過問過家長。大寶老師對此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 1-3歲:簡單活動就是做家務的基礎1、學習使用餐具吃飯,而不用手摸。2、學習用毛巾擦手擦臉,而不用手蹭。
  • 輕育課堂丨孩子做不做家務長大後差別這麼大(附家務年齡表)
    問:為什麼「別人家的老公」總是能主動做家務?答:因為他們的爸媽從小培養他們做家務。好吧,問題和答案都是編的,但是從小讓孩子做家務,卻是實打實的必要和有用。國內研究機構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長大後差別太大,家長要知道
    「碗放著就好,媽媽一會兒洗」「家務活不用你來弄,趕緊去學習」身邊不少父母,除了好好學習,什麼事都不捨得讓孩子做。在家的時候還好,可孩子一旦離家,他們根本無法料理自己的起居生活。結果顯示: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有出息!其中,愛做家務的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則為1:10。除此之外,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較低。
  • 倆孩子,一個經常做家務一個從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孩子做不做家務,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小傑和小海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孩子,差距到底在哪裡呢?]的家庭中,有86.92%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而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只有3.17%的孩子成績優秀。
  • 哈佛研究: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區別才明顯
    有位媽媽說,年輕時我選學習,因此在我家大寶出生13年間,誇張點的說,我連一個碗都沒讓她碰過,真正地十指不沾陽春水讓她長大。當時覺得,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家務什麼的我跟老公來就行,更何況她是我的第一個孩子,自然養育的更加精心。
  • 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
    導讀: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從小就做家務的孩子,和從來不做家務的孩子,將來人生有很大差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會做家務活的孩子長大後他會更加優秀,如何做好家務活?
    老二沒有主觀意識,做家務往往都是跟他玩些小心機,譬如媽媽不舒服好想休息,就是還有些事情沒做你看你行嗎?這麼一說他做家務的積極性就會很高。所以老二四歲每天能做的事情是衣服收拾、分類,收拾玩具、收拾餐具、機洗衣物等。這裡都是常見的事情,其他不一一介紹。我們的孩子都應該學習做家務,因為家務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家庭責任感,長大後更具備社會能力。
  • 哈佛大學追蹤75年研究:孩子會不會做家務,長大後差別太大
    根據《Mirror》網站報導,凱特王妃不嬌慣孩子,最近她一直在教5歲的小喬治和3歲夏洛特學做飯,一起製作披薩和義大利麵等。還要求他們,學著收拾衣服和整理房間。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在家務經驗中得到的體悟,往往影響著他在成長之路上對自己人生的把握。
  • 郭晶晶帶孩子做家務:做家務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裡?
    朋友們的反應紛紛都是,連他們竟然都帶著孩子做家務啊。劃重點,關鍵詞:竟然。想想好像這樣的驚訝也不奇怪,我們普通人家庭有多少現在是會帶著孩子做家務的,而他們家庭保姆肯定不止一個,按理說,更加不需要做家務了。我特地去翻了霍啟剛的微博,他寫的關於做家務這個點非常認同,做家務需要父母陪伴,這是非常高質量的家庭時光。而同時又是一種為家庭成員「付出」,而付出的確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專家指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太大了
    有專家指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 我最初看到這個數據感到很吃驚,但是認真思考以後,我還是覺得很有道理的,因為做家務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鍛鍊很多,這些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學業,更好地適應工作的需要。
  • 孩子的任務不只有學習,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立顯
    孩子的任務不只有學習,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立顯我家大寶馬上6歲了,他平時每天吃完飯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立顯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太小了,做什麼家務啊 有教育學家認為,家務不分年齡大小,而且「越早越好」。大寶和二寶在開始吃輔食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有意識培養他們做家務的能力。從開始幫忙擦桌子,到後來的用掃帚掃地。當時還拍照發朋友圈留念,還有朋友說我太苛刻了,這麼小的孩子就做家務,你真行啊!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從小就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成就會很高
    導語很多爸爸媽媽們都非常愛孩子,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活。他們一方面覺得孩子還小,未必能夠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活,或者大概率是越幫越忙;另外一方面呢,則是覺得孩子現在還處於上學的時期,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才是正道,有做家務的那點時間,用來學習看書該多好。那麼,一個不做家務的孩子,學習一定就會好嗎?或者說長大以後的成就一定會高一些嗎?
  • 原來做家務好處這麼多?好的家庭教育,從捨得讓孩子做家務開始
    談及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時,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做家務是父母的事,孩子是不需要參與的。他們的說詞通常是「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結論驚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 神童13歲上大學20歲被勸退:做家務和不做家務孩子有什麼區別
    朋友阿敏堅持要用科學的育兒理念來教育孩子,所以,時常會叫3歲的兒子做一些小家務,她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鍛鍊,尤其是男孩子。但婆婆不這麼認為。並埋怨道: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會做這個,受傷了可怎麼好?你不心疼兒子,我還心疼孫子呢?阿敏雖然也擔心孩子,但嘴上不服軟,跟婆婆據理力爭「做家務的好處」,認為這次只是自己疏忽了瓷碗易碎,沒有考慮周全而已。
  • 愉悅寶貝育兒 |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付軒昂的母親當場回答道:「你不僅要能泡得了書房,也要下得了廚房,即便你有天大的學問,也不如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男子漢。」有數據表明,我國的小學生每天做家務的時間只有12分鐘,所以這些孩子長大了,也有很多「見到油瓶倒了都不會扶」的人。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很多在課本當中學不到的知識也能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領會到。
  •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和從小做家務的娃,誰更有出息?看完就有答案了
    文|全文共2325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有了孩子後,不知道你是不是更忙了?每天除了要完成以前的家務活,還有要收拾孩子。其實我深有感觸,帶娃的生活,比想像中的辛苦。二寶出生後,大寶就開始跟著我做家務了,才3歲多的他,做起來有模有樣。
  • 哈佛花76年跟拍700個孩子: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人士,並不是因為孩童時期比同齡人早學了多少知識,而是從小做了更多細小瑣碎的家務活,甚至沒有用的事情,重要的在於動手能力。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色,生活也過得更幸福。」他們還公布了一組數據:從小做家務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為15:1,犯罪率1:10,收入比後者高20%。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 2 歲就能做家務?兒童家務年齡對照表,能做到的孩子厲害了!
    孩子做家務的 4 大好處 1. 培養責任心 讓孩子負責特定的工作,有助於孩子相信自己,也是對孩子責任心的早期教育。培養技能孩子能通過做家務學會很多生活技能,這些技能在他們長大後的生活中都是必須的。 如何讓孩子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