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中小學生每周勞動至少2至3小時!
這是不是個好消息?小小菌是不是也得被我「強行」安排安排了?
其實,讓不讓孩子做家務,一直都是一件「難事」。
孩子太小了,幹不了!
孩子太小了,幹不好!
孩子幹家務,沒必要!
孩子的雙手與積極性往往都止步在這幾句話上了。
就像很多寶媽說的:
「做完了,二次返工不說,有時候還是災難現場,並且還得時刻擔心出簍子,最後反而增加了媽媽的勞動時間啊。」
不過,這只是一方面。
很多時候家長不想讓孩子做家務,是因為擔心會擠佔孩子的學習時間,影響孩子學習,尤其是學齡期兒童。
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
1
越早開展家務
孩子越容易成功!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長的人類縱向研究,叫做哈佛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從1938年開始跟蹤,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
後來研究又引入了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其中有672名女性。
研究發現,職業上的成功,並不是來自多早學了多少單詞、參加多少輔導班,反而是來自於小時候做家務,而且是越早越好。
史丹福大學前新生輔導員朱莉說,這種「捲起袖子踏實肯幹」的心態,會讓他們明白:
工作一定會遇到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的事情,我要做的就是解決它,而不是抱怨或者推卸責任。
而擁有這樣思維模式的人,在職場上更具有主觀能動性。
其實家庭就是職場的雛形,當一個孩子從小做家務,他就能明白,我的參與能推動整個集體的進步,我要用我的努力去成就集體。
這樣的孩子會更具有團隊協作能力,也會更獨立。
我們常擔心孩子做家務會影響學習,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培訓班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但這樣的清單式童年,對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
就像朱莉《清單式童年》這個演講所說:
過度保護與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只會不斷地告訴孩子:
「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自我效能是一個人通過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我們的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在自我認知與成長的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代價。
所以,捨得放手,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幫助。
而關於做家務這件事,菌菌不僅很贊同,在時間上我們還可以再往前推推,孩子2、3歲開始,就能做家務了。
2
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寶媽們可以安排了!
文章開頭菌菌也提到了,很多媽媽不想讓孩子做家務,是因為孩子總是幫倒忙。
其實,很多時候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家務與年齡不匹配,或者我們在引導的過程中忽略了年齡上的可執行性。
比如:我們引導孩子穿襪子時,如果說,「這樣,就穿上了。」
孩子根本沒辦法領悟,所以我們在引導孩子時,一定要分步驟拆解。
首先,把襪子拿在手上找到襪子口。
然後,用手撐開,把腳放進去。
最後,用手拉著口順著腳往上拉。
一步一步的指令,會更加明確地讓孩子明白應該如何做,有章可循才能成功。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保持好心態,我們要理解孩子也是在摸索學習。
況且,我們讓孩子做家務並不單單是想讓孩子做的更好,而是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實現自我效能的價值。
想清楚這點,或許我們能更輕鬆也更有耐心了。
下面這份清單,大家可得收好了,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
不過,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大家也可以進行調整。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很多危險區域:
廚房中的刀具、盛滿開水的盆、正在工作的洗衣機等等,每次家務的開展最好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
放手讓孩子去體驗,不要因為追求短期內的「成功」而犧牲掉孩子長遠性格的養成。
放手讓孩子們幹吧~
責編:呂楠楠
醫學審核:張睿
圖片/視頻來源:網絡/寶寶呵護漫畫組,侵刪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