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在上中班,晚上回來跟我們說,自己的皮球蟲死了,還專門舉行了一場葬禮。」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為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當天的課堂上,皮球蟲的突然死亡,讓美術課迅速轉換成了一節生命教育課程。老師先帶著孩子們觀察死去的皮球蟲,大家一同總結這種蟲子活著和死後的不同。隨後,又將皮球蟲話題切換到人類自己身上。
死亡是什麼?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人類很強壯,不呼吸就會死。」牟牟說。「人老了就會死,老死了。」昊昊說。「死亡就是身上沒有肉了,只有白色的骨頭。」小白說。「死了就是永遠醒不過來了。」小秦說。
在談到死後會怎麼樣的時候,孩子們同樣腦洞大開,有的人說死後要變成天上的星星,有的人表示死後要埋到坑裡。
上面是該幼兒園裡發生的真實事件,大家可能會很困惑,過早讓孩子接觸到「死亡問題」究竟是利還是弊?
我們在看小說偶像劇裡第一次接觸到愛情,在小H書或者x劇情裡,第一次接觸到性,然後在猝不及防中,第一次接觸到周圍人的死亡。
這是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三種教育: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這三類話題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也是最不善言語的。
對性討論嗤之以鼻,不善於表達愛意,對死亡唯恐避之不及。
所以在我們以往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對於這三種教育幾乎都是跳過和缺失的。
從新聞的家長採訪和這個問題下面的一些回答來看,依然有很多人在表達「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這個觀念。
這就好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春節和重大節日不能說「死」字,買房不買帶「4」的樓層,甚至老人家去菜市場買菜,都不會買到數量「4」,大部分孩子參加葬禮的時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後,若提關於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
可是啊,當年輕人自殺事件頻頻發生,當癌症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可家屬怕被認為不孝而拒絕舒緩治療。
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對死亡教育的欠缺,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的欠缺。
是時候轉換觀念了,逃避並不會讓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導致悲劇性後果,而死亡教育的意義不僅在於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
更在於,讓我們學會不再單一的沉溺享樂、懶散、世俗,不再唯金錢論、唯物質論,更加注重生活的體驗,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自己的人生。
幼兒園裡,通過為死去的皮球蟲辦一個葬禮,然後帶孩子們讀生命教育的繪本,接下來又讓大家接力創作皮球蟲的繪本,這樣的活動環環相扣,小朋友們的動手能力、認識水平、思維方式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
用這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講述死亡,適當地給他們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
正如院長所言:
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課程的開展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根據孩子們的變化而調整。
希望通過類似這樣教育和引導,能夠慢慢地讓孩子學會在遇到問題時如何正確的疏通。
而不是僅僅只靠孩子在成長中跌跌撞撞得自己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