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鄉村美食:016撿禾線

2020-08-27 作家戴斌


016、撿禾線


撿禾線的文字話就是撿稻穗,小時讀書,參加過不少撿稻穗的活動,也看見過不少寫撿稻穗的文章,這些活動和文章,有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教育小朋友們熱愛集體,熱愛咱們的社會主義。現在想來,那些教育是非常失敗的,就算是小朋友,也有著天然的兩面性,知道什麼時候該愛集體,什麼時候該愛自己。


比如說,在上課時間,老師帶領去參加的撿禾線活動,那會撿到的禾線,自然是交給老師或者生產隊的。但如果是放學路上、節假日撿到的,那肯定是要拿回家的,少的時候,可以餵雞餵鴨和餵豬,多一些,便用盤箕盛著曬乾,然後捶下穀粒,當作自己的口糧。


而且,後面這種撿禾線,從不要發動和帶領。碰到打穀季節,每回放學,我們都不走在路上,而是走在收割後的農田裡,踩著密密麻麻的禾蔸子,東望望西看看,期望在稻草裡或者田野上,發現一線兩線甸甸稻穗,撿起來,小手握著,心裡充滿了收穫的快樂。有時撿著撿著,天便黑了,暮靄四合,炊煙初上,性急的家長便站在大路口,朝田野大聲呼喊:「某伢子,某伢子,回家吃飯囉!」


撿禾線讓人不捨得離開田野,撿豆子也同樣讓人迷戀。豆子就是黃豆,分為五月豆和八月豆,栽在田埂上,和早稻、晚稻一起,也是一年兩界。黃豆總比稻穀成熟早一點點,因此,在收割稻穀時,先把黃豆收了。收黃豆的方式和稻穀不同,生產隊派出男勞力,像斫柴一樣,將黃豆斫了,用鉤綯綯住,用戧棍擔回曬穀坪,放在曬墊裡曬乾,然後用竹連搭打出黃豆來。


所以,撿黃豆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斫過黃豆的田埂上,撿拾那些零星掉下一些豆枝豆瓣,回家剝了殼,加入一瓢剁辣椒炒了,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美味;另一種是在曬穀坪的地上,撿拾那些飆濺和掉落的出殼了的豆粒,這個一般撿不到很多,也就一把兩把的,一粒粒放在火灰裡煨著吃,脆嫩清甜,濃香滿口。


在曬穀坪裡,還有一種東西好吃。生產隊的稻穀曬乾後,要用風車將稻穀中的稻草碎葉和秕谷吹去。這些東西堆多了時,隊上會點火將它們燒合成灰,當作肥料撒在田裡。在這個燒灰的過程中,小朋友們最喜歡圍著,每人手裡一根小棍子,在火中細細撥擀,尋找那些燒熟爆開的穀粒,挑出來,吹上兩口氣,嘴裡一丟,吃了。


現在想起那滿臉滿嘴塵灰的樣子,我忍不住要笑,有東西吃的童年,多麼幸福呀!



相關焦點

  • 鄉村童謠
    西峽縣 李晉 整理  徵集鄉村童謠:  童年時,在鄉村的打麥場上玩耍,在月亮下遊戲,你一定聽過也唱過不少童謠吧?從記憶裡把它們打撈出來吧,因為那是一份珍貴的遺產,但眼看就要消失在現代化的今天了!拯救童謠,拯救傳統!河南日報農村版特別徵集各地鄉村童謠。來稿請發郵箱hnrbsjh@126.com。
  • 韓江記憶:童謠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老家粵東鄉村的教育條件還相當落後,沒有幼兒園,也沒有學前班。
  • 長沙這個生態農莊打造出了「童謠裡的鄉村」
    作為國家四星級休閒農莊、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景點,青天寨除了傳統的種植、垂釣等項目外,還加入了很多創新元素:率先開發應用先進的農業生態循環開發方式,率先使用人工溼地處理鄉村旅遊中的生活汙水,率先使用太陽能發電,開設書屋、文化部落……作為長沙首家能夠進行樹上探險的農莊,青天寨做了很多跨界之舉——配備了多名專業拓展教練,精選了
  • 童謠@鄉村美食:019、憶苦餐
    後來這個女同學便成了我們全班的眾矢之的,尤其是男同學,每次看到她,便高聲叫著一首童謠:而女同學則對著她唱另一首童謠,說的是她齊耳短髮的學生頭:包菜腦,包菜腦,西瓜皮,捏開裡面一個屁股皮!
  • 禾花魚肥米飄香
    ——蘇仙區菜嶺村第五屆「禾花魚米」美食文化節開幕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28日訊(何慶輝 李川)8月28日上午,郴州市蘇仙區良田鎮菜嶺村「戶幫戶、親幫親」助推精準脫貧暨第五屆高山「禾花魚米」美食文化節開幕。
  • 客家童謠《月光光》最全收錄12個版本,趕緊收藏教娃
    客家童謠關於月光光的童謠,小編已經不記得是誰教的了,反正不是我爸,因為他們的版本跟小編學的可不一樣。現在的幼兒園,不知道老師還教嗎?版本1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放個鯉麻八尺長。長個拿來煮酒食,短個拿來較姑娘。
  • 打造「童謠裡的鄉村」!看望城這個農莊怎麼成為「網紅」的
    作為國家四星級休閒農莊、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景點,青天寨除了傳統的種植、垂釣等項目外,還加入了很多創新元素:率先應用先進的農業生態循環開發方式,率先使用人工溼地處理鄉村旅遊中的生活汙水,率先使用太陽能發電,開設書屋、文化部落……作為長沙首家能夠進行樹上探險的農莊,青天寨做了很多跨界之舉,青天寨農莊配備了多名專業拓展教練,
  • 鄉村童謠——故鄉⑦
    最讓人震撼和興奮的是,看見木板牆上,用粉筆寫的童謠——「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子送姐姐……」發黃的字跡依然如此親切,隨歲月脫落的字裡行間,依稀可見我與三姐以及她的好友,在堂中間、在門口垂楊樹下、在小河邊,一邊唱著童謠一邊跳著繩子,或者一邊唱著童謠一邊踢著毽子的影子,童年的一天天,就這樣隨著歡快的節拍,跳著……跳著……
  • 還原市井生活 感受「舌尖上的禾味」——嘉興南門頭美食廣場中秋開市
    南門頭立足嘉興本土,匯聚尋常巷陌的佳餚美味,還原獨具風情的市井民俗,將為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打造獨具江南文化特色的禾味印象體驗地。  禾味聚集 感受老底子味道  如今,一段美好的旅程,既要用腳步丈量美景,也要用舌尖品嘗美食。而聚集了眾多嘉興老底子味道的南門頭,有望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前來「打卡」,親身感受江南飲食文化的魅力。
  • 湖南郴州禾花魚,故事溢流在希望的田野
    &nbsp&nbsp&nbsp&nbsp正是滿懷著這樣樸素的鄉村情結,原始、原味、原生態的鄉土記憶,勾起了無數城市人的嚮往,賞略田野風光、體驗農耕文化、品位農家美食,這條魚,儼然成為郴州鄉村的一道風景,給人以無比的漁悅。&nbsp&nbsp&nbsp&nbsp養在深山未曾見,名聲已在山外山。
  • 賞美景、品美食、享清涼,夏季鄉村遊就來雙合這些地方!
    雙合夏季鄉村遊的線路布丁君帶你走走!1摘荔枝、行走姻緣河、紅色教育雙橋都村荔枝園摘荔枝——午餐——行走雙橋都村姻緣河,到井崗山紅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烈士風採荔枝也開始紅臉了,五六月正是吃荔枝的黃金季節。聯繫電話:伍紹雲 138223291554千鶴戀竹、捉禾花魚、親子遊、參觀越僑文化館、採摘龍眼、大坪村「千鶴戀竹」賞竹林田野風光、聽百鳥鳴奏、捉禾花魚、親子遊活動——午餐——參觀越僑文化館、採摘龍眼「千鶴戀竹」位於大坪村後面,生長著數百年的大麻竹,得益於村人保護
  • 「鄉村兒歌王」歐澄裁的童謠世界
    「鄉村兒歌王」歐澄裁的童謠世界 2012-02-02 14:11:54   來源:皖江晚報
  • 小學生自編童謠抵制"灰色童謠"
    為了抵制這種「灰色童謠」對學生思想的侵襲,二七區劉樓小學在學生中開展了以自編童謠拒絕「灰色童謠」的活動。   「灰色童謠」在校園悄然流行   近日來,在中小學校園開始流行一種「童謠」。這種童謠十分順口,很容易就能記住。
  • 共禾食譜——發現生活的美好
    今期小編探店的是座落於徐匯區汾陽路3號裡一個鬧中取靜的小角落裡【Jing Republic 共禾京品】 &【JR Recipe 共禾食譜】。【共禾京品】&【共禾食譜】是由一群臺灣年輕人共同在上海創業的生活美學設計品牌,融合軟裝零售、花藝、咖啡館、廚藝教學、餐廳、酒吧為一體。
  • 黃浦嶺生態農莊:打造「童謠裡的鄉村」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生態農莊所在的永和鎮積極整合更多的鄉村旅遊資源,打造精品旅遊線路。作為該線路上的重要一環,四明湖黃浦嶺生態農莊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著力打造「童謠裡的鄉村」,讓生活在喧囂都市裡的市民享受田間自然樂趣,將農莊從過去單一的採摘遊模式擴展到親子遊、春秋遊、單位團建、露營等多種運作模式。
  • 黃崗村·禾倉宿集開村儀式等你來
    歷時3年打造,<黃崗·禾倉宿集>終現全貌。如今,黃崗村更美了,遊客多起來了,貧困群眾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為了展示黃崗村的階段性發展成果,探討鄉村旅遊如何在鄉村振興階段發揮更大價值,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中國旅遊集團將於12月3日在黃崗村舉行<"鄉村發展同行者"主題座談會暨黃崗村開村儀式>,通過分享優質案例、輸出項目模式理念、實地體驗調研等形式,群策群力,探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
  • 仁裡鎮億禾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日前,記者在仁裡鎮億禾村龍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基地看到,合作社負責人龍炳火與技術員吳雲超正在查看剛種下不久的油菜。如何施肥更加均勻、怎樣保證油菜健康生長……都是他們眼下需要規劃和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億禾村組建了5個農民專合社,積極發展綠色水產、優質糧油等產業。億禾村結合產業優勢,用好用活上級各類扶持資金,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初步形成了以糧油生產、加工為主,水產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為輔的集體經濟發展雛形,連片發展糧油種植1200畝、水產養殖300餘畝,年光伏發電5萬千瓦時,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左右。
  • 美食+鄉創 看「風味蘆苞」的鄉村振興經
    12月11日-13日,一場「美食+鄉創」的盛宴——「味力三水 香聚蘆苞」三水中部片區鄉村振興之2020蘆苞腊味美食節(下稱腊味美食節),在佛山市三水區蘆苞溫泉度假村舉行。大地鄉創市集、廚王爭霸賽、十大名菜評選、廣佛漁文化論壇……傳統嶺南文化與潮流鄉創元素相互碰撞,在為腊味美食節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時,也為蘆苞的鄉村振興路注入了新內涵。
  • 什麼原因讓禾泉農莊遊客爆滿?
    甲:「五一假期我們找幾個朋友帶著孩子去禾泉農莊住兩天吧。」乙:「去禾泉農莊?那裡有什麼好玩的嗎?」乙接到邀請不問有哪些人一起去,也不問需要花多少錢,首先問的是禾泉農莊好玩嗎?好玩,已經作為作為遊客去不去某一個景點的最重要選項。
  • 「灰色童謠」悄然流行校園 學生自編童謠抵制
    說起童謠,大家都會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小呀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小學生中竟然開始流行這樣的順口溜:「上學苦,上學累,上學還得交學費……」甚至在上學、放學路上,有的同學都以會唱這些「童謠」而自得。為了抵制這種「灰色童謠」對學生思想的侵襲,二七區劉樓小學在學生中開展了以自編童謠拒絕「灰色童謠」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