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葛兆光:我現在對各種教材非常不看好

2020-08-09 中教投研

本文來源:《同舟共進》2013年第9期(本文由本刊記者梁思慧採訪、整理)

歷史教科書的目的是培養「世界公民」

最近這些年,我比較關心教科書的情況,包括世界上各種有關教科書的討論。比如2006年初,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加州歷史教科書有關印度問題的討論,認為雅利安人和印歐語系起源於印度,這反映了美國人對印度文化的推崇,但又引起了另一批人的反擊。從1990年代起,歐盟各會員國就準備在其境內的中小學發布新教材,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倡導「歐洲一家」的理念,為歐盟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礎,同時花了大量經費支持相關研究。在東亞,如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就引起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以及韓國的爭論;同樣,臺灣的歷史教科書把臺灣史從明代(相當於中國明代中期)開始接到了世界史上,這就不再是單一的中國史了。2007年,有一個俄羅斯重編教科書的討論,2009年梅德韋傑夫籤署了總統令,宣布成立一個與「危害俄羅斯利益篡改歷史行為鬥爭」的委員會,國內有人將它翻譯為「歷史證明委員會」,主要工作是負責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與改寫,比如討論史達林時代的大清洗、大饑荒,以及赫魯雪夫時代應如何重新評價等。到了梅德韋傑夫和普京時代,這種清算或重新檢討所謂蘇共時代歷史的傾向,又轉向了要重新塑造一個擊敗納粹,解放東歐的偉大形象。從這些方面看,歷史教科書不僅負責傳播歷史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承擔著身份認同、提高國族凝聚力和培養愛國主義的作用。所以,歷史教科書問題確實很重要。

中國影響最大的歷史教科書,有錢穆的《國史大綱》、夏曾佑的《中國古代史》、羅香林的《高中本國史》等,最早的中國現代歷史教科書是學習、參考了日本東洋史教材的,這就使得歷史教科書擺脫了古代的「二十四史通鑑」、「通鑑綱目」一類書籍。編寫好歷史教科書,能起到一系列好的作用;如果編寫不好,則會起相反的作用,這是很麻煩的。國外常常在討論一個問題,即歷史教科書如何「塑造忠誠國民」。所謂「忠誠國民」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要誤解為僅僅是忠誠於某個政府或某個組織的人。其實,幾乎所有的歷史教科書都包含著民族和國家認同的信息,如我們國家的歷史很偉大,出過很多傑出人物,對世界文明作出過很大貢獻……這些放在哪一國的歷史教科書都會出現,無可非議。但它的界限在哪裡?界限就是不要滑入國族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泥淖。「塑造忠誠國民」的「國」,更多的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國家,而非政治意義上的政府。但我們現在的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太強了——例如,改革開放了,洋務派的地位就上升了;列寧說一句話,王安石就變成了11世紀的改革家;不考慮中國疆域族群的不斷變化,只是簡單地下定論「誰是民族英雄」,「誰是什麼什麼」。舉太平天國的例子,研究歷史的人若能撇開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們都能看到這一事件導致後來的中國歷史發生了一個什麼樣的變化,不能因為它的階級屬性,就下定論說這是一場偉大的運動,實際上太平天國帶來的是國家的遍體鱗傷,並導致了很多激進化的傾向。義和團同樣如此,至始至終充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做法,我們不能為維護政治正確,而評價它是下層人民的運動,是正確的——如果從中國要開放、改革,要現代化的一個大目標來看,它到底起了一個什麼作用?我們的教科書之所以不好看,是因為讀者覺得其中負荷了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主導教科書的不是歷史知識和文化認同,而是政治意識形態。

另外,目前有幾個問題很突出,比如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悠久且偉大,可我們是否想過這樣的問題:第一,這裡指的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是儒家文化還是包含了各種文化的漢族中國文化?抑或是不僅包含漢族中國文化,還包括各種異族的中國文化呢?這個文化的內部是多元的還是只唱主旋律而沒有和聲的?第二,有否考慮過本國文化也是在跟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交融發生關係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否考慮過從古到今中國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線索,這是複數而不是單數。第三,教科書有沒有告訴讀者,如果固守原教旨式的文化,會帶來什麼後果?日本的鎖國時代帶來了什麼後果,中國明清時代以後的天朝意識帶來了什麼後果,這些都是必須檢討的。現在很多人講中國文化就是優秀文化,講得聲嘶力竭,其實文化不能說誰比誰更優秀,只有文明之間可以作比較,有的進步,有的落後,文化是沒有優劣分別的,如果有,那種族就有優劣之分——這與希特勒鼓吹的種族歧視有何區別?

我最近在看美國的大學教科書,有些編得很好,比如我手頭上就有一本普林斯頓大學編的,叫「worldtogether,worldapart」(《世界一體,世界分裂》),它提倡的理念首先是教科書要超越國家的界限,要變為全球的歷史,內容應涉及各個偉大的文明而不是單一文明。世界史應該讓大家跨越社會和文化的邊界,形成自覺的、跨文化的、多元的意識。該書在「主題」一章中提到:「教材應該討論以下問題:第一,讓人們嘗試在歷史學習裡面跨越宗教、政治、文化的邊界,讓世界成為一個世界,所以叫worldtogether;第二,人們要懂得跨地域的觀念、物品和人是怎樣轉化的,當然這其中也會產生衝突,這種衝突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第三,人們要討論在當今世界上,由於歷史的原因,世界如何分裂、離散甚至產生衝突」。我覺得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培養「世界公民」。從大的角度講,這應該正是歷史教科書所追求的目標。

但我們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做不到這一點。不僅僅教科書是割裂的,連教育部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製造這種裂痕。比如,原來中國史和世界史是在一個一級學科裡,現在把它們分成兩個一級學科,這就等於把中國和世界分割開了——世界史是沒有中國的世界史,中國史是沒有世界的中國史,似乎中國從來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中國不在世界的關係互動中,而世界史就等同於外國史。

歸納來說,各種文、史、哲方面的教科書,有三條最重要:第一就是剛才所講的,文化自覺、身份認同、塑造忠誠國民;第二是怎樣成為世界公民,培養學生的多元意識;第三是通過這些文史教材,培養人的文明和教養。

文明和教養非常重要。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背後有多少文化遺產,他的肚子裡有一些文、史、哲知識,他想問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其次是能擁有完善的語言表達,會運用優雅的語言和多種語言。我們現在所謂粗俗和粗鄙的東西太多了,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塑造文雅」。再者是視野要開闊,不再只看眼前的,而要看長遠的;不只看到鄉土的,而要放眼世界。一個人的知識、視野應該是他所能閱讀到的世界,而不是目之所及的一畝三分地,讀書就是通過書本了解過去及憑藉自己的經驗、眼睛不能直接了解的東西。

可我們現在的教科書看起來很「窩囊」,莫言得了諾貝爾獎了,他的文章就要選進教科書,做決策的人有否考慮過莫言的小說儘管寫得好,但它有可能不適合當教科書;季羨林地位高,他的散文就要進教科書;餘秋雨走紅,他的文章也要進教科書。這些都是違反常識、教養和訓練的,跟「論功行賞」沒什麼兩樣。

教科書應由最好的學者來寫

我現在對各種教材非常不看好,但作為一介學者,也沒有太大能力去改變現狀。

教材編寫者是決定教材質量的重要一環,寫教科書是一項極為困難的事業。偉大的歷史學家比如法國年鑑學派的布羅代爾,他曾寫過歐洲史;當年寫出《國史大綱》的錢穆先生,是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是很了不起的歷史學家。他們能寫、願意寫,我們現在所謂的大牌學者為什麼就不能寫、不願意寫呢?抗戰時,錢穆先生曾有感而發:「對傳統要有一種溫情的敬意。」為何這麼說?除了有民族情緒在裡面,他很願意讓他的歷史知識變為一種普及性的、有教育意義的東西,他有這種責任感。現在的教授並非沒責任感,而是有責任感但起不了任何作用。教材都是上面定好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學者的積極性就會被一點一點地磨滅掉。

我在這裡呼籲,國內的學者們能否去做「編些好的教科書」這樣的事情,雖然這個要比寫著作更難。有的學者認為編寫教材不算科研成果,評職稱時又派不上用場,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我曾講過一句話,可能很多人都引用過:「一本好的教材遠勝於一打好的學術著作」,因為它的影響力太大了。現在我國專業的教科書編寫隊伍普遍參差不齊,很多情況下,是出版社臨時拼湊一群人,編完就散了。教科書應該由最好的學者來寫,有的人並非教育界人士,而是從事專業研究的;有的人是做教育的,但又沒有廣闊和深入的研究,現在需要的是將這兩種人結合起來,否則編不好教科書。而且教科書應該百花齊放,不應該由某個教育指導部門單獨指定。

僅就歷史而言,我們通常定義它是一部社會發展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流行所謂的「社會的幾個發展階段」,認為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是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一方面是由於階級鬥爭的推動——當然現在不怎麼提「階級鬥爭」了,但看看我們的博物館,裡面的「中國通史陳列」,多數還是按這個路子來走。所以我們的教科書裡人物很少,穿插的故事看起來也相當枯燥。這樣的教科書不是一個充滿了故事和人物的活生生的歷史,而是一些圖解,或是用一些歷史線索來填充的教條的東西。從技術層面出發,應如何把教材寫得好看、學生愛讀?我認為一方面可以運用相對多的圖像資料,上面列舉的美國的兩本教科書還有英國劍橋的教科書,其中的圖像資料都很豐富,質量也很高,看起來賞心悅目又能很好地輔助閱讀。另一方面是編寫時應學會運用故事,描述人物。此外,可以儘可能多地運用文學材料,文學材料其實是可以反映歷史脈絡的。比如講安史之亂,這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單講安祿山如何從範陽(即今日北京)起兵,打了幾年戰爭,最後到唐代宗時期被平定了,顯然沒多大趣味。若能在講解的同時穿插杜甫的詩《哀王孫》《兵車行》、「三吏三別」,讓大家感同身受,覺得這一事件確實使得唐帝國中央地區遭受苦難,是帶來大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效果自然會大不一樣。又比如黃巢之亂,能否用韋莊的《秦婦吟》來展開討論?如此學生就會知道黃巢起兵對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命脈——中原地區帶來多大的困擾,明白為何起兵導致後來國家的中心從唐代以前的長安遷到了河南的汴梁、開封一帶。

我在教學中常常採取兩個辦法:一是放棄教材而採用參考資料(我當年就編寫過《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讓學生直接面對紛紜複雜的歷史文獻,自己作出判斷;第二個方法是在主流的教材外,寫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輔助性參考書、教材,我自己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比如《古代中國文化講義》《中國經典講義》,都是我在通識課上講課的記錄。相較而言,那裡面意識形態的東西會少些,我個人的東西要多一點,而且因為它是通識教材,涉及的面要廣一些,講的也淺一點,生動一點,目的是儘可能改變現行教材過於生硬的引導性。

總之,我們的教材一是要高手來寫,二是要想很多招數、方法使教材變得生動,三是要排除各種意識形態教條對教材的影響。

意猶未盡?想閱讀更多教育好文,加入「教育名人談」,您將獲取更多名家關於教育的獨特看法,以及最新的教育熱點行業研究報告,提升自己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葛兆光:我現在對各種教材非常不看好
    葛兆光:一本好的教材遠勝於一打好的學術著作作者簡介: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
  • 葛兆光:疫情下的東京大學國際高等研究所
    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部分文章,本文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葛兆光的「海外來信」。至於海外邀請的學者,目前雖然以人文學界為主,當然也不乏自然科學家,除了現在在任的哈佛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日本近現代經濟史專家Andrew Gorden,和德國杜賓根大學教授、日本語言與文化研究專家Viktoria E-Szabo,以及我本人之外,2019年11月也曾經邀請過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科學史家、瑞典皇家科學院原會長及諾貝爾博物館第一代館長Svante Lindqvist,以及國際關係學家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材
    原標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材 又是一年高考招生季。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醫學事業?如何培養更多有擔當、有溫度的醫者?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抗疫的精神財富已成為育人的豐富養料。
  • 葛兆光:現在的大學越來越像培訓學校
    大有道書院 同學們,老師們:今天,很榮幸在2018年復旦大學畢業典禮上,作為老師代表致辭當然,他說的老師早已不在人世,因為這位老校友自己就已經快一百歲了。原來如此。可是,為什麼老師會讓他們留戀?這個問題讓我一直在想,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大學老師?請原諒我坦率地說,現在的大學——我不是在針對或者批評哪一個大學——現在的大學,越來越像培訓學校了。
  • 訪談|葛兆光:學術、時勢以及政治關懷
    採訪、撰稿:李禮《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本文來自作者與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近期的一次訪談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材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說,思政教育不僅在校園裡,更在與國家同向而行的實踐裡。抗疫故事值得深化、細化,以此作為醫學生的生動教材,堅定投身醫學事業的初心,承擔起維護人民健康的使命和責任。一線開課,奮戰的身影就是最好的教材「他們是我們身邊的老師,但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他們就成了戰士。」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何以獨一無二?
    今年春天,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次演講中就說到,一方面由於中國的歷史傳統,涉及到「道」和「史」(即思想和歷史)的話題始終會是熱門;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現實環境,政治思考往往要通過歷史敘述來呈現。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的思想史研究長盛不衰,而形成了越來越興盛的政治氣候和文化土壤。
  • 復旦大學首次免試招收臺灣高中生
    與此同時,鄭方賢也告訴記者:「兩名參加面試的教授都對她評價較高,認為她的學術能力非常強,對中學階段各門課程的內容掌握得也不錯,對醫學非常感興趣,對於來上海學習也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她很看好自身在大陸的發展。」  據了解,何安琪選擇的專業為口腔醫學,她表示:「我媽媽的牙痛很久才治好,所以我在高二時就立志當牙醫。
  • 葛兆光 | 當思想史「化身萬千」
    郵發代號1-201思想史高端論壇之緣起和文史研究院十二周年紀念文 | 葛兆光先報告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緣起。在2007年之前,我的主要興趣是中國思想史,在2007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建立之後,我才把重心逐漸轉向「從周邊看中國」,於是,東亞和中國,疆域、族群、信仰、國家與認同問題,成為我的主要研究領域。
  • 光明日報頭版: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材
    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抗疫的精神財富已成為育人的豐富養料。從一堂堂在抗疫一線開講的專業課,到一場場抗疫戰士的動人分享,再到醫學生志願者們在各條戰線發光發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著力用好抗疫這本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將抗疫力量化作育人力量。「經過這次疫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提高,改變了對病毒的了解、對自己的認識、對世界的看法。」
  • 復旦大學迎來最年輕「院士級」文科教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異議,敬請後臺聯絡我們,議定合作或刪除,我們將第一時間按版權法規定妥善處理,非常感謝! 圖片來源:2020年10月21日,張軍正式受聘為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本文圖片均來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官網。
  • 全世界都看好的30所大學,中國佔了4所,香港大學驚豔眾人
    全世界都看好的30所大學,中國佔了4所,香港大學驚豔眾人 隨著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密切,現如今,什麼幾乎都是全世界的,就拿大學來說,以前的大學大多數時候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一定的排名,但是到了現在,人們不僅關注自己國內的排名,而且對世界大學的排名也非常留意。
  • 從赤腳醫生到復旦校長!楊玉良院士:「我有我的治學理念」
    我從小就養成一個意識,要非常尊重老師。我在「評教評學」會上從來沒有發表過批判老師的言論。有一件事情我還記得。有一門課叫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istry,這門課是化學的基本理論課中最難的。我自學的物理化學的教材,是通過父親的一個朋友借到的,這本教材由「文革」前南京大學的陳懿編寫。
  • 在復旦大學當教授「月薪」是多少?這個工資條,讓網友非常羨慕!
    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學就是清華、北大、復旦等高校,是受到了教育界認可的最高學府,尤其是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是一所世界知名、國內頂尖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 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黃瑚
    黃瑚回憶道:「復旦大學新聞系是當時文科中錄取分數最高的,所以我們班的上海籍同學都是全市前幾十名,外地同學也都是各省市前幾名。我對高考是很自信的,自忖就算考砸了,名牌大學考不上,一般大學總是能上的。1979年那年是上海高考史上唯一的一次先公布分數再填報志願的年份,我的成績很高,大概在全市文科20名左右,覺得這個成績報復旦大學中文系有點虧了,於是就報了新聞系。」
  • 名校錄:厲害了,我的復旦大學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句《尚書》中的千古名句。正是我們復旦大學的名字來源,其意在於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歷經百年風雨的洗禮,今天的復旦大學已經成為名揚海內外的世界一流高校,簡直就是莘莘學子們心中的女神,中國的「常青藤」。復旦大學坐落於上海。
  • 復旦、上交、浙大,到底誰是中國第三高校?我看好復旦,你呢?
    目前中國共有各類大學20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也達到了1000多所。在這眾多高校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當之無愧的中國「TOP2」高校,她們一所是國內高等教育最高學府,一所是國內理工類第一高校,其實力和地位一時間不可能被撼動。
  • 復旦數學教授陳紀修:我不贊成題海戰術,但是要適當做一些題
    最牛班級裡也有一個成績並不突出但十分用功的學生,他後來做編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現在已經成為了中科院院士。關鍵是怎麼樣好好利用這四年,把基礎打紮實了、把最基本的知識學好。你在復旦受到了良好學術氛圍的薰陶,接受了紮實的基本訓練,即使你排名不高,也沒關係,將來同樣會有好的前途。
  • 復旦大學這麼安排!高中生:我想考復旦
    3月中旬,一些省市的學校就會陸續開學了,但是首先開學的一般是高三、初三的學生,然後是其他中小學的學生,大學生什麼時候開學? 對於大學生的開學時間,教育部多次強調:原則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學生不返校、高校不開學。
  • 復旦大學有沒有李達一樓和二樓?
    抵港後,由於攜帶的資金不多,他先開了一家樂聲(RoxY)貿易公司,經營電器材料批發,伺機發展。白手起家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的困難主要來自於語言,香港流行講廣東話,但是廣東話寧波話沒有什麼交集啊,要聽懂非常困難,我們只好努力地學。當時做小生意,生存非常困難。經過長達十多年的努力,我們的生意終於有了起色。」艱難歲月中李達三從未放棄、絕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