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何以獨一無二?

2021-02-13 靜嘉讀書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有一個特殊現象,即在西方學界思想史研究領域普遍漸漸衰落時,在中國,思想史研究卻仍然是熱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既反常又合道的事情。

為什麼說它「反常」?是因為這三十年來的中國學界,始終在追求「預流」,甚至不得不緊張地追趕西洋模仿東洋,幾乎到了「彼進於此,我必隨之」的地步,然而思想史研究領域卻彼消此漲,這不能不說是「異數」。

為什麼說它「合道」?是因為它也恰恰呈現了近年來中國學術的趨向。今年春天,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次演講中就說到,一方面由於中國的歷史傳統,涉及到「道」和「史」(即思想和歷史)的話題始終會是熱門;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現實環境,政治思考往往要通過歷史敘述來呈現。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的思想史研究長盛不衰,而形成了越來越興盛的政治氣候和文化土壤。

這是中國的特殊背景,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儘管經過三十年的形摹影隨,中國思想史研究者和撰述者開始注意到,種種眼花繚亂的西方學科樣式,其實可以重新加以梳理和改造,在思想史領域也可以開始實踐新的寫法;二是儘管經過三十年的巨變,但是在中國,社會生活和觀念世界仍然林習慣於要「思想文化」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現代」與「後現代」、「全球化」與「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與「實際生活世界」之間始終有困擾的當下,人們仍然很需要回顧思想史,看看是否我們仍然處在歷史的延長線上;三是不斷湧入的新理論和不斷發現的新材料,迫使中國思想史研究者不得不回應它們所提出的問題與挑戰。

《中國思想史》出版已經十年。十年裡,我對很多問題又進行了一些反省,反省中始終有一句話盤旋在腦海裡,即「什麼才是『中國的』思想史」?而不是「日本的」或者「歐洲的」思想史?最簡單的分野,就是它描述的思想的內容和歷史,由於各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不同,以及歷史語境、社會生活與文化特徵的不同,自然會不同。可除此之外,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和日本或歐洲思想史的研究,研究者的立場、問題和觀念,也應當有所不同嗎?

關於思想史,可能有種種定義和解說,但作為一種「歷史」,它必然需要呈現不同文化、民族和國家的生活環境,以及這些「環境」為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想這些而不是想那些,為何是這樣想而不是那樣想。約翰·格林在《思想史之目標與方法》中說,思想史「首要任務是勾畫每一歷史時代的思想前提,解釋這些思想前提在不同時代的變化」,如果我們同意「歷史時代」確實是思想史的主要內容,那麼,就不得不注意到這些差異性極大的各種歷史,以及這一歷史環境中所生出的問題與觀念。

舉個例子,斯特龍伯格在《西方現代思想史》中說,歐洲思想之源頭時期曾經有過的畢達哥拉斯與泰勒斯、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等等的對立,使得後來的

「歐洲被迫把各種不同的思想與價值體系融為一體,因此就不斷地致力於新的綜合,在具有創造力的兩極對立中,許多人看到歐洲歷史反覆出現這個主旋律。」

像神學與哲學、信仰與理性的聖託馬斯主義式結合,以及追溯古典導致文藝復興式的分化等等。可是,這種歐洲反覆出現的「主旋律」在中國便不曾有過。

再舉個例子,在近代日本思想史中,正如丸山真男所述的從朱子學、古學到國學的過程,儘管其源頭也有強烈的中國儒家色彩,儘管中國的朱子學也曾經在德川時代盛極一時,但在江戶後期,卻被後起的古學與國學逐漸淡化,日本本身的文化與思想色彩則越來越強烈。可是,那種「蛻皮」式的、逐漸「去中國化」的思想史,在文化與思想數千年多是「在自給自足的傳統中變」的中國,卻完全找不到類似的例子。

因此,可能在歐洲觀念史領域中反覆出現的「Being」這樣的中心話題,在神學領域裡面反覆進行的有關「上帝」的論證,在中國並不是思想史的內容。而日本思想史中常常出現的有關天皇是否「萬世一系」、有關「神佛習合」還是「神佛判然」、有關是「中國朱子學」還是「日本國學」的爭論,也不會是中國思想史中的話題。

正如很多學者都注意到的,兩千年來的中國,一方面皇權對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控制,要遠遠大於西洋或東洋的各種世俗政權,無論是歐洲的國王還是日本的天皇;另一方面,士大夫精英在中國的地位遠比在西方的scholar或者日本的「士」要榮耀,而且始終是政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指導者。中國主流文化的獨立因素大於外來影響,而且中國儒學為中心的政治意識形態一直佔據著知識、思想和信仰的主流。由於這些緣故,中國歷史之延續大於斷裂,中國的思想史可能和任何民族、國家與文化共同體的思想史都有不同的內容。

同樣,由於中國儒家強調人文修養與經典知識,而經典與人文知識兩千年來一直是科舉與仕宦的依傍,因而科學技術的因素、宗教和藝術的因素、疆域與航海的因素,始終不可能像歐洲一樣,產生思想史上的大震撼。可是,對於歐洲來說,哥白尼革命、巴洛克建築、大航海、印刷術的影響,卻成了至為關鍵的思想史背景。在日本,由於業儒習文之士並不能通過科舉進入政治中心,經典知識不能夠保證他們處於優越的地位,經典文化與庶民生活存在巨大間隔,因此,他們常常會離開儒家人文知識,進入其他知識如醫學領域,成為某種職業從業者。

這也會深刻地影響思想史的進程,導致思想史的差異。

鮑默在其《西方近代思想史》中,認為歐洲有一些「永恆問題」應當作為思想史研究的中心。我不懷疑人類思想有共同性,問題是,那些他稱之為「人類在一切世代與時代裡多多少少持續不斷提出來的問題」,其實在各個文化區域,無論在表達、內涵還是背景上,都還是有相當差異的。

如果也用「中心觀念」或「關鍵詞」的方法來貫穿中國思想史(必須申明,我並不贊同這種寫法),我總覺得,恐怕也有五組重要的觀念,不時地成為古代思想家討論的焦點。第一是有關世界的觀念,傳統中國有關「天下」、「中國」與「四夷」的思想。第二是有關政治的觀念,諸如「君權」與「相權」、「治統」與「道統」、「封建」與「郡縣」、「禮教」與「法治」等等。第三是有關人尤其是人性的觀念。第四是有關生命的觀念。第五是以陰陽五行為基本框架的觀物方式,這當然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國的「宇宙論」,不過,它卻以另外一種思路和想像,貫穿各種各樣的領域,不僅詮釋宇宙萬物,而且衍生出一整套觀念、知識和技術。所以,中國思想史顯然不太能夠現成地套用歐洲思想史或日本思想史的概念和思路,它仍然需要在中國歷史的語境中,給予真切的理解和說明。

當然,如果思想史研究要奠定它的「中國性」,更重要的是如何確立它切合中國思想傳統的問題意識、分析框架、概念工具和評價立場。特別重要的,還是中國思想史研究者能否在歷史討論中保持對現實的針對性,能否在傳統觀念的梳理中診斷當下的思想問題。正因為如此,近來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在關注和追問一些既有關歷史,又有關現實的思想史問題,比如,中國傳統對內的一統觀念和對外的天下觀念,如何影響著今天中國的國家管理制度和國際秩序構想?

因為身處中國,中國思想史的研究者的記憶、經驗和親歷的歷史,讓他們更多地去思考當下的思想狀況,並且從這些思考出發,反省過去幾千年的思想史。特別是近二十年來,中國思想世界越來越複雜,不同思潮的起伏變幻、衝突論爭,給思想史研究者提出了新問題,需要思想史去回應。

畢竟中國有一個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合理依據,在思想中解決根本問題的傳統,中國當代思想也總是需要在過去思想史的對話中,獲得合法性與合理性來源。因此我相信,雖然在歐美學界,思想史研究已經「漸漸凋零」,但是在中國學界,仍然會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其持久活力。

▲節選自葛兆光:《什麼才是「中國的」思想史》,《文史哲》2011年第3期,第44-47頁。原文為英文版《中國思想史》序言

▲來源:微信公眾號「歷史研習社」

書單||清華大學哲學系各學科負責人推薦的輔助參考書目

書單||中山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必讀書目以及推薦書目

書單||被引最多的中國人文社科著作

書單||中國政治思想史:從入門到精通

楊奎松、茅海建、王奇生推薦近代史書單

沈春暉||投資銀行業務推薦書單(2018年版)

書單:古典社會理論

書單|復旦大學14位老師推薦的世界史書單

閻步克推薦:古代政治文化、中古史、官僚政治書目

孫正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爵制度研究論著目錄

Fish||我的中國史入門書單

李小龍||《詩經》、陶淵明讀這些版本就夠了!

北大近現代史研究生讀什麼?——王奇生教授所列書單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上)參考文獻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魏晉~隋唐)》(下)參考文獻

羅培新教授推薦國際金融法書目
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何遠律師:民法入門書單

復旦駱玉明推薦《世說新語》精讀書單

嚴耕望先生:中國中古史研究十種入門書

北大歷史系羅新教授推薦歷史學著作十種

黃侃為學生開列的國學書目

張汝倫:我喜歡的十種書

最全版川勝義雄《魏晉南北朝·參考文獻》(封龍君譯)

薛憶溈的書單

陳樂民: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近古史課程綱要

北大鄧小南《宋代政治制度史專題》推薦書目

張廣達:「世界文明與歷史思惟」課程大綱

中國小說學會年度小說排行榜(2000-2016)

世界讀書日:以教授的名義推薦論語進階讀本

北師大李小龍教授推薦《世說新語》進階讀本

北師大李小龍教授推薦東坡詞進階讀本

我的傳統文化書單 |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侯旭東薦書

羅志田的2017書單

羅新的2017書單

哈總天然萌V2||魏晉南北朝史入門書籍推薦——以個人學習經驗為中心

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的中國哲學書單

鄭雪姣||推薦59本憲法學好書

黃開發||關於周作人,你不能不讀的11本書

法律與人文、社會科學 | 閱讀書目

許紀霖推薦知識分子研究書單

葛兆光||推薦11本書給大學生

羅志田的2018書單

書單||《三國志》與三國史參考書目

普隱人文學術獎圖書十種

相關焦點

  •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 葛兆光 | 中國思想史能回答哪些問題
    葛兆光,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中國的思想史研究仍是熱門,這是一個既反常又合道的事情。   什麼才是「中國的」思想史?而不是「日本的」或者「歐洲的」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出版以來,我對很多問題又進行了一些反省,反省中始終有一句話盤旋在腦海裡,即「什麼才是『中國的』思想史」?而不是「日本的」或者「歐洲的」思想史?最簡單的分野,就是它描述的思想的內容和歷史,由於各國知識、思想和信仰的不同,以及歷史語境、社會生活與文化特徵的不同,自然會不同。
  • 葛兆光 | 當思想史「化身萬千」
    郵發代號1-201思想史高端論壇之緣起和文史研究院十二周年紀念文 | 葛兆光先報告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緣起。在2007年之前,我的主要興趣是中國思想史,在2007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建立之後,我才把重心逐漸轉向「從周邊看中國」,於是,東亞和中國,疆域、族群、信仰、國家與認同問題,成為我的主要研究領域。
  • 王記錄||中國思想史的「歷史」與「思想」
    蔣廣學把20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史研究分為四大家:一是哲學家的思想史研究,以胡適、馮友蘭、錢穆等為代表;二是社會史學家的思想史研究,以侯外廬等為代表;三是一般態思想史,以葛兆光等為代表;四是多學科「綜合派」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以匡亞明等為代表。這四派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思想史中的「歷史」與「思想」,顯示了思想史作為「歷史」的多面性和作為「思想」的豐富性。
  •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作
    寫作思想史因此而有其意義。不過,回顧現代學術史卻可以發現,在近代中國,思想史這一名稱似乎沒有哲學史這一名稱受青睞,也許,三分之一是因為西洋的「哲學史」的現成範式給予轉型期中國學術的方便,三分之一是因為「哲學」一詞的西洋意味在二十世紀前半期對中國學術的誘惑和挑戰,還有三分之一是由於大學學科的劃分中有哲學一系,因而需要有相應的教材。
  • 學術之外,一切從簡丨他用21本書重現中國思想史的輝煌
    與之相應的是他已經出版的21本著作,他數十年來試圖重寫中國思想史的努力與堅毅。該怎樣去認識葛兆光呢?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或許還是記住他的書吧!該書不僅有西方研究理論方法與中國本土史料特點的互動探討,更有作者對於思想史與其他專門史如何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思考,乾貨甚多。該書續編於2013年9月由三聯書店推出。
  • 翻譯工作歷時五年 《中國思想史》英文版正式推出[圖]
    《中國思想史》英文版封面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2月20日報導:近日,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授權、國際一流學術出版公司Brill歷時五年翻譯完成的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第一卷(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a:Knowledge, Thought, Belief before the Seventh Century CE)正式出版,並向全球公開發售。
  • 訪談|葛兆光:學術、時勢以及政治關懷
    八十年代之後,到了1995年出版《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九世紀》,稍後又出版《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對於禪宗和道教的理解,對於歷史和文獻的分析,顯然就和以前不一樣了,這就是「時勢」的影響。
  • 葛兆光對話《宅茲中國》英譯者︱今天我們為什麼談論中國?
    6月12日,作者和譯者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圍繞著「今天我們為什麼談論中國」的話題,進行了對話。下面就是對話的摘錄,已經葛兆光教授審定。葛兆光:《宅茲中國》有繁體字本和簡體字版,2011年春天在臺北的聯經出版公司和北京的中華書局同時出版。
  • 袁劍 | 從一般思想史到邊疆思想史
    編者按:本文原題目是《從一般思想史到邊疆思想史——一種人文-地理的關係學論綱》,刊於《學術月刊》2020年第11期。感謝袁劍博士授權「古典學研究」公號網絡推送。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自從中國思想史成為古代思維樣態的近代接續與現代闡釋形態以來,其本身成為我們理解中國在連續性發展中的主體框架,進而在思想與文明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民族國家時代的整體國家氣質與認同。
  • 鄭大華: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的歷史雖然不短,但學術界卻一直缺乏理論上的自覺,缺乏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學科自身的研究,對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對象與範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學術史等其他中國近現代史分支學科以及與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史、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經濟思想史等其他專門思想史的聯繫與區別,以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邏輯起點、發展動因
  • 中國思想史簡述
    這次我們說說中國思想史。這次課相對而言,屬於思想層面的,但是我試圖以漫畫方式,調侃語調,侃一侃. 好了,手機在講桌上這麼「啪」的一下:安靜,開講了!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鬥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
  • 佛教思想史與佛教「人學」——聖凱法師
    自從1926 年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提出「學術思想史」的概念以來,近80 年以來,有關中國思想史研究對象的討論,一直在不間斷的進行中。總結來說,大體有四種說法:一、「中國哲學史」的思想史研究,這是從胡適開始,到馮友蘭、錢穆、張岱年以及海外「新儒家」,以研究中國人的宇宙人生觀念的發展為己任,以「接著講」(馮友蘭語),或「推擴」(錢穆語)中華傳統精神為務。
  • 中唐文人鬼神觀念的分歧:兼論韓愈《原鬼》的思想史意義
    [8]漢代佛教多與道教相通,神靈不滅、輪轉報應為其重要信條,參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9][日]村上嘉実.六朝思想史研究[M].京都:平樂寺書店,1974.[10]柳宗元.柳河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 徐復觀: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和態度問題
    中國的思想家,系出自內外生活的體驗,因而具體性多於抽象性。但生活體驗經過了反省,與提煉而將其說出時,也常會澄汰其衝突矛盾的成分,而顯出一種合於邏輯的結構。這也可以說是「事實真理」與「理論真理」的一致點,接合點。但這種結構,在中國的思想家中,都是以潛伏的狀態而存在。因此,把中國思想家的這種潛伏著的結構,如實的顯現出來,這便是今日研究思想史者的任務;也是較之研究西方思想史更為困難的任務。
  • 百家爭鳴——思想史的黃金時代,歷史上獨一無二自由思想的時代
    人們把不同的學術思想流派稱為"家",所謂"百家",是指當時思想派別很多,並不一定有100家。諸子百家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在思想領域,後世的人們看到的是一幅璀璨奇偉的生動畫卷:周天子的權威淹沒在諸侯國的爭霸中,為了能在諸侯國中活下來,甚至獲得更好,各個國君都在招攬各類人才,社會的大變革激發了自由思想的火花,可以說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哲人輩出、百家異說的黃金時代。
  • 專論 | 葛兆光   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 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上)
    在日本語境中,它指的是對漢文典籍的學習和對儒家思想的研 究,這使得一部分日本學者,從這些知識傳統中,直接繼承了中國宋代、明代和清代的知識傳統和問題意識。特別是有一部分人受清代學術影響,沿襲 了中國清代的考據學傳統。到了明治時代,一些學者又把這些知識和方法, 與來自西洋的近代主義思路結合起來。
  • 中國思想史公開課小集
    ①清華大學公開課【中國思想史】39集,秦暉主講。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183298/②武漢大學公開課【中國古代思想智慧】12集,郭齊勇教授主講。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425604/12、河南大學公開課【秦漢學術思想與文化】18集,龔留柱主講。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322994/13、吉林大學公開課【中國政治思想史】104P,顏德如主講。
  • 葛兆光:我現在對各種教材非常不看好
    葛兆光:一本好的教材遠勝於一打好的學術著作作者簡介: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
  • 哲學在現代思想史中的位置
    彼得·沃森的《20世紀思想史:從弗洛伊德到網際網路》的某些章節大致按照編年順序將思想文化史上不同領域作共時排列,另一些章節則順著時間的線索,刻畫了某個人或某個學派或思潮的發展變遷。這種縱橫交織的龐大經緯線,是為了儘可能選取彼此相關聯的思想,將「20世紀思想史」納入一本書。然而這篇書評卻要質疑這種寫作方略,因為它必然會弱化另一條更根本的線索,即內在於思想的,由邏輯貫穿起來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