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2020-12-11 小小可說娛樂

導語:

唐朝時期,國家繁榮強大,思想的開放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

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鑑真東渡日本的原因

鑑真,俗姓淳于,是大唐當時著名的赴東瀛宣傳佛法的名僧。十六歲時他在揚州大明寺出家,自此之後勤習佛法,傳戒受律有了很高的聲望。他在大唐四處傳習佛法,為俗人剃度出家。

(圖一:鑑真像)

當時的日本被稱為東瀛,是大唐的一個附屬小國。日本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對於佛教也十分推崇,但是由於他的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身處偏遠島國,很難接收到佛教的正確信息,所以當時的東瀛佛教的戒律相當不完備。東瀛的僧人們派系繁多,組織相當混亂,急需一個真正的得道高僧來為他們指點迷津。

在東瀛佛法不完備的情況下,東瀛派遣了許多遣唐使來大唐學習,鑑真通過遣唐使了解到東瀛國內佛教的弱勢情況,佛教僧人的慈悲與憐憫讓他對東瀛產生了同情

而且,東瀛的僧人們也向鑑真發出了前往東瀛普度眾生,宣傳佛法的誠懇邀請。於是,鑑真不顧弟子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之路。

接連五次失敗的東渡之旅

唐代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航海技術還相當欠缺。鑑真的東渡東瀛之路並不順暢雖然說鑑真東渡日本共有六次,但是真正成功抵達日本島的卻只有最後的一次。

唐代尚未出現能夠準確利用風帆控制航向的船隻,船隻的推進器的威力也十分小。唐代的船隻並不能準確地控制航向,大部分依靠風力來進行推進,所以想要跨越海洋準確到達東瀛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圖二:鑑真東渡畫像)

鑑真東渡共計六次,在第一次東渡時,鑑真被誣告為同海盜勾結被地方官員制止了東渡之路,所以第一東渡還未出海就以失敗告終。在安頓好一切後,鑑真第二次踏上東渡之路,卻因為航海技術有限,海上的風浪過大的原因無法到達日本,其後的三次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接連失敗。

但是連續的失敗並沒有給這個慈悲堅韌的高僧以打擊,將近六十歲的他第五次踏上了東渡之旅。這一次,卻更加的艱辛與曲折,由於海上接連遇上風暴,鑑真一行人不得不在小島上暫時避難,而所帶的糧食又不夠充足,只能靠吃花生飲海水來充飢。本就年邁的鑑真更是不堪此次旅途的艱辛而身染重病,高燒之下導致雙目失明。

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歷經五次的東渡失敗,耗費了鑑真大半生的時光與心血,在第五次返回大唐時鑑真已經失明,但是他忍不願意放棄,他為了兌現給東瀛僧人們的一個承諾鍥而不捨地踏上了第六次東渡之旅

第六次的東渡也經歷了相當多的曲折。由於當時唐代的統治者信奉道教,所以統治者企圖派遣道士前往東瀛,而制止鑑真出海。但是派來的遣唐使們卻並不願意接受道教的文化,所以他們偷偷請求鑑真不要受統治者的影響,同他們一起回東瀛。

(圖三:鑑真東渡)

由於統治者的制止,鑑真不得不秘密前往蘇州,然後又偷偷登上遣唐使們回國的專用船隻。這一次的東渡鑑真冒著極大的風險,若是在不能成功到達日本島,那麼鑑真由於違背聖意,回到大唐後的將要經歷的遭遇可想而知。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六次的東渡終於成功。

鑑真東渡給東瀛帶來的影響

鑑真到達之後受到了日本天皇極大的禮遇和優待,鑑真給東瀛帶去了大量的佛經、醫書,東瀛本土的佛教在鑑真的教化與傳授中逐漸走向完備。鑑真在東瀛的各大寺廟教授佛法,成為了當時的東瀛赫赫有名的一代宗師,受到了當地人的敬仰和愛戴。

除了傳播佛教的文化,鑑真還給東瀛帶去了中華文明。在鑑真的指導和設計下,東瀛以唐代的寺廟構造為藍本,修建了唐招提寺。從極具唐朝韻味的雕塑,和中華的特有建築技藝和建築的布局方式,唐招提寺處處可見中華文化的影子。這些唐代的先進工藝,推動了當時日本建築業的極大進步和審美取向的變化。

(圖四:唐招提寺)

鑑真還給東瀛帶去了大量的中華民族歷代傳承總結下來的醫學書籍,這些醫學書籍直接推動了日本當時的醫療水平前進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在這些醫學書籍的影響下,當時日本的疾病治癒率大大提高。

鑑真東渡對於中日兩國關係的影響

在當時,日本屬於大唐的一個附屬小國,鑑真的東渡無疑進一步推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更展現出當時大唐的繁榮強盛與包容仁愛,使得當時的日本更加臣服於大唐的國威之下,維持了兩國長久以來的友好和平。

(圖五:鑑真手跡)

自鑑真東渡起,日本的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便牢牢地拴在了一起,現在來看日本的傳統服飾、傳統妝容、文字、甚至建築風格與日常禮儀都有大唐遺韻。中華文化對於日本從古至今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文化的交匯點將會是推動中日兩國友好交流的重要契合點。

結語:

縱觀鑑真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了東渡日本的途中。他東渡日本的執念,不僅是為了兌現給日本僧人們的承諾,更是他出於一個高僧的慈悲憫世,與普度眾生的執著。正是這樣的精神與品質拉近了大唐與日本的距離,也為後代日本與大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

鑑真的東渡給當時的日本社會帶去了先進的文化醫學以及建築成果,推動了當時日本社會的極大進步,也宣傳和弘揚了優秀的中華文化,讓大唐和當時日本人民的友好和諧關係更進一步。鑑真身上所體現出的品質與性格,就是當時大唐盛世的最好體現。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打虎亭一號漢墓東耳室南壁西幅石刻畫像摹本關於豆腐傳入日本的時間和傳播者,主要有唐朝鑑真說、宋朝說、明朝說等。日本學者雜喉潤指出:「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鑑真傳來日本的。」鑑真和尚一行到日本時帶去了許多素食品及其製作技藝,對此,說法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鑑真東渡,豆腐傳日」一說。它基於一個事實,即中日兩國都認為日本的豆腐是由中國傳入,至今日本的豆製品業都將鑑真和尚作為其始祖(祖師)。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自古繁華,而初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揚州大明寺,更是為這座文化名城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東渡日本,到底有多瘋狂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有一次激烈的海戰!結果是日本兵敗,損失慘重,徹底被徵服! 第二個原因就是唐朝禁止私自出海!律法有明確規定。鑑真的幾次出海計劃均受到他人惡意告發、天氣原因而失敗!
  • 高僧失明,6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
    高僧失明,六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咻咻前幾天看到一則舊聞,1985年,日本僧人供奉鑑真大師的佛像到達揚州「省親」,引得二十多萬人參觀。說到中日的交流,由來已久,最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儘管本書所寫的都是佛教人物和佛教活動,其中還有夢兆、幻象等等小插畫,但我們這些宗教傳播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義。
  • 鑑真東渡帶到日本的這些東西,雖然只是日常用品,但卻被當作寶物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興盛的一個王朝了,許多外國的國家派使者來我們國家學習,當然我們國家也派出了許多使者去到外面宣傳我們國家國力的強盛,除了我們家喻戶曉的玄奘法師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鑑真大師。
  • 不可戰勝的中國人——鑑真
    從公元742年開始,決心去日本傳戒說法的鑑真,連續經歷了5次東渡失敗。中國有句古語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鑑真不僅沒有墮入這一循環,甚至越過「四而怠,五而棄」,毅然「六而成」——第六次東渡的鑑真,終於在66歲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如今這段僅需約兩小時的路程,鑑真走了12年。
  • 不學詩,無以言——淺談中日交流史中的詩歌雅言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典出《唐大和上東徵傳》(日本真人元開於779年為東渡弘法的鑑真大師作的傳記):「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歷史上,唐代高僧鑑真(688—763)是一位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他的歷史作用,在於將中國盛唐時期形成的輝煌文化廣泛傳播於日本,推動了日本佛學、醫學等諸多領域的進步,同時也將唐代成熟的建築技藝帶到異域,在奈良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對日本的建築文化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可謂:「巍巍魯殿,燦燦奈良。莊嚴廟像,儼然盛唐。」
  • 本周五發,《東渡》純文學雜誌徵稿啟事
    《東渡》純文學季刊,創刊於2013年,在刊齡動輒幾十年的文學刊物中,屬於「年紀很輕」的了,該刊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主管、張家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東渡》立足本土,面向全國,具有時代性、人民性、思想性。《東渡》得名於唐代鑑真第六次在張家港成功起航,東渡日本。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文化對現今日本的影響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 鑑真出發地、北洋經遠艦……專家解讀年度十大考古亮點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揭曉,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鑑真東渡出發地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等當選年度
  •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照兩鄉:唐詩裡的中日文化交流
    本文嘗試從唐詩的角度,對當時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情況進行探討,一覽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況。一、遣唐使與唐朝詩人之間不得不說的那些事作為唐代中日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活動,遣唐使入華在唐朝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