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帶到日本的這些東西,雖然只是日常用品,但卻被當作寶物

2020-12-23 司馬清帶你了解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興盛的一個王朝了,許多外國的國家派使者來我們國家學習,當然我們國家也派出了許多使者去到外面宣傳我們國家國力的強盛,除了我們家喻戶曉的玄奘法師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鑑真大師。但是與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相同的是,鑑真大師並不是朝廷派出去的使者,而是自己偷渡到了日本。這中間到底發生過什麼故事呢?鑑真大師又把中國的什麼東西到了日本呢?今天就讓小編詳細的為大家講解一下。

話說鑑真大師是經過六次嘗試偷渡才最終到達了日本,而這一趟日本之行也並不是為了去宣傳唐朝的國力,而是為了宣傳佛教。當時的日本還是非常的落後,什麼事情都需要來我們國家學習,而鑑真大師這一趟日本之行也為日本帶去了許許多多先進的科技。當然還包括許多我們現在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在當時的日本是根本沒有這些東西的,而鑑真大師的這一趟旅行就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教給了日本,可以說日本是我們國家最殷勤的一個學生。

首先,我們來說鑑真大師帶到日本的第一樣東西就是中醫,這樣東西可以說是改變了日本的歷史。在此之前,日本也曾經派過使者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中醫,但是並沒有學的特別的成功,回到日本以後也只有高級的官員才能在治病的時候使用到中醫,如果平常人生病的話,更多的時候是作法或者是等死。當然鑑真大師在剛進入日本的時候並不是為了普度天下而去的,所以當時的他只為當地的佛教徒看病,同時也把許多中醫看病的方法教給了這些佛教徒,這些佛教徒在後來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批的醫生,可以說鑑真大師這次把中醫帶到日本,給日本帶來了非常大的福音。

我們要說到的這第二件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豆腐,在如今的日本,我們可以看到上到官員,下到普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豆腐,而這豆腐最開始也是由鑑真大師從中國帶過去的。當時的日本以素食為主,很少有人會去吃肉,所以很多人的體質都跟不上,這個時候豆製品的蛋白質就極其的重要了。而鑑真大師作為一個僧侶是經常吃豆腐的,所以去到日本以後,他將自己的技法和日本的黃豆相結合,製造出了豆腐,並把這門手藝教給了日本人。而豆腐從那時起也成為了日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豆腐也極大地增強了日本人的體質。

我們要說到的這第三樣東西在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那就是味增,很多人可能在看日劇的時候會發現他們非常喜歡喝一種叫味增湯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最開始也是由鑑真大師從中國帶過去的,味增說白了就是一種豆瓣醬,而日本人對味增的喜愛程度可謂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他們都可以做出來一種味增的口味,並且日本的民眾到現在也特別的喜歡味增這種口味,可以說鑑真大師的這次東渡改變了日本人原有的味蕾。

最後我們要說到的這樣東西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國寶,那就是茶葉,只是當時鑑真大師到達日本的時候沒有帶夠足夠的茶葉,於是這種東西只能在日本的佛教界以及高層社會才能夠流通,並且當時的鑑真大師並沒有把種茶葉的方法教給日本人,所以後邊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人茶葉的來源只能靠海上進口。直到50年後,一位日本的高僧來到了中國把當時種茶葉的方法傳回給了日本。從那以後,日本才開始了自己茶葉的種植業,茶葉也開始由高層社會慢慢的興盛到了普通老百姓家。

可能大部分人都認為鑑真大師為唐朝宣揚的國力,給日本人帶來了福利,但是在小編看來,鑑真大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徒,因為當時的朝廷並沒有允許它進行東渡去到日本,別忘了他是通過六次偷渡才最終到達的日本,而帶過去的許多東西也是日本當時所沒有的,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他根本沒有國家的觀念,他帶著我們國家特有的東西去到了另外一個國家,而這些事情還都是政府所不允許的,如果這件事情放到現在的話,無論是什麼國家都會判一個叛國罪,但是當時的統治制對這件事情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鑑真大師沒有太當回事,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的日本文化裡的很多東西都是由我們國家給傳過去的。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的幾次出海計劃均受到他人惡意告發、天氣原因而失敗!第一次被官方指控為「勾結海盜」,第二、三次遇到颶風觸礁,第四次被官府押回原籍,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出唐,但是路上又發生了意外,在外停留了一年後返回揚州,此時鑑真已經65歲,雙目失明!但他還是信心滿滿,堅持東渡!最後,日本又派來了遣唐使,鑑真這一次選擇了跟隨遣唐使回日本!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時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說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地區已經是日常食品,其製作技術已經成熟。北宋時,寇宗奭《本草衍義》、蘇軾《物類相感志》皆有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四《谷部》言:「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這一切都要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的到來說起。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受日本佛教界的委託來到唐朝,希望延請大唐高僧前往日本弘法度眾。他們向鑑真大師講起:日本雖然有佛法,但是缺少傳授戒律的高僧,並且日本佛教戒律鬆弛,因而影響了佛教在日本的弘傳。因此,他們希望得到鑑真大師的幫助,並詢問鑑真大師能否與他們一同前往日本弘法。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於是,鑑真不顧弟子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之路。接連五次失敗的東渡之旅唐代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航海技術還相當欠缺。鑑真的東渡東瀛之路並不順暢雖然說鑑真東渡日本共有六次,但是真正成功抵達日本島的卻只有最後的一次。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不可戰勝的中國人——鑑真
    從公元742年開始,決心去日本傳戒說法的鑑真,連續經歷了5次東渡失敗。中國有句古語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鑑真不僅沒有墮入這一循環,甚至越過「四而怠,五而棄」,毅然「六而成」——第六次東渡的鑑真,終於在66歲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如今這段僅需約兩小時的路程,鑑真走了12年。
  • 高僧失明,6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
    鑑真作為唐朝佛學交流的友好使者,以六十五歲高齡東渡日本,最後死在日本。乾漆做成的佛像,被供奉至今。如果僅僅是交流佛學,他擔不起這樣的待遇,鑑真當時真的只是弘揚佛學嗎?不是。請聽咻咻慢慢講給大家聽。鑑真大師何許人也?鑑真大師俗姓淳于,出生在江蘇揚州,生於公元688年。他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曾受過戒。
  • 在日本工藝家的手中,日常用品也很美!
    和至今為止被認為是「美」的高價美術工藝品不同,人們日常使用的物品也有「美」蘊含其中。也就是說,日本所謂的「民藝」,原本就是「工藝」的一部分,柳宗悅等人將其發現再評價,並作為20世紀的日本新生的美學概念。默默無聞的人們的日常生活物品中所蘊含的自然之美,便是「民藝」。
  • 佛教:「天平之甍」鑑真大師
    天寶元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玄朗、玄法來到揚州,他們先禮拜揚州大明寺的鑑真大師,並請他東渡日本傳法。鑑真見他們二僧很有誠心,便答道:「我曾聽說往昔南嶽慧思禪師遷化之後,託生為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聽說日本長屋王崇敬佛法,造了千領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鑑真到底什麼來頭?他為什麼寧死也要去日本?帶去了哪些寶物?為什麼他能受到日本上下的敬重?又為什麼要造唐招提寺?時間穿梭回1200多年後,2019年12月,上海博物館跨年大展「滄海之虹」開幕,我們可從中窺探一二。
  • 鑑賞|東徵傳繪卷:從鑑真成功東渡到圓寂於唐招提寺(下)
    日本重要文化財《東徵傳繪卷》描繪了鑑真從出家到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輝煌一生。該件作品共五卷,其中兩卷——卷二(展出時間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和卷五(展出時間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日前正在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特展中展出,備受關注。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面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什麼意思
    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也正是這一善舉,引來了中國高僧鑑真東渡日本。高僧鑑真深受感動,東渡日本傳播佛法長屋王流傳到唐朝的四句話,被高僧鑑真看到了,當鑑真得知長屋王贈送1000領袈裟的善舉時,非常感動,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中國最貴重的寶物,被蔣介石帶到了臺灣,既不是黃金也不是文物
    中國最貴重的寶物,被蔣介石帶到了臺灣,既不是黃金也不是文物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能夠看到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巨大的財富,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方面的。一直到今天為止,雖然國家將大多數已知的寶物追回,但仍然還有很多遺留在外。同時在日本入侵中國的這些年裡面,不僅對中國人民燒殺搶掠,從中國搶走的文物同樣數不勝數,想要將它們一一追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他們到底搶走了多少件文物。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在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歷史上,唐代高僧鑑真(688—763)是一位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他的歷史作用,在於將中國盛唐時期形成的輝煌文化廣泛傳播於日本,推動了日本佛學、醫學等諸多領域的進步,同時也將唐代成熟的建築技藝帶到異域,在奈良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對日本的建築文化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可謂:「巍巍魯殿,燦燦奈良。莊嚴廟像,儼然盛唐。」
  • 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這些袈裟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遺憾的是,長屋王沒能親自前來唐朝。729年,長屋王因為遭人陷害,被迫與妻子一起自殺,史稱「長屋王之變」。《東徵傳繪卷》卷一 第四段:日本遣唐使來朝(局部)長屋王流傳到唐朝的四句話,被高僧鑑真看到了。鑑真非常感動,對日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奈良,尋找鑑真足跡
    去奈良,不是為了貪吃的小鹿,是為了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去朝聖。我並非佛教徒,但對於有信仰,並為了自己信仰而執著付出的人,我視之為佛,為神。去奈良,可坐JR或近鐵。近鐵離商業街和春日大社更近一些,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近鐵。不過,在京都車站找到近鐵的車站,還真是不容易。
  • 這位中國人的塑像,是花再多錢也帶不回的日本國家級國寶
    53歲的鑑真帶領弟子21人,連同4名日本僧人,在揚州造船準備東渡。沒 不想到因為鑑真一位名叫道航的弟子的玩笑話,引起了一位僧人的氣憤,他誣告鑑真一行造船是與海盜勾結,準備攻打揚州。於是所有僧人被關押。雖然很快被放出來了,但為了避嫌,沒能馬上出行。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特展是日本四十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日本的文物收藏和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中國的國寶基本都是博物館的藏品,而日本國寶裡有很大一部分是寺院的聖物。日本很多寺院傳承千年,很少人為破壞,而且會把從中國唐宋時代請回的文物代代珍藏,所以很多在中國早已失傳的文物,在日本反而可以看到。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鑑真六次東渡中各種天災、人禍橫生,在花甲之年雙目失明的狀況下,來到一無所知的陌生國家,然而卻在十餘年內成為被日本人尊為「天平之甍」的一代聖僧。最期待東渡成真的榮睿,在東渡成功前抱病而亡,最聰慧的玄朗生兒育女留在了大唐,戒融雲遊四方,失去蹤跡,反而是開始只關心自己的普照,成了唯一一個鑑證東渡成功,陪鑑真回到日本的人,業行一輩子都在抄寫經文,盼這些經文傳回日本發揚佛法,但最後卻他葬身海底,所抄佛經也全隨他而去。
  • 看到日本捐贈物資的標配金句 網友直呼:詩詞白學了大學白讀了
    因為唐朝與日本隔著 大海,在航海技術很不成熟的唐朝,從唐朝前往日本要冒很大的危險。     此時,鑑真站出來,表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決定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 鑑真第一次東渡日本的計劃落空了。     鑑真沒有放棄,接二連三籌措東渡日本的事情。但是,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等原因,前五次東渡日本都無功而返。鑑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已經60歲了。     他3次出發,均遭遇狂風,船隻在海上漂流了14天,竟然被吹到海南島。鑑真從海南島回來時,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雙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