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才是家的港灣

2020-12-24 新咖醉文化

「父母在,家就在」,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便是因為人對於自己的父母是有感恩之情的,這也是一個人的品德。對於社會來說,一個人自身品德最好的表現,就是在於對父母的孝順。雖然我們如今身處的社會,已經和傳統的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對於孝順文化的傳承,卻還是一以貫之的。

孝道依舊是做人的基礎,對於父母都無法做到盡孝的人,那麼很難相信,這樣的人會對於朋友能夠盡心,對於工作能夠盡職,對於責任能夠盡力。不論一個人是想要在人生中取得多麼高的成就,或者只是想要平平凡凡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孝順對於人生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畢竟我們以人的身份在世間存活,最根本的就是先要學會如何做人,父母就是家庭的天,只要父母安好,我們才能夠保有生活中最安穩的港灣。

在這個世界上,關係最為親密的便是父母子女了,前者給了後者生命,後者要為前者送終。孝順本身不僅僅包含著感情,而且還有責任以及良知,父母能夠為了子女做出很多的犧牲,那么子女也自然要讓父母得到一些回報的慰藉。一個不孝順的人,會摧毀家庭的根基,更是能夠做出很惡劣的影響。

孝順還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良知,若是對父母都能夠心思淡漠,那麼在社會關係上,這個人又怎麼能夠對別人真心相待呢?古人不論是多麼顯赫的人,官位哪怕是做到了一人之下,在父母離世的時候,依舊要辭去所有的官職,然後在父母的墳前丁憂三年。

明朝最有名的大臣張居正,在他官運正亨通的時候,自己多年未見的父母突然離世,當時的萬曆皇帝年齡尚小,朝政大權都在張居正的手中,如果要回鄉丁憂,那麼無疑是要放棄自己積累下的政治資源,不甘的張居正便利用皇帝的年幼,發明出了「奪情」的方法,就是讓皇帝用皇權來不準許張居正為父母丁憂。

就是這樣關於「孝順」的事情,卻激發出了巨大的歷史影響,張居正在孝道上的投機取巧,讓他死後遭受到了潮水般的抨擊,以至於萬曆皇帝為了維護皇權,只能夠對張居正全面否定,張居正的改革政策也被叫停,至於張家更是遭受到了滅頂之災,族人獲罪,人亡政息,這所有的災禍就是源於張居正在孝道上的胡作胡為。

不論一個人到了多大的年齡,只要是能夠在父母面前,哪怕是想起父母,我們就永遠都是一個孩子。我們在世界上,能夠義無反顧信任的人,也只有我們的父母,父母養育著我們,他們捨不得我們的離開,但是為了我們的成功,他們卻要催促我們離開貧瘠的土地,去到繁華的世界中,打拼出屬於我們的生活。

古人說「兒行千裡母擔憂」,父母雖然擔憂,但是父母卻不願意我們灰頭土臉的回到故鄉,而我們也永遠在內心中憋著一股氣,不混出一個人樣,我們也不願意踏足那一方熟悉的土地,見到我們白髮蒼蒼的父母。但是父母永遠都無法陪伴我們走到最後,他們是人生中的過客,只不過這個過客,是我們最親密的人。

因此當有一天,父母終於離開了我們的家庭,在我們已經成為父母的家庭裡,我們再也不能夠做一個父母面前的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是直面了生活中的冷酷和現實,父母對我們來說,永遠都回不去了。

中國人認為萬物都有靈氣,其實最根本的是,我們喜歡講自己的情感賦予一些特別的感情,因此當父母和家庭進行了割離之後,那麼家庭本身的概念,在我們的情感世界中,就會漸漸趨於陌生。

而我們只能夠在父母那裡,才能夠找尋到最原始的家庭感情,那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我們牙牙學語,我們蹣跚學步,當我們摔倒在土地上時,我們雖然淚流滿面,但是我們卻不會感覺到真切的悲傷和害怕,因為我們知道父母就在身後。

但是如果當父母已經離開了我們,那麼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難來襲的時候,我們就算是表面上鎮定自若,內心中也難免會有一絲悲楚,因為我們的身後已經是空無一人。家庭只是一堵院牆,只是一個地理標誌,只有父母在的地方,才真正是我們人生的港灣。

相關焦點

  • 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家裡房子做人不要瀟灑了自己,累壞了父母;家才是一生中最溫暖的依靠,心靈的港灣。有父母在是福分,當盡孝心盡孝道。父母不在,要自強努力。逢時過節回家是件開心的事,有錢也好,沒錢也好,家是不變的,溫暖的所依靠的。外面不管多好,至終比不上家的溫馨。
  • 家和萬事興,家才是我們幸福的港灣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這個家,總讓遠方的遊子,歷盡千難萬險後,仍然念念不忘回家的路,夢不論在何方,一生的愛唯有家,家才是我們幸福的港灣,家需要有愛的親人,需要那份特別的真情實感,兩個相互牽掛的人就是家,家在這裡上升為一種信仰,一種宗教,一種支持精神力量,
  • 家,是一輩子的港灣
    家是什麼?周國平說:「家是一隻小小的船,要載我們穿過漫長的歲月。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裡啟程駛向永恆。」家是一隻避風的船,是你溫暖的港灣;家是永遠的岸,帶給人們無限的思念與掛牽,渴望擁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能讓我們忘記繁華都市的喧囂與繁雜,讓心靈放慢腳步,享受著溫馨浪漫、和諧、安全、愜意的「港灣」。
  • 你有多久沒有陪過父母了?父母一直在等待,家永遠都是避風的港灣
    在父母的眼裡,不管我們是一歲兩歲,十七八歲還是四五十歲,我們永遠都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爸爸媽媽一直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家也一直是我們避風的港灣。不論是在外打拼又或者是在外讀書上學,爸爸媽媽都只希望我們可以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
  • 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人間最大的愛,莫過於父母之愛。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有家的地方,才有溫暖。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
  • 家,是你永遠幸福的港灣
    家,是幸福的港灣。家,是每個人心底最深的眷戀。有家才不會孤單,無論走到哪裡,家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一家人,親情最為重要,父母能夠體諒孩子的辛苦;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付出;和和睦睦才是最重要。一家人,包容最為重要,家是溫馨的,偶爾的磕磕碰碰也需要包容。一家人,健康最為重要,不管有錢沒錢,只要沒病沒災,就是最富有的。
  • 「家」的文化,家和萬事興,家是溫暖的港灣
    關於「家」的文化,個人認為這種文化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最能體現出來。中國文化是以「家」為活動單位,這種思想深入每個人的靈魂。我們對「家」的熱愛,對「家」的眷戀就如同我們對食物和空氣的眷戀一樣。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管你在外面遭受了多大「委屈」家永遠是你最後的港灣。周杰倫《稻香》裡有句歌詞很好「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家為什麼能帶給我們如此大的力量,主要因為「家」裡的「氛圍」,父母給孩子的「溫暖」,那是一種絕對的信任和絕對的愛,是孩子能夠「抱怨」的地方,可以安撫孩童幼小的「心」,並且這種感覺會伴隨一個人一輩子,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出路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讀的。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家是港灣,愛是出路」。愛是有層次的,獨立的,愛是有生長力的。接下來我就從這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我非常認可作者在序言中介紹時所言:這是一本有用的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關係。
  • 家是什麼?家是港灣
    社會學家說,家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風雨相依的二人世界。女人對家的依戀情緒,要比男人深厚得多。可以這麼說,對於女人,家是她們精心布置的場所,是她和相愛的人的棲身之地。對夫妻兩個人而言,家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更是他們體驗婚姻幸福的主要地方。有時候,家庭的環境會直接影響妻之間的感情;對於丈夫而言,家是自己避風的港灣,當自己在外面打拼累了的時候,家不僅僅是自己消除疲勞的地方,更是男人心靈的歸宿;對於妻子而言,把家裝扮得更溫馨一些是自己的一種職責,有時,這更是評價一個妻子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
  • 家是溫暖的港灣,是愛的歸宿!
    不是房子、車子、票子,而是父母、伴侶、孩子。一家人和睦相處,有說有笑,健健康康,就是最大的財富,平平安安,就是最好的幸福!老人,能體諒孩子的辛苦;孩子,能珍惜父母的付出。我累了,你為我端茶倒水;你病了,我對你悉心照顧。
  • 生活仍需繼續,家永遠是你的港灣
    有多少人曾經誤入歧途,在家庭和父母的幫助下慢慢遠離它,慢慢的上岸呢。可是有多少人不以為然,笑嘻嘻又復賭的呢?應該不在少數吧。很多人在家裡的幫助下成功上岸,但是有人周而復始,始終忍不住,因為父母幫你解決了,總感覺錢來得太容易了。可你萬萬不知道,這可能是父母幾十年的積蓄,他們為了你,也沒有辦法。而你呢,為自己的復賭找藉口,告訴自己說能控制得住的,小小玩就行了,沒事的。
  •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孩子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
    趙樸初先生說得好:「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所以,但凡還能自理,就不要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放在子女家裡。自己的家是最好的樂園,自成體系,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獨一無二。自己能夠完成的事,儘量不要去麻煩孩子,我上次住院就沒有告訴女兒。現在的醫院條件好,什麼都方便,大可不必家人陪護。也許是心理感應,女兒當天下午就回來了。
  • 【文海泛舟】李麗:父母這樣做,我的家充滿幸福
    家是什麼?眾說紛紜。社會學家說,家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寶蓋下養著的一群豬.究竟什麼是家呢?家是遊子避風的港灣,家是人們的棲息場所,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家」——充滿了幸福。那麼,要想自己的家充滿天價之樂,就要有淳正的家風、家訓。
  • 人們都說家是一個人幸福的港灣
    人們都說家是一個人幸福的港灣。的確如此,因為家裡,有你最愛的人,也有最愛你的人。每個人在一個家庭當中也會經歷很多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們團結一致,都擁有著一顆共同努力的心。我想一切事情都會很輕鬆的被你們解決。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但是往往有很多時候會有一些矛盾的出現。
  • "別人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父母"
    &34;與&34;最近高考錄取結果一出,許多家長在聊天時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清華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家的孩子考上了南開大學……那個羨慕呀,真是沒法說,可你想過沒有,這些孩子是如何才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
  •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孩子真正明白家的含義時,開悟就成了感恩
    漸漸地,漸漸地,我們都會明白,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有三個家:自己的家(父母),心靈的家(內心),生活的家(兒女)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拼盡全力為自己成功的速度和父母漸老的速度賽跑,其實,我們並不怕長大,而是怕不等我們長大,父母已經變老,不等我們長大,我們的孩子都已經長大了。
  • 別人家的父母:什麼樣的父母是優秀的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那我們今天也來聊一聊別人家的父母——我眼中優秀的父母個人認為,優秀的父母重視家庭的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夯實基礎。夯實基礎?我說的不是固定的基礎,而是動態的基礎。
  •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那個溫暖的家!
    小時候,牙牙學語,父母都在身旁,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父慈母愛;慢慢長大,背上書包,就像籠子裡的小鳥學著飛翔,也許會磕磕碰碰,但是最親愛的爸爸媽媽會告訴你,不要怕,他們一直在你身後。學校的飯再好吃,也沒有媽媽的味道,而對我來說,媽媽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這個味道,可以讓我回憶起家裡溫暖的點點滴滴。慢慢的我發現,身邊的同學好像都長大了,都學會了報喜不報憂,難道這就是成長嗎?我不確定。但是我知道,現在的我不應該再讓父母那麼操心,應該學著長大。寒假回家,媽媽去接我,看到我的那一刻,第一句話是:好像瘦了。
  • 團中央到宋家鎮考察調研「童心港灣」「童伴之家」項目開展情況
    團中央到宋家鎮考察調研「童心港灣」「童伴之家」項目開展情況 2020-08-02 08:27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張貝爾 餘文筠)7月31日,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