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臨沂「書業」如何從容應對時代變遷?從單一書店變身綜合文化場所!

2020-12-19 沂蒙晚報

1945年10月,蘭山路上三間小瓦房裡,臨沂最早的新華書店在這裡開始經營。自此開始,新華書店在臨沂落地生芽。幾十年間,新華書店經歷了先後四次遷址,從蘭山路到解放路,從解放路到新華路,再從新華路回到如今的解放路,從最初只有兩千種左右圖書到如今的近十三萬種,新華書店不僅在經營數量上發生了飛躍,也讓臨沂市民閱讀方式和閱讀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幾十年間,劉廣泉也從一個新華書店的普通營業員、圖書宣傳員,逐步成長為臨沂書城經理、書記。劉廣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臨沂圖書事業發展的一步步壯大和繁榮。從改革初期激情燃燒的歲月,到市場經濟下如戰場般搏殺,再到網絡時代的文化升級……劉廣泉的經歷,仿佛一滴露珠,折射了臨沂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光輝。

臨沂書城外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帶著煎餅闖京城,為臨沂讀者謀福利

1987年夏天,劉廣泉被分配到解放路新華書店,成為一名營業員。那個時候,售書還是閉架售書,每位營業員負責幾組櫃檯,讀者想看什麼書就給讀者拿出來。「每次最多只能四五本,多了讀者看不過來,也怕人多丟書。」劉廣泉說。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華書店

剛到新華書店沒多久,劉廣泉就遇到幾件大事:臨沂地區新華書店組織一場演講比賽,單位知道他有朗誦的愛好,便推薦他也參加。入職不到一個月的他憑藉《讓青春在三尺櫃檯閃光》,一舉奪得地區第一名。緊接著,臨沂首屆沂蒙夏季書市正式開始,負責宣傳的劉廣泉,在架手上畫了一張巨型海報,並給它起了響亮的名字「沂蒙之夏」書市。場地在臨沂展覽館一樓,展覽面積有一千平方米,展出的圖書品種有700多種,那一年的夏天很熱,但人們爭相購書的熱情更熱,偌大的書市人頭攢動,扶老攜幼購書的場景讓人感動。沂蒙山的夏季裡,似乎到處飄蕩著書香之氣。

上世紀70年代的新華書店

劉廣泉沒想到這兩件事後來伴隨了他的半生:他的朗誦成為書城的「文化名片」,而夏季書市截至目前已經走過了三十餘年,成為了臨沂的「文化名片」。由於表現出色,不到一個月,劉廣泉從文教組調入業務部門,負責選書進書,也從這時起,他初嘗了市場經濟的魅力。

劉廣泉

劉廣泉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新華書店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改革歷程。第一階段是從1982年開始,提出「一主三多一少」,逐步建立以國有新華書店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多種購銷形式,少流轉環節的圖書發行網絡;第二階段是1988年開始提出「三放一聯」,即實行放權承包、放開批發渠道、放開購銷形式和發行折扣,大力發展橫向聯合。「之前我們只能去省新華書店進書。後來改革開放,我們想去北京,去首都發行所進書。那裡書的品種更豐富,折扣也更低。」

劉廣泉和同事們北上京城南下上海,開始了艱難的進貨之旅。當時北京的同行們對他們的到來驚奇大過驚喜。劉廣泉說,「我們從沂蒙老區來的,吃的煎餅讓他們大為吃驚——你們怎麼吃紙!還好我的普通話不錯,和北京人溝通起來障礙小,是一個加分項。」

過程雖然艱辛,收穫卻頗豐。初戰告捷的劉廣泉和同事們又發現,直接從出版社進書更為划算。「北京是文化中心,出版社多,書籍內容豐富,從出版社直接到臨沂地區新華書店,可以說『全無中間商賺差價』,利潤一下更高了。」劉廣泉欣喜地說。

上世紀90年代初,以臨沂新華書店為中心成立的淮海經濟區新華書店聯合體,圖書發行輻射蘇、魯、豫、皖四省一百多家新華書店,臨沂地區新華書店迎來了改革開放後的「高光時刻」。「進書賣書再進書,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一趟北京。用大解放車拉滿滿的一車書回來。最多我記得每車能到1400多件,每件60餘本,一車就近萬本書。」

劉廣泉說:「199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一套如此博大和昂貴的書籍,在臨沂的銷量居然全國第一!我們都非常驕傲和自豪。當時臨沂新華書店的書籍年銷售量是全省第一,直到今天我們也處在領先的位置。」

在劉廣泉的記憶裡,上世紀80年代的人們洋溢著理想主義的色彩,「那時候最暢銷的書是古典文學和歷史名著,最熱門的詩人是汪國真,三毛也風靡一時。我負責接待了現在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接待了被譽為時代楷模、當代保爾張海迪等知名作家。張海迪兩本新書《輪椅上的夢》、《高山之巔》籤售,讀者排成足足百米的長龍,讓我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二十一世紀初

市場經濟下「書海」搏殺,經濟類圖書受熱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臨沂新華書店也迎來了激烈的競爭。一開始,他們從服務上下功夫。

「一些省份為了穩定本省的供貨渠道,保障銷售數量,要求不能跨省來買書。他們不來,我們就拉著書送貨上門。我們的書內容好,種類豐富,折扣也優惠,他們還是願意進我們的書。」

再後來,一些省份要求不能跨省到臨沂新華書店進書。臨沂新華書店感受到了市場的變化,轉而向本地下功夫。

「入世」以來,全國新華書店進入「轉企、改制、連鎖、上市」階段。這也是臨沂新華書店快速發展的時期。2001年10月,臨沂新華書店新發行大樓的落成,標誌著臨沂市新華書店已邁上了一個更新、更高的起點。臨沂圖書發行大廈高21層,總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營業面積6000平方米,是山東省內三大書城之一,是魯南及蘇北地區最大的圖書賣場。

2005年6月,位於臨沂經開區的山東省新華書店魯南物流發行中心(委託臨沂市新華書店代管)一期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這是由省新華書店投資建設的五大物流中心之一。

2006年建立的臨沂新華置業有限公司為新華書店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借加強文化產業建設的春風,由臨沂市新華書店負責籌建的臨沂市圖書館綜合樓項目於2006年9月舉行了奠基,10月開工建設。圖書館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主樓36層,總高度136米,開社會力量辦公共圖書館的先河。如今臨沂市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十大齊魯文化新地標之一、全國27個「全民閱讀示範基地」之一。2018年5月14日,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結果公布,臨沂市圖書館被為一級圖書館。「現在新華路的路名起名依據就是因為此前新華書店在這裡,新華路書店曾經也是臨沂人的一個文化小地標。」劉廣泉說。

這時期人們讀書的喜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更熱衷下海、淘金、致富類書籍。講基金的、講股票的書都很熱門,股市火爆的時候,《炒股就這幾招》再版了六七次。一些反映社會變革的書籍也很暢銷,代表就是官場小說,閻真的《滄浪之水》和王躍文的作品都很受歡迎。」2000年,一本講家庭教育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橫空出世,從此,人們對孩子的培養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主題。

二十一世紀一十年代

綜合文化體驗提升市民生活

網絡購物的興起,給了很多傳統書店巨大的壓力。對於臨沂新華書店來說,儘管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是定位於臨沂文化坐標、打造臨沂文化高地的新華書店,不但適應了新的形勢,更有了新的追求。

如今的臨沂書城

「從新華書城2001年開業到現在十幾年間,大規模改建就有三次,最近一次是2016年。」2017年1月臨沂書城完成重裝升級。現有營業面積9000平方米,經營圖書12.9萬種,以圖書為核心,集聚教育培訓、文創產品、咖啡書吧、特色餐飲、創意手作、數字娛樂等多元業態,成為市民閱讀、學習、交流和休閒的複合式文化體驗空間,展示了新華書店活力、山東出版實力和臨沂文化魅力。

轉型升級後的臨沂書城,積極探索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合理整合自身資源,創新發展旅遊產業,實現書店的跨界融合。2017年9月30日,經臨沂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評定,臨沂書城已經達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這也是全國新華書店首家AAA國家級旅遊景區。

臨沂書城以加強讀者歸屬感為出發點,將琅琊文化與自身特色相結合,營造時尚、溫馨景區環境,創意設計「閱讀+體驗」的文化旅遊路線,特色打造多個文化旅遊品牌,積極開展讀書沙龍、主題音樂會、創意市集等文化休閒體驗活動,為讀者量身製作專屬文化旅遊方案,增強文化旅遊興趣,營造良好的書香氛圍。

名家籤售、公益講座、讀書沙龍對臨沂書城的讀者來說是家常便飯;創意市集、親子閱讀、手工DIY、藝術沙龍、主題音樂會就是餐後必不可少的小甜品,絲絲柔軟,入口即化的溫暖真是讓人慾罷不能……文化體驗與旅遊產品相融合。在臨沂書城,讀者不僅可購買到各式各樣的本土特色藝術品、文創產品,還可以參加文化體驗,動手製作紀念品,享受手作的樂趣。傳統的書店再也不只是單純的圖書銷售,華麗轉型成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綜合性文化地標。

劉廣泉用自己最擅長的演講,給自己的圖書事業做了生動的總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30年為沂蒙夏季書市的堅守,30年眾志成城,書香潤澤沂蒙大地;30年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積極拚搏,沂蒙人民在文化繁榮和推進中書寫了美麗的篇章,也使劉廣泉這些書業人在這片文化的沃土上茁壯成長。(沂蒙晚報記者張慶舉)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路在何方?長三角書業大咖齊聚常州共同探討
    現代快報訊 (實習生 陳雲龍 記者 張敏)7月20日,長三角四地書業論壇在常州召開。此次論壇是長三角地區首次聯合舉辦的一次書業論壇,也是全國行業內首次舉辦的論壇大會。
  • 福州路:文化槓桿激活傳統書業與中華老字號
    在網際網路購書如此便捷的當下,上海書城變身獨具海派風情的城市文化會客廳,磁場效應吸引讀者爭相赴書香之約  往東漫步迎上開闊的外灘、走到西邊是車水馬龍的人民廣場——全長近1500米的福州路,坐擁上海城市中心的優越地理位置。喧囂市聲的背後,浸潤著濃墨重彩的歷史底蘊。
  • 第七屆全國書業社店營銷實務對接會聚焦書業融合引領產業發展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讓書業陷入了不小的困境。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書業上下遊齊心協力,出版策劃機構、圖書分銷商群策群力,通過開展聯動營銷、促銷折扣等,互惠共贏,實現了後疫情時代的銷售增長。社店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強化對接服務?如何更好為讀者提供邂逅好書融媒體驗?如何打造線上線下共識共贏機制?
  • 孫慶國:傳統書業依然要堅守內容與產品
    傳統書業依然要堅守內容與產品   中國的圖書行業正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代,「上市」、「轉型」、「併購」、「數位化」等口號令書業同行目不暇接。基於對零售市場的觀測,我認為當下出版者應該堅守的兩點依然是「內容」和「產品」。
  • 2020,書業的拐點?
    書業原本平滑陡峭的增長曲線被砸出了一個大坑。2020年,歷史的偶然和時代的必然交織碰撞。開年之初,書業還在構想「未來十年」的美好願景,誰料,新冠疫情突然襲來,這隻「百年不遇」的超級「黑天鵝」,加劇了文明衝突、政治對立和認知裂痕,整個世界的秩序都被改變、被洗牌、被重組,這時,一個行業的興衰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 書業新探|登陸外賣平臺,對實體書店來說意味著什麼?
    新冠疫情將實體書店驟然推到了線上轉型的風口浪尖。在過去二十年中,儘管書業一直在面對新技術與新閱讀習慣帶來的衝擊,但每一個市場主體尚且能步調不一、深淺不同地做嘗試;而這一番全線閉店,讓所有實體書店別無選擇地轉向線上渠道的培育和開發——無論是否準備就緒。
  • 網際網路+AI時代的書店革新之路:兒童書店變身為研學基地
    當低頭看手機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之後,實體書店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衝擊。「作為書店,首先是要生存,你要活下去夢想才有載體。」北京蒲蒲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發行本部部長盧芳感慨網際網路對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衝擊。
  • 書業觀察︱這裡的書店靜悄悄:新冠流行時代的京都古本屋
    4月7日的緊急事態宣言發布後,政府對各行各業是否停業作了非常細緻的劃分,有「基本要求停業的部門」「根據種類要求停業的部門」「為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設施」三類,每類又細分為遊樂場所、大學、運動設施、劇場類、集會場所、展示場所、商業設施等等,比如大學、體育館、博物館、電影院等都屬於要求停業的機構,公共運輸、銀行、醫院、超市屬於「為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設施」,不要求停業
  • 實體書店,終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任何時候問我這個問題,我都不能馬上作答,因為每個人對實體書店應該具有的樣子的想像千差萬別,也不知道所謂的春天究竟以何標準定義。而今年一場突入其來的疫情,讓未充分沐浴春風的書店不僅重新遇「冷」,且更變得「雪上加霜」。還能有春天麼?實體書店到底如何才能健康且可持續的發展經營下去,是作為書業一員的我一直以來的追問。
  • 2020中國書店大會|書店老闆們都在關注哪些書店
    本次大會暨年度致敬盛典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百道網承辦,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贊助。在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中,大會邀請眾多書店業的大咖談如何看待書店的未來,並請他們說出自己關注的書店以及關注理由。從各位書店老闆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體書店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 絕地重生 民營書業變革故事上演
    彼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前身——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辦的首屆「中國民營書業發展論壇」在京舉行,時任總署發行司司長劉波在論壇上為民營書店「正名」,民營書業獲得「準國民待遇」,發展步入快車道,向集團化經營邁進。    十年後的今天,民營書業迎來大考之年。
  • 漫步臺北書店街:書店文化值得大陸業者學習借鑑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  文章摘編如下:  臺灣的購書中心在哪?臺灣的朋友建議我去臺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走走,說那裡是臺灣最大的書市。  深秋的一天清晨,我乘車專程到臺北去逛書店街。出臺北車站,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聞名已久的重慶南路書店街。
  • 實體書店變身文化空間 "泡書店"成新休閒模式
    無獨有偶,坐落於吾悅廣場三樓的大眾書局,店內陳設著大量仿製的青銅器,水池上方照壁上雕刻著春秋時期的龍形浮雕,處處顯示出常州「龍城」的文化特色;春秋的城池、文化的珍藏,讓市民感受到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沿襲;雅致禪意的「黃金屋」架構,將年代的沉積與時代的穿越完美融合。
  • 疫情下的書店解困1|建投書局:從書籍延展出多種文化服務
    第一期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講解疫情之下的城市公共政策,第二期請《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與讀者就「疫情對中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如何應對危機與焦慮情緒」「企業與個人如何轉危為機」進行分享與交流。有的則側重生活之趣,比如「局君的睡前閱讀」系列、「從書店出發」系列。
  • 書業觀察|書店關門、亞馬遜不送書⋯⋯德國書業如何面對疫情
    1月底,我在柏林的實習結束,此時疫情還在地球另一邊;2月,我出門看了幾場演出,吃了火鍋,但是中餐館明顯冷清了許多;2月底3月初的時候,隨著疫情擴散到歐洲,儘管日常生活照舊,但是貨架上的免洗洗手液已經賣空了。3月6日,我還去國立歌劇院看了《舞姬》——沒想到這也是2019-2020季度的最後一場演出。
  • 德國書業統計數據發布,2020法蘭克福書展備展中
    在今天這樣的危機時代,書和閱讀依然穩穩紮根於社會生活中。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書店和出版社成功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例如與顧客的密切關係,自身強大的創造力和樂於進行數位化創新的特質,等等。雖然德國書店停業的幾周導致銷售額降至全年最低點,但出版社和書店依然對後半年的銷售情況保持樂觀。
  • 書業觀察|臺灣試行圖書公共出借權,愛書人書寫香港書店十年
    因為據說同一種書,從圖書館借的人多,從書店買的人就會少;而圖書館憑藉其龐大的團購數量,在議價上比書店零售更有優惠。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圖書館借出最多的,往往是名家名作,他們本身已在書店這個市場佔盡了優勢,而對於剛出道的創作者來說,默默無名的處女作多半會被讀者忽視,收益自然難以保障,進而影響再創作。從邏輯上看,如此兩極分化恐怕會更嚴重。
  • 書業觀察|疫情中的俄羅斯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3月,隨同國家圖書館一起關門的還有各大、小實體書店。圖書館閉館、書店關門,疫情期間在俄羅斯該如何閱讀?本文以專業讀者和大眾讀者兩個視角略窺疫情下俄羅斯的書業(按:此處我們指的是一種廣義的書業。手稿、古籍流通於過去,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一種「歷時性書業」)情況。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1.書店是時代的創造者,也是承載者。       1980年代經濟現代化催生了臺灣首家大型連鎖店;在1980年代後期,一方面更多人開始追求更精緻的文化藝術,且社會轉型使得人們渴求更多批判知識,因此有了誠品。在新的世紀,全球都進入網絡時代,網絡書店開始空襲臺灣。
  • 2017亞洲書店論壇:後書店時代,讀者如何與閱讀相遇?
    事實上,實體書店和城市文化正在緊密相連,翻開一張亞洲地圖,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座城市的精神氣質,經常與城市裡久負盛名的書店密不可分:巖波書店被認為是東京的文化地標之一;臺北的好樣本事書店,曾被評選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之一」;南京先鋒書店被美國《國家地理》評為全球十大書店……  近日,來自十座城市的十家書店經營者聚集成都「亞洲書店論壇」,與來自零售、設計、品牌等業界專業人士一起探討「後書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