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一個人的成就,早在他童年的時候就註定了的.|開講

2021-02-18 基本書院

林格

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專家

內容來源:本欄目內容均為原創作品。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

全文2827字|閱讀時長10分鐘

本文學習指數:★★★★★

玩,可以說是一切學問的根本。

——林格小語



一、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原動力。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原動力,童年的夢想世界,隱含了一個人一生成長的密碼。做教育,我經常倡導教師和父母,要千方百計守候每一個孩子美好的童年,因為這關係他一生的自由和幸福。

舉一個例子:

在我的童年的記憶中,最為難忘的莫過於知了的聲音了。知了分三類,叫聲也分先後,其中比較著名是的「大黑知了」,一般夏天最先出現,字正腔圓,像是宣告夏天來了,可以叫做「迎夏兒」;然後出現的是小種的,到了伏天才出現,叫聲也「伏天伏天伏天」的,像是天熱專門給人添煩的,因其聲音個性,可以稱之為「伏天兒」;最後入秋後還有一種小蟬,翅膀微藍,叫聲「威威威威哇—」的,拖長音,傍晚叫得特起勁,可以命名為「威哇兒」。

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棵很老的柚子樹,那是各種知了的家,在不斷摸索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將蜘蛛網收集起來,團成一團,粘在長長的竹竿頭上,每年暑假,捉知了都會是一場童年最為璀璨豐富、美妙無比的「盛宴」。

回想起來,幾乎揭示了兒童學習的真諦:

一是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活動、是創造,人在活動中通過感悟、總結而實現創新,創新是學習的最終呈現。如何捉知了,分幾個步驟,怎樣的蜘蛛網粘性強,如何避免驚擾知了而逃離,如何集中眼神準確黏住知了的翅膀等等,無不透顯新奇和快樂。

二是學習的過程是情感的培養過程。首先要認識的是「痴迷」和「專注」兩種情感。只有伴生「痴迷」和「專注」的學習才是最為接近學習本質的學習,是天然的,而非控制的。小時候去捉知了,往往痴迷到需要母親「喊你回家吃飯」,也不知道中午最是高熱、人是會被曬中暑的。

三是人的有效學習,應當是將所有感知器官調動起來以後的學習。知了美妙的聲音,捉來知了用泥巴包好後烤熟後的美味和香氣,用手觸摸蜘蛛網,用眼睛去搜索知了極具隱蔽性的聲影……幾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調動了我們的所有的感知器官,使得學習產生了意義。

童年是不需要策劃,也是不能策劃的,不同的童年記憶,構成了一個人成長的原動力。

二、童年的本質是遊戲。


童年的一切記憶,都是一個人成長的珍貴種子。而我們現在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童年,總是與遊戲聯繫在一起。

在遊戲中,貫穿著人的一種高級本能——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充滿情感的,比如興趣、自由、痴迷,這是學習的本質和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如能回歸到人的生命發展原點上來思考,就會豁然開朗。

總之,沒有遊戲就沒有童年,甚至一個人成年了,他心中的「遊戲」和「玩具」也會跟著成長,再看我們周邊的成人世界,不會玩的人是不好玩的、無趣的。

龍應臺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玩,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如今我們的孩子除了玩遊戲,已經不會玩了。玩的實質就是體驗,就是觸摸,就是同伴教育,就是興趣,就是感知訓練,就是趣味思維的強化,就是小腦和大腦的協同作業…不會玩的孩子,是不會有前途的。過去有一本很好的雜誌叫《學與玩》,好像是中國兒童中心出版的,現在已很難看到了。

李贄的童心論是明晚期最重要的文化思潮,無童心則無真心,心體瑩然方可歸於本真。而教育之本質是以本真之心喚醒本真之心,人之生命價值方可得到激揚。教育真正的敵人是世故之心,世故的最重要特徵是「不會感動」,易經雲「鹹心」為感,感動是要用整個心去融入,是無法營造的。有一顆時時能感動的心,也就有了俠骨柔腸,有了生活的動力。感動是萬能鑰匙,開啟心靈之門。

三、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


十年前,我曾經在廣州郊區的一所鄉下小學做過一次演講:《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那次全村的村民也都來聽了,好多村民聽完以後,眼睛裡含著淚。我想,這個教育主題,也同樣適合所有人,包括在城市裡的人。

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13歲之前,在成長規律中,屬於浪漫時期,浪漫時期應當以大自然為師,充分體驗,充分自由想像,經歷一些苦難。農村無疑是最理想的場所。

在都市裡生活,難免侷促疲憊,如果能抽出幾天時間,回到童年生活處所,或許那是一望無際的鄉野、林地,甚或城鎮裡爸爸媽媽的一間小賣部,人群混雜的大雜院……我們總能從中汲取精神能量與地氣、感知到它的溫度和安全,然後我們離開,精神恢復,中氣十足。大概這就是童年之必要吧。

人是從大自然中走來的,自然賦予了每一個人的童年以特質,這種特質在他的一生中,將融入到他的性格、氣質甚至為人處世的風格裡。

比如,在水邊長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靈性,這一點,在沈從文的《邊城》以及他所有的文學作品、學術研究中可以感覺到,湘西那彎沅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如水般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沈從文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種水靈、美麗與流暢。

孫雲曉是當代中國箴言式的教育家,特別是在推進我國素質教育進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教育的認識是深刻且充滿遠見的,主要原因是,孫雲曉對人、對人的童年的本質具有一種獨特的敏感與通透的認識。

孫雲曉是在青島海邊長大的,他尤為欣賞法國作家雨果的名言:「比海洋寬闊的是人的心胸。」在他看來,大海是一本書,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孫雲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常會提到一首青島的《海邊兒歌》:

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藍?

大海唱著回答我,我的懷裡抱著天。

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鹹?

大海唱著回答我,因為漁人流了汗。

應該說,這首兒歌所流露的海的大美與海的深邃,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內心,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甚至成為了其教育研究的基點與原動力。

當然,無論是水邊長大、在大山裡長大,還是在草原上長大,他們的童年都帶有大自然的精神密碼,這種自然密碼將影響他的一生。

而如今,在鋼筋水泥叢林裡長大的孩子,童年是有缺憾的,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與大自然對話過,內心也沒有被大自然溶解過,加之媒體的強大衝擊,童年的本真幾近消逝。而童年,對一個人的一生是起著根本性作用的。

四、教育的邏輯起點在於童年。


很多時候,我們遇見很多麻煩、糾結、失敗、難過時,只要將自己拉到童年的空間裡去,哪怕是吃一碗母親做的手擀麵,很多問題很快就化掉了。

人的記憶,會漸漸模糊,但童年的記憶,卻難以忘懷,一個人後來的成就,其實早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在每一個人的童年裡,都隱藏著很多我們長大後可能不會顯露出來的「基因」。也就是說,人的起點非零,兒童具有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因而是天生的學習者,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我們有必要藉助於兒童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教育的邏輯起點就在這裡——一切為了兒童,研究兒童,尊重兒童,發現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比如教育的現代化、未來學校的建構,然而,我們需要時時回到起點,否者,必然走向更深刻的迷茫。

往期精選:


林格:最偉大的教育,是教育者身上的靜氣|開講


林格:四項精進,讓人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開講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林格: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開講

林格:用20個詞語講透教育的本質|開講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林格:人出生時,是有神性的|開講

林格: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開講

林格:人究竟是怎樣開悟的|開講

林格:怨氣充斥的人生,是錯誤的人生|開講




學校發展顧問——為學校整體改革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論道——中國教育力量三人行

鑄魂——梳理、提煉辦學理念,實現價值引領。


新時期的養成教育——專家進校蹲點、引領,以習慣為抓手,培根固本,創建學校德育特色


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專家進校蹲點、引領,提質增效,生成名師成長機制


名師成長之路——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務(深度培訓)

學校合作負責人:武老師

聯繫電話:010-65525669,13146795320(加微信)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14號保利大廈



相關焦點

  • 林格:做一個大家不討厭的人|開講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到了四十歲,還讓人厭惡,那麼這輩子就算完了。一個人,之所以讓人心生厭惡,來聽聽聖賢怎麼說:第一種是「稱人之惡者」,就是專門喜歡揚人之惡者。更加嚴重的是,當面裝著害怕的樣子,背後則輕慢調侃,其實他是為利益活著的,不是為自己活著的;第三種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有一種人,一時被疏遠了,就怨氣騰騰,讓人窒息,而稍微對他好一點,表揚幾句,他就飄飄然,這種人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講的「小人」,德行淺薄之人,我們應與此保持距離。
  • 林格:什麼時候和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開講
    生活中,面對親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揚會讓我們心花怒放,他的批評會讓我們分外愧疚;在學校,是否喜歡該科目的老師能直接影響我們學習該科目的熱情;在家裡,我們與誰更親近,便容易接受誰的教育——關係的好壞何等重要!2、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意思是,人在不靜的時候,就失去了主宰和引領,失去了最根本的東西。一個人的平靜程度決定了動的分寸與分量,內心靜不下來,就容易和他人和自己較勁,他做事就難以有分寸。比如孩子,平靜的程度決定其學習的效率以及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因此,壓低重心,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修身養性的心法之一。
  • 林格: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內心的成長.|林格
    這個人格化習慣,能量很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每天堅持自我更新」,實質就是不斷修煉、修行、修正,一天也不能停息,日日不斷之功,並能保持住。因為他有靈魂,他身上自然釋放出來的東西,讓人們發現了教育的光亮與崇高,是無形的,而他時時處處都在教育,很具體,表現在吃飯、說話、待人、接物等細節之中,他把經典化在血液裡,活出來,不經意間感染了人。一朵玫瑰是不需要布道的,它的芬芳就是布道。
  • 心理學:你的命運,早在童年時期就已註定了
    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對人的一生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認為:你的命運,早在童年時期就已註定了。父母的性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一生。童年經歷,對你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大。我就是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人,如今做了母親,越發覺得原生家庭重要,我不喜歡自己父母的相處方式,不喜歡他們的暴躁脾氣和性格。
  •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全文2392字|閱讀時長5分鐘而王陽明到今天,他是1472年生人,又是500年了,如今誰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誰來以使聖人之道「渙然復明」?
  • 林格:教育的所有的問題,到了文化這裡,都不是問題 | 開講
    林格答: 教育者經常不自覺地去「說服」人,殊不知,人是不可能被「說服」的。 我們要的是「說動」,把心說動了,才會馬上去行動。 甚至可以說,真正一流人才,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他自己的一種自我的、深度的覺醒,使得他從優秀邁向卓越。 教育的力量在於喚醒。主要體現在,面對他人時,能迅速摸到他的內心柔軟處、痛點、糾結,從而輸入能量,把他的心扶起來,帶到開闊處。
  •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林格雖穿越3次,但為了愛情,他只穿越了一次
    李鴻其飾演的林格為了李一桐飾演的邱倩三次穿越,拼盡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也無法換回一個完美的結局。可以說如果在原來的時空裡,林格可以更勇敢一些,在邱倩出車禍的當晚表白,把她送到家裡,邱倩應該就不會出車禍離世了,我們總是很擅長口是心非,又都希望對方能有所察覺,可是有的時候,也是這種想法鑄成了大錯。
  •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最感人的不是林格對邱倩的愛,而是他說的話
    電影中出現幾次林格和父親的場景。第一次是林格在學校做生意父親被老師訓話。第二次父親不認識林格了,把他當成毛賊用雞毛撣把他趕出去。因為林格為了救邱倩,一次次用自己的時間重啟時光,而他將從所有人的記憶中抹去。第三次是林格去父親的理髮店理髮,還給父親留下一沓錢,父親已經把他忘了,父親只是記得他是之前的那個毛賊。第四次去時林格比之前看上去更加蒼老,這時父親叫他老弟。
  • 毀掉一個人,毀掉他的童年就夠了
    有人說:「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麼就毀掉他的童年。」知乎上高贊回答:你的四分之三人生可能由你那四分之一童年決定了,決定著日後是否有獨立健康的人格,決定著成年後對生活各種「不如意」的承擔態度,和對美好的理解。我們常常會忽視童年的重要性,覺得童年只不過是玩玩遊戲,搓搓泥巴。我們似乎更願意讚美那些在貧窮中早當家的孩子。
  • 心理學家:一個人這輩子的性格,從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了,很準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是巨大的,無論你信不信,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身上的性格,基本上已經註定;你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只是你性格的不斷放大,優化,很難去做出真實的改變。-01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的性格,取決於父母我喜歡看武俠,以前看《倚天屠龍記》的時候,我最討厭的一個人物就是張無忌,雖然張無忌身為主角,身上充滿了主角光環;但面對張無忌的性格,我卻是無論如何也喜歡不上來。
  •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一個人如果愛著什麼,是會發光的
    童年喪母,被同學欺負的林格,有著最痛的失去,同時,上天讓他有幸遇見了一生特別的擁有――邱倩。她像一束光,一束會舞蹈的光,從此點亮了林格的天空。她是天使!可後來發生的一切,林格更像是派來守護邱倩的天使!眼下,錶盤動了,邱倩活過來了,林格卻瞬間老了。一切仿佛約定好似的,連帶他曾經所有存在過的痕跡也隨之消散,他,竟活成了空氣。這一回,他像是陌生的叔叔看著青春靚麗的女孩時常情不自禁發呆,追隨,想要親近。
  • 心理學:成人之後的性格缺陷、婚姻失敗,早在童年時期就已註定
    我們明知道控制情緒很重要,但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忍不住歇斯底裡;明知道在關係裡溝通是一切的基礎,但就是在看到人群的時候,忍不住想要逃離;我們知道讓生活變更好的通道,但伸出的手就是打不開那道門。其實很多人在婚姻事業上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自甘墮落平庸,而是因為童年時期形成的那些內在模式在搗亂。
  • 心理學家:一個人的性格,從出生時就已經註定了
    很多時候或許你不願意去相信,但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所帶給這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包括:性格、感情、婚姻、財富。原生家庭難以改變,有句話這麼說:我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掌握自己的人生。
  • 一個人遇見誰,並不是註定的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今生,遇見一個自己很喜歡,也很喜歡自己的人,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世上的人那麼多,你為什麼偏偏遇見他,還彼此一見鍾情,真的太不可思議了。你一定會認為,這就是前世苦苦修行多年的結果,是三生三世定下來的緣分。其實,一個人遇見誰,並不是註定的。
  • 林格:內心的高度——成為一個有光的人,引領孩子前行 | 開講
    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全文5272字|閱讀時長17分鐘教育根本沒有那麼深奧,我們每天面對的所謂的「問題」,都是因為教育者的內心處於低位而導致的。我們經常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感到糾結、揪心甚至痛苦,或者一件事情做久了,內心裡缺乏一種支撐的力量,所以漸漸就厭倦了、應付了。都是因為——心太低了。心在山谷裡,在山谷裡面,有猛獸、毒蛇、細菌、病毒,我們的心始終在那裡和它們作鬥爭,所以就痛苦不堪。
  • 離婚14個月後,阿嬌又出事了:成年後的所有悲劇,早在童年就已註定
    有的時候是真的想不通,為什麼她明明生得如此美貌,業務能力也很優秀,但她的事業和感情,卻總是如此的坎坷。其實,如果我們去深究原因,會發現,這一切的悲劇,其實在她的童年就已經註定了。如果我們覺得成年後的生活不快樂,並不是因為成年後的我們做錯了什麼,這一切的悲劇,其實在童年時候就早已註定。
  • 林格:在「拿命做教育」的人面前,我們是很低的
    在「拿命做教育」的人面前,我們是很低的作者:林格這幾天,一直在讀關於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創始人張桂梅校長的相關文章,數次淚如泉湧。於我,是一次重要的教育。02拿命在做教育,在靈魂層面上是極為高貴的那幾年,我曾經走過雲南、貴州很多邊遠山區的學校,也感受在那個地方做教育有千般的困難和辛苦,他們一代代人努力,把無數多的孩子送出了大山、送到了大學,不是說,送到大學就是教育的唯一價值,但至少可以給孩子們的人生打開一扇門,多了很多的選擇,否則,他們就只能走一條路——早結婚、早生子、貧窮代代相傳
  • 童年究竟怎樣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再讀《務虛筆記》
    我們假定,一個人的生日,就是他同母親血肉相連的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一個人,如果你現在正讀這篇文章,那麼你必定在某個時間點,某個空間裡,曾挨過那麼冰涼的或火熱的一刀。因為現在的你已經知道,嬰孩就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而你此刻的存在,就是你曾挨過那一刀的明證。然而問題是,當你挨那麼一刀的時候,你卻即在場,又不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