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
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專家
內容來源:本欄目內容均為原創作品。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
全文2827字|閱讀時長10分鐘
本文學習指數:★★★★★
玩,可以說是一切學問的根本。
——林格小語
一、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原動力。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原動力,童年的夢想世界,隱含了一個人一生成長的密碼。做教育,我經常倡導教師和父母,要千方百計守候每一個孩子美好的童年,因為這關係他一生的自由和幸福。
舉一個例子:
在我的童年的記憶中,最為難忘的莫過於知了的聲音了。知了分三類,叫聲也分先後,其中比較著名是的「大黑知了」,一般夏天最先出現,字正腔圓,像是宣告夏天來了,可以叫做「迎夏兒」;然後出現的是小種的,到了伏天才出現,叫聲也「伏天伏天伏天」的,像是天熱專門給人添煩的,因其聲音個性,可以稱之為「伏天兒」;最後入秋後還有一種小蟬,翅膀微藍,叫聲「威威威威哇—」的,拖長音,傍晚叫得特起勁,可以命名為「威哇兒」。
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棵很老的柚子樹,那是各種知了的家,在不斷摸索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將蜘蛛網收集起來,團成一團,粘在長長的竹竿頭上,每年暑假,捉知了都會是一場童年最為璀璨豐富、美妙無比的「盛宴」。
回想起來,幾乎揭示了兒童學習的真諦:
一是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活動、是創造,人在活動中通過感悟、總結而實現創新,創新是學習的最終呈現。如何捉知了,分幾個步驟,怎樣的蜘蛛網粘性強,如何避免驚擾知了而逃離,如何集中眼神準確黏住知了的翅膀等等,無不透顯新奇和快樂。
二是學習的過程是情感的培養過程。首先要認識的是「痴迷」和「專注」兩種情感。只有伴生「痴迷」和「專注」的學習才是最為接近學習本質的學習,是天然的,而非控制的。小時候去捉知了,往往痴迷到需要母親「喊你回家吃飯」,也不知道中午最是高熱、人是會被曬中暑的。
三是人的有效學習,應當是將所有感知器官調動起來以後的學習。知了美妙的聲音,捉來知了用泥巴包好後烤熟後的美味和香氣,用手觸摸蜘蛛網,用眼睛去搜索知了極具隱蔽性的聲影……幾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調動了我們的所有的感知器官,使得學習產生了意義。
童年是不需要策劃,也是不能策劃的,不同的童年記憶,構成了一個人成長的原動力。
二、童年的本質是遊戲。
童年的一切記憶,都是一個人成長的珍貴種子。而我們現在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
童年,總是與遊戲聯繫在一起。
在遊戲中,貫穿著人的一種高級本能——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充滿情感的,比如興趣、自由、痴迷,這是學習的本質和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如能回歸到人的生命發展原點上來思考,就會豁然開朗。
總之,沒有遊戲就沒有童年,甚至一個人成年了,他心中的「遊戲」和「玩具」也會跟著成長,再看我們周邊的成人世界,不會玩的人是不好玩的、無趣的。
龍應臺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玩,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如今我們的孩子除了玩遊戲,已經不會玩了。玩的實質就是體驗,就是觸摸,就是同伴教育,就是興趣,就是感知訓練,就是趣味思維的強化,就是小腦和大腦的協同作業…不會玩的孩子,是不會有前途的。過去有一本很好的雜誌叫《學與玩》,好像是中國兒童中心出版的,現在已很難看到了。
李贄的童心論是明晚期最重要的文化思潮,無童心則無真心,心體瑩然方可歸於本真。而教育之本質是以本真之心喚醒本真之心,人之生命價值方可得到激揚。教育真正的敵人是世故之心,世故的最重要特徵是「不會感動」,易經雲「鹹心」為感,感動是要用整個心去融入,是無法營造的。有一顆時時能感動的心,也就有了俠骨柔腸,有了生活的動力。感動是萬能鑰匙,開啟心靈之門。
三、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
十年前,我曾經在廣州郊區的一所鄉下小學做過一次演講:《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那次全村的村民也都來聽了,好多村民聽完以後,眼睛裡含著淚。我想,這個教育主題,也同樣適合所有人,包括在城市裡的人。
13歲之前最好在農村度過。13歲之前,在成長規律中,屬於浪漫時期,浪漫時期應當以大自然為師,充分體驗,充分自由想像,經歷一些苦難。農村無疑是最理想的場所。
在都市裡生活,難免侷促疲憊,如果能抽出幾天時間,回到童年生活處所,或許那是一望無際的鄉野、林地,甚或城鎮裡爸爸媽媽的一間小賣部,人群混雜的大雜院……我們總能從中汲取精神能量與地氣、感知到它的溫度和安全,然後我們離開,精神恢復,中氣十足。大概這就是童年之必要吧。
人是從大自然中走來的,自然賦予了每一個人的童年以特質,這種特質在他的一生中,將融入到他的性格、氣質甚至為人處世的風格裡。
比如,在水邊長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靈性,這一點,在沈從文的《邊城》以及他所有的文學作品、學術研究中可以感覺到,湘西那彎沅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如水般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可以說,對水的生命體驗,培養了沈從文特殊的審美心理,轉化成他小說優美的詩意。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種水靈、美麗與流暢。
孫雲曉是當代中國箴言式的教育家,特別是在推進我國素質教育進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對教育的認識是深刻且充滿遠見的,主要原因是,孫雲曉對人、對人的童年的本質具有一種獨特的敏感與通透的認識。
孫雲曉是在青島海邊長大的,他尤為欣賞法國作家雨果的名言:「比海洋寬闊的是人的心胸。」在他看來,大海是一本書,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孫雲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常會提到一首青島的《海邊兒歌》:
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藍?
大海唱著回答我,我的懷裡抱著天。
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麼這麼鹹?
大海唱著回答我,因為漁人流了汗。
應該說,這首兒歌所流露的海的大美與海的深邃,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內心,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甚至成為了其教育研究的基點與原動力。
當然,無論是水邊長大、在大山裡長大,還是在草原上長大,他們的童年都帶有大自然的精神密碼,這種自然密碼將影響他的一生。
而如今,在鋼筋水泥叢林裡長大的孩子,童年是有缺憾的,因為他們沒有真正與大自然對話過,內心也沒有被大自然溶解過,加之媒體的強大衝擊,童年的本真幾近消逝。而童年,對一個人的一生是起著根本性作用的。
四、教育的邏輯起點在於童年。
很多時候,我們遇見很多麻煩、糾結、失敗、難過時,只要將自己拉到童年的空間裡去,哪怕是吃一碗母親做的手擀麵,很多問題很快就化掉了。
人的記憶,會漸漸模糊,但童年的記憶,卻難以忘懷,一個人後來的成就,其實早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在每一個人的童年裡,都隱藏著很多我們長大後可能不會顯露出來的「基因」。也就是說,人的起點非零,兒童具有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因而是天生的學習者,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我們有必要藉助於兒童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教育的邏輯起點就在這裡——一切為了兒童,研究兒童,尊重兒童,發現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所有的東西都會變,比如教育的現代化、未來學校的建構,然而,我們需要時時回到起點,否者,必然走向更深刻的迷茫。
往期精選:
林格:最偉大的教育,是教育者身上的靜氣|開講
林格:四項精進,讓人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開講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林格: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開講
林格:用20個詞語講透教育的本質|開講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林格:人出生時,是有神性的|開講
林格: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開講
林格:人究竟是怎樣開悟的|開講
林格:怨氣充斥的人生,是錯誤的人生|開講
學校發展顧問——為學校整體改革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論道——中國教育力量三人行
鑄魂——梳理、提煉辦學理念,實現價值引領。
新時期的養成教育——專家進校蹲點、引領,以習慣為抓手,培根固本,創建學校德育特色
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專家進校蹲點、引領,提質增效,生成名師成長機制
名師成長之路——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務(深度培訓)
學校合作負責人:武老師
聯繫電話:010-65525669,13146795320(加微信)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14號保利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