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
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專家
內容來源:本欄目內容均為原創作品。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
全文3884字|閱讀時長15分鐘
本文學習指數:★★★★★
好的關係大於一切教育,但好的關係不是那種像兄弟、像姐妹那種「親熱」,而是以「禮」為核心,形成一種引領、協助、激勵、喚醒的秩序。
很多時候,我們怕衝突,其實,衝突也不是什麼壞事,在衝突之後化出來的關係,更加科學、理性、穩固。
——林格小語
構建現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新型的關係,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履行教育的使命,激揚生命的主動發展,還原人性之美,更要求我們儘快從一個更高、更超越的角度上來理解教育主體之間的關係。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1
一、從「和」文化中汲取滋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此處,「一」指道,「二」指陰氣、陽氣,「三」指陰陽調和所形成的和諧狀態。萬物就是由兩種對立因素的配合而生。
《周易》乾卦《彖傳》云:「保合大和,乃利貞。」這是說,陽陰合德,四時協調,萬物孕生,長治久安。「大和」即「太和」,強調的是矛盾的妥協性與統一性。
《荀子·王制》曰:「和則一,一則多力。」這是說,「和」能帶來合力與雙贏。借用今天的說法,「和」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北宋哲學家張載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並明確提出「仇必和而解」的命題,看重矛盾的妥協、衝突的化解、對抗的解除、鬥爭的泯滅、戰爭的消弭。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的經典信條數不勝數,「和為貴,忍為高」,「與人為善」,「仁者愛人」,「不與鄰為壑」,「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信條構成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民族性。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分析了中國人的和平主義、豁達大度和老成溫厚的文化,他指出:「寬容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品質,它也將成為成熟後的世界文化的最偉大的品質。」可以說,「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提供的一個重要精神貢獻。當前我國主流文化中,「創建和諧社會」,以和諧拯救世界,正是由此而來。
「和」文化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是,形成了「關係文化」,「關係文化」有利有弊,無論利弊,畢竟是符合這片土地的文化形式,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在儘量擯棄其弊病的前提下,發揚其積極作用。
而「和」文化對於教育的積極貢獻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或者親子關係,好的關係大於一切教育。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2
二、關係的精神內核是「禮」。
「守禮」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所要求的人和人相處的秩序及處世原則,建立良好的關係,皇甫軍偉老師用「比」、「從」、「北」、「化」四個字所蘊藏的「守禮」的內涵,來概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禮」的演變過程。這四個字都有一個「人」字,從漢字起源文化中來理解教育之道,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比」字象形為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意思是平等、親近、相互尊重與信賴,但教育者又是理想方向的引領者。比的過程是查找差距的過程。
「從」字,《說文解字》的解釋為「相聽也」,就是服從、聽從的意思,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從」都是由兩個「人」組成,是兩個人一先一後的往前走,前面的是教育者,後面的是孩子,「前行者」的行為方式要成為後者的榜樣和驕傲,所謂榜樣的力量,這種力量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北」字,古漢語中的意思是「背」,本意是背離、違背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孩子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大約是初中時期,具備了獨立的思想和行為,這時候,他們不再「從」、「比」了,到了所謂的「叛逆期」,這時候,大人需要有一種理性與反思的精神,順著孩子的天性來,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
「化」字,象形為兩個人字的一正一反,是一個站著的人和一個駝背的人的對話,以表示「因時而化」的變化之道,教育者所要倡導的教化叫「化聲」,對孩子的教化有成績叫「化行」,因教誨孩子的錯誤行為叫「化誨」,因善於施教,猶如春風雨露叫「化雨」,因感動而轉變為「感化」。「化」的行為便是將教育者的能量、期待融進孩子的生命,所謂「文化」,正是以文化道,所謂「文」是社會文化中以德以禮對孩子施加有效影響的過程,「化」的結果是為了把握規律。
教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在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形式,其內在邏輯就是一個「禮」字,這個內核是永恆不變的,由「守禮」和「來而不往非禮也」出發,建立良好的關係,比什麼教育都管用。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3
三、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
研究中國的問題,確實可以從「關係」兩字著手。我們過去誤以為研究「關係學」是庸俗的,是背棄正派做人原則的,其實,在中國,「關係」是集大成者,是否庸俗,取決於你的出發點。
培養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是教育的重要課題:
1、關係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是人與人之間某種性質的聯繫。生活中,面對親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揚會讓我們心花怒放,他的批評會讓我們分外愧疚;在學校,是否喜歡該科目的老師能直接影響我們學習該科目的熱情;在家裡,我們與誰更親近,便容易接受誰的教育——關係的好壞何等重要!
2、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關係,能勝過許多教育。親子關係是反映家庭教育效果的「晴雨表」。親子關係好,家庭教育便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親子關係不好,家庭教育就像暴風驟雨讓人難以忍受。無數多的生活和實踐證明,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一個客觀規律。
3、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好的關係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這就是關係的真諦。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關係。
4、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好的關係的本質特徵就是和諧。萬物至諧是自古代就有的幸福理想。儒家、道家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畢達哥拉斯說過:「什麼是最美的——和諧。」如果美就是一種和諧,那麼,只要人們感受的美越多,內心裡就會越快樂。風景如斯,人之間的關係亦如是。在和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5、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培養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和愛心。好的關係來之不易,不經過折磨和痛苦,就不會有收穫。好的教育,不是孩子取得了驚人的輝煌成就,不是孩子對我們的頂禮膜拜,更不是我們給孩子灌輸多少空洞的理論和要求孩子一定成名成家,而是來自於平等和諧的關係。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4
四、轉變教育者的角色和定位。
教育者須轉變角色,從根本上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科學的關係體系。
每一個角色都隱喻著不同的矢量,因此,只要能選擇好的角色,就可以實現能量轉換,把能量以不教而教的方式傳達出去。實際上,這也是轉變教育觀念的實質所在。
1、做「火柴」,不做「蠟燭」。
長期以來,我們教育者以蠟燭自喻,認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教育者的情操與美德。實際上,這個「自喻」表明了教育者的內心的虛弱與執拗。
我們的孩子內心裡都有永不熄滅的「蠟燭」,這根蠟燭潛在著無限的能量,教育者的任務是做一根火柴,點燃孩子心中的光明與溫度。
被點燃了內心熱情、覺醒了的孩子,無論環境多麼困難艱苦,他的學習、生活都會感到快樂,甚至感到無比的快樂。
2、做「律師」,不做「法官」。
律師,是維護當事人權益的。做孩子的「律師」,意味著是站在孩子的一邊,竭力維護、捍衛孩子,而不是做一個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形成一種對抗關係。
除了捍衛孩子的權益,更加重要的是,捍衛孩子的天性。
什麼是天性?
天性就是孩子身上凸現出的先天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繼承的遺傳品質,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份,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特有品質。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同這位哲人形容的一樣,既有孩子之間的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身上的千差萬別。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捍衛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具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而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組重要的對稱關係。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感教育》中說:人能「知」,所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發「情」,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因此,在人的諸多天性中,有三個基本天性,那就是「求知」、「愛美」、「想好」。教育的真諦就在於順應這三個基本天性,正如中國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是「盡性」,即: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
3、做「農夫」,不做「園丁」。
農夫是疏鬆土壤、興修水利、涵養植物根系的,而園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修剪植物的枝葉,甚至不惜使用化肥、農藥、生物技術,控制和改變植物的生長。
4、做「啦啦隊」,不做「陪跑者」。
教育者永遠無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終點,因此,最好的選擇是站在看臺上,為孩子助威、吶喊,甚至起到「啦啦隊」的作用。
我看到的教育現實中,有多少父母在做「陪跑」的工作,陪讀,陪學,陪著做作業,考上大學了陪著孩子去學校報到,上大學了還每周去學校為孩子洗衣服,等等。可憐天下父母親!我完全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也接受只有一個孩子,不捨得孩子受苦,但無意中使孩子失去了一個自主獨立成長的機會。
對於讓孩子獲得自主發展的機會,不想羅嗦,但就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承受一種孤獨感。人的孤獨,是生命中一種重要的體驗,哲學家說,人在孤獨的時候,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比如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都是在孤獨狀態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孤獨是精神創造的必要條件,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人的孤獨與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不做陪跑者,意味著為孩子的心靈留白,使之有了孤獨的機會,使之心靈品質得以提升。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5
往期精選:
林格:最偉大的教育,是教育者身上的靜氣|開講
林格:四項精進,讓人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開講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林格: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開講
林格:用20個詞語講透教育的本質|開講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林格:人出生時,是有神性的|開講
林格: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開講
林格:人究竟是怎樣開悟的|開講
林格:怨氣充斥的人生,是錯誤的人生|開講
學校發展顧問——為學校整體改革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論道——中國教育力量三人行
鑄魂——梳理、提煉辦學理念,實現價值引領。
新時期的養成教育——專家進校蹲點、引領,以習慣為抓手,培根固本,創建學校德育特色
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專家進校蹲點、引領,提質增效,生成名師成長機制
名師成長之路——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務(深度培訓)
學校合作負責人:武老師
聯繫電話:010-65525669,13146795320(加微信)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14號保利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