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什麼時候和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開講

2021-02-18 基本書院

林格

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專家

內容來源:本欄目內容均為原創作品。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

全文3884字|閱讀時長15分鐘

本文學習指數:★★★★★

好的關係大於一切教育,但好的關係不是那種像兄弟、像姐妹那種「親熱」,而是以「禮」為核心,形成一種引領、協助、激勵、喚醒的秩序。

很多時候,我們怕衝突,其實,衝突也不是什麼壞事,在衝突之後化出來的關係,更加科學、理性、穩固。

——林格小語

構建現代教育文化,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新型的關係,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履行教育的使命,激揚生命的主動發展,還原人性之美,更要求我們儘快從一個更高、更超越的角度上來理解教育主體之間的關係。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1

一、從「和」文化中汲取滋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此處,「一」指道,「二」指陰氣、陽氣,「三」指陰陽調和所形成的和諧狀態。萬物就是由兩種對立因素的配合而生。

《周易》乾卦《彖傳》云:「保合大和,乃利貞。」這是說,陽陰合德,四時協調,萬物孕生,長治久安。「大和」即「太和」,強調的是矛盾的妥協性與統一性。

《荀子·王制》曰:「和則一,一則多力。」這是說,「和」能帶來合力與雙贏。借用今天的說法,「和」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北宋哲學家張載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並明確提出「仇必和而解」的命題,看重矛盾的妥協、衝突的化解、對抗的解除、鬥爭的泯滅、戰爭的消弭。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的經典信條數不勝數,「和為貴,忍為高」,「與人為善」,「仁者愛人」,「不與鄰為壑」,「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信條構成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的民族性。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分析了中國人的和平主義、豁達大度和老成溫厚的文化,他指出:「寬容是中國文化最偉大的品質,它也將成為成熟後的世界文化的最偉大的品質。」可以說,「和」文化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化提供的一個重要精神貢獻。當前我國主流文化中,「創建和諧社會」,以和諧拯救世界,正是由此而來。

「和」文化對於現實社會的影響是,形成了「關係文化」,「關係文化」有利有弊,無論利弊,畢竟是符合這片土地的文化形式,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在儘量擯棄其弊病的前提下,發揚其積極作用。

「和」文化對於教育的積極貢獻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或者親子關係,好的關係大於一切教育。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2

二、關係的精神內核是「禮」。


「守禮」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所要求的人和人相處的秩序及處世原則,建立良好的關係,皇甫軍偉老師用「比」、「從」、「北」、「化」四個字所蘊藏的「守禮」的內涵,來概括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禮」的演變過程。這四個字都有一個「人」字,從漢字起源文化中來理解教育之道,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比」字象形為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意思是平等、親近、相互尊重與信賴,但教育者又是理想方向的引領者。比的過程是查找差距的過程。

「從」字,《說文解字》的解釋為「相聽也」,就是服從、聽從的意思,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從」都是由兩個「人」組成,是兩個人一先一後的往前走,前面的是教育者,後面的是孩子,「前行者」的行為方式要成為後者的榜樣和驕傲,所謂榜樣的力量,這種力量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北」字,古漢語中的意思是「背」,本意是背離、違背的意思。也就是說,當孩子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大約是初中時期,具備了獨立的思想和行為,這時候,他們不再「從」、「比」了,到了所謂的「叛逆期」,這時候,大人需要有一種理性與反思的精神,順著孩子的天性來,給予孩子更大的空間。

「化」字,象形為兩個人字的一正一反,是一個站著的人和一個駝背的人的對話,以表示「因時而化」的變化之道,教育者所要倡導的教化叫「化聲」,對孩子的教化有成績叫「化行」,因教誨孩子的錯誤行為叫「化誨」,因善於施教,猶如春風雨露叫「化雨」,因感動而轉變為「感化」。「化」的行為便是將教育者的能量、期待融進孩子的生命,所謂「文化」,正是以文化道,所謂「文」是社會文化中以德以禮對孩子施加有效影響的過程,「化」的結果是為了把握規律。

教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會在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形式,其內在邏輯就是一個「禮」字,這個內核是永恆不變的,由「守禮」和「來而不往非禮也」出發,建立良好的關係,比什麼教育都管用。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3

三、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


研究中國的問題,確實可以從「關係」兩字著手。我們過去誤以為研究「關係學」是庸俗的,是背棄正派做人原則的,其實,在中國,「關係」是集大成者,是否庸俗,取決於你的出發點。

培養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是教育的重要課題:

1、關係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是人與人之間某種性質的聯繫。生活中,面對親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揚會讓我們心花怒放,他的批評會讓我們分外愧疚;在學校,是否喜歡該科目的老師能直接影響我們學習該科目的熱情;在家裡,我們與誰更親近,便容易接受誰的教育——關係的好壞何等重要!

2、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親子之間保持親密的關係,能勝過許多教育。親子關係是反映家庭教育效果的「晴雨表」。親子關係好,家庭教育便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親子關係不好,家庭教育就像暴風驟雨讓人難以忍受。無數多的生活和實踐證明,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是一個客觀規律。

3、好的關係不是溺愛而是尊重,不是依賴而是信賴,不是包辦一切而是獨立合作;好的關係是一種真善美的關係,是讓人發自內心喜愛的關係,是促使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關係。這就是關係的真諦。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關係。

4、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諧的教育。好的關係的本質特徵就是和諧。萬物至諧是自古代就有的幸福理想。儒家、道家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畢達哥拉斯說過:「什麼是最美的——和諧。」如果美就是一種和諧,那麼,只要人們感受的美越多,內心裡就會越快樂。風景如斯,人之間的關係亦如是。在和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5、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培養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和愛心。好的關係來之不易,不經過折磨和痛苦,就不會有收穫。好的教育,不是孩子取得了驚人的輝煌成就,不是孩子對我們的頂禮膜拜,更不是我們給孩子灌輸多少空洞的理論和要求孩子一定成名成家,而是來自於平等和諧的關係。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4

四、轉變教育者的角色和定位。


教育者須轉變角色,從根本上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科學的關係體系。

每一個角色都隱喻著不同的矢量,因此,只要能選擇好的角色,就可以實現能量轉換,把能量以不教而教的方式傳達出去。實際上,這也是轉變教育觀念的實質所在。

1、做「火柴」,不做「蠟燭」。

長期以來,我們教育者以蠟燭自喻,認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是教育者的情操與美德。實際上,這個「自喻」表明了教育者的內心的虛弱與執拗。

我們的孩子內心裡都有永不熄滅的「蠟燭」,這根蠟燭潛在著無限的能量,教育者的任務是做一根火柴,點燃孩子心中的光明與溫度。

被點燃了內心熱情、覺醒了的孩子,無論環境多麼困難艱苦,他的學習、生活都會感到快樂,甚至感到無比的快樂。

2、做「律師」,不做「法官」。

律師,是維護當事人權益的。做孩子的「律師」,意味著是站在孩子的一邊,竭力維護、捍衛孩子,而不是做一個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形成一種對抗關係。

除了捍衛孩子的權益,更加重要的是,捍衛孩子的天性。

什麼是天性?

天性就是孩子身上凸現出的先天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繼承的遺傳品質,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份,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特有品質。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同這位哲人形容的一樣,既有孩子之間的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身上的千差萬別。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捍衛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具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而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組重要的對稱關係。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感教育》中說:人能「知」,所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發「情」,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因此,在人的諸多天性中,有三個基本天性,那就是「求知」、「愛美」、「想好」。教育的真諦就在於順應這三個基本天性,正如中國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是「盡性」,即: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參天地之化育」。

3、做「農夫」,不做「園丁」。

農夫是疏鬆土壤、興修水利、涵養植物根系的,而園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修剪植物的枝葉,甚至不惜使用化肥、農藥、生物技術,控制和改變植物的生長。

4、做「啦啦隊」,不做「陪跑者」。

教育者永遠無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終點,因此,最好的選擇是站在看臺上,為孩子助威、吶喊,甚至起到「啦啦隊」的作用。

我看到的教育現實中,有多少父母在做「陪跑」的工作,陪讀,陪學,陪著做作業,考上大學了陪著孩子去學校報到,上大學了還每周去學校為孩子洗衣服,等等。可憐天下父母親!我完全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也接受只有一個孩子,不捨得孩子受苦,但無意中使孩子失去了一個自主獨立成長的機會。

對於讓孩子獲得自主發展的機會,不想羅嗦,但就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承受一種孤獨感。人的孤獨,是生命中一種重要的體驗,哲學家說,人在孤獨的時候,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比如世界三大宗教的創立,都是在孤獨狀態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孤獨是精神創造的必要條件,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來,人的孤獨與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不做陪跑者,意味著為孩子的心靈留白,使之有了孤獨的機會,使之心靈品質得以提升。

丨教育家、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攝影作品 5

往期精選:


林格:最偉大的教育,是教育者身上的靜氣|開講


林格:四項精進,讓人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開講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林格:教育的秘訣是三分教、七分等|開講

林格:用20個詞語講透教育的本質|開講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林格:人出生時,是有神性的|開講

林格: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開講

林格:人究竟是怎樣開悟的|開講

林格:怨氣充斥的人生,是錯誤的人生|開講




學校發展顧問——為學校整體改革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論道——中國教育力量三人行

鑄魂——梳理、提煉辦學理念,實現價值引領。


新時期的養成教育——專家進校蹲點、引領,以習慣為抓手,培根固本,創建學校德育特色


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專家進校蹲點、引領,提質增效,生成名師成長機制


名師成長之路——新時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務(深度培訓)

學校合作負責人:武老師

聯繫電話:010-65525669,13146795320(加微信)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南大街14號保利大廈



相關焦點

  • 林格:一個人的成就,早在他童年的時候就註定了的.|開講
    做教育,我經常倡導教師和父母,要千方百計守候每一個孩子美好的童年,因為這關係他一生的自由和幸福。舉一個例子:在我的童年的記憶中,最為難忘的莫過於知了的聲音了。知了美妙的聲音,捉來知了用泥巴包好後烤熟後的美味和香氣,用手觸摸蜘蛛網,用眼睛去搜索知了極具隱蔽性的聲影……幾乎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調動了我們的所有的感知器官,使得學習產生了意義。童年是不需要策劃,也是不能策劃的,不同的童年記憶,構成了一個人成長的原動力。
  • 林格:你為什麼不容易喜悅|開講
    重心比較低的人,一般容易做到厚重深沉。重心低的人,一般也不容易被人擊倒。《道德經》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意思是,人在不靜的時候,就失去了主宰和引領,失去了最根本的東西。一個人的平靜程度決定了動的分寸與分量,內心靜不下來,就容易和他人和自己較勁,他做事就難以有分寸。
  • 林格:做一個大家不討厭的人|開講
    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全文1896字|閱讀時長8分鐘而在什麼時候說話,說什麼話,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比如對著一個無禮之人,內心無敬畏之人,最好的方式是沉默。相對於「言」,最好的修煉是「不言」,是「傾聽」,是「閉著嘴說話」,嘴巴的品質是耳朵培養出來的。
  • 林格: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內心的成長.|林格
    我們以前常講「人定勝天」,這可能是一個心魔吧,不知道勝天做什麼?勝了天,改天換地,結果把環境給搞壞了,萬劫不復。王陽明說,學習,不能有「勝心」,「勝心」是修養的大敵。比如我們學習西方的管理和技術,你跟人家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創造價值、造福社會,而不是為了超過他們,更不是為了戰勝他們。
  • 林格:把根深深地扎進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裡|開講
    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全文2392字|閱讀時長5分鐘而對於教育者而言,應當讓教育進入到生命的核心裏面去,人的生命也會因此充滿激情和無窮的創造力。倘若我們並沒有將教育安置在生命其中,教育是死的,是一個令人討厭的生計,是沒有意義的。
  • 什麼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成了這樣?
    父母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總想糾正他們的錯誤。一、父母要和孩子多交流,和孩子處成朋友關係我認為現在很多的家庭,都將父母和孩子處成了上下級的關係,不是孩子是上級就是父母是上級,有時父母會把自己以前的願望強壓給孩子,讓孩子去實現,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
  • 林格:教育的所有的問題,到了文化這裡,都不是問題 | 開講
    弟子問:您常常說,文化是教育最終要達到的高度,那麼,這裡的「文化」是特指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林格答:教育的所有的問題,到了文化這裡,都不是什麼問題,都會被「化」掉,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習總書記也講這個問題,「文以化之」,「以文培元」。
  • 「等一等」教育策略是什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這麼做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父母也一直都是學生,要學著去應對各種各樣的難題。一些父母也發現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充分的耐心和包容。不過有的家長也說了,已經學習了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怎麼幫助孩子控制情緒,但是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依然還是沒有找到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 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好?
    我是一名從教40多年的中學英語高級教師,在跟家長接觸交流中,關於孩子幾歲開始學英語這個問題,各位寶爸寶媽的說法都不一樣:「越早接觸英語,才越容易學好英語。」「孩子中文還沒有學好呢,學英語太早了吧!」很顯然有一些家長,並不了解語言學習的特點,很多孩子都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期。
  • 林格:內心的高度——成為一個有光的人,引領孩子前行 | 開講
    由基本書院的教育專家、知名文化學者《開講》實錄整理而成,內容有刪節。全文5272字|閱讀時長17分鐘教育根本沒有那麼深奧,我們每天面對的所謂的「問題」,都是因為教育者的內心處於低位而導致的。今天講重構教育者精神結構的第三講:《內心的高度——成為一個有光的人,引領孩子前行》。1、我們的一切痛苦和糾結,都是因為心太低了。我們經常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感到糾結、揪心甚至痛苦,或者一件事情做久了,內心裡缺乏一種支撐的力量,所以漸漸就厭倦了、應付了。都是因為——心太低了。
  • 猶太人教育孩子的秘訣到底是什麼?當孩子叛逆的時候,多看幾遍
    說白了猶太人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與他們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有著特別大的關係,一個好的家庭教育,能夠讓一大家子人全部受益匪淺。猶太人的家庭教育觀甚至享譽了全世界,這個民族是十分堅強的,同樣也是十分偉大的。你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甚至家長也會教授這些孩子一些為人處世的能力。在猶太人的家族中,他們一般收到的第一本書都是《塔木德》,並且他們還會讓孩子去親吻這本書。一些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喜歡上書,甚至還會在書皮上塗上一些蜂蜜。讓這些孩子在剛剛開始接觸書的時候,就會認為書是甜的,這會讓他們愛上書。猶太人在看完書之後,需要休息的時候,書要放在床頭,不能放在枕頭下或者是床尾。
  • 「孩子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晚上早點回來,不要到同學家玩,要不然回來的時候沒車,你就得走回來了!」......實際上,這些事情孩子真的都懂。而父母出於「關心」地嘮叨,只會讓孩子麻木不動,或者乾脆「如你所願」。孩子一旦產生逆反與牴觸心理,親子關係就這樣受傷了。
  • 又有孩子跳樓自殺,什麼時候教育成「孩子不跳樓,就算成功了」?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不跳樓」成為了父母教育成功的方式之一。頻發的青少年自殺事件讓人觸目驚心,也應引起家長們的警惕了!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 (2014)》教育藍皮書和《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教育藍皮書中。
  • 一天之中什麼時候容易懷孕?可能這個時間段合適,有助懷孕成功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可以說是都特別講究晚婚晚育,在這個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很晚結婚之後卻一直不能夠懷孕,這可以說是讓人非常著急的一件事情了還會有一些外界的因素受到很大的關係,也會存在著你的感覺,其實我們都知道女生一般都會在排卵期的時候進行同房,這樣懷孕的機率就會更大一些,在這個時候其實一天當中也是時間段比較容易懷孕
  • 【動態】教育專家林格教授到仕林小學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圖1:南溪鎮教育組負責人向李局長、林格教授介紹學校情況 林格教授一行首先實地察看了校容校貌,對該校整潔的校園環境、濃鬱的校園文化給予讚許。隨後該校張校長就學校在辦學工程中遇到的難題向林教授作匯報。在全面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等方面工作,並詳細詢問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下階段工作重點後。
  • 孩子什麼時候學習英語好?雙語教育的誤區
    英語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英語,有的家長認為等孩子到小學三年級時再學習,有的家長則認為越早越好,有的家長則讓孩子進入雙語班,到底哪一種選擇更合適呢?答案是都不完全對,沒有哪一種絕對比其他方法更合適。其實更好的辦法是將語言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媽媽B:我和孩子之間從沒迴避過死亡,死亡本來是怎樣就怎樣的,在她想知道的時候不要刻意迴避。媽媽C: 我之前都跟女兒說,科學家在發明長生不老藥,她問我什麼時候發明出來,我說你18歲的時候。現在她12歲了,前幾天我問她:世界上有沒有長生不老藥?她說:沒有的,人都要死的,這是生命的規律,但是人的思想可以活在電腦裡,以後都數位化了......
  • 《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最感人的不是林格對邱倩的愛,而是他說的話
    前言最近新上映的電影《我在時間的盡頭等你》大家都覺得這是一部愛情電影,而我卻覺得這是一部教育片。為什麼這麼說呢?電影中出現幾次林格和父親的場景。第一次是林格在學校做生意父親被老師訓話。第二次父親不認識林格了,把他當成毛賊用雞毛撣把他趕出去。
  • 孩子學英語,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學?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英語似乎已經超越了其他科目,成為了家長對於孩子的學業規劃中最重要的一項議題。
  • 嬰兒魚肝油什麼時候吃 嬰兒魚肝油什麼時候吃吸收好
    嬰兒魚肝油什麼時候吃魚肝油是可以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保健品,對於嬰兒而言,不能長期食用魚肝油。很多家長就有疑問,那魚肝油嬰兒什麼時候吃?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魚肝油嬰兒什麼時候吃嬰兒與大人的體質不一樣。由於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