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刻刀—風花雪月下世代相傳的木雕技藝,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2020-12-16 文化頻道

提起了雲南,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瓊瑤筆下那個有山、有水、有花、有人家的雲南大理一直很好奇《還珠格格》、《望夫崖》、《天龍八部》中描繪的大理,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真的是如瓊瑤筆下那般的溫柔細膩還是像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段氏風雲。

大理古城

大理在玉洱銀滄之間,自然風光綺麗多姿,蒼山如屏,洱海如鏡,蝴蝶泉深幽,兼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出發!今天我們就去探索一個你不知道的大理——風花雪月裡的刻刀(白族的木雕技藝)。

讓我們紅塵作伴,去大理

來到目的地,忍不住一句大寫的感嘆!真美!

微風徐來,陽光溫煦,凌霄、三角梅、燻衣草還有水鳳仙充斥在路邊、牆角、屋下、水塘邊肆意的綻放。這裡不僅有優美的風景、特色的建築,還世居著一個溫柔似水的民族——白族。

翛翛然有江南風景,而外有四山環翠,覺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徐霞客

大理其實一直都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之地,它見證了許多時代的變遷,見證了大理國的建立、也見證了大理國的破滅。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和民間技藝。

走出客棧,走進白族、體會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要說大理最常見的人文文化就是大理的建築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形式讓人走進去就會感受到家一般的呵護和溫馨。而建築除了美麗的牆繪、高聳的騎馬牆以外,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精湛卓絕的木雕技藝!

白族無處不在的木雕技藝

木雕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機器漸漸的替代了原本的手工藝。但是這種傳統的雕刻手法並沒有消失。就比如白族中,在他們生活中木雕藝術是無處不在的。

白族木雕刀法多變,它巧妙地將畫中的寫意風格融入木雕創作中,運用浮雕、鏤雕技藝,使作品顯得張弛有度,於自然中透精細。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白族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再現了精湛的民族木雕技藝

白族精湛的木雕技藝代代相傳

建蓋一所漂亮的住房, 往往是每一代白族人花畢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 ,因此,注重居住條件就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 這樣的俗語流行:說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節衣縮食到了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結實舒適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裡,吃食卻毫不馬虎,茅草房裡經常油味飄香。同時,安史之亂後,戰爭和削藩將木雕技藝帶給了大理,於是追求住所華美的白族的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就更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了。

窮盡一生為了一座房子

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如用于格子門、橫板、板裙、吊柱、欄杆等部位。在白族人的現實生活中,大至住宅、廟宇、牌坊,小至生產工具、家具和生活用品,處處都可看到精湛的木雕技藝

木雕稱為房子的主要裝飾之一

白族是一個包容的民族,其所衍生的白族文化也是一個具有包容特性的文化。似水不爭、容納萬物,這也就造就了白族在整個歷史傳承中擁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樣,這些文化底蘊也展現在了白族的木雕工藝上

白族文化有許多特徵,包容性是其中最顯著的特徵。白族文化對其他文化持寬容和尊重的態度、不排斥其他文化、善於容納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的性質和特徵。歷史上,白族不斷受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並在容納和吸收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的過程中傳承、繁榮和發展的特性。

白族像洱海裡的水,包容、平和——洱海

最終,白族人民不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吸收了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荊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特別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長期薰陶,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理白族文化。這些文化也在白族人的生活和居住環境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樣造就了白族木雕技藝內容的多樣性。

木雕內容的特性

白族木雕寫實性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將剪紙藝術與國畫中的工筆畫技藝兼收並蓄,使木雕作品主題突出,構圖完整,造型生動,木雕內容以體現吉祥文化為主旋律。

白族的立體雕刻

它反映的內容十分豐富,展現了白族包容且強大的文化底蘊。其中以花草、動植物圖案為主,有香草、紋龍、紋鳳、獅頭、鳳頭、雲紋等,也有神仙傳說故事的題材中的「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變化多端,木雕圖案獨具匠心和天才。寄託了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真誠嚮往。

建築裝飾大件中最有特色的為格子門,一般以4扇或6扇為一堂,置於寺廟大殿和居家正廳客堂,有2層至4至鏤空浮雕等。常用的題材有「富貴根基」(牡丹和公雞),「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白鶴飛松」、「鹿鶴同春」等,雕工精細,層層鏤空,空間層次明朗,浮雕和立體雕巧妙融合,生動活潑。

格子門

堂屋的六扇格子門是民居建築中雕刻藝術最集中的部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雕刻的聖源寺正殿18扇隔扇門裙板上刻繪的《白國因由》故事為清代木刻精品。

傳承和發展

在當代歷史背景下,白族木雕也像其它一些傳統技藝一樣,正在機器的轟鳴聲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通過繼承、保護、創新、發展,改變目前那種傳統與現代對立的思維定勢。希望民族手工藝中優秀的基因能夠繼承下去,更好的傳播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使之成為永葆生命活力並與時俱進的一種活態文化。為此,給出一點建議:

在傳統的基礎上謀求轉變、發展

引進現代材料與傳統技藝的結合針對木雕原料緊缺的問題制定不同產品路線做到機械化生產與手工雕刻統籌兼顧發揮新媒體時代優勢,培養更多、更年輕的木雕興趣愛好者依託旅遊大趨勢,推動木雕工藝品到木雕紀念品的銷售系統完善更好的藉助政策、藉助區域建設規劃,融入推廣木雕技藝

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好了,大家想欣賞更多美麗的木雕,那就親自去大理一趟吧!

記住哦!在大理不要急,慢慢的走,看看白族的民居、扎染、了解一下白族的照壁文化,吃上一點白族粑粑,你就會感覺融入了那個地方,那是一個既有瓊瑤又有金庸的地方。你肯定也能看到另一個視角的國風。

相關焦點

  • 「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陳德豐:我用木頭講故事
    >一天上千次的雕琢,抱著幾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30多年來,陳德豐一直沉浸在拿木槌和刻刀的創作生涯裡。回憶起學藝的那三年時間,陳德豐直言很艱辛,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木雕是一門刀尖上的藝術,下刀之後沒有回頭路。「像比較難雕刻的人物,要用心琢磨人物在不同姿勢、不同大小下的頭和手比例等。」陳德豐告訴《南方》記者,唯有努力,沒有捷徑。
  • 劍川木雕千年技藝雕刻時光
    劍川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劍川沙溪寺登街入選「101個世界紀念建築遺產名錄」……每一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都蘊藏著劍川木匠的聰明智慧,是劍川木雕留存於世的活的文化記憶。
  • 木頭有靈性:黃驊76歲鄉村木雕藝人詮釋「小木雕裡有大乾坤」
    刻刀在原木上翻飛,或粗獷有力,或精雕細刻,經過一番雕刻,一塊普普通通的原木,就完成了一次華麗變身。這小小的木雕上承載著一個藝術世界,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蟲魚鳥獸栩栩如生……這是木雕特有的傳統魅力。在黃驊市舊城鎮閻隆村,76歲的趙立行是一個痴迷於木雕的愛好者。多年來,在他一雙巧手的精雕細琢下,一塊塊木頭煥發出新的生命。
  • 閩商社團領袖|李鳳榮:鳳採刀筆通造化 榮茂木雕畫雲霞
    80年代,莆田木雕多採用本地盛產的龍眼樹木料雕成各種武將、仕女或神像,輔以老漆塗飾,使作品更加顯得色澤深沉,古色古香,龍眼木雕因此而美名遠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千百年來,每一代人的創造都會為莆田木雕的發展演變注入新的時代元素。目前,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李鳳榮,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另闢蹊徑,用刻刀刻出詩意家園。
  • 非遺故事之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2007年祖傳技藝「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3月馬曉斌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據史料記載,木雕藝術起源於商周以前,至唐代達到鼎盛,雕飾內容空前豐富,雕刻技藝也達到很高水準。明清時「乾隆工」和榫卯結構的大量運用將中國的木雕技藝推向一個高峰。
  • 他醉心木雕,妙手刻畫藝術人生
    憑著對木雕藝術的喜愛,來自惠來的盧亞畢潛心雕刻,傳承傳統技藝,用妙手刻畫出自己的藝術人生。今天的「藝術路上」,我們一起來聽聽盧亞畢和木雕的故事。 專注的眼神,熟練的雕刻,隨著細小木屑的不斷飄落,一件木雕作品已經顯現在眼前。
  • 25位雕刻大師齊露手藝:刻刀下出精品 亦鑿出人間百態
    25位雕刻大師齊露手藝:刻刀下出精品 亦鑿出人間百態 2020-12-11 18:10:19項菁 攝   中新網紹興12月11日電(記者 項菁)靈巧的雙手之上,刻刀上下翻飛;一塊不起眼的木材,幾經雕琢,便漸漸成形成態……12月11日「中國根藝之鄉」浙江紹興嵊州的文創園內,在木屑飛濺場景與機械打磨聲中,25名雕刻藝術大師既展露出爐火純青的技藝,亦鑿出了「人間百態」。活動開幕式現場。
  • 兩岸非遺技藝木雕實境創作營在福州開營
    」 為主題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木雕實境創作營活動在福州溫泉公園藝博園舉行。活動主辦方邀請了臺灣藝術家與福州木雕藝術家在現場進行木雕技藝表演,吸引了大量的木雕愛好者和遊客駐足觀看。本次活動為期三天,由福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福州市木雕行業協會主辦,臺灣愛魅客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州藝博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承辦。通過活動旨在展現福州木雕傳統雕刻技藝傳承與創新,體現兩岸同胞非遺技藝的互通與共融,助力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復興。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九龍木雕雕刻技藝
    10月4日,我來到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項目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馬曉斌,藝名江龍,1971年生於陝西白水九龍木雕世家,從小受到家族藝術氛圍的薰陶,耳濡目染,深得其父馬金財言傳身教。
  • 黃楊木雕,中國四大木雕之一,在這個女木雕師手中綻放別樣魅力
    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似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才由此產生了黃楊木雕。世代傳承,初露頭角張燕萍出生於1958年,因生長在藝術家庭,自幼便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的父親是當地頗有名氣的民間錫製品工藝師,作品精美極致,幼年的張燕萍,總是在父親工作時看得很投入,漸漸地愛上了藝術創作,立志將來要成為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 福建木雕匠人鄭祥燮:學雕刻要「入戲」
    木雕匠人鄭祥燮正在創作。 林躍 攝   「初學木雕,有些吃不下苦,很費手,手指經常被刻刀劃破,一度也動搖過,但出於對木雕工藝的真心喜愛,我還是努力擠出時間練習,咬牙堅持了下來。」鄭祥燮說。迷上木雕後,他抓住一切機會提高雕刻技藝。他不會讀書,卻在木工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受老一代木匠嚴謹精神的影響,他的木雕手藝突飛猛進。
  • 木雕小鼠慶豐收!新春百藝特展在臺灣佛光緣美術館臺北館舉辦
    一隻只木雕小老鼠歡喜慶豐收,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新春來看展,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佛光緣美術館臺北館再度合作辦理展覽,以星雲大師2020年書寫的《行道天下福滿人間》鬥大墨寶字跡,營造新年活力與希望的新春祝福,開啟以天、地、人為展覽主題,結合傳統技藝,由天地蘊育出的泥土、漆、竹子、藤等所發展的創新日常工藝品共計76件。李永謨-豐收。
  • 2019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深山集市風花雪月大理專場時間地點
    深山集市·風花雪月    (圖片來源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  時間:2019年8月1日—9月29日  地點:僑福芳草地LG2中庭  第七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空間活動」板塊——「深山集市·風花雪月僑福芳草地專場」正在開展中。
  • 化腐朽為神奇的福州木雕
    清代 木雕獅子清末,象園村成為聞名的木雕之鄉。木雕技藝日趨成熟,技法以圓雕為主,及浮雕、透雕、薄雕、鏤空雕等,擅刻老翁、仕女等歷史題材人物。清代 木雕清末民初,木雕名家高手輩出,形成象園、大坂、雁塔三支流派,其藝術各具特色,世代相傳。
  •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十一」假期來看剪紙木雕
    巧奪天工的剪紙,栩栩如生的木雕,這個「十一」假期,在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一系列精彩活動等你參與。「慢工出細活,不要心急。」10月4日,在長沙市非遺館,二樓傳習所內的望城新康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建,正手把手教一位遊客木雕技巧,一塊手掌大小的木頭,用刻刀雕出大體的形狀,再慢慢細心打磨。記者注意到,在胡建的旁邊,圍著不少好奇的遊客。
  • 「刻」畫人生,化「朽」為奇――記高密民間木雕藝人蔡善尊
    那些本來樸實無華、毫無生氣的木段、樹根、竹片在他的刻刀下就像被賦予了生命和靈魂,一天天變得鮮活而生動起來,無論是歷史人物、神話傳說,還是蟲魚花草,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北京求藝吃了閉門羹  店主名叫蔡善尊,1971年生人,高密市醴泉街道蔡站社區的一名普通村民,其父輩以祖傳木匠工藝謀生。
  • 來自法國的木匠「大地」:因木雕結下的義烏情緣
    從2013年系統學習中國木雕技藝開始,每天騎著「小電驢」在家和師傅的工作室間來回穿梭,成了大地拜師求學之路上最深刻的回憶。談起自己學習中國木雕的經歷,大地眉飛色舞間儘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從小受著法國藝術薰陶,在義烏這片土地上與中國傳統木雕技藝不期而遇,照亮了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漫漫長路。「我在義烏生活工作了七年。
  • 梁俊維:太行山深處的木雕非遺傳承人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吳曉慶報導: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處,自古就流傳著古老的木雕技藝,大到亭臺樓閣、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擺設、日常用品,處處可見精雕細鏤、巧奪天工的木雕工藝品。在晉中市榆社縣郝北村就有這樣一位專注木雕的能工巧匠梁俊維。
  •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日前,記者在澄邁縣找到了一位五旬木雕手藝人曾令恩,他將普通的朽木變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造型各異的18羅漢、精雕細琢的雄鷹……一件件木雕作品惟妙惟肖。在澄邁,53歲的曾令恩是小有名氣的木雕藝人。曾令恩當了多年木匠,對於這門傳統技藝,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時,就是他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年逾半百的曾令恩,木工技藝相當精湛,尤其擅長手工雕制。
  • 致敬經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雕!
    宋元時期是泉州木雕發展的鼎盛時期。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以後,泉州木雕精品在海外華僑和商人的呵護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走向東南亞,走向全世界。明清兩代是泉州木雕藝術發展的輝煌時期,明代崇禎十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出資重修開元寺。 木雕,是泉州民間工藝品種的重頭戲。平雕、線雕、根雕、花格雕、神像雕等意彩紛呈,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