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了雲南,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瓊瑤筆下那個有山、有水、有花、有人家的雲南大理。一直很好奇《還珠格格》、《望夫崖》、《天龍八部》中描繪的大理,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真的是如瓊瑤筆下那般的溫柔細膩還是像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段氏風雲。
大理在玉洱銀滄之間,自然風光綺麗多姿,蒼山如屏,洱海如鏡,蝴蝶泉深幽,兼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
出發!今天我們就去探索一個你不知道的大理——風花雪月裡的刻刀(白族的木雕技藝)。
讓我們紅塵作伴,去大理
來到目的地,忍不住一句大寫的感嘆!真美!
微風徐來,陽光溫煦,凌霄、三角梅、燻衣草還有水鳳仙充斥在路邊、牆角、屋下、水塘邊肆意的綻放。這裡不僅有優美的風景、特色的建築,還世居著一個溫柔似水的民族——白族。
翛翛然有江南風景,而外有四山環翠,覺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徐霞客
大理其實一直都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之地,它見證了許多時代的變遷,見證了大理國的建立、也見證了大理國的破滅。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和民間技藝。
走出客棧,走進白族、體會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要說大理最常見的人文文化就是大理的建築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形式讓人走進去就會感受到家一般的呵護和溫馨。而建築除了美麗的牆繪、高聳的騎馬牆以外,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精湛卓絕的木雕技藝!
木雕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機器漸漸的替代了原本的手工藝。但是這種傳統的雕刻手法並沒有消失。就比如白族中,在他們生活中木雕藝術是無處不在的。
白族木雕刀法多變,它巧妙地將畫中的寫意風格融入木雕創作中,運用浮雕、鏤雕技藝,使作品顯得張弛有度,於自然中透精細。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白族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再現了精湛的民族木雕技藝。
建蓋一所漂亮的住房, 往往是每一代白族人花畢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 ,因此,注重居住條件就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 這樣的俗語流行:說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 是白族人節衣縮食到了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結實舒適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裡,吃食卻毫不馬虎,茅草房裡經常油味飄香。同時,安史之亂後,戰爭和削藩將木雕技藝帶給了大理,於是追求住所華美的白族的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就更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了。
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如用于格子門、橫板、板裙、吊柱、欄杆等部位。在白族人的現實生活中,大至住宅、廟宇、牌坊,小至生產工具、家具和生活用品,處處都可看到精湛的木雕技藝。
白族是一個包容的民族,其所衍生的白族文化也是一個具有包容特性的文化。似水不爭、容納萬物,這也就造就了白族在整個歷史傳承中擁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樣,這些文化底蘊也展現在了白族的木雕工藝上
白族文化有許多特徵,包容性是其中最顯著的特徵。白族文化對其他文化持寬容和尊重的態度、不排斥其他文化、善於容納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的性質和特徵。歷史上,白族不斷受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並在容納和吸收漢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切有益成分的過程中傳承、繁榮和發展的特性。
最終,白族人民不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獨特的本土文化,而且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吸收了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荊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特別是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長期薰陶,從而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理白族文化。這些文化也在白族人的生活和居住環境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樣造就了白族木雕技藝內容的多樣性。
木雕內容的特性
白族木雕寫實性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將剪紙藝術與國畫中的工筆畫技藝兼收並蓄,使木雕作品主題突出,構圖完整,造型生動,木雕內容以體現吉祥文化為主旋律。
它反映的內容十分豐富,展現了白族包容且強大的文化底蘊。其中以花草、動植物圖案為主,有香草、紋龍、紋鳳、獅頭、鳳頭、雲紋等,也有神仙傳說故事的題材中的「八仙過海」、「八仙慶壽」等,變化多端,木雕圖案獨具匠心和天才。寄託了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真誠嚮往。
建築裝飾大件中最有特色的為格子門,一般以4扇或6扇為一堂,置於寺廟大殿和居家正廳客堂,有2層至4至鏤空浮雕等。常用的題材有「富貴根基」(牡丹和公雞),「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白鶴飛松」、「鹿鶴同春」等,雕工精細,層層鏤空,空間層次明朗,浮雕和立體雕巧妙融合,生動活潑。
堂屋的六扇格子門是民居建築中雕刻藝術最集中的部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雕刻的聖源寺正殿18扇隔扇門裙板上刻繪的《白國因由》故事為清代木刻精品。
傳承和發展
在當代歷史背景下,白族木雕也像其它一些傳統技藝一樣,正在機器的轟鳴聲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通過繼承、保護、創新、發展,改變目前那種傳統與現代對立的思維定勢。希望民族手工藝中優秀的基因能夠繼承下去,更好的傳播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使之成為永葆生命活力並與時俱進的一種活態文化。為此,給出一點建議:
在傳統的基礎上謀求轉變、發展
引進現代材料與傳統技藝的結合針對木雕原料緊缺的問題制定不同產品路線做到機械化生產與手工雕刻統籌兼顧發揮新媒體時代優勢,培養更多、更年輕的木雕興趣愛好者依託旅遊大趨勢,推動木雕工藝品到木雕紀念品的銷售系統完善更好的藉助政策、藉助區域建設規劃,融入推廣木雕技藝
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好了,大家想欣賞更多美麗的木雕,那就親自去大理一趟吧!
記住哦!在大理不要急,慢慢的走,看看白族的民居、扎染、了解一下白族的照壁文化,吃上一點白族粑粑,你就會感覺融入了那個地方,那是一個既有瓊瑤又有金庸的地方。你肯定也能看到另一個視角的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