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為陶都 正德年間石灣「南風窯」能控窯溫
(南方網訊)嶺南是全世界最早發明和使用陶器的地區之一。嶺南史前古陶是中國南方印紋陶的代表,其影響範圍遠至嶺北、雲貴甚至東南亞。唐宋時期的潮州陶瓷、明清時期的石灣陶瓷,清代的「廣彩」,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長期暢銷東南亞、東亞、西亞、南亞、東非、北非和歐美,向世界各地廣泛傳播了中國古代的器物文明和燦爛文化,影響並促進了諸多國家和地區陶瓷製造技術和工藝的發展。
在「嶺南科技縱橫」展中,在復古爐臺上設置著一個尚未燒制的素白瓷盤,觀眾可以通過特殊的毛筆和互動投影裝置在瓷盤上描繪圖案,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釉色。繪製完成爐臺還會模擬燒制過程,最終展現一個屬於觀眾自己的廣彩成品。兩側的展牆上則詳細的展示著廣彩瓷的歷史,工藝特點,製作流程,以及廣彩瓷實物。
石灣陶瓷則是佛山一張亮麗的「名片」。石灣歷來有「南國陶都」的美譽,有源遠流長的陶文化底蘊,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 ,就有了制陶的歷史,到唐宋時期已經非常發達,明清兩代達到鼎盛,自明代起,石灣的藝術陶塑、建築園林陶瓷、手工業用陶器等就不斷輸出國外。改革開放後,石灣陶瓷範圍更廣,品種更多樣,規模更龐大。
石灣陶瓷業發展的顯著標誌,是明代正德年間對窯灶的改革。正德年間,在元代「文灶窯」的基礎上,經過改革,建造了「南風窯」。「南風窯」把原來設在窯兩旁的火眼由兩排增至五排,並將火眼改在窯頂,使窯內各個部位的火候均勻,便於控制溫度的升降。還適當增加了窯的坡度,這樣抽力較大,火焰較長。同時窯身由原來的30米增至40米,增大了容量,這樣一改,大大降低了廢品、次品率,提高了產品質量。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改革後的龍窯,有利於窯工成功地控制窯溫的急速上升或下降,因可以劈小的柴枝為燃料,一根一根往火眼投。再加上在裝窯時根據不同產品的要求,以不同的疏密堆疊器坯,這樣煅燒時火焰流通不一致,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掌握這種方法,能使窯內產生還原或氧化條件,收到預期的效果。明清時石灣就是用這種「南風窯」仿製南北各地名窯產品特別是五彩繽紛的「窯變」器的。
明清時期石灣陶瓷入窯燒制方法是以「正燒」為主,按陶瓷的類別、器形的大小,分別裝入平底圓筒形匣缽中,匣體分層堆放。
(本文資料參考:《嶺南科學技術史》顏澤賢、黃世瑞著)
(編輯 楊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