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項瀕臨失傳的手藝,她竟又回到山溝,一呆就是一輩子!

2020-12-12 獎金i

苗繡是一種瀕臨失傳的民族手工藝,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苗繡,一個美麗的女孩毅然決定返鄉創業,成立了晶珠苗繡合作社,將苗繡發揚光大。,故事是這樣的。

小梅終於還是回來了,當她看見父親的那一瞬間,仿佛時光依然無法抹去父親內心的傷痛,當年他送小梅上大學時,說的話又在耳邊響起,「小梅,你走出去就千萬別回來了」,小梅心裡清楚,父親是不想讓小梅跟他一樣,一輩子都留在這山溝裡。小梅自幼生長在這個苗寨,這裡有一種瀕臨失傳的民族手工藝「苗繡」,苗繡是苗族人家歷代相傳的珍品,承載了生生不息的苗族歷史變遷,有人說,它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詩。

在小梅的記憶中,母親就是寨子裡最好的繡娘,小梅至今仍記得母親教給她的每一種針法,繡的每一個圖案。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小梅考上大學那一天,母親為了給小梅籌學費,去城裡賣苗繡,出了意外,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小梅和她父親。大學畢業沒多久,小梅接到村裡的電話,讓小梅回來發展苗繡,可能是出於對母親的思念,小梅一口就答應了,小梅回到村裡擔任起村主任助理的職務,加上政策的支持,小梅一定可以把苗繡產業發展起來,經過兩年的籌備,在村裡成立了苗繡基地,又建起了苗繡博物館。當小梅父親看看這些苗繡作品的時候,他應該能找到一些欣慰。更重要的是,母親的苗繡技藝終於可以順利傳承下去了,就因為有了這樣一些美麗的女人們,苗繡得以傳承了下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瀕臨失傳的手藝‖閆叔雄的戲曲頭帽製作技藝
    花刻好後下一步就是沿邊,邊緣用鐵絲掐上邊。這是盔頭的骨架。用鐵絲(用紙纏)一般視用在盔頭的什麼配件上來選擇型號。盔頭有的需要加紗,也有不需要加紗的,所用的紗一般為鐵紗。加紗是為了顯示鏤空,表現盔頭的文飾。刷膠,一般刷皮膠,為動物皮熬製而成。
  • 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 南昌老手藝瀕臨失傳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南昌難得一見的「修耳術」正瀕臨失傳,立即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懷舊情懷。網傳:南昌「修耳術」面臨失傳「頭髮沒過多久又長長了,到不起眼的小李理髮店,唧唧咔咔一陣忙活,剪頭,修面,諸事例行完後,我心情極爽地享受起修耳的樂趣!
  •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大家還認識這些農村木桶嗎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我想讓大哥重操舊業可以嗎?文/三農孫大地寧海桑洲,號稱五匠之鄉。五匠是指木匠、漆匠、石匠、蔑匠和箍桶匠。現在蔑匠(竹編)和箍桶匠在農村已經瀕臨失傳了。我大哥以前就是箍桶匠。
  • 瀕臨失傳的工藝--趕氈
    赫章的彝家人用的氈子就是這種。彝家人對它非常珍惜,要到女兒出嫁時,才陪嫁一床氈子。      7月22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結構鄉鄉長李恆向記者介紹,大寨村羅富乾和李國富兩位彝族老人是趕氈製作工藝的「專家」。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
  • 通訊: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探訪敘利亞「東方之家」
    新華社大馬士革12月19日電通訊: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探訪敘利亞「東方之家」新華社記者鄭一晗 汪健大馬士革米丹區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裡,綠樹環繞,果子掛滿枝頭,陽光打在紅綠相間的窗戶上,屋內不時傳出機器
  • 一草榮千年 黃古林手編草蓆將失傳?
    袁阿藍生活所迫編織草蓆 一編就是一輩子 9月初的寧波,氣溫驟升,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下,記者來到草蓆之鄉寧古林鎮,在一個巴掌大的小院子裡面,一位穿著素色藍布衣裳的老人笑容可掬地招呼著我們,這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老人正是中國草蓆編織工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袁阿藍。
  • 貴州最「低調」的古鎮,就在「天空之城」下,傳統手藝瀕臨失傳
    它坐擁數百年的明代古建、八大商號、少數民族風情,還有風格獨特的「滾龍藝術」,儘管如此,卻還是少有遊客駐足,顯得十分低調,它就是位於松桃縣境內——寨英古鎮。我們慢慢的在古鎮的街道行走,兩邊的石牆,古老的建築寫滿了人間滄桑,然後我們發現在很多建築的門口都設立有一塊大牌子,上面寫著商號名字,並且那處的建築都修建的非常華麗,連門窗上都雕刻著精美的鏤空花紋,原來在清代,寨英古鎮也是一片繁盛,在古鎮上有八大商號,都是在當地赫赫有名的大產業,和今天此處的荒蕪與寧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同安封肉古法擬申非遺 柴燒大缸8小時手藝瀕臨失傳
    如今,懂得用傳統手法製作同安封肉的人越來越少,古老的製作手藝瀕臨失傳。目前,同安正籌備將傳統的同安封肉製作手法申請為非遺項目。老手法製作長達8小時昨日下午1點,記者來到同安汀溪鎮褒美村,「薄餅嫂」吳招治正往灶臺裡添柴火,封肉已經燜煮了6個小時。
  • 親手做花燈,北京哪兒能學這項頻臨失傳的手藝
    別著急,做燈師傅現在還有了自己的非遺傳習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繼續跟著師傅學手藝。東城第二文化館彩燈紅配綠,這才接地氣喜慶熱鬧的氣氛,瀰漫在東城區第二文化館內。而且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做成一盞燈。工藝如此複雜,臺下的孩子和家長止不住發出了驚呼。體驗活動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翟老師今天帶大家做的不是木質宮燈,而是另一種彩燈。事實上,因為造價便宜,做工也方便,過去老百姓過燈節時掛的就是彩燈。翟老師把「學徒」們分成兩人一組,每組發了一個燈架和一些彩色布料,還有一團用於糊布料的「漿子」。
  • 「老油頭」吳六: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
    在大集體時代,油師傅都是從外地請來的,而吳六已過世的師傅賀寶雄,作為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他也是跟隨外地師傅學的手藝,那時候能學這手藝很難,得經過生產隊的選拔才能進入油坊學習。就這樣,師傅賀寶雄與這榨油的手藝結了緣,並一輩子從事著這樣一份職業。
  • 瀕臨失傳的中醫絕技「火針」 竟藏身成都
    四川新聞網消息     用火將銀針炙烤達六七百攝氏度的高溫後,快速扎進穴位,這樣的火針療法是針灸的一種,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火針」在全國已瀕臨失傳。而記者昨日無意間獲悉,在我市中醫界就有一位針灸聖手會「火針」絕技,並運用「火針」治癒了無數沉痾頑疾,消除了眾多患者的痛苦,被大家譽為「神針」。
  • 瀕臨失傳的趕氈工藝(圖)
    赫章縣的彝家人用的氈子就是這種,彝家人對它非常珍惜,要到女兒出嫁時,才陪嫁一床氈子。  近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40多年來,他的技術日益純精,而環顧左右,只有他和本鄉的村民李國富還時常拿著工具為鄉民們服務。
  • 山西千年「豆腐村」後繼無人 手藝瀕臨失傳(圖)
    父親是村裡做豆腐的一把好手,武元信在父親的指點下,很快掌握了家傳的豆腐製作技藝。作為這個「豆腐世家」的傳人,今年67歲的武春茂並不知道自己屬於多少代傳人,但他卻能清楚地說出經營豆腐坊的幾代先輩的姓名。  相傳,很久以前,在孝義為官的一南方縣令夜晚閒來無事,站在縣城西關城牆觀景,忽見南曹村方向官星閃爍,掐指一算,原來那一處村莊風水甚好。出於嫉妒,當即下令在縣城南由西向東開挖一鴻溝(即今孝河)阻斷風水。風水一破,南曹村人便漸漸貧困潦倒。
  • 東莞老街傳統"絞臉"仍受歡迎 古老手藝憂失傳欲1元招徒
    一根棉線、一盒七姐粉、就是傳統手藝「絞臉」的重要工具一根棉線、一盒七姐粉、一把小剃刀、兩張小板凳外加一雙靈巧的手,這就是傳統手藝「絞臉」的全部家當。如今,對於不少愛美人士來說,這項傳統手藝仍然受到歡迎。不過記者走訪東莞莞城、厚街等地老街發現,如今堅守這項傳統手藝的人已經不多,莞城老街上「絞臉」的攤檔僅剩下兩三家,且攤主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紀最大的袁婆婆已經83歲。手藝如何傳承下去,是這些手藝人較為憂心的事情。厚街的景姨還利用網際網路將自己的手藝掛上「閒魚」希望1元招徒,「等到老人們牙齒都掉光了,這門手藝就失傳了!太可惜!
  • 《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揭秘瀕臨失傳面點
    這本書匯聚了200多種經典淮揚面點製作的知識與技藝,更揭秘了空心餑餑、伊府麵、甜鹹鍋餅、八寶燒賣等多個瀕臨失傳淮揚面點的做法。空心餑餑、甜鹹鍋餅……不少瀕臨失傳面點工藝首次面世「寫這本書前,我們首先梳理了270多種淮揚面點,擬目錄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對不同的面點進行分類。」周彤介紹。
  • 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2016-03-22 20:38:44梅寧 攝製茶手藝瀕臨失傳,八旬老制茶師當天一口氣收了數十名徒弟。 梅寧 攝 芊芊玉手在攝氏120度的高溫鐵鍋中,製作出綠意盎然的新茶。 梅寧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煒)「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
  • 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失傳的手藝,現在的你還知道幾個那
    有許多人還會非常厲害的手藝,這些手藝在原來是非常吃香的。但是現在隨著我們生活的不斷發展,這些手藝幾乎都已經失傳了。現在會這些手藝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才會這些手藝,而他們的手藝呢,也沒有可以傳承的人。這些手藝人,但他們大部分的孩子呢,都去城裡打工,都不屑於學習這些手藝,因為這些手藝現在沒有什麼市場。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些手藝都是老古董了,也沒有什麼可以發家致富的地方。
  • 潮式燈籠彩繪乏人問津 新加坡華人手藝面臨失傳
    (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父親白手起家,二戰結束,在牛車水紐馬吉路設店賣燈籠和紙紮工藝品。
  •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楊瑞發(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
  •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時間:2015-02-11 08:12:02來源:西安晚報作者:黃亞平編輯:老兩口坐在院子裡正做著花燈,籮筐裡擺滿了已經剪好的燈籠紙,王大媽把燈籠的竹篾子骨架掛在鐵絲上,一圈接著一圈糊著燈籠,老伴坐在一旁仔細地給每張燈籠紙上抹著漿糊,老兩口有說有笑,配合默契。    王蒲芳自幼就跟著祖父母學習做燈籠,她還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特聘民間藝術家」。「我和老伴做燈籠一直都是傳統工藝,燈籠的竹篾子骨架不用一根鐵絲固定,全都是自己搓的紙繩綁紮。」王大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