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師儀式上,年輕的制茶師大聲誦讀唐代茶詩《詠茶十二韻》,以此為制茶師傳承世代的工匠精神。 梅寧 攝
制茶手藝瀕臨失傳,八旬老制茶師當天一口氣收了數十名徒弟。 梅寧 攝
芊芊玉手在攝氏120度的高溫鐵鍋中,製作出綠意盎然的新茶。 梅寧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煒)「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3月22日上午,在南京中山陵茶廠內,南京農業大學首屆茶學本科班學生在朗朗的唐代《茶詩》誦讀聲中,向雨花茶第二代傳承人、82歲高齡的黎志遐老師傅正式拜師學藝。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雨花茶製作工藝瀕臨失傳,讓8旬老茶師擔憂,江蘇獨得一味的雨花茶因製作工藝複雜而在茶葉市場上消失。
當天,以古法進行的拜師儀式,數十名年輕的制茶師手捧新茶向師傅黎志遐老人敬茶,然後集體誦讀唐代著名《詠茶十二韻》的詩篇。
正值採茶季節,在位於中山陵園核心位置的生態茶園,幾十位背著小背簍的採茶女正在茶園間忙碌,採摘鮮葉,為南京地方名茶雨花茶的製作提供新鮮、高標準的原材料。
據中山陵茶廠李峰廠長介紹,雨花茶採摘標準嚴格,一名熟練的採茶工,每天工作13小時,採葉量不超過一斤,而一斤幹茶需要四至五斤的鮮葉才能製成。中山陵茶廠當天僱傭了約150人的採茶隊伍,忙碌一天下來也僅能製作毛茶約十公斤,由此可見珍貴。
李峰說,中山陵茶廠地處南京東郊「5A級國家風景區」內,茶樹的栽培方式主要採用雙行密植條栽。茶廠十分重視生態植茶,創造了「林茶間作」的生態種植法。近千畝的茶園分布在梅花山以及美齡宮附近層層的密林之中,這裡空氣品質優良,早春的梅花樹林花枝繁茂,形成了恰到好處的遮擋,為雨花茶提供了適宜生長的漫射光。梅花怒放時,正值茶芽萌發。茶葉通過吸附梅花香氣形成了獨特的花香。梅花凋零後為土壤增添了養料。在梅林間廣植茶樹,造就了優美的梅茶園林生態環境。
「雨花茶不僅對採摘的鮮葉要求嚴苛,而且炒制工藝十分複雜,需要制茶師傅幾十年的匠心磨礪,非一日之功。」據介紹,與我國其它幾種名茶相比,龍井是扁平型,光滑而帶有鍋巴香;碧螺春像蜜蜂腿,呈螺絲狀的彎曲;製作工藝難度更高的雨花茶,緊細圓直,搓成松針形,不能斷,成品率較低。
黎志遐在制茶車間內給記者介紹,「當鮮葉集中到生產車間後,還要經過輕度萎凋、高溫殺青、適度揉捻,再整形乾燥等多達10餘道工序。茶葉的色、香、味、形在製作過程中變化很大。同樣的鮮葉,若炒制人員技術水平高低不一,做出來的雨花茶品質差異也會很大。」
「手工揉捻非常講究手上的力道,要講求先輕再重最後輕的原則,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很難掌握。而高溫殺青更是要用手在120℃的鐵鍋內來回翻炒,一般人根本吃不消。每年40多天的採茶季,也是炒茶師傅們最忙的時候,通常每天要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休息。」黎志遐感慨,「一個好的炒茶工,手上要有肉,手掌要靈活,最關鍵的是,要肯吃苦。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這個本事了,作為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雨花茶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