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採茶季8旬老茶師古法收徒 120度鐵鍋肉掌炒茶術瀕臨失傳

2016-03-22 20:38: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在拜師儀式上,年輕的制茶師大聲誦讀唐代茶詩《詠茶十二韻》,以此為制茶師傳承世代的工匠精神。 梅寧 攝

制茶手藝瀕臨失傳,八旬老制茶師當天一口氣收了數十名徒弟。 梅寧 攝

芊芊玉手在攝氏120度的高溫鐵鍋中,製作出綠意盎然的新茶。 梅寧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2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高煒)「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佔火前名。」「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3月22日上午,在南京中山陵茶廠內,南京農業大學首屆茶學本科班學生在朗朗的唐代《茶詩》誦讀聲中,向雨花茶第二代傳承人、82歲高齡的黎志遐老師傅正式拜師學藝。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雨花茶製作工藝瀕臨失傳,讓8旬老茶師擔憂,江蘇獨得一味的雨花茶因製作工藝複雜而在茶葉市場上消失。

  當天,以古法進行的拜師儀式,數十名年輕的制茶師手捧新茶向師傅黎志遐老人敬茶,然後集體誦讀唐代著名《詠茶十二韻》的詩篇。

  正值採茶季節,在位於中山陵園核心位置的生態茶園,幾十位背著小背簍的採茶女正在茶園間忙碌,採摘鮮葉,為南京地方名茶雨花茶的製作提供新鮮、高標準的原材料。

  據中山陵茶廠李峰廠長介紹,雨花茶採摘標準嚴格,一名熟練的採茶工,每天工作13小時,採葉量不超過一斤,而一斤幹茶需要四至五斤的鮮葉才能製成。中山陵茶廠當天僱傭了約150人的採茶隊伍,忙碌一天下來也僅能製作毛茶約十公斤,由此可見珍貴。

  李峰說,中山陵茶廠地處南京東郊「5A級國家風景區」內,茶樹的栽培方式主要採用雙行密植條栽。茶廠十分重視生態植茶,創造了「林茶間作」的生態種植法。近千畝的茶園分布在梅花山以及美齡宮附近層層的密林之中,這裡空氣品質優良,早春的梅花樹林花枝繁茂,形成了恰到好處的遮擋,為雨花茶提供了適宜生長的漫射光。梅花怒放時,正值茶芽萌發。茶葉通過吸附梅花香氣形成了獨特的花香。梅花凋零後為土壤增添了養料。在梅林間廣植茶樹,造就了優美的梅茶園林生態環境。

  「雨花茶不僅對採摘的鮮葉要求嚴苛,而且炒制工藝十分複雜,需要制茶師傅幾十年的匠心磨礪,非一日之功。」據介紹,與我國其它幾種名茶相比,龍井是扁平型,光滑而帶有鍋巴香;碧螺春像蜜蜂腿,呈螺絲狀的彎曲;製作工藝難度更高的雨花茶,緊細圓直,搓成松針形,不能斷,成品率較低。

  黎志遐在制茶車間內給記者介紹,「當鮮葉集中到生產車間後,還要經過輕度萎凋、高溫殺青、適度揉捻,再整形乾燥等多達10餘道工序。茶葉的色、香、味、形在製作過程中變化很大。同樣的鮮葉,若炒制人員技術水平高低不一,做出來的雨花茶品質差異也會很大。」

  「手工揉捻非常講究手上的力道,要講求先輕再重最後輕的原則,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很難掌握。而高溫殺青更是要用手在120℃的鐵鍋內來回翻炒,一般人根本吃不消。每年40多天的採茶季,也是炒茶師傅們最忙的時候,通常每天要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休息。」黎志遐感慨,「一個好的炒茶工,手上要有肉,手掌要靈活,最關鍵的是,要肯吃苦。現在已經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這個本事了,作為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雨花茶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完)

相關焦點

  • 傳承古法炒新茶 王哥莊街道匠心打造高品質嶗山茶
      半島網4月18日消息 精湛嫻熟的茶道表演、「鐵砂掌」古法炒茶、純天然茶葉種植園……4月18日,嶗山區王哥莊街道採用古老工藝炒出的第一鍋大田春茶出爐。據了解,王哥莊街道古法炒茶工藝古老,融合了古法手藝與現代技術,營養價值極高,一經上市往往供不應求。
  • 自己採茶、炒茶,享受過程,喝的是快樂
    老幻想著採茶,炒茶,與茶共舞;幻想著自己能炒出與眾不同的香。朋友在沂山有片茶園,種的是龍井43號,這茶似乎與沂山有緣,不到兩年的時間,居然長得有模有樣,去年秋天的時候還採了一批茶,炒制出來送我了一盒品嘗,那茶有股特殊的香,就像在南方的女子生在北方,骨子裡的生就的柔情似水,又被北方文化同化的落落大方
  • 瀕臨失傳的中醫治眼古法 調治各類疑難眼疾
    從單純的中藥劑方治療,到獨創的特色眼疾外用藥,再到將家傳獨創的外用眼藥結合瀕臨失傳的點眼法、滴眼法和塗眼法等純中醫古法,楊氏中醫眼科應用中醫眼科古法,有效地治療多種難治性或易反覆發作的眼疾,效果比較明顯。 中醫辨證治眼病 全身調理康復更快 「中醫確實可以調治西醫無法治療的眼疾。」
  • 火影:瀕臨失傳的5種忍術,一種忍術名字有12個字,卻無人想學
    火影:瀕臨失傳的5種忍術,一種忍術的名字有12個字,卻無人想學 ,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火影中瀕臨失傳的五個忍術,一種忍術的名字有12個字,卻無人想學
  • 這種烹飪技術,已經很少有人會,瀕臨失傳,吃過的大多是70後
    這種烹飪技藝,會的人越來越少,瀕臨失傳,吃過的基本年過40。今天,就是來拯救大多數70、80後朋友們的記憶,再來做一款經典的掛霜菜品。但是,今天做的可不是掛霜花生,咱這次下回血本,來做一款掛霜腰果,也算對得起咱們這淚崩的兒時回憶。腰果不論口感,還是價格,都不是花生可以相比擬的,因腰果營養豐富,被稱為「世界四大乾果」之一。
  • 採茶,茶是簡單的生活,嫩綠而又青澀,味道在採摘的過程
    採茶,茶是簡單的生活,嫩綠而又青澀,味道在採摘的過程將話語說給茶葉,將心思炒進茶中,日後品味,簡單卻又幸福詩話:都說人生如茶,慢慢品會有百般滋味。佛曰茶禪一味,品茶亦是一種修行。但是品茶的人,是否知道茶生長的樣子呢?在茶園生活,自己採摘自己炒制,不需要儀式隨意品味,茶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嫩綠而又青澀。肅竹的詩歌《採茶》寫的是和家人一起在自家茶園採茶以及自己炒茶的經歷和感受,沒有太多的人生大道理,也沒有所謂的禪心佛語,只是簡單的生活,清清淡淡,卻又幸福氤氳。
  • 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 南昌老手藝瀕臨失傳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南昌難得一見的「修耳術」正瀕臨失傳,立即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懷舊情懷。網傳:南昌「修耳術」面臨失傳「頭髮沒過多久又長長了,到不起眼的小李理髮店,唧唧咔咔一陣忙活,剪頭,修面,諸事例行完後,我心情極爽地享受起修耳的樂趣!
  • 傳承技藝,創新工業:混沌大學創新商學院黃山尋味現代派小罐茶
    9月7日至8日,混沌大學創新商學院學員們來到黃山,尋味小罐茶黃山毛峰生產基地以及小罐茶黃山中央工廠,探秘一罐現代派中國茶的誕生。,參觀了小罐茶黃山毛峰生態茶園並體驗了採茶。
  • 漸行漸遠的手工炒茶技藝
    「剛開始也就一畝多地,自己採摘,自己炒茶。」陳立迎說,那時候他和妻子兩人自己採茶自己炒茶,白天採茶,晚上炒茶,「採完茶葉之後需要攤晾,一般四個小時左右。」陳立迎介紹,攤晾是個很重要的步驟,「攤晾的目的是為了散失水分,散失水分有助於殺青,增加香氣。」創業之初的那段時光,陳立迎說這輩子難忘。
  • 問茶④|炒茶30年,從來都是人等茶的徑山「鐵砂掌」,今年新茶要出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朱建傑種茶、採茶、炒茶30多年的周方林,家住餘杭徑山上,是徑山茶省級非遺傳承人。一雙關節腫大的手,是人稱茶王「鐵砂掌」的他,常年炒茶的印記。不熟練的採茶工採茶會用指甲去掐。掐過的茶梗,製成幹茶衝泡後,蒂頭會發黑,因此,採茶正確的姿勢是揪,不是掐。【攤晾】茶青要經過攤晾,才能炒制,攤晾時間從4-8小時不等。
  • 瀕臨失傳的工藝--趕氈
    7月22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結構鄉鄉長李恆向記者介紹,大寨村羅富乾和李國富兩位彝族老人是趕氈製作工藝的「專家」。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40多年來,他的技術日益純精,而環顧左右,趕氈的「戰友」卻日見減少。只有他和老朋友李國富樂此不疲,經常背著工具走村串寨,為鄉親們服務。
  • 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藝 我的掌心 你的茶香
    種茶、採茶、炒茶,採集茶葉生產各種數據、採購、銷售……孫樹金整整幹了15年。「試驗站剛成立時,從浙江農大、安徽農大、四川農大還有山東農大調配了一批大學生,站裡分為炒茶室、質保室、化驗室、大田管理室……」二十出頭的小夥孫樹金和一幫年輕的大學生互相配合,從種茶到炒茶,大學生們理論指導,孫樹金就領著幾個人親身實踐。
  • 他們把香竹背出深山,烤出了這一筒瀕臨失傳的香竹茶
    你知道,其實好茶很多時候是有壁壘的嗎? 很多好茶,遠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已經被真正懂茶的茶人小圈子第一時間「內部消化」了。
  • 《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揭秘瀕臨失傳面點
    8月16日,揚州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陳恩德與徒弟周彤,將攜新書《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並現場做花式餃子表演。這本書匯聚了200多種經典淮揚面點製作的知識與技藝,更揭秘了空心餑餑、伊府麵、甜鹹鍋餅、八寶燒賣等多個瀕臨失傳淮揚面點的做法。
  • 半失傳的秘術----上古時期神秘祝由術,終於再現人間!
    隱秘千年的「北鬥能量祝由術」第一期學習班,終於面向社會招生啦!揭秘!揭秘!半失傳的秘術----上古時期神秘祝由術,終於再現人間!通知:北鬥能量祝由術特級優惠價格最後一天,八月一日起大幅度提升,恢復原價2999元!
  • 清明是傳統祭掃節,又是採茶季,古人用茶祭祀的故事,您聽過幾個
    清明是傳統祭掃節,又是採茶季,古人用茶祭祀的故事,您聽過幾個明代著名的「藥聖」李時珍,在他著作的《本草綱目》一書中,談到茶葉的「茶」字時,稱其「或從草部、或從木部,或兩者並從,同寫作『荼』」。李時珍認為,茶葉性苦而寒,屬陰中之陰(老陰)、最能降火氣。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
  • 瀕臨失傳的趕氈工藝(圖)
    近日,記者來到赫章縣結構鄉,有幸目睹了氈子這一瀕臨失傳邊緣的民族傳統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今年58歲的羅富乾,從10多歲開始就跟隨長輩學習趕氈。40多年來,他的技術日益純精,而環顧左右,只有他和本鄉的村民李國富還時常拿著工具為鄉民們服務。  羅富乾向記者說到:「在過去會趕氈的人很多,趕氈的工具也很簡單,只有一把彈杖和一床木簾。
  • 臺灣新竹採茶妹斷層 65歲算"少女"(圖)
    採茶姑娘是新竹縣東方美人茶產業重要根基,但隨時代變遷,人數越來越少。>位採茶姑娘,耗時6到7天才能採完一輪,但近年「茶妹」難找,65歲採茶妹已經算是茶園「少女」,其餘平均年齡都在70歲以上,沒有年輕人接手,產業隱藏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