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進巴中市恩陽區群樂鎮新河社區,藍瓦白牆的新居掩映在綠水青山之間,果蔬產業園相連成片,鄉村公路乾淨整潔……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在眼前展開。
新河社區曾是典型的貧困村,村裡無現代產業,基礎設施滯後,村民大多在外務工。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當地著力補齊短板、夯實基礎、立足長效、增強後勁,成功實現脫貧「摘帽」。如今,村裡又充分利用山水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借旅遊契機開辦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找準了持續增收的路徑。
近年來,恩陽區舉全區之力,下足「繡花」功夫,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8月,四川省政府批准恩陽區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縣,連續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恩陽區在脫貧「摘帽」的基礎上,再戰再勝、連戰連勝。
加強民主監督確保脫貧不返貧
「最近家裡還有什麼困難?」「家裡有沒有人就業?」近日,恩陽區領導先後深入群樂、雪山、漁溪、玉山、下八廟、雙勝、柳林等鎮(街道)督戰脫貧攻堅工作,為貧困戶排憂解難辦實事。
脫貧「摘帽」後,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效是頭等大事,聚焦脫貧成效,如何加強民主監督至關重要。今年2月,按照省市要求,恩陽區及時啟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採取區級領導分片分鎮督戰、行業部門巡迴督戰、鎮(街道)全覆蓋督戰的方式,圍繞落實「四個不摘」、「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反饋問題整改、信息核實核准等主要舉措,對全區所有的貧困村、非貧困村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戶,以及脫貧攻堅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和重點區域、薄弱環節等開展掛牌督戰。
2月底,一場全面摸排的工作正式鋪開。由各鎮(街道)牽頭,由村兩委組織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幫扶幹部,採取微信、電話、入戶的方式,恩陽區對轄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務工就業意願和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全面摸排。
「經過摸排發現,今年的疫情讓不少貧困戶滯留在家,缺乏就業渠道。」恩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穩就業是脫貧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恩陽區及時加強就業促進和產業提升等工作,拓展貧困戶增收門路,嚴防返貧致貧。
3月初,恩陽人陳蓉通過政府舉行的網絡招聘會找到了新工作,成了黃石盤水庫建設工地的一名技術工人。「有了工作,生活就有保障了。」陳蓉說。上八廟鎮白廟村的脫貧戶彭訓介被公益性崗位聘用,成了村裡的保潔員,也擁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每個月有600元工資,在家門口就掙錢,生活有保障。」
「在公益性崗位用人方面,我們堅持對貧困戶實行『優先使用,能用盡用』,切實解決貧困戶因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缺乏、外出就業難等問題。」恩陽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恩陽區籌集500餘萬元用於崗位補貼,開發了1500個專項公益性崗位,助力貧困群眾穩定提高收入。同時,在組織農民工復工返崗「春風行動」的基礎上,全面落實援企穩崗系列政策,深入開展就業援助月活動,大力支持貧困群眾返崗復工。
助力產業發展村民致富有保障
近日,走進恩陽區雙勝鎮天良村蘆筍產業園,一座座蘆筍大棚整齊排列,棚內1米多高的蘆筍鬱鬱蔥蔥。蘆筍種植基地裡,村民正沿著壟溝採摘蘆筍。「蘆筍一上市就供不應求,每天能採50多公斤鮮蘆筍。」蘆筍種植基地負責人黃煜說。
2017年,黃煜積極響應「萬企幫萬村」號召,辭去在成都的高薪工作回鄉創業,在天良村等地流轉土地,種植了100畝蘆筍,帶動了村民脫貧增收。「我把家裡3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每年有1500元的土地租金,我在園區務工每天有60元的務工費,去年掙了上萬元。」村民陳群芳說。
如今,天良村已發展蘆筍1500餘畝,帶動了當地20餘名村民長期務工,採收用工高峰期達到50人左右,村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上千元。
小小蘆筍打開了村民的致富路。近年來,恩陽區按照「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思路,圍繞優質糧油、品質果蔬、特色養殖,已建成蘆筍、川明參、蓮藕等8個現代農業園區,累計發展特色產業25萬畝。作為全區的農業主導產業,「恩陽蘆筍」品牌也愈加響亮,日前已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恩陽區也榮獲「中國蘆筍之鄉」稱號。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恩陽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還將持續深入開展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通過企村結對共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我們在村裡建立了魔芋種植基地,老百姓種植的魔芋由企業統一收購進行深加工,不僅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還能做大食品飲料產業。」四川好彩頭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魔芋產業是一個百億級的食品產業,目前公司已建立了魔芋生產線,圍繞特色農產品加工,將進一步做大食品飲料產業,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企業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吸納周邊貧困人口就近就業。「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到家裡,沒想到自己能從農民變成工人。」恩陽區下八廟鎮石鼓梁村貧困戶李瓊香感嘆道,她的丈夫手部殘疾,女兒還在讀書,一家人的生活壓力大,是「扶貧車間」讓她實現了就業夢。
發展鄉村旅遊撬動脫貧振興一體化
「每天生意不錯,每天有七八桌客人,每天營業額有4000多元。"在恩陽區下八廟鎮萬壽村,顧氏農家院老闆顧文禮說起最近的經營很高興。顧文禮一家曾是村裡的貧困戶,他有先天性肢殘,哥哥有輕度智障,父母年事已高,患有疾病。近年來,藉助村裡發展鄉村旅遊業的契機,他開辦起農家樂,吃上旅遊飯,成功脫貧「摘帽」。
受疫情影響,前段時間景區客流量有所減少,隨著旅遊業復甦,目前萬壽村的13家農家樂及民宿已恢復營業,日接待遊客達1000人以上。
不只在萬壽村,五月以來,近郊遊、鄉村遊、古鎮遊也頗受遊客歡迎,恩陽境內的景區持續升溫。今年端午節,由恩陽區商會和餐飲協會主辦的「夜遊古鎮·粽情端午」恩陽古鎮國際汽車展和啤酒龍蝦美食展將在恩陽古鎮遊客中心同步開幕,將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激發文化旅遊市場消費潛力,促進疫後經濟市場復甦。
恩陽古鎮是恩陽區的一張亮麗旅遊名片,古鎮上有17條完整保留著明清建築風貌格局的古街巷,同時還是「一座露天的革命博物館」。近年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圍繞「恩陽古鎮」積極建言獻策,恩陽區加大古鎮保護開發力度,形成了以古鎮為核心的全域旅遊框架,在現代服務業上做實「恩陽遊」,在全域旅遊發展上爭當排頭兵,讓古鎮旅遊名片更加響亮。
隨著巴陝、成巴、巴達、巴廣渝高速建成通車,巴中恩陽機場的通航,以及巴恩快速通道、恩陽大道、機場快速通道等旅遊通道的建設完成,恩陽的區位交通優勢逐漸凸顯,區域發展逐漸加快。
「恩陽區確立了依託民營經濟助推景城融合、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旅遊新城發展目標,形成了以恩陽古鎮為核心的全域旅遊框架。」恩陽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起點,恩陽區將脫貧攻堅需提檔升級的農業產業、生態建設等發展項目,打捆編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實行懸帽攻關、獎懲激勵,確保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一盤棋、一體化」式推進。(作者:陳才)
[責任編輯: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