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如火藥桶一燃就炸,家長以暴制暴只會兩敗俱傷。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依舊推崇棍棒教育,或許打孩子的效果立竿見影,可是卻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尤其是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真不能動手,硬碰硬可能會起反作用。
張先生有一個13歲的兒子,孩子小時候經常被他棍棒教育,後來長大後慢慢聽話,父子關係處得蠻不錯,可是自從孩子升初中以後,兩人便經常吵架。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張先生的語氣和態度都顯得十分霸道,總是以長輩的姿態訓斥孩子,可是兒子不再像小時候那般服從管教,要麼愛搭不理,要麼頂嘴,甚至嫌父親管得太寬,這讓張先生著實不能接受,難道是自己對娃沒有威懾力了?
某次孩子再次惹惱了他,他怒斥道:「你小子翅膀硬了是不是,你再頂句嘴試試?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還?」結果娃當場還擊,他一下沒收住暴脾氣,上去就揍了一頓,孩子氣得摔門而出。
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父子倆互不說話,甚至不同桌吃飯,這讓張先生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這種現象發生在多數家庭裡,不是孩子大了不好管教了,而是他們的心理發生了改變,需要家長換一種教育方式。
我們都知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會進入叛逆期,此時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內心的想法頗多,完全不想再被父母控制,有了強烈渴望獨立的想法,如果父母依舊採取打罵教育,「硬碰硬」的最終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一般來說,孩子進入青春期就會開始出現叛逆的心理,此時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和監護,叛逆多從10~12歲開始,14歲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主要有兩個特點
1、喜歡唱反調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的時候,為了表達自身的情緒和想法,就會想方設法地和家長對著幹,家長讓讓往東,他們偏偏要往西,以此來宣示主權,獲得更多的自由。
2、情緒波動大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一燃就爆,經常忍不住發脾氣,缺乏情緒控制能力,行為表達異常激烈衝動,甚至不考慮後果,據調查顯示,13~15歲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齡段,他們可能在衝動下做出過激行為。
叛逆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他們開始傾向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因心理矛盾和情緒衝撞容易做出叛逆行為,如果父母發現孩子變得愛頂嘴、自以為是、動不動就發脾氣,自身的教育態度和對待方式就要開始轉變。
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不是叛逆的起因,而是能夠決定叛逆去向的關鍵因素,如果採取「以暴制暴」的教育策略,只會激化孩子的叛逆行為,讓其感受到人格侮辱,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親子關係也會慢慢疏遠。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父母在此期間要是沒有發揮好自己的角色,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甚至疏遠親子關係,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火藥桶,說爆發就爆發,那麼,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教育呢?
1、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父母應該耐心詢問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掃除他們的困惑和焦慮,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尊重他們想法的同時指出缺點。
2、尊重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迫切渴望得到尊重,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考問題的空間,家長只有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才能進行無爭吵的談話,孩子內心也更能接受父母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3、多給孩子一些權利
既然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愈發強烈,家長就應該學會適度地放手,不要包辦一切,給孩子更多的權力,讓他們決定自身的行為,當然這並不代表著放任自流,而是適時提出中肯的意見,讓孩子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