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馮小剛的春晚構想已經是眾說紛紜 |
華商報訊 春晚,已成一道難題。你說,參與節目的每一個元素都精挑細選過吧?每一個環節都認真打磨過吧?臥虎藏龍的娛樂圈,能人猛將全調上「前線」吧?「金山銀海」、技術耗材全砸進去吧?可卻越演越無聊,越演越雞肋;馮小剛執掌馬年春晚消息一出,大家都期待春晚能「枯木逢春」,只是,拋出「真誠、溫暖、振奮、好玩」這八字方針容易,把這臺大戲唱好很難。首先要找到春晚31年形成的「俗套」,徹底破除病根,才能讓億萬中國電視觀眾,在除夕當晚真情實意感受到央視送來的「新春問候」。
破1
大聯唱開場,主持群宣講
「我最期待的是馮導的春晚開場,他在《大腕》裡愣是能把葬禮變成廣告植入晚會,很有創意,真不想再看見一群喜慶打扮的群舞演員,簇擁著一對對明星嘉賓,東南西北大聯唱來炒熱現場,實在是太無聊了。」80後白領觀眾羅小姐說。
一群身著明豔華美服飾的主持群,呼啦啦上場,堪稱春晚主持的風格,更像零差錯播報機器,「我代表××」的前綴,最後加上一句深情的「拜年了!」喜慶話、恭維話「假大空」,話語煽情卻不動情。曾主持1984年春晚的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老師盧靜就說:「現在的主持人串詞越來越口號化,春晚整個變成了宣講臺。」
破2
生硬板塊20年不變
春晚近20年不變的板塊劃分,始於1993年,總結起來就是:一臺四五個小時的晚會,20多首歌曲佔70到80分鐘;小品相聲加起來9到11個佔兩個小時左右;剩下不到一小時用雜技、魔術、戲曲填充,最後再加上零點敲鐘儀式。所有節目分為四個板塊,每個板塊一小時左右,板塊交接由一個節目起承轉合,製造收視率的興奮點。
春晚誕生之初僅靠節目編排和娛樂內容,就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現在的硬體比過去堪稱天壤之別,為什麼反而不好看呢?西北大學影視系主任張阿利教授說:「如今的春晚除了要對接大眾口味,更被綁上了宣講要務,甚至每個細節、要素都不容有失,失去聯歡晚會的輕鬆、戲謔,變成一種儀式,因眾口難調之苦飽受質疑和指責。」
破3
「條子演員」鏟不完
從「開門辦春晚」到「拆門辦春晚」,央視一直有著改革春晚的意圖,也並非沒有好意見,只是多年來,無數「關係戶」遞來的領導條子讓春晚導演也經常無可奈何。執導2001年央視春晚的王冼平就向媒體披露,她曾一臺晚會收到43張「小條子」。
曾多次參與報導春晚的東北媒體人張先生就說,很多「釘子戶」央視自己都拔不掉,「總導演對一臺晚會的抉擇也是有灰色地帶的,對演員的控制更是能力有限。馮小剛執導明年春晚,如果能將多年的釘子戶徹底剷除,也算是為央視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麻煩」。詞作家王平久也希望明年春晚能變成一場明星秀,「不要一年四季就那麼幾個面孔,要突破這一關,最難的是人情債」。
破4
小品、相聲「隔靴搔癢」
「春節是個喜慶日子不假,花團錦簇是每個人的目標,可電視上的虛胖,總也抵不過現實的諷刺,讓人被迫接受繁花似錦,只能讓人此時更容易感到鬱悶。」本報讀者李女士對春晚的美好記憶,停留在戳穿商家以假亂真的相聲《宇宙牌香菸》,諷刺官場不良風氣的小品《打撲克》。她說,沒有排毒功能的小品、相聲,看了也無趣。
小品《三鞭子》編劇崔凱接受採訪時一語道破:「農民工、鄰裡關係、城市建設、夫妻關係,一定要在節目中體現,但春晚整體氛圍是喜慶的,諷刺誰也不合適,要避免得罪各個階層。」因此作品中的失業、待業青年,往往需要表現出「多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少埋怨社會」的生活態度;新婚夫妻變「房奴」,結局以感化丈母娘,宣揚就算沒房子也一定還有明天。作為春晚重頭戲的語言類節目依舊在表現社會生活,但觀眾期望看到的犀利諷刺、痛快點評,卻被悄悄隱去,取而代之的是「隔靴搔癢」的網絡笑話集錦。
破5
新人出不來,歌舞「炒冷飯」
網友「喜娃愛吃草」在一項針對春晚的網絡調查中留言:「春晚對我來說,最大的失望是再也沒有金曲誕生,現在只學會了炒冷飯。」歌手龔琳娜[微博]對明年春晚歌舞類節目充滿期待,「重視原創歌曲,將春晚缺好歌的尷尬狀況改變過來」。
《鏘鏘三人行》主持人竇文濤在節目中調侃春晚說,他最不能接受就是「歌伴舞」:「我印象中,這種形式只適合演唱組合,香港的草蜢、臺灣的小虎隊,無論演唱者跳,還是跟舞群一起跳,都不顯亂,但如果一個人靜靜獨唱,身後幾十個人伴舞,怎麼看都有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春晚是出新人、出新歌的舞臺,費翔的《冬天裡的一把火》、毛阿敏的《思念》,韋唯的《愛的奉獻》、李瓊的《山路十八彎》,都從春晚 一 夜 成名。或許是為了挽留觀眾,春晚往往選擇老面孔。新人或者被淹沒在大聯唱之中,或者「論資排輩」,連「後浪推前浪」的機會都逮不到。
立
不知從何時起,春晚被打上「勞民傷財」的註解,但它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已經無可取代。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重建一臺與民同樂的春晚,成為擺在馮小剛面前最棘手的麻煩,馮小剛自己都說:「聾子不怕雷,我就導一回」。其實對於春晚這個老舞臺來說,馮小剛也算得上是「小鮮肉」一枚,他的資源和想法用好了,也許真能讓春晚「枯木逢春」。
立1
主持人陣容大換血
關於主持人,著急的網友早就幫馮導設計各種組合,「秦奮、笑笑」非誠組合。「《非誠勿擾2》結束就留伏筆,說他們的故事未完待續,就在春晚上交代第三部的前情提要吧,兩人來段小品,實在不願意搭檔客串做主持也行啊。」網友「壽司粉碎」說。
春晚幾位老面孔常年不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主持風格,也著實膩歪,其實如果能把春晚的主持人陣容換一下,春晚很容易就讓人產生大變化的感覺。相比央視一哥一姐「字正腔圓」「端著講話」,地方衛視輕鬆幽默,又能hold住全場的沉穩主持風格更受青睞,汪涵、孟非、華少,臺灣的蔡康永、小S,都是呼聲很高的主持人。
立2
舞臺去繁從簡,關注民生
雖然對春晚創意三緘其口,「親民」卻是馮小剛最早提出的口號,勾起許多人對春晚美好回憶的聯想,本報讀者馬先生就說:「以前春晚全長有6個小時,現在零點過後很快就結束了。春晚陪伴觀眾守歲,為何不在時長上放鬆?」而作為春晚儀式感最強的敲鐘環節,馬先生則希望形式多樣,增加人文關懷。
撤掉奢華的舞臺設備,是馮小剛目前明確的春晚改革方案,樸素舞臺發生的人情世故,就跟他早期的賀歲電影一樣,具有高情商的小人物生活心酸,卻總能獲取幸福。他在公開非公開場合都呼籲放鬆審查機制,讓春晚節目創作更自由一些。
集結了F4、重聚了白娘子,今年江蘇衛視春晚大年初一的節目盤踞收視率第一,品牌推广部副主任劉宇哲昨日接受採訪說:「流傳了20幾年的節目形式,誰都會膩煩的。切合每年社會娛樂話題做微創新,節目一定要請來觀眾想見的人,愛看愛聽的事,才能留住觀眾。」
立3
利用人脈打造明星春晚
「春晚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慣性,不由創作者所決定,絕不是任何導演能夠去左右的事情。某種意義上來說,導演就是執行者,你接受了這個任務,就在自己的層面上把它完成。」前央視主持人馬東的發言,不難看出馮小剛面臨的壓力。而馮小剛想拔掉扎在春晚舞臺上的「釘子戶」,方法只有一條,就是頂住壓力,此外相比央視團隊,他的人脈資源為更多「鮮肉」上臺夯實基礎,圈內資深經紀人浩哲分析說:「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多年,如果發揮資源,讓幾部賀歲片的男女主角上節目,絕對堪稱春晚歷史上最強明星陣容,加上背靠華誼這艘娛樂航母,馮導要擔心的不是釘子怎麼拔,而是人氣明星太多,節目如何消化。」《中國夢之聲》導師韓紅上周還公開喊話,要上春晚給馮小剛捧場,跟小瀋陽演小品也行。以馮小剛在娛樂圈的大鱷地位,加上趙寶剛、張國立、趙本山強強聯合,為明年春晚可看度增加籌碼。
立4
充分發揮接地氣幽默功力
馮導開策劃會,就不斷有人貢獻錦囊妙計,雖然沒有執導過電視晚會,但他的幽默細胞卻早在春晚舞臺上驗證過效果,至今讓蔡明[微博]「想起來直樂」的《機器人趣話》,就是馮小剛、王朔、劉震雲混在一起寫的「段子」,蔡明說:「我聊天時隨口說,如果一個人能有個機器人做老婆,輸入程序想幹嗎幹嗎,小剛立刻說有意思!一開始箱子運到家,打開包裝來一句『我訂的毛阿敏,怎麼來的蔡明』。」
馮小剛請來趙本山坐鎮把關語言類節目,成都同行任翔就分析說,馮小剛背後還有王朔、劉震雲兩張王牌。「《甲方乙方》、《手機》、《非誠勿擾》[微博]、《一九四二》一路合作,以馮小剛和劉震雲的交情,劉震雲能幫到多少,幫什麼,現在還不好說,不過不管是文字內容,或者是節目導向,劉震雲將會是一把好手。至於朔爺,王朔的客觀、犀利或許會給馮小剛一些不錯的點子。」
立5
用音樂靈性打造原創金曲
孫楠接受採訪透露,馮小剛是個重視音樂的導演,「通過他的電影,你就感受到他對音樂的把握和靈性,《手機》裡的插曲《牛三斤》就是他自己創作的。他執導的電影總喜歡在片頭或片尾推一兩首原創新歌來,說不準這次春晚真能推出一首春晚經典歌曲來」。
創作《集結號》、《天下無賊》多部電影原聲音樂的著名作曲家王黎光[微博],昨日接受採訪就說:「馮導在音樂方面沒有拍電影那麼專業,他甚至連簡譜都不識,更不懂音樂知識,但對音樂很有感覺。」王黎光說,全盤把控一部影片節奏的導演,其實對構成影片每個細節都是有要求的,「我們討論音樂的時候,他會深入主人公情景之中,把角色賦予的感情描述得很詳細清楚,聽到不滿意的配樂,他很明確就能說出,這個地方要拖長,為了表現什麼樣的情緒,這個地方音響要突出,表現出情緒壓抑後的憤懣。」在王黎光的概念中,馮小剛是個對音樂很有見解的人,春晚出現打動人心的金曲,並非一件難事。
本報記者 任奕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