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下武志教授的求學與治學

2021-02-08 海外漢學研究

濱下武志教授,日本知名漢學家,中國經濟史專家。曾在一橋大學經濟學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學、龍谷大學、靜岡縣立大學等校任教,先後前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所、康乃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校訪問、客座。2006 年福岡亞洲文化獎得主,2017 年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歷史院士。代表著作有《中國近代経済史硏究:淸末海關財政と開港場市場圈》、《近代中國の國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華僑華人と中華網:移民交易送金ネットワークの構造と展開》等。


 

【學人訪談】專訪濱下武志教授

 訪談人:朱瑪瓏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撰寫人:袁經緯(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我的求學生涯

 

藉由這次訪談機會,讓我回顧自身的一段歷史。在學術生涯的不同階段,我不一定遵循固定的治學方式,或在研究動機上有強烈的因果關係,反而有各種不同的嘗試,到現在亦是如此。我年輕的時候,非常關心社會議題,1960 年美國和日本籤訂安保條約,使我重新思考戰爭對日本和整個亞洲所造成的影響。藉由觀察各國歷史探索自己的認同,為了理解近代日本的發展,我試著了解亞洲不同區域的歷史,例如戰後美軍佔領衝繩(琉球)以致其形成和日本國內不同的歷史脈絡;其他像是朝鮮、中國的歷史,並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發展與互動,例如美日關係和中蘇關係等。美日安保條約穩定了國內的政經局勢,1965 年日本和韓國籤訂基本條約,此後兩國外交關係正常化。從日韓兩國長期的歷史來看,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上大學後,我念的教養部門沒有專業的課程規劃,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籍,並持續關切中國和東亞的歷史問題,選擇中文作為第二外語。我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但最初目的不是為了做研究,其間一同學習中文的同學們都很關心社會議題,我也參與了學生運動。過了幾年,我選擇進入研究生院繼續學習,隨著年歲漸長,自認不適合外面的工作。這個時候針對改革大學體制,東京大學發起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我雖然沒有參加,但也間接受到影響,特別是師生關係的變化。我的指導教授是田中正俊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二戰期間曾響應學徒出陣前往菲律賓當兵。他在課堂上常會分享自己的戰爭經歷,學生們受到很大的衝擊。

 

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是以中國近代化的過程為切點,將傳統中國劃分為落後╱發達二元對立的發展模式。我重新思考這樣的研究方法是否恰當,因此開始閱讀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省分的地方志,還有鄉紳的數據。我的畢業論文研究棉布的歷史,並討論上海機器織布局到棉紗廠的發展過程。透過個案研究,我認為研究中國歷史應該跳脫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然而個案研究不足以支撐對中國或東亞歷史的全面性理解。

 

我在研究生的後半階段參與東洋文庫的研究計劃。這段期間我幾乎天天閱讀 George Morrison 典藏(莫理循文庫)為主的資料,藉此了解當時的英國和日本,甚至是中國共產黨如何看待中國。我認為早期針對單一商品所做的研究,無法關照整體的經濟面向,東洋文庫所收藏的海關資料和英國議會報告,比地方志更能全面了解中國市場和社會。以此為基礎,我的碩士論文研究滙豐銀行的歷史,一方面藉由探討金融問題關照整體的經濟情況,另一方面是因為同學們的研究課題集中在政治和社會運動,例如太平天國、小刀會、義和團等主題,我不想和別人一樣,同時經濟史也是田中教授的研究領域,因此最後決定投入經濟史研究。回想起來,最初踏入學術領域是因對政治運動的現實關懷,後來轉而對經濟、金融和社會之間的聯結產生興趣。

 

我在博士生的階段,美國費正清教授推動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很有影響力,如東京大學研究中國外交史的知名學者坂野正高教授便和費教授有來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前,美國的研究生會來到東京大學進行交流,同時透過東洋文庫的介紹,到臺灣師範大學學習中文。因此和我年紀相仿的美國學者,大部分在我求學階段都有來往,這也是我熟悉戰後美國學界中國史研究趨勢的原因。1985 年我初次來到臺灣,參加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成立之初所舉辦的自強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從此開始接觸臺灣方面的相關研究。

 

回顧我的學生時代,起初是對日本社會的觀察,並受到東京大學諸位教授的影響,以及與美國朋友之間的討論。其中最重要的是,透過研讀東洋文庫的數據,理解西方如何看待亞洲。往後我到世界各大學或學術機構訪問,便抱持著和在東洋文庫時期一樣的心情,根據史學就是史料學的態度閱讀當地典藏的資料。

 

參與資料編輯、開發研究課題

 

一橋大學的石川滋教授,是研究當代中國經濟非常有名的學者,他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所景富朗教授 (Frank H. H. King) 的朋友。1970 年代末,景富朗教授主持滙豐銀行一百二十五周年銀行史的編輯工作,他要求在主要的分行所在地選擇研究人員到香港開會,討論編輯事宜。參與編輯的研究人員主要來自歐洲和美洲分行,透過石川教授的介紹,我參加了編輯的工作。當時許多學者批評滙豐銀行的資料不對外開放,我利用編輯的機會前往滙豐銀行檔案館查閱資料,一直持續到 1997 年香港回歸以前。我比較滙豐銀行檔案館和東洋文庫的相關資料,試圖從這些大規模、零散的資料中整理出其中的內在脈絡。

 

1990 年我開始參與編輯《琉球歷代寶案》。在此之前,臺灣大學曾編輯出版過歷代寶案。相較於臺灣大學編輯的版本,我們增補了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數據,陸續出版編輯成果,持續至今。有了上述大規模數據編輯的經驗,後來我也參加橫濱正金銀行數據的編輯。正金銀行是東京銀行的前身,東京銀行跟三菱銀行合併以後,打算清除早年正金銀行時期的舊數據,我認為這批珍貴的數據必須保存,其中包括部分亞洲分行的數據,後來都開放給研究者利用。另外我在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任內,接到大藏省歷史數據管理部門的通知,詢問是否有興趣接收戰爭期間日本海外公司的資料,我立刻同意了。現在這批數據保存在日本公文書館筑波分館,是一批難得能夠保存下來的海外資料,但目前尚未受到研究者的充分利用。

 

就我個人參與編輯數據集的經驗,一方面企圖從大規模的資料中觀察歷史發展,另一方面懷抱著保存歷史資料的使命感。數據本身不一定有脈絡可循,必須把它放回特定的時空環境,才能彰顯其歷史意義。例如書信集收錄的信件內容,研究者必須回到書寫時代的脈絡才能夠有效運用。如何將資料置於特定的歷史脈絡中理解,避免個人的主觀看法,是歷史研究者需面對的挑戰。

 

我在閱讀滙豐銀行的資料時,發想出和白銀有關的研究課題。藉由分析鴉片戰爭前後的白銀流通,探討地方口岸和全球市場的聯結,其中包含滙豐銀行的白銀買賣。透過白銀理解中國、印度到東亞,乃至於整個亞洲歷史的長期發展,進一步帶出朝貢貿易的問題。透過歷代寶案的記載,我歸納出東亞朝貢體系的運作模式,跳脫傳統歷史研究強調的時間變化,而是以空間內部的互動觀察歷史的發展。這種作法偏向國際關係理論的分析,因此我曾經在日本國際政治學會上進行發表。

 

我決定從朝貢問題理解東亞的歷史,如何把日本的歷史放入朝貢體系的範疇,是接下來所面對的課題。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上大家認為日本抱持著脫亞入歐的想法。我認為雖然朝貢貿易形式上已走入歷史,但就東亞內部的地理條件而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從朝貢體系衍伸出來的區域關係,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值得進一步討論。有些歷史學者質疑朝貢並非一項政策,然而透過歷代寶案的記載可以發現,朝貢國藉由朝貢行為來界定本國的對外關係,歷史學者不應忽視這一點。另外,有研究者認為在朝貢體系之上存在著一種普世價值,我也同意,但應更加注意朝貢貿易體系之下的社會網絡。

 

從朝貢貿易體系看出背後的金融網絡,並不是我原先默認的研究目標,甚至一開始我還刻意和金融研究保持距離。金融是相對抽象的研究主題,如果研究對象是個別的銀行或是銀行家,透過分析銀行事務的運作、外匯市場的操作和銀行家的日常生活等,可以有較深入的了解。金融史研究必須具備歷史學科以外的知識背景,才能弄清楚金融和社會之間的連結。這就像是不斷有人追問經濟史究竟是研究歷史的經濟還是經濟的歷史,這樣一個矛盾的課題。

 

此外,我從滙豐銀行的資料中,注意到「僑批」的問題。我發現華僑從東南亞匯款回國,新加坡和香港是重要的中介點,但當時還無法到中國看資料。近年來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學者,包括尾上兼英教授、田仲一成教授、佐伯有一教授等人,開始去東南亞做田野調查,舉凡當地的民間信仰、音樂和樂器,以及地方性的儀式等問題。因為我想進一步研究僑批的問題,因此也參與該項計劃,特別關注東南亞的華僑。僑批研究牽涉到移民問題,以及中國華南地區和東南亞之間的金融網絡,我認為可以經由僑批研究擴大中國經濟史的研究範圍。除了東南亞以外,世界各地只要有華僑的地方,都存在著由僑批所構成的金融網絡,未來我甚至可能需要到南美洲或非洲查閱數據。

 

世界各地的訪學經歷

 

1980 年代我經常去牛津大學圖書館,以及旁邊的羅德樓圖書館 (Rhodes House Library)。塞西爾羅德斯(Cecil John Rhodes) 是一位非洲殖民者,羅德樓圖書館是為了紀念他而興建,我常去那裡查閱香港總督的檔案,另外也會去倫敦的 SOAS(倫敦大學亞非學院)。1985 年我初次造訪美國,之後在 1991 年至 1992 年間到康乃爾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康乃爾大學位於綺色佳市 (Ithaca),離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不遠,約一小時車程。我經常訪問該校的布勞岱爾中心(Braudel Center),和喬瓦尼阿里吉 (Giovanni Arrighi)、華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和馬克塞爾登 (Mark Selden) 等學者進行交流,並參加他們博士生的論文答辯。這段期間我對世界體系理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感覺和朝貢貿易體系有許多互通之處。另外我也和來自土耳其的學者討論中東問題。

 

1990 年代開始,美國方面以亞洲研究協會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為首的研究方向,著重回顧性質的討論,對我而言缺乏學術上的刺激,於是我的足跡又回到了亞洲。韓國延世大學設有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studies) 的碩士課程,課程規劃包含本國史和日韓關係等主題。我前後在延世大學客座將近八年的時間,對我理解韓國的歷史有一定的幫助。

 

我在改革開放以前和幾位中國學者有來往。廈門大學的傅衣凌教授,是較常和外界交流的前輩學者,他和我的老師輩常有互動。有一次傅教授向我詢問韋伯 (Max Webber) 著作的日語翻譯,要我寄給他,因為這個機緣得以結識,日後便透過他的人際網絡前往中國大陸訪學。另外和我有交流的中國學者,還有上海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丁日初教授,以及華中師範大學的章開沅教授。

 

改革開放以後,學術界的交流逐漸頻繁,1980 年開始,中國大陸常會召開國際性的研討會,只要有機會我都儘量參與。這時候章開沅教授的學生已在國內各地開枝散葉,一路從北京到廣州。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虞和平,還有中山大學的桑兵,我和他們都有來往。1985 年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成立,我和該中心的陳詩啟教授和戴一峰教授等人也常有互動。

 

回顧在日本的經歷,博士生階段我在東洋文庫擔任研究助理。東洋文庫的職缺,主要提供給在學的博士生,因此我畢業以後就離開東洋文庫,前往一橋大學經濟系任教。一橋大學的前身是東京商科大學,戰後改制為新制大學,並改名為一橋。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保存了舊制商大時期東亞經濟研究所有關中國經濟方面的資料,內容非常豐富。我在一橋大學前後共三年的時間,之後便轉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一直到退休。我教書時候收了不少學生,除了日本的學生之外,還有許多留學生,主要來自臺灣,其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歐美等地。因為我經常到世界各地訪學不在日本,所以在教學上對學生們有點抱歉,但是經由和指導學生的互動,教學相長,對我個人的研究很有幫助。

 

我六十歲從東京大學退休,之後到京都大學教書,一方面是在東京大學任教期間便常和京都大學有往來,另一方面和京都大學所收藏的資料有關。二戰以前中國方面的研究資料,東京大學主要收藏法律和政治有關的資料,京都大學則是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資料為主。京都大學經濟系的圖書館,保存了 1945 年以前有關中國經濟方面的大規模資料,其中包含經濟史學者天野元之助任職滿鐵調查部期間所留下的數據,這批數據另外也保存在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2006 年我到龍谷大學國際文化系任教。龍谷大學是日本國內佛教研究首屈一指的大學,收藏許多漢籍和古地圖,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1980年初次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以後,常常訪問香港/廣州的機會。跟香港中文大學的科戴維教授,中山大學的陳春聲教授,劉志偉教授有交流的機會。之後我到中山大學擔任亞太研究院首任院長,2015 年改制為國際關係學院,我回到了歷史系,總計在中山大學服務將近八年。我利用課餘時間到廣東省檔案館,一方面收集與僑批相關的資料;另一方面,在早年閱讀東洋文庫海關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閱讀以廣州為主,兼及上海、天津、漢口、廈門等地的地方性數據。

 

對海關史研究和數字資料庫的看法

 

我現在仍然持續到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歐洲等地,閱讀當地保存的海關資料。我希望有關單位能夠妥善維護這些數據,並且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數據平臺。目前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畢可思 (Robert Bickers) 教授正在推動第二代海關史研究,有別於第一代海關史研究著重製度層面的探討。像是 2018 年 1 月在成功大學海港城市研究中心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一起召開的海關史料與海洋史研究工作坊,便利用海關資料開發出不少新的研究課題。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吳松弟教授編輯出版了大規模的海關資料,並開展了新一階段的海關研究。海關數據具備的全球性特色,可以響應全球化和跨學科整合的趨勢,同時資料本身呈現的內在脈絡,可以改變近代史研究中將外國因素獨立出來的看法,進行綜合性的回顧。

 

我認為歷史研究沒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像我這一輩的學者,大多是一筆一筆閱讀數據,逐步整理出數據的內在脈絡,以及背後反映的歷史樣貌。現在數字資料庫對歷史研究有很大的推展,資料庫一個很大的特色是利用關鍵詞或者其他檢索功能,搜尋出一定數量的數據,並以此決定研究的方向。我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無分好壞。從海關數據的綜合研究來看,我們一定需要利用這個量和質的雙面方法。

 

數字資料庫為研究提供很大的便利性,但是研究者利用資料庫的同時,這些數據可能脫離了原來的歷史脈絡。反過來說,像我以前天天看滙豐銀行的資料,也不敢說自己完全掌握了滙豐銀行的歷史。歷史研究希望儘可能的還原事實真相,但是永遠不可能做到,這是一個不斷辯證的過程。我常會檢討自己過往的研究觀點,重新建立新的視角。我們身處在意識形態主導一切的年代,必須時常反省自己。

 

就學術史的脈絡而言,會不斷有新的研究觀點和研究課題出現,可以和舊有的觀點相互對照,從比較多元的視角來分析歷史。舉例來說,海關研究可以結合海洋史研究和近代經濟社會文化史研究,也可以探討沿海城市之間的歷史網絡。此外,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將國家視為一個單位在研究上可能產生的局限,因此提出後國家時代的研究方向,分析區域和區域跟區域之間的歷史,例如我所研究的朝貢貿易體系。近年來我特別開始關注僑批跟海關的關係問題,背後反映的是移民華僑和本國之間的貿易金融網絡,其他還有像亞洲沿海城市的網絡,有別於國與國之間的地區性互動,是在建立海關資料研究的平臺上,是未來研究的可行方向。我目前正在研究二次大戰後的所謂冷戰時代由歐美學術界主導推動的地域研究,來探討戰後亞洲研究學術史的脈絡。因此我常常去看洛克菲勒基金會、福特基金會、亞洲協會、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檔案。希望對冷戰時代美國的亞洲政策和當代亞洲研究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原載臺灣《明清研究通訊》第66期,轉自近世史研究公眾號,題目為原編者加。可查看原文。


相關焦點

  • 【回顧】濱下武志教授華僑史訪談
    附錄:濱下武志教授對有關訪談問題的推薦閱讀資料1:鄭一省:《多重網絡的滲透與擴張:海外華僑華人與閩粵僑鄉互動關係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2:馬麗莊、鄧廣良、魏雁濱、主編:《全球化時代的華人社會工作》,格致出版社,2008年。3:朱崇科:《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唐山出版社,2004年。
  • 我的英語要比我的漢語好很多——專訪日本著名歷史學家濱下武志
    濱下武志(日文名:はました たけし,英文名:Takeshi Hamashita, 1943 ~  ),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漢學家,曾任日本東京大學
  • 濱下武志談華僑、僑匯與亞洲經濟圈
    2020年8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社團「交大史學社」與致遠學院「珠三角歸僑的歷史與發展觀察」社會實踐團聯合舉辦了濱下武志教授的訪談會。
  • 華中師範大學成立亞洲研究院 國際知名學者濱下武志任院長
    社科處負責人宣讀了亞研院成立文件,學校決定聘請濱下武志教授擔任亞研院院長;李培德教授、我校歷史文化學院付海晏教授、外國語學院李俄憲教授擔任亞研院副院長。楊宗凱為獲聘院長、副院長頒發聘書。濱下武志在發言時談到,亞洲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談亞洲發展和亞洲研究,必須從全球的角度出發,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探討。中國正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為亞洲各國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亞洲課題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 「教授治學」到底是什麼意思
    ■「教授治學」這個概念,顯然是一種為了應對「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應該恢復大學教師的主體地位、需要引進『教授治校』的思想」等內容而產生的對策性概念。 □王長樂 相當長時期以來,在許多大型的教育報刊上,都可以看到「教授治學」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其所以引起筆者的好奇,是因為這個概念是與「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共同參與」等概念排列在一起,作為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內涵或原則示世的。
  • 新學期書單 | 百位北大教授推薦影響人生的書單+治學感言8.0
    楊寶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治學感言教授是一個神聖而又尊嚴的職位。吳小安歷史學系教授治學感言學問,經典說法通常有三種境界:其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其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北大教授孟二冬——支教·治學·做人
    人民網記者楊明方攝編者按:今天我們刊登北京大學中文系孟二冬教授在支教、治學、做人等方面的感人事跡。孟二冬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計名利,在新疆支教期間一心撲在教學一線,表現出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他甘坐冷板凳,十幾年如一日潛心做學問,求真務實,在學術上成就卓著。
  • 做能打動自己的教育 ——斯瑪特創始人武志先生受邀參加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18屆畢業典禮
    又是一年畢業季。
  • 梁永民教授:成長路上的點滴|治學大家談
    在此基礎上學校開設了「治學大家談」欄目,讓老師、校友以及學生分享自己的求學、工作、做人之道,拉近師生之間心靈距離,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兩周前收到嚴校長約稿郵件,心裡很茫然,回顧了一下自己走過的路程,實在找不出可供同學們借鑑的閃光的地方,因此,也就只能硬著頭皮聊聊自己求學、工作經歷中的點點滴滴,供同學們借鑑。
  • 2020年央廣網教育峰會: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武志
    本次峰會通過在峰會現場設置訪談直播間,以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交流的形式,在「乘風破浪,聚教未來」主題下,全方位展現大咖的聲音。12月3日,斯瑪特創始人武志做客央廣網教育峰會訪談直播間。武志:央廣網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斯瑪特教育的創始人武志。斯瑪特兒童美術是斯瑪特教育集團旗下的品牌。目前在全國擁有975家斯瑪特兒童美術校區,遍布全國30個省,440多個城市。現在在斯瑪特兒童美術校區學習的會員有20多萬家庭。我們一直秉承「用父親的心」做教育的理念,以陪伴、啟發、引導、幫助的方式為孩子們展開生成式的美術課堂。
  • 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武志當選CEFA社會藝術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山東管理學院趙濤教授、常州大學柴廣育教授、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兼CEO武志以及數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教育行業品牌連鎖機構創始人共同參加了本次峰會。圖丨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趙大志致辭CEFA社會藝術教育工作委員會部分副主任委員、與會嘉賓及社會藝術教育院校長們共同圍繞社會藝術教育行業特點、疫情期間教學及管理經驗分享、疫情常態化趨勢下社會藝術教育行業的走向、社會藝術教育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互動探討。
  • 丁文廣教授: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成就我們的未來|治學大家談
    2月9日,我非常榮幸地受到了校長嚴純華院士和副校長潘保田教授的邀請,讓我為《治學大家談》專欄投稿,以便與同學們分享我的讀書心得、治學故事、成長經歷,旨在讓大家「身在家、心在校,思上進、求學問」,感受師長魅力,弘揚蘭大精神。
  • 疫情下的高三作文備考:熱點話題之——人生規劃、家風、求學報國
    在林徽因默許下,梁從誡如願去了北大歷史系。畢業後赴雲南大學任教,後來領導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民辦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其女兒梁再冰之前也因2分之差與清華建築無緣而進了北大西語系,後成為新華社著名記者,為中國新聞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 敏春芳教授: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丨治學大家談
    治學語言學的堅持與求索庚子鼠年春節,新冠之疫肆虐。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蘭州大學推出「治學大家談」欄目,讓廣大師生內心多了一些安寧。讀了眾多師生的治學感言,我受益良多。足不出戶讓我得以靜下心來,利用這段特殊時光審視自己過去的成長與不足。今將自己的治學之路與經驗略作梳理,與大家分享。
  • 廣西中醫藥大學章增加教授傳經典 是嚴謹治學楷模
    2014年06月13日 06:40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梁瑩 編輯:劉曉彤 為人師表傳經典 嚴謹治學是楷模
  • 王澄海教授:避疫絮語話治學 | 治學大家談
    第一次如此食言,本來答應三五日交帳,提起筆來,才感覺要把自己從學、治學之路付諸筆端,遠非開始所想那樣簡單。思忖多日,始覺無矚目成就,學養不精,治學乏術。現將自己治學中的點滴、在功利中的進退、日常與學生共勉的交流勉為應對,一為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上作為教訓借鑑,少走彎路;二則權當向各位學長、大家匯報心得,檢討自己。
  • 馬敏:學術傳承與創新丨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編者按9月16日,在學校學者名師聘任儀式暨教師表彰大會上,馬敏教授、徐勇教授獲聘我校第二批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下面一起走進馬敏教授求學治學的故事↓↓↓郝芳華校長為馬敏教授頒發資深教授聘書治學源頭1977級的大學生在學習上都有一種拼勁
  • 張新平教授:我的學習之路 | 治學大家談
    想想近幾年來,由於本人教學科研及單位工作極其繁忙,很少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整塊時間,現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條件下居然空出了一大塊時間,正是學習好時光。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嚴校長在校園網上發出了「治學大家談」的倡議,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倡議。但自己總覺得才疏學淺,不夠資格談治學,所以也沒想著寫點東西。
  • ...品格」篇——「嚴謹治學」 「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天大品格」篇——「嚴謹治學」「嚴謹治學」——傳承百年的治學品格□ 本報記者 趙習鈞從中國第一部大學章程——《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稟》的嚴格制訂、執行,到首任總教習美國人丁家立11年如一日「辦事認真,治學嚴格」,再到教務提調王邵廉「治校嚴明……不惟學生敬畏如神明,外籍教授莫不心悅誠服……北洋功課愈以森嚴聞世」,無不體現了「嚴謹治學」的校風。著名水利學家、天津大學老校長張含英總結到:「嚴格是北洋的一個特點。」
  • 行政領導委員比例再次降低 教授治學味越來越濃
    首部國家級《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3月1日起實施—  教授治學味越來越濃    ●專家視點:  學術委員會發揮作用或面臨三重壓力  「規程中對於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探索教授治學,將發揮重要作用。」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勞凱聲指出,規程的真正落實可能面臨三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