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如此食言,本來答應三五日交帳,提起筆來,才感覺要把自己從學、治學之路付諸筆端,遠非開始所想那樣簡單。思忖多日,始覺無矚目成就,學養不精,治學乏術。現將自己治學中的點滴、在功利中的進退、日常與學生共勉的交流勉為應對,一為莘莘學子在求學路上作為教訓借鑑,少走彎路;二則權當向各位學長、大家匯報心得,檢討自己。
一、從未間斷的學習和缺少追逐熱點的環境讓我多讀了一些書,讓我逐漸形成基本的對待和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從小學到中學,也就是按部就班的進入學校學習,背誦課文,識文斷字,並無特別。記得在高一,一次在新華書店看到了王梓坤先生寫的《科學發現縱橫談》,站在書店讀完後,深深為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結合的文採所折服,積攢了好久的錢,才買下了這本書,閒來就翻閱理解,竟從此激發了我對科學的嚮往。大學四年,由於家庭困難,為節省路費,假期幾乎都待在學校,每天都泡在圖書館,閱讀了閱覽室訂閱的各省所有報刊,讀完本月的,再逐一讀前幾月的合訂本。那段時間如饑似渴的閱讀,是我彌補文革期間中學知識欠缺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我最初形成凡事多方位思考,但卻優柔寡斷這一缺點的時期。
大學畢業,服從組織調配,但囿於情商低,輾轉多個崗位,屢受挫折和失望,也由此導致集中精力從事科研的時間相對較短,失去了「帶帽」機會,但這也給我帶來更多的時間讀書。曾經一段時期,經商風氣甚濃,一些家境良好,具有社會交往優勢的同學同事紛紛下海經商,家人也是心有所動,但我自己苦於毫無經商欲望,也無一星半點相關知識經驗,猶豫徘徊再三,終未涉水下海。不得已只好潛心讀書,業餘從事研究。這樣數年不得露頭,也想過去壓力相對較小的業務部門也是一個選擇,但數度了解,自認為自己的性格很難適應業務部門的行政氛圍;輾轉數度,幸遇兩位老師指點,進入蘭州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而對於數理科學應用分支的大氣科學專業而言,如何探索地學習系統的規律性,再用數學語言表達獲得的規律,具有高度的挑戰性,開始學習時也很枯燥。在我看來,蘭州大學教學科研基礎紮實,老先生的學養常常讓我折服。當初的想法是,大氣科學學界泰鬥大家璨若星河,智力超群、聰明數倍於我的同事比比皆是,在退休之年,能升到副教授崗位就心滿意足,也算是一個追求。
上個世紀1990年代,儘管來自個方面的誘惑和衝擊也挺多,但大學總的教學科研氛圍還是令人留戀不已。在前輩的指引下,我選擇了寒區和旱區的陸氣相互作用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這既是我國西北特有的領域,也是氣候系統中不確定性最大的領域之一,相關研究較少。囿於高原自然環境差,試驗艱苦,這一領域人數少,發表的文章引用率低,公眾影響小。機遇有時候也偶爾會青睞有準備的人。2000年前後,拿到國家自然基金的資助還是有難度的,2002年我拿到了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這促使和鼓勵了我在這一領域的堅持。十餘年來,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領域和方向,也算是自己最大的人生收益。回想當初的申請書是打字機打出字再剪切下來,貼進稿紙的格子裡,也正是這些繁瑣、磨難和當初的辛苦,成就了我以後的不敢懈怠——在開展一個項目研究的同時,對發現和遇到的問題開始構思更深入的研究;在一個項目結題的年份,開始申報下一個課題,由於在前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途徑已有了較為成熟的方案,因此,寫起新的申請書得心應手,多年來,基金資助幾乎沒有中斷過,基金的完成也比較圓滿。自己雖然毫無任何背景,但逐漸為同行認可,被吸納到相關項目中,連續參加了多個「973」和行業專項的研究。幾乎在每個項目中,我都圓滿或超額完成了既定任務,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曾經參加的項目出版專著,儘管參加撰寫了多本專著內容,但無一在專著扉頁署名,總覺得沒有確實引領學科的觀點結論,懶得為數頁文字費心。回顧從學歷程,倍感北方農民面對貧瘠土地資源時堅韌和百折不撓的吃苦精神深深影響了自己在治學中不喜浮華的態度。
面對高校的教學,常懷敬畏之心。回想自己當初在校讀書時,先生們剛從各種困境中走出,兢兢業業的教學態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每當遇到不解的問題時,常常不斷查閱,輪迴檢索,無形中增加了不少知識,日積月累,專業基礎不斷鞏固,也愈加熱愛教學。在曾經教師外出進修較多,人員較少的情況下,我積極主動地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前後承擔了近10門課程的教學。這些課程的教學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專業的理解,切身感受到教學相長的哲理。記得在講授《統計天氣預報》課程時,每一公式都要在黑板演算推倒,對於2個核心的例子,我和學生一起在講臺上下同時手工演算,這使我在編寫電腦程式時,不但對計算流程瞭然於胸,寫起代碼也得心應手;對一些概念則追本索源,順便也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反覆學習了一遍,並為地學幾個專業講授,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加牢固厚實了。
回想起來,漫長的教學科研工作是一份苦差事。自己堅持在當下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地做一個正直和問心無愧的人,使自己在治學、生活中能夠堅持用科學的態度去認知、去實踐,去對待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我的感悟是,治學過程是一件苦事,從獲得一份養家餬口職業的被動學習到自發求學,再到有所追求、執著探索的自覺學習,這中間充滿了隨機抉擇,個人的體會和感悟應都不同,但須「雖千萬人吾往矣」。我能所持為,留存哪怕只有一點點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情懷,都會在困境中給我們帶來樂趣和希望,在道路曲折時、環境艱苦時,都能有益於我們的堅持。
二、閱讀和科學社區的交流、繁雜紛擾的生活遭遇促成了我獨立思考的習慣。沒有批判能力就不可能有揚棄,也絕不可能有任何意義的創新。然而,在當下「忽悠」成為一種能力的時代,用追求標誌物作為治學的目的,讀書學習還停留在傳統的背誦和熟記,學生幾乎不去思考,既達不到老師要求的「舉一反三」的效果,也產生不了批判精神,自然也就不具備批判的能力。然而,學會了獨立思考,則會產生痛苦。潛心學習、勤於思考、勇於批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絕非易事,這是治學成功必然產生的個人價值取向,也是個性和文明社會共性規範的不可或選的必然。在個性和共性之間則是一片灰色區域。我本人治學的最大失誤在於,對事物的認識簡單化,認為凡事非此即彼,然而大多數的生活是落在灰色區域內的。每個人都持有自己的世界觀、苦樂觀、價值觀,但社會需要我們的共性從屬。人的個性決定了人的命運,高孤必然命途多舛,隨性流於隨俗從眾。如何做到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而不孤寡獨行,批判揚棄而不目空一切,不同意他人觀點但不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杜絕話語和學術欺凌乃至於霸凌,尊重學術獨創和創新,則是另一件難事,也可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和獲得少數理性的認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多年來,我逐漸成為了理想主義者,喜歡直接、簡單、率直的人際關係,有些「個性泛舟,載縱載橫」,往往把自己置於非此即彼的簡單化圈子,給自己的事業造成了諸多的障礙。
說真話本來應該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然本性,然而卻是件難上加難的事。在專業領域說真話應該是起碼的職業要求,然而決非易事。多年來,雖然作為專家受到許多邀請,但也遇到過剛接到聘書,因為意見不符合受邀方的期望,下次不再受邀的情況;一些答辯,有時實事求是指出不足受人側目;一些朋友私下也曾相勸不要太認真。我也曾考慮少話或者不說,然而,性格和接受的教育讓我很難控制自己的個性,想好的明哲保身的事一激動又現個性。思來想去,說一次假話,終身都要在當事人面前圓謊,實在太累。我常告誡自己:勿「裝」忌「忽悠」。虛假行為確實可獲益,但理想不再純潔,會讓人的心靈經常處於正、邪拷問的掙扎中。
我堅持和學生互勉:如果今日所學所思,不能裨益於我們獨立思考、無益于堅持自己的信仰,不能增加理性判斷,唯上、唯利、唯書本,缺乏理性、盲目從眾、不對貌似合理的謠言進行判斷,則一切所學,不過是雕蟲小技類的謀生手段和庸碌俗眾,徒增環境之累。疫期以來,媒體的各種觀點、消息、雞湯美文、雷文爆料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思維空間和時間,如何在各方位的誘惑式強迫下選擇接受或者拒絕,既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通過帶著支持或者聲討的廣泛分享,抑或欣賞性的定向分發影響著他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定時期快速展現出的公眾廉價和沒有理性的語言殘酷性,再次拷問了學者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如何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害面前,做到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在喧譁中多一個冷靜思考的人,本身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如果能最大限度地影響身邊的人、遠及他人,則是社會之幸,國家之幸。
三、常記「慎獨」少走了許多彎路。即使多次的挫折,我也落得了內心安寧。個人追求和他人、集體和國家需求的結合是一個人持有人生觀的內核。在避疫期間,居家的環境變小,個人活動在無形空間中失去制衡……此時切記「慎獨」,西人謂之Self-control predicts everything。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避免造成因集體約束暫時缺失而使自己行為出軌失範。學習更是如此,居家避疫,雖然困足禁(群)聚,但正是學習思考好時光。集中精力,博覽群書,內觀自醒,必有所得。想起初次出訪國外,大學小鎮人少,朋友也少,文化環境逼仄,留學人員最難的也是寂寞,容易無聊昏睡。為了鍛鍊外語能力,開始時,我在周五便收集大量報刊閱讀,一是了解外部世界,二是鍛鍊英語閱讀;再次,則從各類廣告中尋找機會,參加各種類活動,使我養成了在後來的歷次出訪中,積極和同行進行有效交流和理解當地文化的習慣。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淺顯的理解是,年輕的學子應追求領袖氣質、兼具家國情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治天下」。儘管眾人最終都歸於寂寞平常,然而,對於年輕的從學者,目標遠大,胸懷寬廣,才能為國立功、為時代立言、為事業立論。個人自我價值的體現是看個人是否為自己和家人、為國家、人類做出哪怕是些許有益的事情。我常常以這樣的要求和學生共勉:一個人的價值在於,當置身於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一個團隊的時候,要無私地去幫助別人,受得了委屈,吃得了苦,當你離開這個集體的時候,其他人突然感到你的離開產生了諸多缺失感,這便是你存在的價值。
四、學習、生活就是為了改變。大學學習過程的真諦在於「改變」。我們今日學到了什麼新的,原來未知的是什麼,摒棄了以往的什麼……不但體現在對知識的掌握、行為的改變上,更多是思維方式的變化。這是我們今日所學所為的最終歸宿。我們一切的追求、行為都是為了改變!修正以往的行為、增加新的認知、對同一事物有新的認知、對同學同事新的認識……一切的核心都是「改變」。這也是學習的靈魂所在,要從道德文章、人文理念上去改變人的價值取向,通過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習培養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態度。當你走出校門,對比檢視自己入門之時的思維和對周圍環境感知的態度,如果仍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那便是大學學習的失敗。如果僅僅是背誦和演算書本習題,就不算是學習;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在於創造。
不期而至的瘟疫,不但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常態、打亂了許多從學者的預期和計劃,也改變了世界競爭的格調,改變了生活崇尚的風尚。讓我們目睹了世間百態,謠言和正義的翻轉,經歷了從眾的失落,學會了不情願的自律,也有機會讓我們終於無奈的有了應該有、但並不情願的靜下來的一段時間去靜靜地思考……願我們都能從這場痛苦的經歷中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