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善意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從我們認識到它,以及慢慢了解它,忍受它,已經數月了。發達的網絡讓人們了解到世間百態,有機會有時間有理由去發表自己的心聲,而我是一個沉默者,我不善言。
我的老師造就了我的一生,我的任何表現都離不開我受到的教育。我的母親是我第一個老師,年幼時生活困難,每次做點兒好吃的食物,她必然是分享給自己的長輩甚至鄰居,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也得這麼做,不是嗎?約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小舉動,我現在仍然經常接到我母親的電話,「約飯的時候,你一定要買單啊,年輕的孩子剛工作,工資低」。
我的鄉村小學老師曾經為了一張書桌發愁,因為必須有一個人和一個勞改犯的女兒同桌,正義的孩子們都不願意,我舉手,我願意和她一起坐。老師的話讓我至今不忘:「你的善良會成為你的動力,你會有出息的」。我的一個小學同學失去了媽媽,有一段時間不能上學,我每天放學了找她,給她講當天學到的知識,無論颳風下雨,還帶著我媽媽做的食物。
這些發生在我小學的事情,至今令我難忘,支撐了我的少年時代。2001年我第一次出國到比利時,經歷過被人誤會將要移民,貪戀他們的生活,到與同事結下深厚友誼、去同事家裡做客、收到金項鍊禮物和上面寫著「歡迎你隨時回來」的紀念賀卡以及那些年回國後收到的中國新年賀卡。我很開心讓我的同事們都至少知道了中國不僅僅有上海、北京,還有一個叫「蘭州大學」的地方,不僅僅有出國就抱怨中國不好,設法留下的中國人,還有自願必須回國的中國人。
此次疫情,無論在網絡上發表言論、表態還是留言是不是都應該心存善意呢?網絡語言會有很多受眾,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讓讀者感受到積極態度與正能量,感受到溫暖與受益,感受到無私與責任;讓英雄不流淚,讓英雄的親人自豪並支持英雄的壯舉;讓國人感受到集體的強大,國家的力量;讓遠在異國的讀者感受到人類共命運,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善意;至少應該讓病人不孤單,讓他們能有生存的希望與願望吧。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但是我們可以要求自己這樣做,遠離黑暗,遠離偏激,遠離引起爭端的言論。
面對疫情,讓我們心存善意,給他人以幫助與溫暖,讓大家平安度過這場災難,在災難中發揮人性的光輝。
作者簡介
張海霞,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編輯 | 王雯琪
責任編輯 | 黃煜
主編 | 肖坤